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本课程第一讲俗语的界定及红楼梦俗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俗语的界定:歇后语、谚语、格言、惯用语、俚语等1、歇后语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具体的形象的表达,后半部分解释它的含义,前后构成引注关系(前为“引子”,后为注释说明),结构相对固定,来自民间,具有口语特色,形象、风趣。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大热天穿棉袄不是时候。脚后跟拴绳子拉倒。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总结,是实指,“拉”指用绳子拉,“倒”指身子倒下。但合起来构成的形式,正好与词汇系统中一个已有的词相合。这个已有的词的常用义项是引申义:“算了,作罢”。灶王爷放屁神气。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概括,是实指,“神”指
2、神灵,“气”是气体。合起来构成一个词的形式,也正好与一个已有的词相合。这个已有的词的常用义有:神情;精神饱满;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或傲慢的样子。老鼠掉进书箱里咬文嚼字。后半部分恰巧与一个成语在字面相合,于是用该成语的常用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除了表示两厢情愿这个基本意义之外,还能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中东吴大将黄盖主动向周瑜献了苦肉计然后诈降曹操的历史情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除了表示基本义,还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细节,形象生动,印象深刻,有助于基本义的表达和强调。芝麻开花节节高。褒义猫哭老鼠假慈悲。贬义通过比喻、双关等手法,产生新的意义,成为歇后语的实际意义,这实际意义一
3、般是在运用中得到明确显示,大多已约定俗成,成为该歇后语的固定意义。A、比喻手法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比喻夹在中间受到两方面的批评或埋怨。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比喻有能力但表现不出来,或有知识但表达不出来。B、双关手法四两棉花弹不上。实际意义是“谈不上”。这是谐音双关。孔夫子搬家净是书。实际意义是“净是输”。这也是谐音双关。脑门上长瘤子额外负担。这是语义双关,利用了同音同形异义字“额”。歇后语的运用歇后语最初来自民间,流行于群众口语之中,后来逐渐为文人所理解接受,逐渐被吸收到书面语中来。在口语和文艺作品中运用歇后语,形象,生动,想象丰富,诙谐风趣。猪鼻子插大葱装象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阎王爷审案子
4、全是鬼事2、谚语谚语是一种“现成话”,表现为韵语或短句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多年流传广泛沿用,反映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通俗、形象、简练、深刻。如:万事开头难。众人拾柴火焰高。十层单不如一层棉。天下乌鸦一般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谚语的特点:(1)谚语所表达的意义更具有普遍性和哲理性。如:严师出高徒。百闻不如一见。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火要空心,人要真心。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2)结构固定,句式整齐,富有
5、音乐美,易于传诵记忆。有不少谚语使用对称结构,或宽对或严对,而且上下句押韵。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有的是顶真句、回环句等。如: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是宽式回环。少数谚语的结构和成分,没有严格固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性子急,吃不了热粥”、“心急吃不得热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性子急,吃不了热豆腐”;“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有的谚语,结构具有紧缩性,如“不是冤家不聚头”,用的是紧缩句。3、格言,是出自名人或名篇的言简意赅的警句。含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可为准则的话,一般较为精练。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格言偏重个人的修养。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
6、,海阔天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4、俚语常带有方言性。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地域性强,较生活化。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撒丫子,开瓢儿兜圈子,绕弯子:有话不直说,顾左右而言他,兜起圈子来。个色:形容人的性格不好相处。起腻:亲热的样子。得瑟5、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趣。惯用语比较
7、短小。比如“吃大锅饭” 、 “半瓶子醋” 、 “背黑锅” 、 “穿小鞋” 、 “磨洋工”等等。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黑心肠:形容居心叵测,心肠狠毒。挨黑枪:比喻遭暗算。黑枪:乘人不备暗地里发射的子弹。背黑锅:比喻代别人承担过错、罪名,泛指受到冤枉。唱黑脸:比喻说话办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告黑状:指偷偷在上级面前诬告别人或说别人的坏话。灯下黑:旧时油灯点亮后因灯碗遮挡,形成灯下的阴影。比喻越是接近某人的地方往往越是容易出问题。打白条:特指只给欠条,不给现金的做法。唱白脸:比喻在批评或争斗中担当严肃批评、凌厉进攻等任务的角色。吃白食:指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占有
8、事物或钱财。开绿灯:比喻为做某事提供方便。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打退堂鼓:比喻办事中途退缩。打圆场:调解纠纷,缓和矛盾。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比喻按实际情况办事。吊胃口:用好吃的东西引起人的食欲,也比喻让人产生某种欲望或兴趣。赶鸭子上架:比喻被迫去做不得已的、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一刀切: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高不成低不就:指在选择事物或选择配偶时,好的得不到,差的又不合心意。高姿态:指对别人宽容、谅解。恨铁不成钢:恨某人不争气、不成材。多用于对学
