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概论一、通信网及通信网的构成要素1、通信网的概念 P32、通信网的分类 P43、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P44、通信网的基本结构 P5二、对通信网的质量要求1、对通信网的一般质量要求 P7影响接通任意性与快速性的主要因素。2、对电话通信网的三个要求 P8三、现代通信网的构成及发展1、现代通信网的构成 P92、业务网的构成 P93、支撑网的构成 P104、现代通信网的发展方向 P10第二章 电话网和 SDH 传输网的网络结构一、电话网的等级结构1、等级结构的概念 P142、影响等级结构选择的主要因素 P143、我国五等级结构电话网的网路结构图。P15二、长途网及其结构演变1、四级长途网网路结构
2、 P16多级网路结构存在的问题 P162、二级长途网网路结构 P17三、本地网1、本地网的概念 P18扩大本地网的类型2、本地网的网路结构 P19四、路由的含义及分类1、路由的定义 P212、路由的分类 P21基干路由、低呼损直达路由、高效直达路由五、路由选择1、路由选择的概念 P23路由选择结构 P24路由选择计划 P24动态选路的方法 P242、我国的路由选择方式 P25六、SDH 传输网1、SDH 传输网的概念 P302、SDH 的基本网络单元 P333、我国 SDH 传输网的网络结构 P35第三章 通信网路设计基础一、图的基本概念1、图的定义 P412、有向图、无向图、有权图的概念 P
3、443、 链路、路径和回路 P434、几种特殊的连通图 P45二、树1、树的定义及性质 P462、图的支撑树 P48画图的任意几个支撑树3、最小支撑树 P51K 方法求图的最小支撑树 P51三、站址选择1、距离测度 P592、单中位点问题结论 P60 式 3.193、多中位点问题服务区划分 P61中位点数目的确定 P62 图 3.20第四章 BISDN 与 ATM一、NISDN 的基本概念 P801、IDN 的概念2、N-ISDN 的局限性二、BISDN 的基本概念1、BISDN 的产生2、BISDN 业务分类 P82特性 P833、BISDN 的信息传递方式BISDN 对信息传递方式的要求
4、P84三、ATM 基本原理1、ATM 的概念信息传递方式的概念 P86ATM 的定义 P862、ATM 信元ATM 信元的基本概念 P88ATM 信头结构 P89 图 4.43、异步(统计)时分复用的原理4、ATM 的特点 P905、ATM 的虚连接虚通路 VC 和虚通道 VP 的概念虚通路连接 VCC 和虚通道连接 VPCVP 交换和 VC 交换 P93四、BISDN 用户网络接口 P96五、ATM 标准ATM 协议参考模型 P99 图 4.13六、ATM 交换1、ATM 交换的特点 P1092、ATM 交换的基本原理ATM 交换的基本功能 P111ATM 交换的缓冲排队方式 P113第五章
5、 接入网技术一、接入网的基本概念1、接入网的演变及发展2、接入网的定义及其功能模型接入网的定义与定界 P120接入网的功能模型 P125 图 5.7接入网的接口 P1223、接入网的传输技术及分类接入网的传输技术 P128 图 5.9接入网的分类 P128二、铜线接入网1、HDSL 技术HDSL 技术的概念及系统构成 P1292、ADSL 技术ADSL 技术的概念 P132ADSL 系统频带划分 P135三、光纤接入网1、基本概念及参考配置光纤接入网的定义 P140光纤接入网功能参考配置 P140 图 5.192、光纤接入网的应用类型 P145四、混合光纤/同轴(HFC)接入网HFC 的概念
6、P150第七章 电信支撑网一、电信支撑网的概念 P226 业务网路的概念:传递的是各类业务的信息信号。支撑网路的概念:传送的是相应的控制、监测等信号。二、7 号信令网1、7 号信令网的概念 P2282、7 号信令网的组成 P229信令点(SP) ,信令转接点( STP)以及连接它们的信令链路所组成。3、7 号信令网的结构 P229无级信令网分级信令网二级信令网(SP 和 STP)三级信令网(SP、LSTP 和 HSTP)结构选择的决定因素信令网容纳的信令点数量、信令转接点设备的容量、冗余度4、信令网中的连接方式STP 之间的连接方式网状连接方式和 A、 B 平面连接方式。SP 与 STP 之间
7、的连接方式分区固定连接(或称配对连接)和随机自由连接(或称按业务量大小连接)5、我国的 7 号信令网网络结构:三级结构 P234三、数字同步网1、网同步概念 P237信号同步数字网同步写入时钟速率大于读出时钟速率,将会造成存储器溢出,致使输入信息比特丢失(漏读) 。写入时钟速率小于读出时钟速率,可能会造成某些比特被读出两次,即重复读出(重读) 。2、 实现网同步的方式准同步方式、主从同步方式、互同步方式3、基准时钟源及受控时钟源铯原子钟组和美国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 。4、我国同步网的网络结构及组网原则四、电信管理网1、TMN 的概念2、TMN 的功能:一般功能和应用功能 P250第八章
8、通信网的规划设计8.1 传统网络结构中固定电话网的规划与设计一、固定电话网建设的几个应考虑的问题二、业务量与业务流量的预测与计算1、通信业务预测的基本概念 P2652、通信业务预测的内容用户预测、各局业务量预测和局间业务流量预测3、用户预测的常用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线性回归法:线性发展几何平均增 长率法:指数发展4、业务量的计算5、局间业务流量的预测方法吸引系数法和重力法三、本地网的规划设计1、本地网网规划原则及参数取值 P2702、局所规划1)局所数目的确定2)交换局服务区的划分及最佳交换局址的确定3、本地网的中继网络规划一般中继路由的选择与计算局间中继路由的类型 P272局间中继路由选择的决
9、定因素 P273图解法 P273数字中继路由的选择与计算模量化对中继路由的影响 P275全数字化本地网局间中继路由的选择与计算(THF 曲线图)4、用户线路设计 P2761)配线方式用户线路组成:主干电缆、配线电缆、用户引入线对用户线路网的基本要求:5 个方面配线方式:直接配线、复接配线和交接配线2)用户线路传输设计8.2 7 号信令网的规划与设计7 号信令网信令链路的计算 P2841、端局信令链路的计算2、纯汇接局到 LSTP 信令链路的计算8.3 本地网智能汇接局组网方式设计 P286一、智能汇接局组网的概念及业务功能说明智能汇接局组网的核心:现有固定电话网中引入 SHLR(用户归属寄存器)新网元。二、智能汇接局组网的网络结构设计组网一般采用“汇接局完全访问 SHLR”方案。三、话务量与中继电路容量计算1、话务模型2、话务量与中继电路容量 P2903、汇接局到 LSTP 信令链路容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