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 4申请增列博士培养点简况表名称: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培 养 单 位 代码: 80168名称: 工学学 科 门 类 代码: 08名称: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 级 学 科 代码: 0805名称: 材料物理与化学申请学科专业 代码: 0805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制表2005 年 10 月 24 日填填 表 说 明本表只适用中国科学院各培养单位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已有的 26 个一级学科授权点、 114 个博士学位授 权点的范围内申请培养博士学位学科、专业点。一、封面:申请增列博士学位培养点的学科、 专业的学科门类名称、一 级学科名称、学科专业名称及其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 199
2、7 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 专业目录填写。二、第 1 页:各栏目,按照各培养单位申请增列博士学位培养点的实体为基本单位填写。三、第 23 页:-1 -4 栏目,应填写申请增列博士学位培养点的学科、 专业领域内,在科研和培养研究生工作中形成的几个主要的、相对稳定并富有成果的研究方向,以及在这些学科方向上与同行相比所具有的特色和所处的学术地位,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水平,对当前与长远的经济、社会、科技及文化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以及研究条件和人员组成。四、第 45 页: -1 -2 栏目,应选择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通过省部级以上获奖或鉴定的项目和有较重大效益的项目填写
3、,不必全部罗列。 “作者”和“项目完成人 ”栏只填属本学科梯 队成员的作者或项 目完成人。五、第 67 页: -1 -2 应填写栏目申请增列博士学位培养点的主要学术带头人简况、近五年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等情况,填写 3 4 人。 “课程属性”一栏,填写 “公共必修课”、 “公共 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学科综合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程”或“其它课程”;“授课对象”一栏,填写 “博士生”或“硕士生”。六、除另有说明外,所填报各项与时间相关的内容均截止至本年底。七、本表填写内容必须属实,字迹要端正、清楚。复制 (复印) 时,必须保持原格式不变,纸张限用 A4 规格,装订要整齐。本表
4、封面之上 ,不得另加其他封面。按规定需与本表合订一起的材料,订在本表之后。- 1 - 培养单位知识创新工程学科发展总体情况总体发展目标合肥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紧密合作,将“ EAST 全超导托克马克实验装置” 、“合肥同步辐射实验装置”、 “强磁场实验装置”、 “大型超导综合试验平台” 以及“ 大气环 境综合实验场”建设成为面向重大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大科学装置群;形成围绕洁净战略能源、物质结构与性质、生物结构与功能、地球大气环境监控等 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的学科群。成为战略能源、环境安全、材料与器件、生命与健康及国防安全等重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自主创
5、新基地。成为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优势、强大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大型和综合性的研究平台、创新能力突出的科研队伍;高效规范的科学管理、优美协调的园区环境的国际著名的大科学研究中心(相当于美国 LLNL 国家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学科布局根据国家战略能源、环境监控与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在合肥研究院部署的主要学科领域有:等离子体物理与磁约束核聚变、材料物理与纳米技术、大气光学与遥感、 环境光谱学与环境监测技术、仿生感知与智能系统、光 电子学与激光技术、低温超 导磁体和电力节能技术、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离子束生物工程、智能 农业信息技术等。主要专业研究方向等离子体物理及其与材料和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到
6、洁净战略能源科学技术的研究;环境分子反应微观动力学机理、可控条件下环境变化动力学仿真到实际宏观大气环境实时观测等的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材料的结构与表征、三维细观结构和构造演化、 强辐射下材料的动力学行为、材料自组装、功能材料与器件以及特种微 细加工技 术的研究;基因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其在各种强场和粒子束作用下的变异特性和生长机理的研究。以及等离子体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 农业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智能系统技术 、太阳能和超 导电工技术 等高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培养点专业名称培养点类别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批准时间 备注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 1984.1.13物理学 光
