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文采”?就是指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对于高考作文而言,就是同学们在作文中所显露出来的文学素养,即文学性。文学素养是语文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文学笔法和文学语言等因素构成。 “有创新”是对文章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要求。“有创新”也是近两年来对语文教学改革提出的一项要求。文章要有创新,首先是“功夫在诗外”,其次才是写作本身。,第二讲 作文能力发展之有“文采”与“创新”,一、达到“有文采”的三个要求 (一)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1词语生动 要做到词语生动,首先必须积累丰富的词汇。历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以词语丰富、语言亮丽、文笔优美而取胜的,为数不少。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才能把事
2、物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才能准确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才能使文章的风格自然、清新。“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词语生动的表现: 具有建筑美。具有音乐美。具有绘画美。,2句式灵活 所谓“句式灵活”,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多样性,这样行文才会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些例子: 因为对西湖的印象,究竟只是浮光掠影,这篇小文很可能是鞋匠的议论(指鞋匠对希腊画家亚柏尔的画提出十分外行的意见),然而心到神知,想西湖不会怪我唐突罢。 (宗
3、璞西湖漫笔),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陈述句。如果换成这样一个祈使句“西湖,请不要怪我唐突!”在语义上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但表达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在这里,使用祈使句,就显出了作者与西湖之间在感情上存在着距离和隔阂;使用陈述句,则表现出“我”与西湖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因此,在行文时,为了说话婉转,或显示说话者与对方的关系亲密,感情深厚,一般选用陈述句而不用祈使句。 试问天下豪杰,哪一个不经历任何坎坷、不经受任何挫折、不克服任何困难就可以扶摇直上、一举成才? (傅锋立志成才),为了强调所阐述道理和所作出的判断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作者选用的是一个反问句,而没有使用否定句(天下豪杰,没有一个是不经历任何坎
4、坷、不经受任何挫折、不克服任何困难就扶摇直上的),也没有选择陈述句(天下豪杰的扶摇直上、一举成才,都是经历了坎坷、经受了挫折、克服了困难的),这是因为否定句和陈述句的语气都没有反问句强烈,因此突出和强化论点的作用也就没有反问句大。 (二)善于运用修辞 造成语言上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能否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运用修辞手法来美化语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种重要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指出:“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三)文句有意蕴 文章有文采的第三个方面的表现是“文句有意蕴”。所谓“意蕴”,就是指“内在的意义”或“含义”。所谓“文句有意蕴
5、”,就是文句含蓄,即“意在言外”,“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意蕴”,就是要求作者不将事物和感情说透道尽,对“意蕴”和道理,不作淋漓尽致的发掘,让读者依据语境去推断、去想象。 1符号代替法 所谓符号代替法,是指行文时有意把读者根据语境可推知的内容用省略号取而代之的一种写作方法。运用符号代替法,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意蕴深远。使用恰当,可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2形象暗示法 形象暗示法也叫象征法。就是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的形象来暗示某一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运用形象暗示法,可以构成一种诗的意境,深入浅出地表明精深的意蕴,激发读者悠远的情思
6、。 形象暗示法,可只用于文章的局部,例如: 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世纪! (端木蕻良黎明的眼睛)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打开窗子”象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十分贴切,恰当,意味蕴藉。如果换成几句赤裸裸的政治口号,就会大为逊色,倒人胃口。,3警语点缀法 警语点缀法,就是指在行文时,恰当地运用简练动人、意蕴深刻的警句来点缀文章,使之言简意丰、含义深远的一种艺术手法。 例如,台湾金陵女中的某学生的感动一文,叙写的是幼时父母背她上医院,涉水过巷,却不知体贴父母,直到长大后的某一天,听到一个陌生的小女孩问背她的妈妈“累不累
