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至六年级体育教学概述一、 指导思想:体育(与保健)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惯彻“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 以学生为本“ 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与时俱进性,开拓创新性,纲领性,方向性和指导性。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目标表述,是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缺少明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进行有序有效的做出客观评价。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要贯彻新课标,运用新理念。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为了发展体育与保健的综合能力打基础。本学期根据体育新课标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 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性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
2、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五年级体育内容有跑、跳、投掷、小球类、体操、游戏等内容。1、跑是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教材要求学生学习蹲距式起跑的基本动作方法,提高跑的基本能力,学习传接棒方法,培养学生集体协作意识和配合能力2、跳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改进跳高和跳远的动作方法,发展学生灵敏和爆发力。3、投掷进一步提高学生推抛实心球技术,学习助跑掷垒球的完整动作方法,发展学生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养成锻炼时注意安全的意识和习惯4、体操和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队列和体操队型动作质量,学会滚翻、分腿腾越的动作方法,
3、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勇敢、刻苦顽强的拼搏精神。三、学生分析:五、六年级的学生年龄处于发育时期,身体发育较快,男女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女生由于发育的原因,很少参加激烈的运动项目,但考虑到某些女生的天性,要因势利导,加强男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培养女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使男女均衡发展。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养成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行为,表现出乐于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浓厚兴趣,并在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热情,体验到活动的乐趣。2、使学生获得一些体育和健康的基础知识,初步学习一些运动的技术与技能,学习科学锻炼身体和自我锻炼、自我表现、自我保护
4、、自我评价的方法,培养参与活动的良好习惯,树立安全意识,懂得自我保护。3、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动作姿势和良好的身体形态,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发展身体灵敏、反应、协调、平衡、速度、耐力与力量等体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关注自己身体和健康的意识和行为。4、培养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竞争进取的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坚韧不拔、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意志品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五、教学的要求:1、确保“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体育教学必须充分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每堂课的教学,都应把学生的运动实
5、践动作为实现课程的目标的载体。确保“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地成长。2、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兴趣既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促进剂,因此,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的学习和日常的体育锻炼,只有在体育教学中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目标持续有效的实现。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主体地位,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作为切入点,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体育实践活动,满足他们运动中情感体验的需要,因此,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灌输
6、、学生被动接受的传习式教学模式,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支配、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表现、自我保护、自我评价。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最终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学习,为终身锻炼打下好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4、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授课制的群体中,同处于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着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性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材内容和教与学法,以及评价的方法和要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真正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学
7、生发展个性的机会与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乐趣和运动的身心感受,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发展。六、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提高身体素质,巩固、提高跑、跳、投各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难点:在练习各种方式的技能教学中采用多种练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练习、观摩、探讨的机会,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教、学、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七、教学内容:(详细
8、内容见下发给各校的教学计划)(一)基本体操:1、队列队形(向右(左)转走,向后转走,行进间裂队、并队走,行进间分队、合队走等)2、徒手操(二)田径:1、跑(发展快速跑能力的练习,发展耐久跑能力的练习)2、跳跃(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跳高,跳远)3、投掷(发展投掷能力的练习,发展掷远能力的练习,发展投准能力的练习)(三)技巧与器械练习:1、技巧(各种滚动与翻滚的动作,各种简单的倒立动作)2、支撑跳跃(发展支撑跳跃能力的练习,山羊分腿腾跃)(四)小球类:1、小篮球(篮球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游戏)2、羽毛球(羽毛球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游戏)3、乒乓球(乒乓球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游戏)(五)游戏:1、跑
9、的游戏(志在四方、活动城门、顺线追拍、抢空位置、冲过火力网、一波三折、贴树皮、老鹰捉小鸡等)2、跳跃游戏(立定跳远接力、单腿跳接力、跳皮筋、夹球跳跃接力、脚踩绳头、踢高挂球等)3 球类游戏(通过防线、打龙尾、圆圈追拍控制传球、地滚球、叫号运球、抢运球、三人传两球等)4、投掷游戏(投准比赛、投移动靶、飞盘中靶、冲过火力网、活动城门等)5、对抗游戏(单脚拉绳、抱腰拔河、马步双推撑、拔河比赛、马刀舞、比握力等)(六)体育与健康常识:1、青春期男女生身体特征和生理机能的变化2、青春期的卫生和科学锻炼八、教与学法建议:1、只研究和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的倾向,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过程是师
10、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如果把体育学习理解为只是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强调了教师的教法研究,忽视了学生学法的探索,只管教的怎么样,不管学的如何,必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与探索,不仅要研究教法与学法,而且要研究教法与学法的变化;不仅要研究学生的“学会” ,而且要研究学生的“ 会学” 。 2、在教学中多运用游戏作为方法、手段,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如主题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充分发挥游戏和游戏法的功能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与练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效果。3、竞争与合作是体育活动的
11、特点,体现出标准的课程价值。由于体育活动大都是在群体中进行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十分密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交往与合作氛围,提供学生间的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相互提高的时间与空间。如经常变换练习的组合方式:变化教学分组和分组教学的组合形式、组合人数、练习队形、行进路线、活动次序等,为学生提供机会,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提高学生学与练得积极性以及交往与合作的能力。4、要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控制过严,必须按统一口令、 “一刀切”的灌输式、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创设充分自主学习的宽松学习环境和
12、条件,为学生的发展留有空间。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的思维步伐进行自主尝试与体验,自由结伴练习,小组切磋研讨,并让学生根据自己体能和动作技能水平,在一定时间内,自定目标、自定练习步骤、自定练习的高度、远度、次数和距离,以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选场地和器材,以增加学生练习的自信心,提高自学自练、自评互评、自我展示、自我保护等能力。同时,也较好的体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教师则应在教学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蒙者和支持者,而不是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5、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手段,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并充分地参与各项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身心的真实感受,得到新的发展。为此,要改变那种以教材为中心,以获得运动技术与技能为最终结果的观念,要改变课堂上总是不断地讲解与示范,使学生的身体活动处于练练停停的松散状态。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而且是在“动”中得到发展,在“动”中体验价值,在“动”中享受乐趣,在“动”中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