7、学 1984.1.13博士培养点 核科学与技术 核能科学与工程 1984.1.13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20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制冷与低温工程 1997电气工程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1997已有培养硕士博士学科、专业点硕士培养点核科学与技术 核技术及应用 1993.12.11填写与申请、增列的专业点相关的主要培养点- 2 - 申请培养点的学科专业情况1 本专业的特色、学术地位、及在本单位知识创新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合肥研究院是我国重要科研基地之一,承担着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有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支富有创新的研究团队。在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激
8、光晶体、能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在国际、国内都占有一席之地。先进材料的研究,在合肥研究院二期创新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三期创新中,按照中科院的统一部署,合肥研究院将以国家战略能源与环境安全为目标牵引,围绕洁净能源、物质结构与性质、生物结构与功能、大气环境监控等领域的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性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这些研究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与先进材料的研制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大科学工程项目,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所使用的关键材料的获得。而这些关键材料的获得,需要在材料物理与化学方面具有扎实基础的高层次人才来完成。所以,增列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培养高层次材料物理与化学的专业人才,对完成合肥
9、研究院三期创新工程、对合肥地区科教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2 本专业点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条件本专业博士点将包括以下四个研究方向:1纳米受限材料体系的物理化学所谓纳米受限是指三维、二维或一维受限的纳米体系。它们是纳米结构器件以及纳米加工的基础,其物理内涵十分丰富。与常规材料不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能更加依赖于材料的尺度、维度和微观结构;同时还与其形貌直接有关。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能有效的控制材料的这些参数,从而改善与提高材料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特种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与物性;(2) 用于纳微流体探测的纳米有序阵列体系的设计与合成;(3) 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及对环境的敏感性;(4) 纳米
10、仿生材料及嗅觉探测器件的设计。合肥研究院是我国最早开展纳米材料研究的单位之一。曾主持过与纳米材料有关的国家 973项目、国家“九五 ”攀登项目和中科院“ 九五”重大项目;现正在承担两项与纳米材料有关的国家“973”项目(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性能和应用基础;生物、纳米、信息融合的微纳传感器及其系统的基础研究)。本研究方向也是中科院材料物理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国内一流的材料结构表征与物性测试平台、纳米材料合成、评价平台、大规模高速并行计算平台等。总之,在合肥研究院开展纳米受限材料体系的物理化学研究,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2晶态准一维纳米材料和大块晶体的可控制生长晶态准一维纳米材料
11、是指由晶态材料组成的纳米管、纳米线、纳米带以及它们的复合结构,是材料、物理、化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这些结构特别适合于研究维数和尺寸的减小对体系的电、热和机械性能的影响规律。高质量的大块激光晶体、红外非线性晶体、功能晶体材料等,在国家安全(国防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方向的研究目的是:制备国防工业中使用的高质量大块晶体,增强我国军事实力;研究晶态准一维纳米材料体系的可控制生长技术;揭示纳米尺度下晶体材料的生长规律。为晶态准一维纳米材料制备科学奠定基础,为新一代纳米器件的研制提供材料保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晶态准一维纳米材料生长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规律;-
12、 3 -(2) 晶态准一维纳米材料的形貌演化过程及其控制方法;(3) 强激光晶体、红外非线性晶体以及激光透明陶瓷晶体的可控生长技术;(4) 晶体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已经拥有各种方法制备晶体的设备以及晶体的微观结构与质量分析、检验设备。 3. 新型功能材料的结构与物性这里所谓的新型功能材料,主要包括非常规超导材料、高自旋极化率材料、磁电材料、热电材料、阻尼材料等。它们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新型功能材料的生长与合成技术;(2) 电、磁、热、力等物理性质的基本规律;(3) 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4) 新型功能材料优化
13、设计和性能预测。合肥研究院自 1986 年开展功能材料的结构与物性研究,在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氧化物超大磁电阻材料、高性能阻尼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础。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家 863 项目、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院重大项目等的支持;在 Phys. Rev. B.、Appl. Phys. Lett.、J. Appl. Phys.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论文被引用数百次,迄今已经培养研究生几十名。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已拥有较完善的材料制备设备、物性测试设备,以及用于材料电子结构计算的多种程序包和 SGI-origin-3900 高性能计算机等。4.
