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学校师生问卷调查看课改成效驮卢镇中心校新课改调查报告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得我镇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现状,实施情况,对新课改的理解与运用;学生对新课改的认识,以及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学校、教师、家庭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学生的学习情感、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理解,对于我镇今后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一、 调查的意义新课程改革工作在我镇实施已经有两年多了,在这两年里,我镇的师生在推进课改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为我镇今后开展课改实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试验依据。同时,通过对师生的问卷调查,找出我们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及时调整
2、新课改的实施方案和努力方向,使得新课改工作健康稳步的发展。 二、调查说明1、调查目的为了了解我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情况,了解教师对实验中有关问题的认识、感受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实验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同时了解学生在课内外的表现情况,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以便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二、调查的对象参加调查的是本镇小学的教师以及学生,学校中有中心小学一所,农村小学教师 5 所。教师中参加调查的有学校校长、主任、新课改的实验教师,非课改年级的教师共 123 人。参加调查的教师中既有老教师、也有中青年的教师,2男教师 87 人,女教师 36 人。具有高级职称的 45 人。学生中我们考虑到一、二年
3、级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因此我们侧重调查了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其中三年级学生是课改年级,而且已经过了两年的新课程实验,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四至六年级不是课改年级,但调查问卷中的很多问题是和学生的课内外表象有关的,所以我们也对他们进行了调查,人数达到 1445 人,占全镇学生人数的45,覆盖面广,调查的数据比较真实地反映我镇开展新课改的情况,有说服力和调研价值。3、调查的期限和方式本次师生调查问卷的期限为三天(9 月 21 日-23 日) ,本问卷均采用匿名的方式,问卷的结果不涉及对教师个人业务能力和工作情况的评价,不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和学生没有心理负担,使得师生能够真实地反映情况,认真填写。
4、三、问卷的设置在教师的问卷中重点设置了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理解,教师对新课改的态度,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方式,教师专业化成长方式,学校对教师业绩的评价,教师运用使用教材的技巧;课堂教学技能,对新课改的感受以及建议共23 条问题。学生的问卷中主要从学生的课内外表现、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师生关系、多元评价、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方面共 19 条问题。调查内容丰富、实用,具有代表性,符合我镇地区的实际情况,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四、调查结果1、教师问卷调查结果3教师问卷汇总表序号 A B C D 序号 A B C D1 92 31 12 12 20 86 52 33 50 39 1 13
5、53 20 46 43 89 31 3 14 10 18 50 454 23 90 10 15 16 86 15 65 22 76 25 16 36 68 12 96 51 55 15 2 17 78 8 34 37 19 99 3 2 18 53 63 4 38 22 95 3 3 19 21 92 5 59 18 48 31 26 20 60 52 11 10 33 63 26 1 21 68 27 23 511 43 44 17 19 22 27 81 10 5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小学生问卷汇总表4序号 A B C D 序号 A B C D1 406 528 335 176 10 450
6、 321 497 1772 1209 174 62 11 1148 134 1633 388 664 227 166 12 407 815 135 884 887 436 75 47 13 628 195 566 565 596 670 111 68 14 272 914 2596 287 561 461 136 15 473 779 1937 811 469 99 66 16 399 739 3078 972 308 110 55 17 995 357 939 269 893 186 97 18 946 338 161五、结果分析1、新课改,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的改
7、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更新,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从调查中我们的发现:74.8 的的教师参加过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并有540.7的教师认为参加课改培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73.1的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教育观念,61.8的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广大教师接受新课改,认同新课改,欢迎新课改。86.2的教师教学中能经常参考课标,80.5教师已经适应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95.1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以上的数据中我
8、们不难发现,正是新课改,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新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1)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学会了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学会了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会了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会了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学会了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学会了使用富有人文性、艺术性、鼓励性的语言来进行组织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真正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气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过程是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师
9、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生命活力。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每月组织的教研活动已经在两次以上,78的教师喜欢和同事进行交流,将在教学工作中的喜悦和同事一起分享。而在没有实行新课改之前,教师们都是埋头苦干,平时能经常交流的只有 23.6,单打独干。课改后,69.9的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教材,已经基本适应我镇推进新课改的力度。但在以前,教师只是教材的执行者,是专家组的“奴隶” ,教材怎样编写就怎样教,禁锢在教参和教案之中,没有主见。84.6满意学校领导对新课高的重视程度,90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94.3的教6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91.8的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
10、差异,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过经常运用。但在实施新课改之前,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去理会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就是学习的机器,制约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2)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情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实验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探究学习,师生民主平等,既独立又合作,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发现;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乐趣。新课改以后,83.7学生喜欢上学
11、,而在调查中的三年级学生这个比例占到 95.6,而非课改年级的学生只占 71.2。但是,在实施新课改之前,这个比例只有 56.8,这充分说明了是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课改后,78.5的学生满意老师现在的教育方式,对作业的批改情况。56.1的学生的课外作业完成时间都在 30 分钟以内,但在课改前,69.2的学生在完成课外作业的时间都在 45 分钟左右,学生的课外作业时间明显地缩短了。学生更加喜欢现在的课本,84.6的学生喜欢与同学互相开展讨论和合作,说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79.4的学生犯错误时满意老师的教育语气,喜欢与人交往,与人交流,放学后经常向家长讲述自己在课堂的表现,能帮助
12、家里做家务,觉得现在的学习还是比较轻松。 六、碰到的困惑1、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等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比以往提高了,留给教师的空间增大,教师的工作难度也在增加。许多教师面对新课7程,显示出综合知识储备不足,创造性不强,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等缺点。虽然学校领导都已意识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也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如组织学科培训,开展各种教研活动,组织业务学习和考试等等,但部分教师课改的主动性不强,学习的自觉性不够,把课改看作是一种负担,因而对新课程改革觉得不太适应。另外从客观上来讲,由于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
