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分析2016 年 1 月 7 日,一部名字新颖的纪录片进入到我们的视野。 我在故宫修文物 ,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字,下意识的认为这部片子是讲述一个人在故宫修文物,可是当我看完全部三集之后,这个“我”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神奇而又精彩的人们。该片历经 5 年的项目调研,4 个月不间断的纪实拍摄,总长三集,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摘自百度百科。三集,小到清洗宫灯穗,大到擦拭修复寿康宫的海南黄花梨柜子,从最开始,所有的故宫文物修复
2、师们一起修复康熙皇帝六十大寿时的三十二扇屏风寿礼,到各个修复组在各自的屋里修复各自的文物,这些手工艺人正在用“几千年生命的手艺”修复这些稀世珍奇的文物, “他们是给国家最顶级文物治病的医生” ,这句话诉说了这些工匠的伟大。这些人他们手中修复的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文物,但是当逗猫,打杏,闲来的弹吉他画面出来时,你就觉得他们没有因为故宫这个地方的限制,而是真正的体现了工匠精神但却又有趣的人们。这部纪录片的题材是一个古老陈旧的事物,但是我们却看到纪录片中却表达的如此新颖活泼。片中没有完全的使用解说词,更多的是让修复师们自己去叙说,旁白只是起到引导事情发展的作用,更能将整个片子中烘托出气氛。片子中镜头的调
3、度和剪辑也将这些平淡无奇的事物烘托出轻快的气氛。片头,将一堆没有解说词的镜头,跟着音乐的节奏构成了循序渐进的画面语言,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镜头,时不时的配有修复师们修文物时的介绍话语,最后故宫门一开,短短一些的画面介绍了大的环境,小的文物。片子先是由为准备故宫 90 年院庆而修复屏风引出,介绍了这些文保科技部的老师父们和年轻师父们。之后便是各个组的详细故事,最开始介绍的就是好评率魅力最高的钟表组的王津师徒了。王津师父是一位身材瘦弱,看起来很有涵养的人, “宫廷钟表,作为特殊礼物,有着极为精巧复杂的机械传动系统和华丽的外表” ,这次他们为了修复成果展而挑选了“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 ,钟表在
4、未修复之前,其实就是一堆一堆的零件, “故宫钟表还有上千件,一个人的一生是修不完的,需要一代代师徒传递来完成的” 。接下来讲述的是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徒、陶瓷组的王五胜师徒三人、书画组的师徒们等,以及故宫中的趣事,比如一直有故宫晚上闹鬼的传说,所以早晨来时要喊几声, “真实情况是这样的,怕这里头有什么小动物,尤其他噌的一下就蹿出来了” 。还有闲来时间打杏子吃,逗猫,在周一闭馆的故宫中骑自行车等,以及值得一提的书画组杨泽华师父,性格活泼开朗,做事仔细,他很喜欢在闲下来的时间弹弹吉他。这一个一个故事呈现出来,本来乏味枯燥的修复工作,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那一点点被修复的文物也更加引人主胜。片子中很注
5、重细节的拍摄,那一点点修复的钟表,为了上色而一点点调色的铜器,陶瓷品,以及书画,纺织品,木雕佛像等,如果没有细节去体现,可能观众们不会注意到之前未修复的文物是多么的破损不堪,修复时师父们仔细而又认真古老而又传承的手法,以及被修复后的文物又变的栩栩如生。片子对音乐的处理也很特别,修复文物时时而配有缓慢的音乐,而在闲来时间时配有的一些略微欢快或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音,也告诉观众,故宫也不是像看起来那样不食人间烟火。这些种种所组成的这三集纪录片,虽然只告诉我们了那些修复文物的皮毛,可是更多让我们看到他们传承下来的“工匠精神” 。在现在快速生活的当下,还有这样一些人在用生命用心去做一件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碰到的事。借知乎上一位用户的说法“一道宫门,两重世界” ,希望通过他们那样的传承,才能将这少有的文物,精神传承到更远的未来。(批注:文中所有带引号的基本是摘自我在故宫修文物三集纪录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