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 2:2008 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申报表所属学校 西北工业大学 课程名称 理论力学 课程层次 本科 专科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 理论课(含实践) 实践( 验)课课程类别 公共课 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所属学科门类 力 学 适用专业名称 机械、土木、航空航天、机电、材料 课程负责人 支希哲 课程网址 电信:http:/222.90.211.66 网通:http:/221.11.20.232用户名和密码 nwpunec , nwpunec 开放资源链接网址 申报日期 二 00 八年六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二八年四月填 写 要 求一、 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
2、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1-1 教学指导思想(限 1000 字以内)举证说明本课程在整个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思想或理念本课程的学习对象是远程学习者,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齐,且缺乏约束机制,但教学的最终目标有相对统一的要求。考虑自学者的心理因素、学习基础与学习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满足远程学习者的要求。在课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多种学习资源,使课程建设在学习要求、内容设计与表现方式上
3、体现工科特色、自学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兴趣。应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对工程实际问题的描述,生活中的力学问题的提出和论述,提高学生探究力学规律的兴趣。2.培养能力。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帮助不同起点的学生自主地获取必要的力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力学建模能力、科学分析能力、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3. 具有普适性。内容全面,资源丰富,教学功能齐全;既是完整、独立的课程系统,又能方便检索学习某知识点;集学习探究、查询检索、师生交互、课堂演示等功能于一体。4.具有易学性。借助多种导学机制,使用教学大纲、自学导读、课程预习等方法强化信息传递,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内容。基于教学目标
4、进行网络教学功能设计。网络课程中,许多内容的表现注意了对学生探究行为的激励与引导,如设立了主题讨论栏目,用多媒体手段表现实际问题,引导同学思考,并给予必要的说明。网上的互动交流栏目为学生创建了协作探究的园地;网络课程由认知工具进一步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引导式环境。1-2 课程总体设计(限 1000 字以内)说明本课程的目标、选取内容与学习资源建设的原则、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方式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是各门力学课程的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许多工程实际问题。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基础,初步学
5、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工程实际问题。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理论力学课程的学习(1) 使学生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机械系统力学模型(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 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3)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选取内容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选择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做
6、到重点突出、内容精炼,知识结构完整,实用性强。学习资源建设的原则: 根据课程目标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开发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根据学科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形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差异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和传播方式;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提供支持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一体化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一方面是导学设计。导学是与一般教学方法不同的指导性的教学方法,代表了现代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远程教育导学的“导” 不仅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更强调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7、,它是一种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也就是说,导学是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可分解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相应地就应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辅导和学习方向引导。导学是通过教学大纲、教师的教案、自学导读、视频导学、辅导材料等手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给予指导、帮助来实现的。另一方面是自主学习设计,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师的教案制订自学计划。利用所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计划。通过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灵活运用多种导学策略,设计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支持服务。为了鼓励学生掌握知识、积
8、极思维和提高学习能力,学习评价采用期末卷面考试、平时作业、各类网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为了保证成绩评定的公正性和真实性,成绩以独立完成,有严格监考的纸质考卷考试成绩为主。2课程负责人情况姓 名 支希哲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7.7最终学历 硕士 职 称 教 授 电 话 02988494082学 位 硕士 职 务 教务处副处长 传 真 02988494082工作单位及院系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E-mail 通信地址(邮编)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 79 号信箱) 7100722-1基本信息研究方向 转子动力学、振动控制2-2教学情况1.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