14、 功能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能源是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研究和利用新型能源材料,对国家乃至国际能源战略需求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太阳能的收集利用与核聚变能的研发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两个重要途径。合肥研究院是我国和世界洁净能源基地之一。承担着国家大科学工程 托卡马克装置的研究,2004 年 HT7 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获得 240 秒等离子体放电,居世界第二位;在 HT-7 的基础上,又研制和设计了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通过核聚变利用核能的实验研究装置,它的成功将为人类使用核聚变能提供直接的经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研究方向将以太阳能转换的光电功能材料和核聚变托卡马克装置
15、/反应堆中面对等离子体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解决太阳能和聚变能转化利用中涉及材料和器件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中材料的应用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2)新型光电功能材料的分子结构及功能器件的设计;(3)面对等离子体的新型材料设计和制备;(4)核聚变材料及其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已具有很好的研究条件,比如,光电功能材料性能测试设备、太阳模拟器、托卡马克装置、等离子体/离子束模拟辐照装置、高热负荷试验平台,等等。综上所述,合肥研究院在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领域,有多年的研究历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经过多年
16、的研究积累,在材料物理与化学领域已具有比较齐全的材料合成设备、微观结构分析与表征设备、性能测试设备等必要的硬件;同时,也具有一批在材料物理与化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已经完全具有培养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的条件。- 4 -3 本专业点的学术队伍组成及其人员配备现有人员合计研究员(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副 研(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助 研(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具有硕士学位人员 专业技术职务人数合计35 岁以下36 至45 岁46 至55 岁56 至60 岁61 岁以上研究员 副 研 / /年龄结构助 研 / /4 本专业点的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已培养出学生数 研 究 方 向 姓
17、名 出生年月 专业技 术职务 最高学位是否博导(批准年份)博士 硕士蔡伟平 1959.4 研究员 博士 是(1997) 5 6王玉琦 1954.12 研究员 博士 是(2001) 1 3方前锋 1962.2 研究员 博士 是(1997) 6 4纳米受限材料体系的物理化学张忠平 1965.1 研究员 博士 是(2005) / /孟国文 1960.11 研究员 博士 是(1999) 4 4费广涛 1962.9 研究员 博士 是(2004) 1 3秦晓英 1960.1 研究员 博士 是(2002) 2 3晶态准一维纳米材料和大块晶体的可控制生长殷绍唐 1944.6 研究员 硕士 是(1995) 6
18、8孙玉平 1964.8 研究员 博士 是(2002) 7 6曾 雉 1962.11 研究员 博士 是(2000) 2 4韩福生 1955.10 研究员 博士 是(2002) 3 5新型功能材料的结构与物性戴建明 1963.10 研究员 博士 是(2004) 1王孔嘉 1945,11 研究员 大学 是(2000) 2 6戴松元 1967,1 研究员 博士 是(2002) 1 4王命泰 1965,8 研究员 博士 是(2004) / 1功能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罗广南 1964,10 研究员 博士 否 / /- 5 -注:包括独立或合作培养的研究生 - 6 - 申请培养点的科学研究1 本专业点近五年
19、发表论文情况总 数其中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其中 SCI 收录数其中 EI 收录数其中 ISTP收录数发 表 论 文360 篇 320 篇 280 篇 80 篇 0 篇具 有 代 表 性 的 论 文 清 单 ( 限 填 不 超 过 30 篇 )序号 论 文 名 称 作者(*) 发表日期 发表刊物1In situ x-ray diffraction study of the thermal expans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n ambient air and vacuum蔡伟平(2) 2005 Appl. Phys. Letts.2 Direct Growth o
20、f Mono- and Multilayer Nanostructured Porous Films on Curved Surface and Their Application as Gas Sensors蔡伟平(2) 2005 Adv. Mater.3 Mass Synthesis of Large Size Single-crystal Au Nanosheets Based on A Polyol Process蔡伟平(2) 2005 Adv. Func. Mater.4 Diameter-Depended Thermal Expansion Properties of Bi Nan
21、owire Arrays李广海(5) 2005 Appl. Phys. Letts.5 Optical properties of -Bi2O3 thin films grown by reactive sputtering李广海(5) 2005 Appl. Phys. Letts.6 Electron-lattice coupling in ZnFe2O4/TiO2 nanocomposite films李广海(2) 2005 Appl. Phys. Letts.7 Reversible blue light emission from self-assembled silica nanoc
22、ords孟国文(2) 2005 Appl. Phys. Letts.8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of SnO2/SiO2 microrings孟国文(2) 2005 Adv. Mater.9 Relation between size and phase structure of gallium: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experiments费广涛(2) 2005 Phys. Rev. B10 Morphology control and transferability of ordered through-
