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一上学期历史科复习线索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重要概念: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课标要求:1、 分封制的目的和对象,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巩固西周王权(巩固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 作用: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政治制度(2) 皇权不断增强、相权不断削弱(3)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3、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及影响。表现:废丞相、设内阁、设立军机处影响:虽然有利于稳定
2、当时的中国社会,但是阻碍中国的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1) 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2) 助长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3) 造成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重要概念: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南京条约 , 天津条约 , 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三元里抗英,反割台斗争课标要求:1、中国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 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3) 甲午中日战争后
3、,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4)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完成。2、根据八年抗战的史实,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意义。原因:(2) 中国国内人民结成了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等)(3) 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中国远征军的胜利等,都是由于有了正确的领导才能成功。 )2(4) 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 (在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以及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里,中国军民都英勇作战。 )(5)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 (美国
4、、英国、苏联等国对中国的支持)意义:(1)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2) 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4)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重要概念:天朝田亩制度 , 资政新篇 ,天京变乱,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民主义,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北代战争,南昌起义,革命根据地课标要求:1、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意义和局限性。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激化。意义:(1)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份侵略的农民
5、战争,沉重的打击了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者,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运动的最高峰。(2)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具有世界意义。(3) 太平天国领袖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局限性:时代局限性: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阶级局限性:(1)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提不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2)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不明确,大多是迫于生计,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地位。(3)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迅速腐化,结果断送的革命的前程。总之,农民阶级的落后性、自思想和狭隘性,决定了农民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6、2、 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及评价。条件:(1) 阶级基础:辛丑条约后,中国人对清政府感到普遍失望,为了挽救统治,清政府实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改革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2) 思想基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在中国广泛传播。(4)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5) 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斗争,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评价:(1)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2)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3)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4)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5)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3(6) 对近代
7、亚洲民族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3、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的作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前途,使中国朝着新民主主义社会进而使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的革命面目焕然一新,从此,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4、 新民主主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1) 标志着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2)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
8、局,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3) 是马列主义、毛志东思想的胜利。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重要概念:共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及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村民自治制度,依法治国,一国两制课标要求:1、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 “一国两制”理论的实践及其对祖国统一的意义。提出: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实现:1997 年香港回归、1999 年澳门回归意义:(1) 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有利于团结港澳台同胞、促进祖国的统一和港澳的稳定繁荣。(2) 是一个全新的
9、战略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 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重要概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美建交课标要求: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一边倒”成就:(1) 迎来了第一个外交高潮、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2) 1954 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3) 1955 年,中国参加第一没有西方殖民大国参加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并且提出著名4的“求同存异”方针。会后,更多的国家和中国建立外交关
10、系。2、 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意义提出:为了发展与邻近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国在接近印度代表时,1953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 年中印发表声明,倡议把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意义:(1) 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2) 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参与国际事务的一项基本原则.(3) 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4)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 简述 70 年代国际局势(背景)以及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局势:(1) 经过五、六十年代的殖民解放运动,到七十年代,第三世界已经成为世界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2) 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3) 中国和苏联断交后,关系一直
11、非常紧张。(4) 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并且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良好。外交成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以后两个成就的前提条件) 中美建交 中日建交第六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重要概念: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 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万民法课标要求:评价希腊的民主制度及简述其产生条件评价:成就:(1)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保证了他们较高程度的自由,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索的民族性格。(2)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3)成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源泉。局限性:真正能享受到民主的人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
12、邦人无政治权利可言。产生的条件:(1)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临海、多山的地理环境使希腊人被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公元前前 6 世纪,出现了两百多个以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2)城邦制度的影响(例如雅典的民主只是小国寡民的产物):雅典实行民主制的根本目的,是把本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在城邦间的激烈竞争中,防范外敌,保持独立;对外则是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3)物质保证:奴隶劳动为城邦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4)亚非文明的影响:希腊靠近古代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的成就中汲取丰富营养。5简述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影响(P102)(1)广义的罗马法
13、是指公元前 6 世纪末至 7 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2)罗马法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具很大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的发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如果按罗马法的适用范围等划分,罗马法的发展为:公民法:公元前 3 世纪中期之前,仅限于罗马公民。万民法: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由公民法逐渐演变而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3)影响:维系和稳定了帝国的统治;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奴隶制度,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以公民平等权利予以理
14、论上的承认,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以笼络上层阶级。建立大量自由市,推广罗马法和政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罗马法是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重要概念:权利法案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美国 1787 年宪法 、 德意志帝国宪法 、课标要求:1、 英国的权利法案 ,法国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美国的美国 1787 年宪法和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所确定的政体以及其对本国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即意义) 。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议会共和制美国 1787 年宪法:总统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宪
15、法:君主立宪制意义: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本国成为世界强国。2、 比较美国总统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和法国共和制的异同。第八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重要概念: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三大改造课标要求: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对马克思产生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充分肯定阶级斗争的作用。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揭示无产阶级的使用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问世,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6总结巴黎公社的措施及经验教训。措施:(巴黎公社的措施最能说明
16、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由公社委员会掌握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 (即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取代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民主选举公职人员,并规定他们的薪金。 (确保公社委员不会从人民公仆蜕变为旧式官僚)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 (触及到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经验教训: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它的失败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财政上陷于被动;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孤军奋战;没有建立工农联盟,发动广大人民;没有一个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7、的领导;战略上没有乘胜追击敌人;敌人力量强大,临时政府得到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支持。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意义如下:是首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首个无产阶级的政权。成功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指明方向。三大改造的步骤、措施及其意义。农业: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原则:自愿互利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步骤与农业大致相同。资本主义工商业:措施: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履行资本主义企业。步骤: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即统购包销、加工订货)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第九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重要
18、概念:雅尔塔体制,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化约,欧共体,不结盟运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盟课标要求: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是怎样形成的,该格局对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美苏两极格局是这样形成的:雅尔塔体制的确立:雅尔塔体制实质上是美苏两个大国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体制,它7奠定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试图称霸世界,先后抛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还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推行反共、反苏的遏制政策。苏联对此作出了强烈的反应,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如组织成立共产党和共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由此“冷战”爆发,两极格局形成两极
19、格局对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1)美苏两极格局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因而造成了一些国家分裂和边界领土纠纷,如德国、朝鲜半岛乃至欧洲的分裂与对峙;(2)东西方长期冷战,不利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3)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均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尽管局冲突不断,但新的世界大战始终没有发生。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时间、表现。时间: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表现:1欧洲经济的复兴及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欧洲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2日本的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使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3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立及其不结盟运动,增强了世界反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力量,有力地冲击了国际政治的旧秩序和两极格局。4中国的振兴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同样冲击了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1欧洲联盟的成立及其军事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两极格局结束后,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提出建立日美同盟关系和全面合作的日欧关系;3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足以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武器。4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5.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企图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