9、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理 论 力 学 本科生 4 五届、学生总人数 787工 程 力 学 本科生 4 二届、学生总人数 120振动控制技术 硕 士 生 4 五届、学生总人数 18分析动力学方法 硕 士 生 4 五届、学生总人数 10运动稳定性理论及应用 硕 士 生 4 三届、学生总人数 52. 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指导工程力学系 5 届共 8 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3. 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 (不超过五项) 。课题名称 来源 年限
10、国家工科基础力学教学基地建设 教育部 19962004理论力学精品课程 教育部 2004国家“ 十五” 重点教材理论力学课堂教学软件 教育部 2002-2005国家“十一五” 重点教材理论力学系列教材教育部 2007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理论力学教学资源库研制教育部 20052007 年4. 近五年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材和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不超过十项) 。题 目 刊物名称 时 间工科力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实践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Vol. 19, No. 3,19991999 9新体系工科力学系列课程教材编写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西北工业
11、大学学报 (社科版)Vol. 20, 20002000 9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与实践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Vol. 20, 20002000 9加强教学督导,规范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加快课程建设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Vol. 21, No.2,20012001 6对基础力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西 北 西 南 地 区 力 学 课 程 现 代教 育 技 术 研 讨 会 论 文1999 9工程力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教育部工程力学专业协作组第十次会议,200012由工科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谈推进教育新理念2002 年度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扬陵)200210推进教育创新,深化工科基础系
12、列课程教学改革中国航空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分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20034理论力学动画、例题素材库(三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59理论力学课堂教学软件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710(国家十五重点教材)5. 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时间陕西省教学名师 陕西省教育厅 个人奖 2003 改革基础力学,建设一流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 第 2 2005深化改革,注重创新,建设一流国家力学教学基地(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陕西省政府 第 2 2004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育部 第 2 2007依托国家重点学科
13、,建设创新研究型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平台(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政府 第 3 20076. 从事网络教育的经历;在本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1)根据成人业余学习特点,组织进行了教学改革与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带领年轻教师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新方法新技术的引入和探索,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及网络教育规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2)负责新世纪网络课程理论力学的研发,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网上学习指导、答疑2-3学术研究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4、。课题名称 来 源 年 限 本人所起作用转子振动主动控制的灰色系统理论及方法研究陕西省科委20001至20031主 持机动飞行下的飞行器转子非线性特性研究陕西省科委20081至200912主 持转子振动主动控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陕西省教育厅20021至200312第二参加者复合材料动态损伤行为与失效判据的研究国防科工委200010至200310第二参加者转子故障诊断的非线 陕西省教育厅 20067 第二参加者性同步理论研究 至2007122.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题 目 刊物名称与级别 时 间 署名次序The Metho
15、d of Gray Model Control For The Vibration of Rotor SystemsKybernates Vol.33,No.2 2004 第一Transient Response Analysis of Largescale RotorBearing System with Strong Nonline Elements by a Transfer MatrixNewmark Formulation Itegration Method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Vol.259,No.32003 第二挤压油膜阻尼器的非线性特性研
16、究力学与实践Vol.No.2003 第二转子系统振动的灰色预测优化控制与研究机械科学与技术Vol.23,No.2004 第二强非线性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相应分析机械科学与技术Vol.26,No.102007 第三3. 近五年来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 。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时 间Liapunov函数的构造与稳定性判定问题研究(获陕西省教陕西省教委 第一完成人 2000 年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响应分析及振动主动控制研究(获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教委 第一完成人 1998 年发动机转子振动主动控制的灰色系统理
17、论及方法研究(获中国航空基础科学基金科技二等奖)航空航天部 第一完成人 1998 年旋转机械的非线性振动特性和非线性振动控制(获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证书)教育部 第七完成人 2001 年3. 主讲教师情况 姓 名 朱西平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7.7最终学历 本科 职 称 教授 电 话 88492576学 位 学士 职 务 传 真工作单位及院系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 (710072 )3-1基本信息研究方向 一般力学3-2教学情况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课程名称 课
18、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理 论 力 学 本科生 4 五届、学生总人数 1393振 动 理 论 本科生 4 一届、学生总人数 40结构有限元分析 本科生 4 一届、学生总人数 30多体系统动力学 硕 士 生 4 五届、学生总人数 14系统动力学建模及仿真 硕 士 生 4 三届、学生总人数 92、近五年来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参加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作为实习领队和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习。指导工程力学系 5 届共 5 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3、近五年来主持的教学研