23、pore arrays based on electrodeposition and colloidal monolayers蔡伟平(2) 2004 Adv. Mater.11 Morphology-controlled growth of large-area two-dimensional ordered pore arrays蔡伟平(2) 2004 Adv. Func. Mater.12 Origin of the green photoluminescence from zinc sulfide nanobelts李广海(3) 2004 Appl. Phys. Letts.13 Y-b
24、ranched Bi nanowires with metal-semiconductor junction behavior孟国文(2) 2004 Appl. Phys. Letts.14 Tunable Optical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ed-Gold/Mesoporous Silica Assembly蔡伟平(3) 2003 Appl. Phys. Letts.- 7 -15 Controllable Optical Properties of Au/SiO2 Nanocomposite Induced by Ultrasonic Irradiation
25、 and Thermal Annealing蔡伟平(2) 2003 Appl. Phys. Letts.16 Antimony nanowire arrays fabricated by pulsed electrodeposition in anodic alumina membranes李广海(2) 2002 Adv. Mater.17 Rational Growth of Bi2S3 Nanotubes from Quasi-two-dimensional Precusors孟国文(2) 2002 J. Am. Chem. Soc.18 Fine structure of the pla
26、smon resonance absorption peak of Ag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partially oxidized Si matrix李广海(2) 2001 Appl. Phys. Letts.19 Order indium-oxide nanowire arrays and their photoluminecence properties李广海(3) 2001 Appl. Phys. Letts.20 Catalytic Growth of In2O3 semiconducting nanofibers孟国文(2) 2001 Adv. Mat
27、er.21 Synthesis of Ordered Single Crystal Silicon Nanowire Arrays孟国文(3) 2001 Adv. Mater22 Direct Electrodeposition of Highly Dense Bi/Sb Superlattice Nanowire Arrays费广涛(2) 2005 J.Am.Chem.Soc.23 Patterning Polymers by Microfluidcontact Printing王命泰(1) 2001,13(17),1312-1317Adv. Mater.24 Patterning of P
28、olymeric/Inorganic Nanocomposite and Nanoparticle Layers 王命泰(1) 2002,14(11),4812- 4818Chemistry of Materials25 Three-dimensionally Oriented Aggregation of a Few Hundred Nanoparticles into Monocrystalline Architectures张忠平(1) 2005 Adv. Mater.2005, 17, 4226 A Gernal Low-Temperature Route for Large-Scal
29、e Fabrication of Highly Oriented ZnO Nanrod/nanotube Arrays张忠平(1) 2005 J.Am.Chem.Soc.127, 2378.27 Morphosynthesis and Ornamentation of 3D Dendritic Nanoarchitectures张忠平(1) 2005 Chem. Mater. 17, 33228 DESIGN OF DSC PANEL WITH EFFICIENCY MORE THAN 6%戴松元(1) 2005 Solar Energy Material and Solar Cell85(3
30、),447-455.29 Magnetic relaxation measurements on a heavily Pb-doped Bi2Sr2CaCu2O8+ single crystal孙玉平(1) 2002 Phys. Rev. B, 66, 10452030 Crossover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magnetoresistance in La0.7Ce0.3MnO3-SrTiO3-Nb heterojunctions孙玉平(2) 2005 Appl. Phys. Lett. 87, 032501注:(*)作者姓名后括号内填写署名次序。- 8 -2
31、近五年科研获奖与鉴定情况获奖级别 获奖项目合 计 特等奖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四等奖 /国家级 / / / / / / /省部级 1 / 1 / / / / / / / / / / /获得发明专利数 项科研获奖或鉴定项目清单(限填不超过 20 项)序号 成 果 名 称 项目完成人(*)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时间1234567无机纳米线和纳米线阵列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光伏电池的研制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光伏电池大面积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的研制大面积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低价长寿命新型太阳电池基础研究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孟国文(2)王孔嘉(1)王孔嘉(1)王孔嘉(1)王孔嘉(1)王孔嘉(1
32、)戴松元(2)戴松元(1)王孔嘉(2)2002 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安徽省,2003 年中国科学院,2004科技部,4912002000155,2002 年科技部,9342002000314,2003 年科技部, 2005 年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2005 年注:(*)项目完成人姓名后括号内填写署名次序。- 9 - 申请培养点的主要学术带头人1 主要学术带头人简况姓名 蔡伟平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9. 04. 28 民族 汉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员 定 职 时 间 1997.5 最高学位 博士是否博导 是 博导批准日期 1997.7 批准博导的专业 凝聚态物理最后毕业时间学校、系科
