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庄初中“五步双案”教学法(教案)课题 第 3 课 收复新疆和甲午 风云 主备人 茆永密 课时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比较鸦片战争与甲午战争中国丧失的主权和领土,以及外国侵略势力到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一定的对历史知识的归纳和比较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逐渐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和制作表格的方法,并逐步感知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甲午战争中是侵略者的暴行,这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激发学生对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并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认识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光荣传统。
2、教学重难点重点:甲午战争的过程。难点:马关条约对我国的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二次备课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哪一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甲午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引导学生回顾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新课探究:学生活动 1:根据材料,归纳左宗棠为什么去新疆,分析收复新疆的原因。意图:活动分两个层 次。前半题:从所供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原因” 。后半题:重点注意当时整个的中国形势,以“新疆”联系“全国” ,说明在中国领土上新疆的地位以及当时全国的局势。前者为一般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总体能够解决。后者对部分同学有难度,可能有的只注意“战 乱” ,而有的则会笼统地回答 “分裂” ,需要同
3、学间的相互讨论和启发。通过学生活动,使其体验“过程” ,培养获取信息和透过信息发现本质意义的能力。学生活动 2:根据材料,分析甲午战争的原因。根据影片甲午风云讲述战争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战争的激烈和邓世昌等人英勇事迹,分析清政府在当时的态度,讨论其失败的原因。意图:这两项活动的内容构成了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 4”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后果及其向中国扩张的计划;第二,朝鲜农民起义的借口。两个方面,学生应该能容易的提炼出来。
4、“活动 5”与“活动 4”相比较,层次稍高,涉及到生产力、客观条件、主观认识等内容,但“活动 5”更涉及社会制度的比较,这不但是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的检验,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映,难度要求更高。从国际上看,19 世纪下半叶,伴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列强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的控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轨道,为了 迅速扩张迫不及待地加入了这场全球范围内的殖民侵略。征服中国是 其侵略政策中的既定步骤,清政府在劫难逃。从国内看,19 世纪末面对资本主义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清朝统治者依然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外交软弱、军事力量发展裹足不前。仗未开打,胜负已然确定
5、。甲午中日战争看似两国军力的较量,实则是两国政治、经济、外交等综合国力的竞争,是新旧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从学生状况看,大部学生对“活动 4”基本能够完成,个别学生要在相互交流中依靠点拨完成。而“活动 5”,教师要更多地参与学生讨论,特别在情景创建、资料提供、启发性提示等方面具有针对性,既发挥主导作用,又要避免学生被动接受而丧失主体地位。学生活动 3:根据地图,讲述马关条约的相关内容,并比较分析南京条约 ,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近代史上影响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的标志 性事件及其历史发展进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知识提升能力。第一,这既是对当堂知识的深化,又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第二,将“条约内容的比较”提升到“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 。教师将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历史层次加以提炼。学生活动 4:根据材料并结合原有知识,分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时局图”反映的内在涵义。在这个问题中,从原因中要挖掘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对中国落后文明的冲击;而租界和不同国家的势力范围图,也要让同学们体会到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作业练习板书设计左宗棠收复新疆 过程时间 甲午战争 原因主要战役民族英雄马关条约 内容 影响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