19、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 (不超过五项)课题名称 来 源 年 限示教型大课堂用理论力学多媒体CAI 课件制作“国家力学教学基地”建设子项目19972004 年“力学教学资源库的研制”子项目“理论力学动画子库”。教育部 20052006 年21 世纪网络课程理论力学动画设计与制作。教育部 20012004 年“新世纪多媒体电子教材建设项目” 西北工业大学 20012004 年理论力学电子教材课件制作。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基础课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手段的最佳方案研究与实践”。西北工业大学 20022004 年4、近五年来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
20、别、时间) (不超过十项) 题 目 刊物名称与级别 时 间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Vol. 24, No. 2,2004200465、近五年来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时间理论力学国家精品课程 教育部 第二 2004 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宝钢教育基金会 个人奖 2006 年翱翔教学名师 西北工业大学 个人奖 2007 年连续两年获“本科教学最满意教师 ”称号西北工业大学 个人奖2006 年2007 年基础课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手段的最佳方案研究与实践(西工大优秀教学成果一
21、等奖)西北工业大学 第一 2004 年6从事网络教育的经验(1)从事网络教育多年,担任理论力学网络课程主讲教师。主持制作了理论力学网络课程和电子教案,编写了习题集以及解题指导和解答。(2)网络学习指导、答疑3-3学术研究1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课题名称 课题类别 来 源 年 限 本人所起作用DD3 单晶力学性能试验国防预研 国防科工委 2004.10-2005.4 主 持复合材料开口缝合补强设计分析和试验研究空装预研 国防科工委 2004.10-2005.6 主 持复合材料中厚蒙皮结构设计技术研究国防预研 国防科工委 2004.4
22、-2005.12 主 持复合材料动态损伤行为与失效判据的研究航空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委 2002.10-2003.10 第二参加者力学实验装置的研制横向课题 2004.07-2005.10 第二参加者2.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题 目 刊物名称与级别 署名次序 时 间应力波载荷作用下CFRP、GFRP 层板动态拉伸性能的实验研究,机械科学与技术 第一 2005.3冲击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层板动态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 第一 2005.2含孔复合材料层板的力学性能研究机械科学与技术 第一 2006.9孔口缝合
23、补强对含孔层板应力集中影响的数值模拟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第一 2007.5复合材料开口缝合补强结构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航空材料学报 第一 2008.23近五年来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 署名次序 时 间转子振动主动控制的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陕西省教育厅第 4 完成人2006 年注:主讲教师为承担主要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为多人。4教材主编情况姓 名 和兴锁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2.9最终学历 硕士 职 称 教授 电 话 029-88492576学 位 硕士 职 务 传 真工作单位及院系西北工业大
24、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E-mail 通信地址(邮编)西北工业大学 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 710072研究方向 一般力学教材名称 理论力学() 西北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 和兴锁主编4-1基本信息该教材是否为网络教育专门编写? 是( ) 否( )4-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 (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材和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25、(不超过五项) ;从事网络教育的经验;在本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1、讲授的主要课程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及学生总人数理 论 力 学 本科生 4 五届、学生总人数 760工 程 力 学 本科生 4 二届、学生总人数 150分析力学方法 硕 士 生 4 五届、学生总人数 23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硕 士 生 4 五届、学生总人数 212. 指导工程力学系 5 届共 8 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课题名称 来 源 年 限基础力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及相关教材编写“国家力学教学基地”建设子项目19972004 年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项目 理论力学教材编写教育部 2
26、007 年4.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材(1) 蔡泰信、和兴锁主编, 理论力学导教、导学、导考 (上、下册)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2) 和兴锁、高行山、张劲夫, 理论力学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3) 和兴锁、高行山、张劲夫等理论力学 () () 科学出版社 2005。(4) 和兴锁 理论力学解题方法与技巧 科学出版社 ,2005(5) 蔡泰信、和兴锁、朱西平 国家“ 十一五”规划教材理论力学 ()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6)蔡泰信、和兴锁 主编理论力学教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 075. 从事网络教育的经验:在本课程建设中承担的工作(1
27、)网络课程设计和学习活动设计。(2) 网上学习指导、答疑。4-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近年来,主持 863-704 课题、航天基金等八项课题,获得国家教委等科技进步二等奖或三等奖 6 项(其中 4 项本人为项目负责人、第一完成人),获得航空部科学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 1 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 余篇。注:本课程使用的主要参考教材。
28、5队伍结构情况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单位 职称 学科专业 在课程建设中承 担的工作刘潮东 男 1967.02网络学院副研 系统工程战略、理论研究,政策法规,教育形态,教学模式,整体设计张维岐 男 1963.05网络学院副研 工程力学战略、理论研究,政策法规,教育形态,教学模式,整体设计高行山 男 1963.12西北工业大学 教授 工程力学主讲理论力学、课程辅导刘永寿 男 1974.12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一般力学主讲理论力学、课程辅导郑军超 男 1970.1西北工业大学实验师 工程力学理论力学实验教学李琳 女 1970.11网络学院讲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设计、平台管理 唐筱慧 女 1982.
