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验探究课教学一、以实际应用为教学背景。每一个教学片段置于真实的、应用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习并应用化学知识。立足于用化学的视角看待所处的物质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和化学观念。首先许老师用食品中的有机物引入课题,学生容易想到较为熟知的“ 酒”,问题转到生活中最常见的 “饮酒脸红”、 “警察查酒驾”、 “乙醇汽油”等现在社会的热点。在这样的应用情境中,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掌握乙醇的物理性质、结构式、化学性质。课堂主体知识环环相扣、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引导精当有力。其次教学设计也做到了前有“呼” ,后有“应”,体现学以致用原则。
2、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化学的应用性,即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关注学生化学知识价值体验的获得(酒精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酒驾的危害、酒精如何获得、乙醇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作用、银器的鉴别等) ,同时在化学知识应用中渗透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学科价值观和化学观念(生命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意识等) 。因为我们知道,让学生学习真实的、有用的、大众的化学,是基础教育的价值归宿。二、以问题解决为教学策略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诱发学生求知欲望,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动机” 。通过情境探究不仅能促使学生认识深化,能力提高,还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壁垒,获得
3、新发现,成为课堂师生共同生长的有效手段。将陈性文字“问题化” ,使“定论”的东西转化成充满疑惑,能产生思维冲突的“问题” ,不仅能激活思维,还能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使“问题”变成一种 “活性因子 ”,从而撬动学生的思维。许老师在这节课中体现得比较充分。1.问题指向清晰。在分析乙醇的结构时,直接抛出乙醇分子式为C2H6O,如何知道其结构?课堂创设的情境能落在学生“ 最近发展区”,指向性相当清晰。先呈现刚学过的乙烷的球棍模型,为乙醇结构的推导搭建了脚手架,在其中插入一个 O 原子,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知两种假设并搭建直观的模型,有利于发展空间想象力及建
4、立模型的能力,并加深乙醇的结构认知。通过煤油、水的微观结构分析,结合熟知的金属钠保存方法、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做了相当好的铺垫,对于学生深刻理解钠与乙醇反应的实质,拓展学生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促成学生自主探究、建构起乙醇的结构也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2.思维引导缜密。待学生按预想的方案完成实验后,转而追问逻辑推测过程是否有不严密的地方,让学生自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学生经思考马上想到 A 结构与煤油中的烷烃化学键有别,煤油中只有 C C 和 CH 键, A 结构中有 CO 和 C H 键,这种不同影响,可能会导致 A 结构中的 CH 键与
5、Na 发生反应,因而也就显示出之前方案的不严谨之处,进而过渡到下一个定量探究的教学环节。从以人为本的教学来讲,这不仅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化学,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契机,批判性思维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理性方面的进取心,认为任何解释都存在不足,任何理论都有进一步完善的可能,是一种通过理解、质疑、逻辑地考察论据和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应当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的思维。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任何资讯都可能被商业利益绑架,不要轻易相信任何断言;于此同时,即使是对完全陌生,甚至与我们的认知和情感有冲突的东西,也不要简单排斥。这不仅是健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所以无论是从改进学
6、科课堂教学,还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都需要化学教育人抓住每一个契机,通过一个个案例去培养学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品质。三、以实验探究为教学主线。设置了诸多实验情境、方案设计、问题讨论,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无疑在新授课中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学生体验运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下列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素养通过对酒的浓度的定义,如何提高酒精的浓度,如何检验酒精中含有水等系列问题探究,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操作,又能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对乙醇性质有宏观的认识;再通过燃烧法获得其分子式,运用价键理论讨论获得,符合分子式 C2H6O 的有机物有两种可能结构
7、。找寻微观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知道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即有了OH 才是与钠反应的本质,并学会从这一视角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如乙二醇与钠反应量比关系。从宏观认识上升到微观探析,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从而利于整体把握特定类别有机物的反应规律。(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素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乙醇结构过程中:既有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模型搭建,钠块取用) ,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验证气体的方法肥皂泡) ;同时设置系列探究问题(比较与水反应的直观现象、快慢程度、氢的来源、热效应) ,最终让学生得到还必须定性与定量实验相结合才能得到分子结构式。在乙醇与钠反应及氧化反应
8、实验中,教会学生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利用实验现象讨论,分析与总结,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层层递进,由简到繁,弄清了乙醇化学性质表现的本质原因,始终贯穿科学伦理教育。本节课让学生体验运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和应用化学知识,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素养的教学目标。(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觉得:知识的获取要通过严谨科学的实验探究(如饮酒为什么会脸红,乙醇为什么可以用为燃料,警察查酒驾的原因是什么) ,不是靠“ 填鸭式” 被动去学习;同时在课堂的最后指出:会一种方法:定性和定量两个
9、角度确定物质结构的方法。树立一种观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增强两种意识:环保节约和珍爱生命意识,再一次用化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追求: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发挥化学学科在缓解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危机。为人类生活提供新型材料,高效清洁能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四、课堂教学是一段旅程,随时都可能有意外的收获。(1)课堂教学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美丽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预设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的张驰及情感的波动,以教者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如学生在酒精灯上灼烧铜丝时可启发其观察在外焰、内焰、焰心的现象区别及原因分析;学生将乙醇燃烧方程式写成乙醛时纠错的方式方法;乙醇与钠反应不如与水来的剧烈本质原因探析;乙醇汽油在解决能源问题时同样带来温室效应,放在国际视野下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中间有环境问题、有政府问题、道德伦理问题)(2)以乙醇汽油为情境,有助于学生认识到乙醇燃烧反应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用性,体现了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功能。但是由于乙醇汽油并不全是乙醇,而是 90%的汽油和 10%的乙醇调和而成。建议讲明组成,避免产生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