33、 1995.7,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系培养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研究生院主要研究方向 纳米受限材料体系的物理化学2 主要学术带头人近五年科研情况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50 篇。 出版专著(译著等) / 部。获奖成果共 / 项;其中:国家级 / 项,省部级 / 项。获得发明专利 1 项目前承担项目共 3 项。其中:国家级 3 项,省部级 / 项。汇总近三年可支配经费共 300 万元,年均 100 万元。序号成果(获奖项目、专著、论文)名称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或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时间本人署名次序1 多孔纳米结构的直接构筑及其 在气敏传感器中的应用 Advanced Material
34、s, 2005 第二 (通讯作者)2 基于多羟基过程的大尺度金单 晶纳米片的高量合成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05 第二 (通讯作者)3 液相激光烧蚀的 ZnO/Zn 复合纳米颗粒结构演化与光学性质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5 第二 (通讯作者)4 有序通孔纳米结构阵列体系的 电沉积合成与形态控制 Advanced Materials, 2004 第二 (通讯作者)5 基于溶液浸渍策略的有序孔纳米结构阵列体系及形态控制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04 第二 (通讯
35、作者)6 纳米结构金的形态演化与光学 性能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4 第二 (通讯作者)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专利和获奖项目7 银纳米颗粒高温氧化还原过程 及其尺寸效应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2 第二 (通讯作者)注:此表可复制,由本人填写,每位填写一张(正反 2 页) ,不要另加附页。申请博士培养点填写3 至 4 人。- 10 -3 主要学术带头人近五年科研情况(续)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科研经费 本人承担任务1BNI 融合的微纳传感器及其系统基础研究-自下而上的纳米结构构筑原理与方法科技部 (973)
36、 2005.122010.12 130 万 子课题负责2 仿生微纳系统构筑原理与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 院 2005.112007. 10 100 万 负责3 大尺度双金属及合金纳米颗粒阵列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 国家基金委 2003.12005.12 28 万 负责4 金属纳米颗粒阵列的激光形态操控及其光学性质研究 国家基金委 2005.12005.12 10 万 负责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5 新一代高性能低烧片式压敏器件用纳米复合材料科技部“863”项目B 类2003.1 2005.12 30 万 副组长3 主要学术带头人研究生培养情况已培养出研究生总数 目前在学研究生总数博 士 硕 士 博士生
37、 硕士生7 3 7 3培养类别 年度 专业 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获学位数2001 材料物理化学 纳米颗粒物理化学 3 02002 材料物理化学 纳米颗粒物理化学 2 12003 材料物理化学 纳米颗粒物理化学 2 12004 材料物理化学 纳米颗粒物理化学 1 1指导硕士生2005 材料物理化学 纳米颗粒物理化学 1 02001 凝聚态物理 纳米结构有序阵列与物性 3 12002 凝聚态物理 纳米颗粒物理化学 1 12003 凝聚态物理 纳米结构有序阵列与物性 3 02004 凝聚态物理 纳米结构有序阵列与物性 2 3指导(或协助指导)博士生2005 凝聚态物理 纳米颗粒物理化学 3 1课程名称
38、课程属性 学时数 授课时间 授课对象/ / / / /近五年研究生培养情况学位课程授课情况- 11 -1 主要学术带头人简况姓名 孟国文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0.10 民族 汉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员 定 职 时 间 199901 最高学位 博士是否博导 是 博导批准日期 199906 批准博导的专业 凝聚态物理最后毕业时间学校、系科 1996 年 9 月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培养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 晶体材料的可控制生长2 主要学术带头人近五年科研情况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89 篇。 出版专著(译著等) / 部。获奖成果共 1 项;其中:国家级 / 项,省
39、部级 1 项。获得发明专利 5 项目前承担项目共 4 项。其中:国家级 3 项,省部级 1 项。汇总近三年可支配经费共 260 万元,年均 80 万元。序号成果(获奖项目、专著、论文)名称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或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时间本人署名 次序1Controlled fabrication of hierarchically branched nanopores, nanotubes, and nanowires.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2,70747078 (2005) 第一2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cence o
40、f SnO2/SiO2 Micro Rings.Adv. Mater. 13, 1781-1784 (2005). 通讯作者3Kinetics-driven Growth of Orthogonally Branched Single-crystalline Magnesium Oxide Nanostructures.J. Phys. Chem. B 109 (22): 11204-11208 (2005) 通讯作者4Reversible Blue Light Emission from Self-assembled Silica NanocordsAppl. Phys. Lett. 87,
41、 033106 (2005) 通讯作者5Y-branched Bi nanowires with metal-semiconductor junction behaviorAppl. Phys. Lett. 85 (6), 967-969 (2004) 通讯作者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专利和获奖项目6Ordered Ni nanowire tip arrays sticking out of the anodic aluminum oxide templateJ. Appl. Phys. 97, 064303 (2005). 第一- 12 -7 无机纳米线和纳米线阵列 2002 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类