29、07网络学院助教 岩土工程辅导答疑、咨询服务杨晋 男 1983.01网络学院助教土木工程管理辅导答疑、咨询服务冯治锋 男 1978.12网络学院助理工程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技术支持5-1其他人员构成(含教辅、技术等人员)寇欣 男 1980.7网络学院助理工程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技术支持贾斌 男 1971.9北京视通信元高级工程师信息工程 技术设计策划崔新仓 男 1980.7北京视通信元系统分析师计算机信息管理动画设计制作姬灵 女 1981.5北京视通信元汉语言文学教育文案策划编辑霍永新 女 1983.1北京视通信元美术 平面美工设计陈辉 男 1980.8北京视通信元高级程序员电子信息 后台
30、程序开发5-2队伍整体结构教学、辅导、设计、技术等人员的配置情况教学队伍人员配置网络课程需要大量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系统的教学设计的各类人员,因而除上述主要队伍成员外,还有一大批人默默做着幕后的支撑工作。在理论力学课程中,教学、辅导、设计和技术人员的大致比例为教学:辅导:设计:技术 =1:2:3 :一支队伍教学队伍知识结构参与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及教学建设的教师中教授 4 名,占总教师的 4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2 名,占总教师的 20%。师资配置情况这支队伍是由 2004 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理论力学的成员组成。挑选富教学热情的、优秀的、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网络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主讲教师相对稳
31、定,选定有丰富教学经验,讲授能够深入浅出,表达能力好的教师担任。3 位教授参与的课程建设,从编写教材,资源建设到教学手段、方法研讨,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支队伍中有多名教师获得过国家级和陕西省教学成果奖、各类全国性奖项及学校教学成果奖等奖项。相对庞大的辅助队伍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强大的支撑平台。5-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不超过十项)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1.国家工科基础力学教学基地建设 199620042.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 理论力学网络课程建设,20002004 3.国家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20064.国家“十五” 重点规划教
32、材理论力学课堂教学软件200220065.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理论力学教学资源库研制 2005-20066.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项目理论力学系列化教材20067.陕西 21 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理论力学 CAI 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建设 20022005国家级奖8.“改革基础力学,建设一流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59.理论力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4陕西省奖10.“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创新研究型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平台”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5-4培训情况近三年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情况1.2005 年 12 月 我院院举办“ 200
33、5 年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 ”就“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切实做好招生工作”和 “教务工作的网络化与规范化管理 ”做了探讨。2. .2006 年 4 月寇欣参加“ 全国高校网络教育统考信息管理系统培训班”。3. 2006 年 10 月,冯治锋参加“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高级研讨班”,学习网络课件制作与开发,探索网络精品课件的开发研制。4. 2006 年 11 月我院举办“ 2006 年西北工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就目前网络教育的形式,在招生、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培训。5. 2006 年 12 月,江苏科建教育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利用我院实时答疑平台对辅导教师进行网上学习平台进行培训。6. 2007 年
34、4 月,华南师范大学丁新教授在我院举办“ 远程教育与继续教育趋向和创新”讲座。7. 2007 年 7 月我院“2007 年西北工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研讨会” , 就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对在招生、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8.2007 年 9 月刘潮东参加2007 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 ,了解目前现代远程教育的形式与任务,目前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与展望等。9. 2007 年 9 月王海军参加陕西省教育厅学生处主办的“高校学生学籍电子注册技术培训”。10.2007 年 10 月刘潮东、王海军参加“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战略研讨会”。11.2008 年 4 月课题
