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科学与艺术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2.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3.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 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 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 物理学奖、爱因斯 坦科学奖、伽利略伽利莱奖章、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等。2004 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 克逊和莫雷 1887 年的光速试验;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
2、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也称无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 识的东西。 共鸣: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的相同的情绪。奠定:建立;安置使稳固。【 探 究 活 动 二 】 再 读 课 文 , 整 体 感 知3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4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火如何理解“真理 的普 遍性”?明确:科学的自然 规律,有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导学设计【导学目标】1. 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2.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3.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导学程序】【 导
3、学 一 】 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0 分钟)1.导入: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揭示学习目标。3.了解常识。4.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5.利用工具书查阅学案中三个词语的意思,并写在导学案上。【 导 学 二 】 再 读 课 文 , 整 体 感 知 (15分钟)1.过渡语:这是一篇书序,也相当于一篇议论文。首先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画上记号。3.在学案上完成思考题 2 和 3.4.整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完成第 4 小题。
4、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5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存在的“异”。明确: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6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简要概括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探 究 活 动 三 】 跳 读 课 文 , 学 习 写 法学法指导:请同学们回顾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口头说出每种论证方法的作用,然后快速的、大声的朗读课文,把文
5、中有关的论证方法做上记号,写上旁注,并在学案上作答。7思考回答: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明确:举例论证示例:本文 2 至 4 段中举了李白的 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 5 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 10 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 1887 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 1900 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 探 究 活 动 四 】 拓 展 延 伸 , 学 以 致 用8.学习举
6、例论证的写法。针对中学生玩手机谈谈看法,然后举例论证。5.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6.学生展示,师生共同点评。7.小结:概括 段意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与准确。【 导 学 三 】 跳 读 课 文 , 学 习 写 法(10 分钟)1.过渡语:论证 方法是议论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下面我们以课文为例,分析一下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探究活动三中的思考题,教师巡视。3.将 自 学 成 果 在 小 组 内 交 流 , 订 正 答案 , 圈 出 疑 点 。4.学 生 展 示 , 师 生 共 同 点 评 。【 导学四】 拓 展 延 伸 , 学 以 致 用(10 分钟)1.过渡语:一篇好的议论文,必须要有鲜明的观点,有说服力的论据。下面我们完成一个小写作。(出示写作题)2.学生思考后写作。3.交流展示。4.师生点评。(150200 字)板书设计:科学与艺术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