1、真情绵绵无绝期记何亮清、何麟书父子与李端棻堕掌囊人物真情绵绵无绝期记何亮清,何麟书父子与李端菜但凡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几乎都会记住李端菜的名字.这位民主先驱,“ 戊戌变法“ 的领导者在贵州 ,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乐章.特别是在经“戊戌变法“ 失败 ,流放新疆又回到贵州后,作为宣扬民主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影响并弓 l 导了一代热血青年,使之在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 中前仆后继,浴血中华大地 ,迎来了“五族共和 “.时至今日 ,我们纪念李端菜,即是要学习和继承他的民主思想和变革精神.孟子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李端菜正是这样走过来的一代名儒辅臣.然而,
2、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生活的环境及与他所交往的人是至关重要的.光绪辛丑年(1901 年 )春天 ,年届七十的李端菜在与其 24 岁的姑表兄弟何麟书追忆自己的一生时感慨道:“吾一生为人之道,得之吾叔;为学之道,得之吾舅“.其神情,“追怀寿昔 ,欷献若不自胜 “.“吾叔 “即是端菜做过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北京市长) 的四叔李朝仪.“吾舅 “便是端桑母亲的三弟,也即何麟书的父亲何亮清.何亮清,贵州贵筑人氏,生于清贵阳赫史 201o 年第 5 期 32口何克勤道光八年(1828 年). 何家是一个200 余年的“书香门弟 “,也是历 7 代之久的仕宦世家.到何亮清祖父时,该家族已荣膺了何锦(雍正七年)
3、,何德新(乾隆十年), 何德峻(乾隆三十四年),何泌( 乾隆五十二年),何学林(乾隆五十八年), 何应杰(嘉庆七年)等 6 个翰林.由于家学渊源,何亮清自然也是“4 岁启蒙 “自小便苦读圣贤之书,以备“科场扬名 “入仕治国“了.不料 ,一场变故 (见拙作陶廷杰与何亮清的忘年交),致使亮清 21 岁时才中举(道光二十九年乙酉科),32 岁才成进士,选翰林(咸丰十年庚申恩科).虽是舅舅,亮清只长端桑 5 岁.端菜 6 岁时,其父李朝显因病亡故,家中只遗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更为要命的是,父亲一死,家无儋石,母子二人的生活来源顿时断绝,何氏夫人只得托人承接些女红活做,却也是吃了上顿而不知有无下顿.可怜年
4、幼端菜,为生计所迫,已识得十数种野菜,每日必步行至城外采摘,待回到王家巷家中,已是夜晚.而端菜还要将野菜煮熟,以奉母亲.彼时端桑外公及舅舅家,日子过得也很艰难,对端菜母子的帮助也极为有限,端菜母子李端菜像过着家徒四壁,隔夜无粮的日子.道光十八年(1838 年) 何亮清父何正机受命任广东河浦知县,亮清也将随父赴任.临行前,奉父之命给姐姐送来一些银钱,油米,却不见外甥端菜在家读书.询问之下,才知道姐姐已无钱给外甥请先生,而年幼的外甥因每日往返数里采摘野菜,饥累交加,时常昏厥.心痛之际,亮清心中赞许端桑年幼而孝贤,又为端菜的学业担心.等到掌灯时分,方见端菜提着野菜回家.抬头看见舅舅,端菜赶紧过来行礼
5、.亮清说道:“你小小年纪便自甘藜藿,备甘旨以奉母,纯孝可嘉矣,但读书尤为要紧,切不可荒废了.“端菜赶紧垂手而应.知道舅舅即将随外公广东赴任,端菜虽十分舍不得与只长自己 5 岁且对自己关怀备至的舅舅分别,但又无可奈何,舅甥二人只好依依惜别.几年后(1844 年)16 岁的何亮清扶榇回乡,端菜随母迎葬外公灵柩,舅甥乃得重逢.何亮清在贵阳太慈桥祖莹结庐守灵 3 年,3 年中,端菜每日必来问候,亮清则悉心教授端菜,尤其在诗词,古文方面,给端菜以极大的教诲.每日功课授毕,端菜还可就近采上一筐野菜回家,舅甥二人苦中有乐矣.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 何亮清以贵州乡试第一名的成绩中举,随即被聘为贵山书院