35、组人员参加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远程教育开放课件 OCW 项目执行主任 Cecilia dOliveira 博士来我院举办的“MITOCW(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讲座” 。12. 2008 年 5 月张维岐参加“2008 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 。6课程描述6-1 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作用,以及本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历程(限 1000 字以内)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技术性、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对自然科学基本规律有较好的了解,从而在未来的竞争社会中能够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需求。生源情况网络教育是定位在继续教育类型的教育,
36、学生为成人业余学习。因而学生来源较为复杂,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别距大,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不尽相同。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是各门力学的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许多工程实际问题。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基础,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工程实际问题。主要历史沿革西北工业大学大学力学学科历史悠久,是国内最早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力学学科下设 3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一般力学学科是全国一般力学最早的博士点
37、之一,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在支希哲教授的领导下,该学科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成果卓著。教学改革勇于创新,启发式、探究性教学效果好。多媒体教学起步早,教学资源丰富。我校一向重视教学手段的研究。1997 年,西北工业大学被确定为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建设单位,教学手段的研究与改革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在教育部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建设中,支希哲教授领导本学科对“ 理论力学 ”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和立体化建设,实现了“理论力学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文字教材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配套、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完成了系列教材与教学软件的编写和制作。自行研制的大量反映真实的力学现象和规律的影视片、动
38、画、图形等多媒体课件用于网络教学,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建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文字教材组成的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使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北航等近50多所院校使用我校所制作素材或课件,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理论力学课堂教学软件被评为国家“十五” 规划教材。 理论力学动画例题素材库课件。该课件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列为2004年重点推荐课件,并被列入教育部立项课题成果,开创了开放式课件和资源库类型课件的先河。2004年8月在秦皇岛市燕山大学举办“全国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中,参加理论力学课程讲课比赛有35所学校,其中25所学校使用的是我校制作的素材。教育
39、技术应用前瞻性强,网络教学设计经验丰富。主持和参加了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理论力学网络课程建设” 6-2 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限 1000 字以内)6-2-1 课程内容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提供主要资源类目第一章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5 学时第二章 基本力系 4 学时第三章 平面力系 6 学时第四章 摩 擦 4 学时第五章 空间任意力系 4 学时习题课 3 学时第六章 点的运动 4 学时第七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4 学时第八章 点的复合运动 6 学时第九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6 学时习题课 4 学时第十章 质
40、点动力学基础 2 学时第十一章 动能定理 6 学时第十二章 动量定理 4 学时第十三章 动量矩定理 6 学时第十四章 达朗伯原理和动静法 4 学时习题课 4 学时复习 4 学时合计 80 学时主要资源类目:1. 课程导学-知识体系、教学大纲、自学导读、课程预习2. 教学内容-课程教案、课件 ppt、视频教学、动画演示、电子教材、术语词典3. 作业练习-章节自测、模拟试题、历届考题、4. 参考资料-参考书目、学术前沿、文献资料5. 交流园地-主题讨论、问答集锦6-2-2 人机交互特征及技术路线(或技术特征)人机交互特征1本课程根据网络学习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其自主性,页面布局人性化符合学生学
41、习的认知心理过程,知识结构模块化、清晰明确,色彩运用和谐化具有亲和力符合学科特点。2本课程导航明析、各个链接加入弹出注释更易理解,页面二到三级深度、方便学生浏览学习。 3本课程对学生的每次学习过程系统都有记录,每次登陆学习,系统会自动提示本次学习是否接着上次学习部分接着学习。4远程督学,课程平台支持如学生一周没有学习课件,系统自动给学生发邮件或者短信等方式督促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制定学生学习策略,通过短信或者邮件的方式对于学生进行指导。5答疑讨论交流,课程平台提供主题讨论、音视频实时答疑、在线论坛答疑等点面结合的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也通过电话热线、QQ 群、呼叫中心、短信、 Emai
