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之 结构技巧,结构技巧,1.先景后情 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 铺垫 照应 过渡 3.开篇点题 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对比 4.抑扬,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先景后情,以景结情,1.先景后情,村行 宋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村行是北宋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
2、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词句注释 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 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1 2 3 白话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2.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
3、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言尽而意犹未尽。,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末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
4、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新声:新的歌曲。 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
5、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
6、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词句注释 滞(zh):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形容归程之长。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2-3 白话译文 长江滚滚我悲叹久留异地,远隔万里内心盼望把家归。 况且正赶上秋风晚间吹起,山山岭岭都只见黄叶纷飞。3,古诗词的结构特点,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1.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丑奴儿书博山
7、道中壁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2.铺垫,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 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 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境界,为人们称道。“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前两联描绘洞庭湖壮丽阔大而充满活力的景色;后两联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全诗“体物写志”,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此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词句注释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
9、时宰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 “八月”二句:湖水上涨,与岸齐平;天水相连,混为一体。虚、太清:均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梦为二泽,长江之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分变干变淤,成为平地,并称为云梦泽,约为今洞庭湖北岸一带地区。宋代范致明 岳阳风土记:“盖城据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 “欲济”二句:是以比喻的方式说,想做官却苦无门路,无人引荐,但不做官又有辱圣明的时代。 羡鱼情:淮南子说林训中记载:“临渊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这句仍是表示作者希望入仕,企盼有人引荐。1 2 白话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势浩渺无边,水天迷蒙。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10、波涛汹涌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只能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2,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3.过渡(即承上启下),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注释 (1)泛菊杯深:化用陶渊明诗,写重阳佳节两人共饮菊花酒。泛,漂浮。深,把酒斟满。 (2)吹梅角远:化用李清照诗,写在春天时
11、候他们郊游赏梅。 梅:梅花。 角:号角,这里指笛声。 远:指笛声悠远。 (3)浮萍:浮萍科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下面生须根。可入药。 吹梅:吹奏梅花落。 译文 回忆当年,你我同在京城,共饮菊花酒,同听悠远的梅花落笛曲。你我聚散匆匆,如云边孤雁,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 离别之后,让人怎么不伤心动情?梦里也曾几度相会,但是梦醒后,因为见不到友人,又失魂丧魄,六神无主,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后半夜的相思,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友人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友人的舟旁。,4.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
12、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赋得暮雨送李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注释 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李胄,一作
13、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 楚江:指长江,因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皆为古代楚国境。 建业:今江苏南京。战国时亦楚地,与楚江为互文。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 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 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浦:近岸的水面。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 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晋张协杂诗:“密雨如散丝。”1 2-3 4 白话译文 楚江笼罩在细细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
14、饱含雨滴润滋。 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3,古诗词主旨的体现,其内容是如何体现主旨的,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唐代
15、诗人杜审言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这是一首和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注释 和:指用诗应答。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 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 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淑气:和暖的天气。 绿蘋(pn):浮萍。 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巾:一作“襟”。2-3 白话译文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
16、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2-3,2.卒章显志,例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例二: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3.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任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命运“小事,小事与
17、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大事。,4.对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用“乞祭余”却还向妻妾炫耀的齐人和甘愿在绵山中烧死也不愿出山的介之推相比,讽刺了向权贵谄媚,追名逐利的小人,同时,赞扬了受迫害也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1.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
18、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如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赏析: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
19、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中用先扬后抑之法,写汉文帝召见贾生,看似 褒扬,但到最后说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才知 是贬抑。先扬后抑,使讥讽之意表现得更为有力。,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此诗是一首咏叹贾谊故事的七言绝句,但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20、,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该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注释 (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4)才调:才华气质。 (5)可怜:可惜,可叹。 (6)虚:徒然,空自。 (7)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
21、方。 (8)苍生:百姓。 (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小结:抑扬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抑扬的使用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有着很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把握内容的前后变化,感情的前后落差,分析抑扬关系的使用,以达到准确鉴赏的目的。,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07山东卷) 出 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 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2、,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 - 9题。 (07宁夏卷)小斋即事 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微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