6、教授,开始了近 10年的“ 舌耕 “生涯 ,也可按时领取 “官俸“ 了.亮清自身条件稍一好转,即命端菜进贵山书院读书,并对端菜家中“间分馆谷周济之“.加上端菜四叔李朝仪此时已成进士(1845 年) 并已补平谷知县缺(1848 年), 有了官俸 ,也就定期给端桑坶子汇来银两,l6 岁的端桑,总算结束了生活与学习都极不稳定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可以潜心攻读了.咸丰九年(1859 年), 舅甥二人联袂赴京,亮清去参加咸丰已未科会试,而端菜则投奔在通州(今北京通县)任职的四叔李朝仪,以备将来参加顺天府乡试.不料,亮清在赴京途中病了一场,幸好有端菜悉心照料,身体倒无大碍,只是耽误了行程,途中所费时间多用了
7、1 月.到得京城,会试考场已“皇榜封门“,这一科亮清已指望不卜了.会考不成,亮清正进退维谷,小知去留之际,李朝仪力劝亮清留在京城并说道:“ 明年即是咸丰十年,依例朝廷要开恩科,姻弟明年再考便是.正好詹事府詹事翁同稣要为其子(翁同不能生育,其子翁曾源系其弟翁同书之子过继)聘个西席(9 年后,翁曾源高中同治戊辰科状元),前几日还郑重地托付于我,我正为此事犯难,姻弟学识文章上上之选,做翁家西席最合适不过.如此一来,翁公子有了先生,而姻弟有了安身读书之处,岂不两全其美?“亮清一想,本是李朝仪爱护 A 己并作此妥善安排,又不愿自己有感恩之举,遂不说破,只是心中感激不已.正是在翁家做西席的 1 年中,翁同
8、常与亮清纵谈诗词文章,乃至翁同对亮清的的学识文章和道德人品欣赏不已(翁同是咸丰六年丙辰科一甲一名即状元).亮清参加咸丰十年瘐中科会试前,翁同在其日记中专篇预测亮清必中一甲(一甲只取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乃至状元.但事与愿违,亮清在考试中一字错了平仄(这是天意?),只取中二甲一二十八名,亮清本人到还以平常心接受,翁同却人感遗憾,遂又以口记一篇以作感慨(此二篇日记均见翁同日记).亮清做了 3 年庶吉士,散馆大考后即放外官,先任成都知县,后 J 力任嘉定知府,署成锦道.端桑则于同治元年(1862 年)应顺天府乡试中举,同治二年癸亥恩科成进上(二甲四十二名), 随即选庶吉士,入翰林.舅甥二人虽时
9、隔 3 年相继入翰林,却又闪亮清已散馆外放,即将赴四川履任而难有几日相聚了.同治二年 10 月,亮清启程赴任,端菜挥泪送别,谁料到,二人这竟是最后一别.直到亮清 26 年后病逝于四川成绵道任上,舅甥二人始终南北万里,小後相见.天公不作合,鬼神亦悲者矣!光绪十四年(1898 年), 官居礼部尚的李端桀作为“帝党 “的核心成员,积极地参与,策划干推动了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端菜被革职查办,流放新疆.端桀以 65 岁之高龄远赴戌所且历时 3 年与茫茫戈壁为伴,其艰难非常人可忍受.然,端菜始终乐观向上,心系国家.在新疆的 3 年中,端粲对自己所参与的戊戌变法作了深刻反思.也是在这 3 年中,端菜系统地
10、学习了欧洲民主思想启蒙家卢梭,培根等人的着作.笔者认为,也就是为埘变法失败的痛定思痛和对欧洲民主自由思想的学,研究和认同,年届占稀的端菜脱胎换骨似地完成了从一个“失败的封建上层改良主义者“到一个 “民卡先驱“的思想变革历程 .1901 年,端菜遇赦返乡.对表哥的回乡,何麟书欣喜万分,即以“王家巷(今贵阳下家巷) 李氏老宅破旧而不堪居“为由 ,将端桑接到三块田 (今贵阳龙泉巷)何宅“ 暂停一段时 U“.其“ 近求教诲“ 的心意在不言中 .李端菜(前排右一) 在贵阳师范公立学堂前合影ll0ll;人物端桑一肚子的新思想急于传播给世人,回乡几日便欣然受聘于贵筑经世学堂.而表弟周围聚集着一批贵州书香世家