7、”时,才感触良多,深悔自己的过失。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感动的滋味并不好受,(是一种)酸酸的、涩涩的、热泪盈眶、咽不下去的感觉。但每一次总可以得到另一个崭新的生命,有时甚至可以改变一颗固执的心。 这是一段寓含伦理的警语,经它一点缀,文章顿时神采飞扬,余韵无穷,引人深思。作者为何能“得到一个崭新的生命”?“这个崭新的生命”又是何物?“固执的心”又为何可得到“改变”?读罢全文,我们怎能不掩卷沉思呢?,4一语双关法 一语双关法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巧妙地运用一语双关法,可使语言深邃、含蓄、曲折,有意蕴、耐人寻味。 如鲁迅在病后杂谈中这样写道:“雅要有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
8、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这段话中的“算盘”,表面上指中国一种特有的计算工具,而实际上指的是“心机”。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运用一语双关法,可以含蓄地影射另一件事,使语言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意蕴丰富,有一箭双雕之妙。,5紧急刹车法 所谓紧急刹车法,就是指行文至关键之处时,便来个紧急刹车,使文章戛然而止,以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的一种方法。 6正话反说法 正话反说法,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在表达某种意思或说明某个问题时,不从正面写出,而在反处着笔,用同本意相反的
9、词语或事物来表达本意。,二、判断“有创新”的四个标准 (一)见解新颖 见解新颖要求对同一事件或事物,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与看法,要能发掘其中最新、最有特色的内涵;要能挖掘出问题中隐含的更新、更有现实意义的观点。 1逆向思维,体现思想 行文时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地打破认识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比如, 一株牵牛花,别人赞美它勇于攀登,奋发向上,我偏批评它只要见到谁位置高就去攀附,为他吹喇叭,唱赞歌。,2发散思维,变换角度 对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见解、新的认识,得出不同的结果。比如,以“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除了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外,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0、更加富有新意:联系现实谈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抨击现实社会中官官相互的腐败现象;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赞颂齐缗王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见解,令人耳目一新。,3深入分析,挖掘本质 在人们普遍认同的认知习惯或传统观念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就像做x光透视一样,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全新的见解。如台湾著名作家柏杨有一篇文章题为“讲真话不是美德”,乍看起来让人怀疑是不是写错或印错了。读罢全文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讲真话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讲真话是一个基本的做人态度。一旦讲真话成为美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扭曲。见解新颖,立意深刻,发人深省。,(二)材料新鲜 材料新鲜要求写进文章的事件
11、或资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代感和新颖度。 1续写故事,拼接现实 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说的是中国儿童的聪明才智。作家凌鼎年的曹冲称象之后(原载大河报),就是借用了这个历史题材,巧妙地把典故作为一个“药引子”,把小说的主体部分放在之后发生的事情上,通过想象,把故事拼接到现实生活,虚构出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2巧妙想象,放大细节 王昭君出塞,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引发诗人骚客的众多议论。昭君的选择就选择了这个老题材,大胆虚构,超越时空,模拟人物,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显得非常有想象力,行文清新舒畅,成为不可多得的高考优秀作文。他设想昭君出塞前一晚上的心理活动,十分细腻 。比如,他详细描写了
12、“将扑火的蛾儿救出来”这个细节,“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通过情景的铺写,过程交代明白,显示了王昭君的美好心灵,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暗示情节的陡转。,3节外生枝,演绎成文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江苏蒋昕捷同学通过联想想象,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他扣住“马为何数日不食草料而死”,在原材料的基础上作巧妙的生发,节外生枝地引入伯喜。然后描写他和马对话,发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加深我们
13、对诚信的认识。这一种方法中,节,就是原材料,枝,就是新文章,“节”和“枝”应该水乳交融,合乎事理的发展逻辑。 4移花接木,别具一格 马陵一役,孙膑战胜了死敌庞涓。这是一个智慧的故事,也是师兄弟厮杀的悲剧,令人思考。高考满分作文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采用穿越时空隧道的方式,记者巧妙地与两千年前的孙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进行现场采访,予以实录。,5变换角度,独辟蹊径 “和氏璧”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经过作家独辟蹊径的构思,生花妙笔的叙述,就给我们留下各自深刻的印象。小说家宗利华有一篇献玉,基本上按照“和氏璧”的故事顺序发展下来,写了卞和向楚厉王、武王、文王献玉的遭遇。但作者巧妙之处在于从新翻写
