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南安市官桥五峰小学沈建华13599763219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一书中提出,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约六分之五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可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 40 分钟要质
2、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本人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要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要从教师的思想上改变认为科学课不重要的观念,只有真正认识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实行。只有在思想上转变的教师才会精心地准备课堂。因此,科学教师一定要先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在此,我们对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明确四点认识:1、定准角
3、色。教师是 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科学课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2、主动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是一个了解科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3、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于师生犹如战场对于将士。向课堂 40 分钟要高效益,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科学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4、面向全体。以
4、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科学教学氛围,让科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教师只有充分地把握科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措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从而更好地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二、把握教材的目标定向,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如在教学拱形的力量一课,将原定科学知识目标“认识拱形结构和拱形受力的特点,了解拱形结构在建筑上的应用。”改为“
5、拱形由于可以通过材料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显然影响了探究活动的效果。前一种目标表现在课堂上是学生的探究方向不明确,教师提问和引导的方向也不明确,课堂上所设计的探究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冷静分析一下并没有多大的探究价值。学生所获得的实验事实只是简单罗列并没有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认识。通过修订目标更多地关注了“科学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层层深入,学生的认识也得到了循序渐进的提升和发展。三、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实现最佳组合。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或是哪一个教学内容,都必须注意研究一堂课中各环节“趣味性”的贯穿,以及课堂内、课堂外“趣味性”的延伸,这样才能让学
6、生自觉、自动、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的各个过程,因此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是科学学习的基点,是任何学习的关键。科学课教学环节主要由激趣导入、新知识学习、作业体验、成果展示评价四大环节构成。教学各环节是密切相连的有机体,要求时间分配合理,衔接过渡自然、顺畅,突出效果。环节需要用什么方式呈现,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预设学生的课堂反应,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脑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
7、,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我设计与“人的大脑”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分析这些活动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至于活动内容我们基于学生全休参与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设置的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
8、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在这一环节设计上不采用课本上的“记忆力”、“创造力”游戏,是因为记忆对于人的大脑功能而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清晰体现大脑对各器官和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而创造力游戏拼七巧板,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所以把游戏简单化,清晰化,这样更能为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实施评价方面,我们试图通过日常学习中常见到的现象以判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巩固已学的知识,把科学用脑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四、联系生
9、活实际,大力拓展课外探究。小学科学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小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们在学校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在社会上生活。特别是科学知识,是学生生活技能的基础。众所周知,岩石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岩石以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掌握的观察方法,继续在课后观察岩石,研究岩石。了解了空气以后,学生们就知道原来空气是这样一种物质。如果平时闻到空气中有刺鼻的味道,或者看到空中有颜色的气体,那么就能知道空气已经受到了污染。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
10、的起点和终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但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探究时,总习惯把拓展活动当作标签,在每节课的最后说上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这个问题我们课外继续研究”,而如何研究却无后话,这样就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然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时,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因为,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总而言之,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需要教师去解决。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还需要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创造性的设计、艺术性的实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校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寻出一条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