11、子弟,且无一不对端菜仰慕崇敬,都渴望求知识于端菜.于是,在经世学堂,在李端菜的周围,聚集了众多追求民主思想和潜心学习汉文化精髓的年轻学子.他们中的大多数,日后在贵州近代史上乃至中国近代史上,都留下了推动历史变革的足迹.如姚华,唐尔镛,王仲旭,任可澄,何麟书,桂伯铸,(这几人也正好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 癸卯科贵州乡试的前六名).在回到贵阳直至去世(1907 年)的 6 年时间里,李端菜以极大的热忱宣传自由民主思想并发起创办了多所新式学校.在宣传民主方面,李端桑专题讲授“ 卢梭论 “,“培根论“并大力宣传孟斯鸠的“三权鼎立论“.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仍是英勇的斗士,不但不遗余力地站在宣传民
12、主的第一线,而且对于守旧的士大夫们的威胁恐吓和攻击,李端桑始终舍身搏击,至死都以启迪民智,宣传民主自由为己任.在创办新式学校方面,端菜更是身体力行,奔走呼号,使贵州诸多有识之士(如华之鸿,任可澄,唐尔镛,于德楷,何麟书等)投身到办教育的神圣事业中.几年之中全省便办起了几百所各类学校,其中的贵州陆军小学培养的学生在日后的辛亥革命中,打响了进攻贵州巡抚衙门的第一枪,而至今还在源源不断培养优秀人才的贵阳一中,便是当年的通省公立中学.因是至亲,加上对瑞菜敬佩有加,自 1901 年端菜回到贵阳至 1904 年何麟书赴北京会试止,近 3 年中“书与先生无三日不相见,辄娓娓谈往事,或竞日不休“.年龄相差 4
13、O 多岁的表兄弟,更似忘年之交.端桑性格豪放,极喜以诗言志,心有所触,往往托之吟咏.有时提笔写之,写毕,胸臆既抒,对诗稿从不贵阳铺史 2010 年第 5 期 34收拾,随手乱丢.麟书则极为珍视表兄的诗作,但凡端菜随口吟咏的,一定要笔录整理,而端菜随手写下并乱丢的,一定要郑重地收藏起来.1937 年,贵州文献征集馆有意编辑出版李端菜的诗集,一时之间竞不知何处存有端菜遗稿,幸得有人想起了何麟书.彼时,麟书客居昆明己 17 年了,但一接到家乡索求(端桑)诗稿的信函 ,即亲自抄写自己精心保存的(端菜) 遗诗一份(约 130首),并撰写了李蕊园先生遗诗序一文,并遣专人送交贵州文史征集馆.客观地说,若无麟
14、书对端菜诗作的认真记录和细心收藏,贵州文献征集馆便出版不了李园诗存.而今天研究李端菜学术思想的学者们,便会失去诸多珍贵资料.李端桑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最快和最彻底的接受者和实施者,无疑便是其表弟及其周围的任可澄等人.多年前,笔者发现 1903 年(光绪癸卯科)贵州乡试的前六名全都参加了 1904 年(光绪甲辰恩科)北京会试,但除第一名姚华外,竟然没有一人考取进士,这太不正常了.笔者于是请教父亲,父亲告诉笔者,1940 年 9 月,在昆明,因笔者姑姑何士璨即将嫁给任可澄的五子任衡,两家走动得特别勤.一日任可澄来访,祖父(何麟书)照例让父亲作陪,摆谈到热闹之时,父亲也曾就相同的问题问过二位老人,二老
15、的回答耐人寻味:“不屑考“!今天看来,何麟书等人实际上已从思想到行动接受了戊戌变法领导者李端菜的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校的主张.更为慰者,李端桑仙逝仅 4 年,其晚年追求和竭力宣传的自由民主思想便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得到实现.而他的学生和追随者如唐尔镛,任可澄,何麟书等人则义无反顾地投身推翻清政府,宣布贵州独立的民主运动中.端菜应可含笑九泉了.另有一事,可印证端菜思想的开化.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何麟书与其兄何麟芝因家族人口众多,仅靠教书的收入很难维持日常开支,便商量尝试一下经商,开个绸缎铺什么的,又怕表兄弟端菜不理解而有微词,便试探着给端菜说了一下.谁知端菜十分赞成,说道:“西方各国,无不以商贸为兴国之根本,而我国历来轻商,实是阻碍国家兴旺发展之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