42、l 回复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6课程平台配备有在线作业系统、章节自测、模式考试等教辅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检测学习内容。技术路线(或技术特征)1本课程开发技术框架为 struts + hibernate + spring 开源框架。2技术标准,web 页面遵循 web2.0 标准 Div+Css 模式;课程平台系统采用 JSP 技术Java 语言编写。3使用开源稳定的 MySql 数据库,数据库链接使用合理的链接通道访问策略,外连,内连,全连,操作表保持在 3 张表以内,数据库连接通道不对单数据和循环数据开放。4课程内容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和网络环境使用流媒体视频、PPT 讲稿、电子教材、flash
43、动画演示,模拟实验,电子词典、和有关学习资源素材库等丰富的不同学习资源。5优化辅助技术搜索: 使用的搜索引擎机制,建立独立索引库 , 并对索引库进行常用维护。权限: 对用户,和角色的权限能够动态的分配。对非法操作做出记录。安全: 对常见的安全漏洞做出防范 上传下载与权限捆绑式操作关键词过滤:对非法关键词,实现替换或拦截。数据库管理:进行常用的数据库备份,数据操作。前端:高访页面定时静态化。后端:使用合适的缓存策略并发:确保并发安全性数据库: 建立索引,分配最佳链接数。6课程采用 B/S 结构(Browser/Server 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发布在 Internet上,电信、网通双百兆独
44、享光纤接入服务,保证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流畅学习课程。7整个课程开发制作符合 CELTS 系列等相关标准,利于共享和传播。6-3 学习过程管理(限 2500 字以内)6-3-1 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教师指导方法及效果(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的教师指导方法、学习活动以及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理论力学课程提供教材(配套有作业集) 、视频、PPT 课件、电子教材等学习资源,学生以自学为主,学生通过学学院提供的教材、课件并完成与教材配套的作业集、网上作业,结合学院的实时和非实时自答疑辅导,考前串讲以及学习中心不定期的面授辅导来实施教学。通过网上试验录像和仿真模拟来保障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45、本课程从理论教学到实验教学都采用了现代教学技术,灵活、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更具表现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 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参与主体讨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2) 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开阔学生思路,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3)在平时作业、课程时间、期终课程考试等教学环节内容安排上,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 教学手段 经过不断改进,实现了以下几点要求: 1.形象生动、直观逼真、创意新颖、构思巧妙、制作精细、技术先进。 2.充分注意反映理论力学课
46、程特点,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作用和优势,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 注重释译课程疑难知识点。充分发挥直观化、形象化教学作用,变抽象为直观,变空洞为具体,解决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的问题,以及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难以描述或无法描述的问题。4.课堂信息量大,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5.联系工程实际,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制作和引入了丰富的联系工程实际的图片图像、结构和机构,以及工程实际视频剪辑,特别是制作有大量的实现工程实际到力学模型的动画演变,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强化学生力学建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6.注重启发思维,拓宽思路,强化学
47、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网络平台 构建了理论力学辅助教学网络平台,理论力学课程的网络教学课件已经投入远程教学使用 3 年多,理论力学课程的流媒体教学录像已经上载校园网,可供学生点播。作业集 编写并出版了理论力学作业集,其中的题型多样,便于作业的批阅和检查。6-3-2 举证说明学习过程管理的措施(包括环节控制、作业管理、促学措施等)作业集的完成情况由学习中心负责检查和批阅,学院抽查的方式。网上自测可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掌握情况。学院 BBS 论坛里有每门课程板块供学生提问和交流;学院设有学生咨询服务中心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任何疑惑;学院配有专职辅导教师;各学习中心配备兼职辅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学
48、习过程的指导,作业的批改;学院通过网络利用实时答疑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难点问题进行实时提问和解答,可同时对所有中心开放。6-3-3 举证说明学习评价的形式和手段学习评价的形式和方法主要的有:作业、测验、提问、讨论、演示、考试和考勤等。课后作业:使用与教材配套的理论力学作业集 ,各教学中心安排教师负责作业的日常管理和批阅,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指派教学管理人员到各学习中心抽查作业情况,作业成绩占课程成绩的。网上自测:学生通过完成主讲老师课后网上自测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网上试验录像和仿真模拟试验:学生通过网上试验录像和模拟仿真的形式来完成实践环节。以上三个内容的成绩占综合成绩的 30%.课程考试由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指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命题,安排本部工作人员到达各教学中心在统一时间进行考试,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