42、一等奖 第二3 主要学术带头人近五年科研情况(续)序号 项目名称项目来源起讫时间科研经费本人承担任务1 无机非金属类光电信息与功能材料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6.012009.12 100 万 负责人2 一维纳米材料异质结及多功能复合结构的研究中科院“百人计划”2005.012007.12 173 万 负责人3一维纳米结构异质结及其阵列的合成与物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4.12006.12 27 万 负责人4 仿生微纳结构与器件的构筑原理与方法合肥研究院创新项目2005.012006.12 50 万 负责人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5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性能和应用基础 (2005CB623
43、60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2005.122009.11 30 万 主要骨干3 主要学术带头人研究生培养情况已培养出研究生总数7 目前在学研究生总数10博 士 硕 士 博士生 硕士生4 3 5 5培养类别 年度 专业 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获学位数2001 凝聚态物理 纳米材料制备科学 1 12002 凝聚态物理 材料合成与性能 1 12003 凝聚态物理 一维纳米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1 /2004 凝聚态物理 材料可控生长、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 2 /指导硕士生2005 凝聚态物理 一维纳米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2 /2005 凝聚态物理 材料可控生长、结构与性能研究 2 /2004 凝聚态
44、物理 一维纳米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1 /2003 凝聚态物理 一维纳米结构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 /2002 凝聚态物理 一维纳米结构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 2指导(或协助指导)博士生 2001 凝聚态物理 一维纳米结构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 2近五年研究生培养情况学位课程授课课程名称 课程属性 学时数 授课时间 授课对象- 13 -/ / / / /情况1 主要学术带头人简况姓名 孙玉平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8 民族 汉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员 定 职 时 间 1997.5 最高学位 博士是否博导 是 博导批准日期 1997.7 批准博导的专业 凝聚态物理最后毕业时间学校、系科 1997.
45、3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培养单位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 超导与磁性材料2 主要学术带头人近五年科研情况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102 篇。 出版专著(译著等) / 部。获奖成果共 / 项;其中:国家级 / 项,省部级 / 项。获得发明专利 项目前承担项目共 5 项。其中:国家级 4 项,省部级 1 项。汇总近三年可支配经费共 约 120 万元,年均 约 40 万元。序号成果(获奖项目、专著、论文)名称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或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时间本人署名次序1Improved flux pinning and anomalous magnetizatio
46、n peak in heavily overdoped Bi2-xPbxSr2CaCu2-yCryO8+ Appl. Phys. Letts. 76, 3795(2000) 第一2Anomalous variation of second magnetization peak and onset field in overdoped (Bi,Pb)2Sr2CaCu2O8+ Phys. Rev. B 61, 11301(2000) 第一3 Magnetic relaxation measurements on a heavily Pb-doped Bi2Sr2CaCu2O8+ single cr
47、ystalPhys. Rev. B, 66, 104520 (2002) 第一4Internal friction evidence of the intrinsic inhomogeneity in La0.67Ca0.33MnO3 at low temperatures Phys. Rev. B 69, 134404 (2004) 通讯作 者5 The current-induced effect on charge-ordered state in La5/8-yPryCa3/8MnO3 manganitePhys. Rev .B. 70,054413(2004) 通讯作 者具有代表性的
48、论文、专利和获奖项目6 Photomagnetic effect in a single crystal of the bilayer manganite La1.2Sr1.8Mn2O7Phys. Rev. B 72, 012414(2005) 通讯作 者- 14 -7Crossover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agnetoresistance in La0.7Ce0.3MnO3-SrTiO3-Nb heterojunctionsAppl. Phys. Lett. 87, 032501(2005) 通讯作 者3 主要学术带头人近五年科研情况(续)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
49、来源 起讫时间 科研经费 本人承担任务14d过渡族 Mo 基金属氧化物的物性与电子结构研究国家基金2005.1-2007.12 33 万 负责2 高自旋极化率自旋电子材料973 项目 2002.1-2006.12 30 万 负责3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实用技术研究863 项目 2002.1-2005.12 34.75 万 负责4非常规超导体宏观量子态特性和磁通物质性质研究院创新方向性项目2002.1-2005.12 20 万 负责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5 / / / / /3 主要学术带头人研究生培养情况已培养出研究生总数 目前在学研究生总数博 士 硕 士 博士生 硕士生7 12 10 4培养类别 年度 专业 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获学位数2001 凝聚态物理 超导与磁电阻材料 2 /2002 凝聚态物理 超导与磁电阻材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