9、生或子女,有时也用于对下属或公众人物。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恃某一外部条件优越而不思主观努力,用以批评一种因循守旧思想。小练习: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主心骨) (领头羊)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5、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糊涂虫)6、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老油条)(老狐狸)7、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8、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三脚猫)9、把代人受过替人受罪的人喻为(替罪羊)10、把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喻为(铁公鸡)11、把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喻为(变色龙)12、把蛮横无赖独霸一方
10、的人喻为(地头蛇)13、把失去靠山无处投奔的人喻为(丧家犬)14、恩将仇报的人喻为 (白眼狼)中山狼二、俗语的来源 1、日常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雨打五更,日晒水坑。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形容贵州旧时自然环境。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强调东北的三种特产。吃过端午酒,扇子不离手。江西在端午节后,天气日趋炎热。2、历史故事、传说。 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或“路人皆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
11、钩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们较熟悉的一些来源于历史事件的惯用语:破天荒:表示第一次出现或从未有过的意思。 北梦琐言记载:唐朝时候,荆州地方每年都送出许多举人去考进士,但是每次都没有人能考中。当时人们就把它叫做“天荒” 。等到后来,荆州有人考中了,第一次给荆州人“露了脸” ,人们就叫它为“破天荒” 。吃闭门羹:云仙杂记记载,皇城有个叫史凤的上等妓女,她把来客分成等级,有头脸的来客远接高迎,热情相陪,下等的来客只用闭门羹相待。后人就把“吃闭门羹”当做惯用语来使用,泛指客人被拒绝进门,不与相见,现在又常比喻碰了钉子。借东风:借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打比方,常指利用某种良好时机。下逐客令:来自于战国故
12、事。旧中国时期秦国曾下令驱逐了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来泛指赶走客人。原文见史记李斯列传 。唱(演)空城计:源于三国演义 ,现表用计掩饰自己力量之不足,或指空无一人。3、来源于宗教、迷信:烧断头香:原是旧日迷信,据说给佛爷烧香如果是断了头的(折断了的废香) ,不仅得不到保佑,反而会遭到惩罚、报应;现多用来指结局不好。敲木鱼:原是僧尼念经时敲打法器;现用来表示提醒、警示。没咒念:旧日僧道驱除魔鬼、消灾免祸要念咒诀,没有咒诀可念,就是缺乏驱鬼的办法;现指没办法,束手无策。祖坟冒青烟:迷信说法认为,谁家祖坟上有青气,谁家家运就好,或出官,或发财;现借指好运气,好兆头。哼哈二将:原指二个守门神, 封神演义中
13、描写他们一个鼻中哼出白气,一个口中哈出黄气,凶神恶煞,极为厉害;现多用来指有权势的人手下的打手、帮凶。鬼门关:原是迷信传说中进入阴间的入口;现指生死关口或险地。阎王殿:原是地狱中的阎王坐堂理事之处;现用来指置人于死地的恐怖黑暗场所。鬼画符:原指术士用来驱除鬼怪的符咒;现用来指令人不解的花招或拙劣的书法。背十字架:新约全书中,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用来表示遭受苦难或代人受难。老(旧)皇历:原指旧的历书;现多指陈旧与过时。上西天:指离开人世。 “西天”是传说中如来佛居住的地方。进鬼门关:传说“鬼门关”是下地府的关口。 “进鬼门关”是用来比喻历经灾难的殊死折磨。打入十八层地狱:据传说阴间地府设有“
14、十八层地狱” ,用以处治犯有罪孽的死鬼。现指给予最严厉的惩罚,遭受最大的肉体或精神折磨。灌迷魂汤:所谓迷魂汤,并不是一种中药名,传说中它是“取欲世药物,合成似酒非酒之汤,分为咸、酸、苦、辛、甘五味” ,药性甚烈,灌饮后“使忘前生各事” 。现比喻媚惑人的语言。露狐狸尾巴:古时传说狐狸能够变成人形来迷惑人,但是它的尾巴却不能变掉,成为妖怪原形的标志或辨认妖怪的实证。现用来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和迷惑、欺骗人的罪证。小结:俗语特点 1、流传在群众口头上,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口语性。 2、内容上,概括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现实和深刻的哲理。富有知识性和教育意义。3、形象,生动,想象丰富,诙谐风趣
15、。三、红楼梦俗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十年辛苦,血泪凝成”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两百多年来,对它的研究一直未曾中断。“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高尔基)。红楼梦以高超的语言运用把中国古典小说的语言艺术推向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但是,关于这部书的俗语研究,至今为止依然不是很多。红楼梦语汇的运用称得上是全方位、千姿百态的,其中的大量俗语,如“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生米做成熟饭”等至今为人们所广泛运用,显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通过对红楼梦俗语的整理、分析、考察,可以更好地认识俗语,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红楼梦时代俗语的基本面貌,展示汉语这种语汇的一个横断面,探索汉语俗语的来源
16、、运用及其发展。红楼梦俗语在汉语俗语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1、红楼梦中的俗语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俗语。红楼梦的俗语大多源自古代,经过红楼梦的运用,这些俗语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如“一不作,二不休”、“井水不犯河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2、红楼梦中俗语在汉语俗语发展史上的启下作用。红楼梦的俗语可以说是在俗语发展史上起了一种传承性、发展性的作用。据田霖统计,红楼梦俗语在现代俗语词典中引用的比例:如俗语五千条这部词典中,除了没有举例的俗语以及引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例子外,选用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有水浒传、西游 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的例子共计 449 条,其中引用红楼梦的例句共 188 条,占 41.9%。可见,红楼梦中的俗语在汉语俗语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之,要研究汉语俗语,就不能不重视这一时期红楼梦的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