14、,拟人化地采用了玉的视角叙述和审视卞和的活动,用玉的情感发展推动故事情节,达到“旧瓶装新酒”的艺术效果。,6借体别裁,不落俗套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中学课本有屈原列传涉江,因此学生对他应该相当熟悉。但当我们看到高考甘肃考生吊屈原赋时候,还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巧妙之处在于,运用了赋这一不常用而适合屈原的文体。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被称作甘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三)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构思新巧
15、就是指在准确审题的前提下,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事物,对问题和社会生活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特见解,有思考、有探索、有观点、有思想。,1注重细节,生动描摹 成长中,我们或多或少积累了不少有关人、事、物、情、理的经验,单就其中某一点展开细节,进行生动描写,就是一篇好文章。 如高考话题作文“心灵的抉择”,有位考生就回忆起高考前一天所见到的材料,并快速潜入话题氛围,展开激情迸发的描写,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在生死的抉择面前,舍死忘生、舍己救人是人类共同的美德:“猛然间,一点火花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我想起昨天报纸上那张稚嫩青春的脸。我已经记不起她的名字,我也惊讶于自己忘记她的名字,只一
16、夜之间。那个13岁的女孩,看到自己9岁的同伴在深深的水中挣扎时,竟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毅然而又急切地跳进仍有些冰凉的水中,用自己软弱无力的双臂,硬是将自己的同伴推上岸。那一刻,她将自己的生命力量全部传递给了落水的同伴,自己却竭力而亡。慢慢地,慢慢地,她带着纯真而满足的微笑沉入幽暗的水底”这篇悲壮的抉择,让世界温暖的满分作文,就这样通过回忆,迅速扣住话题,读来让人怦然心动,为之一惊。,2联想现实,再现生活 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有这样那样的联系, 如果考生善于运用联想, 则思路自然宽阔。如高考话题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浙江状元文石碑上的历史,就将思维的触角探到当今现实生活,文章采用古今对
17、比鲜明的“双轨式”结构,以古代县官和当今村民黄四娘的选择来扣题,分合恰当,起结新颖,立意深远在“以情代理”根基深厚的中国农村里,一个村妇说出“你得照电视上说的做啊”,难道还不是对情感社会的反思、对理性社会的呼唤吗?这给人以一种历史使命的凝重感。,3想象生活,丰富情感 想象是人们利用记忆中的某些片段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如江苏高考作文乌鸦的自白,则采用了记叙体的寓言故事。以乌鸦为第一人称,指出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将乌鸦这种益鸟当作不祥之物,而对容易传染病菌的宠物却爱护有加,明显的就是根据亲疏远近来看待事物。这篇寓言故事因其想象独特而获满分。,4逐层分析,辨证理解 一般的,对事物的分析
18、方法有:逐层分析法和辨证分析法。所谓逐层分析法,就是针对话题,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拓展思路,最后达到揭示事理的目的。如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浙江满分作文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就运用逐层分析法。文章先描述“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这样一个常见现象,然后揭示这个现象的危害:“任人唯亲亲近了佞人,疑人唯疏疏远了忠良。”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当亲情直面正义,我们要做生死抉择摆正认知的天平;当友情直面道德,我们要如大法官捍卫评判的尺度。”这样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文章思路十分清晰。通过辨证分析法展开文章,也是优化构思的
19、常用方法。,(四)个性鲜明 有个性特征即文章立意角度、结构安排、材料选用、语言特点方面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1情感求实。 2自我求真。 3立意求新。 4文体求变。现在高考对作文的文体要求比较宽松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个性化作文的发展。童话、寓言、散文诗,杂文、诗歌、短篇小说,甚至文言文、就诊报告等都登上了大雅之堂,给学生张扬作文的个性提供了日益广阔的舞台。这是考生之幸,也是作文个性化之幸! 5语言求活。生动活泼的语言会让作文穿上一件美丽的旗袍,是思维、情感、自我流露的外在载体。,一、片断速练 1下面是考生磨炼出与成功的默契作文中的开头,叙述缺乏一些灵动之气,试运用排比、选择形式改写,使句式整齐
20、,表达更有文采。 如果你是一粒种子,告诉我,你等待着春天的召唤?或者你迫于与寒冬挣扎。倘若你是一掬清泉,告诉我,你任凭风儿的吹荡吗?你敢激起浪花吗?如果你是一粒沙子,你又会怎么样呢?是被雨打风吹化成一缕尘烟,还是敢去摩擦出晶莹的珍珠?一般成功之士都会选择后者,纵然面对的是苦涩,但苦涩之后便会是甘甜。 答:_,参考示例 倘若你是一粒种子,告诉我,你会怎样?是等待春天的召唤,还是迫于与寒冬的挣扎?倘若你是一掬清泉,告诉我,你会怎样?是任凭风儿的吹荡,还是勇于激起浪花?倘若你是沧海桑田中的一粒沙砾,告诉我,你会怎样?是受命于雨打风吹化成一缕尘烟,还是敢于摩擦出晶莹的珍珠?大凡成功之士都会选择后者,纵