13、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骨干教师太少,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缺少骨干教师的引领与指导,因而往往无所适从。影响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繁重的工作量,某些小学教师不仅要上语、数,甚至还要兼上其他几门课,教师成天忙于备课、改作业,没有更多精力去钻研教材、探讨教法,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新课程。2、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太少,且实效性不强。新课程实施以来,各校对教师培训工作有所加强,但机会还是太少,成效也不十分明显。许多教师除了一学期一次的学科培训以外,由于资金、工作量等方面的原因,几乎没有机会参加其它的学习培训;许多学校缺乏有效提高信息效益的机制,教师外出学习或参加教研
14、活动往往没有总结分析的要求,因而教师在外出学习中的积极思考比较少,实效也不大;许多学校在教师业务学习的资料购置和服务方面基本没有开展起来,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杂志、资料供教师学习提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学校校本培训很不到位,校本培训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培训缺乏实效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发生的问题。调查中,有许多教师都谈到了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问题,这是很必要的。3、课堂教学中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8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在观念上确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课堂行为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从对教师的听课中
15、可以看出,许多教师在上课时都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些方式的引进却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只是觉得人家课堂上有了,自己如果没有就会显得落后。至于什么情况下适合自主探究,什么情况下需要合作交流就没有细加考虑,因此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地方教师却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该由教师点拨的时候却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索,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学计划不能完成,教学目标没有达到。4、校本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不强。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结构性突破,是实现三级课程管理的有效保证。但由于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师资培养及培训跟不上,实践基
16、地和活动基地严重不足,教师的精力和能力不够等原因,使许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名无实” 。校本课程开展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考虑学生实际发展需求;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不规范;方案设计与实际落实相脱节等等。5、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考核评价跟不上课改需要。许多学校虽然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作了一些探索,但总体上评价机制和方法还是比较落后,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有的评价改革的力度不够,有的评价缺乏操作性,有的只作书面文章,没有落到实处。有 75%以上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评价体系滞后是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的考试指挥棒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着极大的制约作用。由于学校
17、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还是以分数为依据,而一些积极参与课改的教师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往9往还比不上采用传统教学的教师所教学生的成绩,加上社会、家长往往只看分数,使得一些教师面对新课改缩手缩脚,走上“新课改轰轰烈烈,抓分数扎扎实实”的老路。6、学生与教师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教学的结合体,有一点貌似神离的感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不注意留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几点建议:1、要给新课程的实施营造一个更好的和谐环境。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保证课改工作真正稳步、健康的发展,必须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如学
18、校的导向问题,出台怎样一个合适的评价机制和标准,才会使教师、学生既重视教学成绩,又不至于成天围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又如怎样去解决大班额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矛盾问题。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期望人人有参与的机会,人人获得被关注的满足,人人有展示成功的舞台,但我们现在中心小学以上的教学班基本上在 45 人以上,有些班级超过 55 人,这样的班额又怎能开展个别化教学呢?又如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再如怎样去解决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和精力有限的矛盾问题。据调查,我们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愿望和需求,但同时,他们又确实比较忙。以小学教师为例,90%以上的教师兼任二至三
19、门以上的课,周课时大多数在 16-18 节以上,他们要备课、上课、改作业、个别辅导,确实不太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用于自己业务学习。因此如何创设和谐的人际环境,利用教师有限的空余时间,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我们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102、要加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学校,目前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既然我镇绝大部分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都任教两门以上学科,工作量较大,既然我镇存在着班额都比较大的现象,那么作为学校,就应该去思考在现有条件下,该如何去有效开展研究工作,要针对这种
20、现象进行专题研究,挖掘其中的优势,分析其中的问题,逐步增强教师学科整合的意识和能力。又如我们近年来的教研活动存在着“重城区、轻农村”的现象,为农村教师的成长搭建的舞台相对较少。因此我们是否可采取教研活动重心下移的做法,有意识地在一些村完小开展一些较大规模的教研活动。再如加强“送教下乡”的实效性问题。我们在开展活动之前,是否让一些优秀教师参与一些薄弱学校的蹲点调研活动,要求他们在了解当地教师的需要和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再设计教案上课。与当地教师用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学条件,上出理念新、思维活、基础实的好课,这样的送教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3、要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与管理上级所组织的集中培训和
21、教研活动次数毕竟有限,要真正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主要还得靠校本教研。扎扎实实地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业务副校长、教务主任、名师培养对象、骨干教师等队伍的指导和培养,而学校则应该有意识地将这些业务能力强,有较高威信的老师组成教学指导组,减少他们的工作负担,经常性地开展专题研讨、讲座、听课评析等具体指导工作。要切实加强基层教研组建设,保证学校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进一步健全教研组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保证时间场所,重视活动效果。学校要对教研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提出指导性11意见,并
22、将此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学校要通过校本教研先进学校和教研组检查、评比等活动,对各校校本教研开展情况进行有效督导。4、要努力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配套的评价机制。当前,考试成绩仍是社会衡量学校、学校评价师生的主要标准,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成绩,学校为了争夺生源,教师为了晋级、评优,也不得不狠抓学科考试成绩。而如果仅以考试成绩来判定优劣的话,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往往优于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许多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不敢放开手脚。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教学评价工作,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配套的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师的过程管理的评价研讨和实践。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而非学业的结果,让评价真正发挥对课程效果应有的保障和促进作用。驮卢镇中心小学2005 年 9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