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合能力日日新九、理解感悟(文章阅读)。仓颉造字(节选)传说仓颉创造了文字。仓颉在野外的泥地上看到了鸟的足迹,它们有直有斜有交叉,富有变化,而且每个线条都那么均匀、那么优美。于是他模仿鸟的足迹( )创造了字的笔画。这是造字的开始。后来,他又根据龟纹、虫蛇、黍( )禝( )、山川、草木等的形状或动态,创造了文字。当仓颉把造的字写给人们看时,大家高兴极了,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说这个字躯干弯曲,末梢放纵;那个字修长,躯干矮短;这个字外部轻灵,内部紧凑;那个字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这个字如龙蛇盘绕,那个字似鹰隼( )雄立 还有人评论说,远看这些字,有如鸿( )鹄( )群游,迂回绵延;近看这些字,好像布阵
2、排兵,井然有序。就这样,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 汉字诞生了。1、给前两段各添加一个五字以内的小标题。(1) (2) 2、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音。3、根据对文段的理解填空。(1)第一段,写仓颉造字,重点介绍了造字的 ;第二段,写人们的议论,重点议论的是 。(2)第二段文字中运用了排比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请指出它们各自的作用。排比:写出了 比喻:写出了 (3)最后一段文字的作用是 。4、由“ 当仓颉把造的字写给人们看时,大家高兴极了”一句展开想象,完成下面题目:(1)写出形容人们高兴心情的词语。(至少四个)(2)想象一下当时人们还会说些什么?用上“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这样的句子写一写当时人们的
3、语言。“枇杷”和“琵琶”从前,有个纨绔子弟,自幼好(ho ho)吃懒做,不好好(ho ho)念书。长(zhn chn )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枇杷并非此琵琶,只怪当年识字差。倘若琵琶能结果,满城箫鼓尽飞花。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 p p ,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
4、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写别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因为别字既然是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汉字是表意文字。多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如:枇、杷、琵、琶都是形声字。“枇”和“琵”有相同的声旁“比”“,琶”和“杷”有相同的声旁“巴”,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和“琶”读音相同。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枇杷”指一种果树或这种树上结的果实。“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玨”,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琵琶”是一种乐器,能弹(tn dn)奏出悦耳的音响。熟悉汉字的结构,养成分析汉
5、字的习惯,有助于消灭同音别字。1、用“”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1)纨绔之弟将“枇杷”写作“琵琶”闹出了笑话,是因为“枇杷”是一种 ,而“琵琶”却是一种 。(2)将 “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 而造成别字。(4)文中提到的“别字的危害”是 。(3)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有助于消灭同音别字的方法是“ , 。”3、下面几句话中,有几个别字,请把它们一一圈出并依次改正在下面的里。他这个人尊守纪律,学习克苦,锻练积极,门门攻课成绩优秀,在加上平时皮气又很好,所以在同学中间很有人源,既便偶反小错大家也都能够原量他。4、借鉴文中介绍的方法,试着辨析同音字的区别。腮: 鳃: 5
6、、读了本文,你觉得自己都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收获?请帮自己总结一下阅读的收获。(至少写出两点)(1) (2) 十、能力拓展。巧妙识字:几年的语文学习,帮我们积累了不少能够巧妙快速识记汉字的方法。同学之间相互提出一些自己认为难记难写的字,相互比赛一下,看谁能够最先把对方难住。(难为别人之前,自己可得先有答案哟!)巧设字谜:你会出谜语吗?经常出字谜不仅可以激发我们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我们评价等级 :是自己子的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和开发我们的智力呢。用下面的几个字出字谜,你能做得到吗?赶快试试吧!( 烬 帐 娱 焚 甥 鸿 挫 翕 黛 废 谜)滥改成语,其害无穷“默默无蚊,就是这样写的嘛,外面的广告上都这
7、么写,就是没有声音,连蚊子叫的声音都没有。”面对读小学的儿子的这种解释,长沙市芙蓉区的杜女士哭笑不得。如今迈步都市,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和杂志,随时都可发现不少商家利用汉语成语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熟悉易记的特性,在做产品广告时打上了用谐音字改造成语的主意,如:衣衣不舍服装店广告,随心所浴某洗浴中心广告,万室俱备某房产公司广告,步步糕升某蛋糕广告衣布到位某布衣店 其它的还有诸如“一明惊人”、“骑乐无穷”“有痔无恐”、“咳不容缓”、“钙世无双”“一戴添娇”“食全食美”“鳖来无恙”等等。这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电视报刊的醒目广告语,很容易让尚缺乏识别能力的学龄期孩子产生混淆,因为这些同音近音字混用的成语,比书本上正确的成语频率更高地出现在他们眼前,而且广告语本身又比书本内容更有感染和冲击力,久而久之,错误的写法就有可能被他们当成正确的了。这让家长和老师们无可奈何。你能够将这些随意滥改的成语恢复其本来面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