21、然面对的会是苦涩,但苦涩之后便会是甘甜。,2以“不满是前进的车轮”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从材料新鲜的角度构思作文,试写出两则新鲜的材料。 答: _ 参考示例 材料新鲜是相对而言的。生活中刚出现的东西固然算新,如果大家都在用,反而失去新颖感。虽说是古老的东西,但别人很少见到的也很少用到,却会给人新颖感,当属于新鲜之列。所以我们要善于储存“自己”的材料,用以考场出新。用下面这两则材料来写作文,也会让人感到新鲜。,第一则: 禅宗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父辞行:“师父,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 “什么叫够了?”师父问。 “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 “
22、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徒弟照办。 “满了吗?”师父问。 “满了。”徒弟十分自信。 师父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没有溢出。 “满了吗?”师父又问。 “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 师父又抓起一把石灰,轻轻撒下,还是没有溢出。 “满了吗?”师父再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 师父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没有溢出。 “满了吗?”师父笑着问。徒弟无言以对。 第二则: 有两个爱画画的孩子。 第一个孩子的妈妈给孩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面墙。她告诉他:你的每一张画,都要贴在墙上,给所有来我们家的客人看。 第二个孩子的妈妈给孩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个纸篓。她告诉他:你的每一张画,都扔在这个纸篓里,
23、无论你自己对它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三年以后,第一个孩子举办了画展:一墙的画,色彩鲜亮,构图完整,人人赞扬。,第二个孩子没法展览,一纸篓的画,满了就倒掉,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手头尚未画完的那一张。 三十年以后,人们对第一个孩子的画已不感兴趣;第二个孩子的画却横空出世,震惊了世人。,二、作文小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3年高考湖南卷)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
24、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作文提示 这两则材料,一则是写飞向苍天的鸟的自白,一则是写儿子陪伴父亲时的内心表白。两则都是故事类材料,所反映的信息量较大。第一则是个寓意故事,我们应该通过寓言看出:为了实现理想,我们需要拼搏,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第二则写了一个“幸福”的画面,写了一家人的和谐。材料一是从个人奋斗方面着眼,材料二从与人交往方面着眼。但两则材料放到一个题目中,是二选一还
25、是找出共同点呢?这是审题的关键。按照多个材料组成作文题的审题要求,我们应该找出材料的共同点来着手立意。两则材料字面上的共同点都有“愿意”两个字。另外,材料一中有“充实而满足”,材料二中有“充溢着宁静的幸福”,这两句其实说的都是幸福,为理想拼搏,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能体会到家人的辛苦,多陪陪家人也是幸福的。 综上,较好的立意:1.幸福需要付出;2.我愿意,我幸福。,材料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写记叙文或议论文。也就是说除了这两种文体外,没有第三种选择。也就是说不能写成小说,不能写随笔等。,范文示例 宿 命 (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湖南卷) 我靠在昏暗、潮湿的小矮墙上,我正在思考我的人生我是一只猪。我们祖
26、辈都一样,有着极其悲惨的宿命。 宿命,宿命。 我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我只需要吃好睡好,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日复一日看着同伴们渐渐膘肥的身材,我却始终壮不起来,我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不愿臣服于我的宿命,因为我深知,我的自由之日便是我受死之时。 夜幕降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我被屠夫送进了屠宰场。那儿陈列着一行一行的猪头,一列一列的猪肉,我明白,我们身上的猪头、猪肉、猪肠通通不是我们的,除了我们自己的灵魂。我一个激灵醒了过来。,夜色朦胧,我站在猪圈门口,挥洒冷汗。同伴一个一个都睡着了,我沐浴着从断崖处吹来的山风,我的灵魂在内心躁动不安。我似乎看见了狼在断崖上嗥叫。我也情不自禁,摆正了姿态,嗥叫了一声
27、,同伴们瑟瑟发抖,痴迷的眼神望着我,显得很害怕。他们一定以为我患上了猪瘟,或者以为我是一只披着猪皮的狼。我没有解释什么,因为我只是顺从我内心的灵魂罢了。 我决定要逃跑。 “什么?”同伴们瞪着眼睛惊恐地看着我,此刻的我站在猪圈门口,继续沐浴着我的清风。我知道他们不会理解我,就像人们不理解韩寒一样,我和他一样,都是叛逆的少年。就像汪国真说的: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我的内心似乎更坚定了。 明天,明天。,红艳的晚霞如期而至,浓薄的雾气没忘记给大地披上一层灰色的荧幕。我趁着夜色,拱开了猪圈门,玩命似的往断崖飞奔,迎面来的是凉爽的清风。逃跑时我回头望了一眼,看到了我的母亲,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肯
28、定的目光,似乎是我做了她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情。 断崖的清风不像猪圈,猪圈里的风夹杂着湿气和污臭。我摆正了狼的英姿,不断嗥叫,因为我战胜了我的宿命,我顺从了我内心的灵魂。 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在嘀咕:“你战胜了你自己的宿命,多么值得啊!” 夜幕下的断崖,依稀可见几颗星星,这勇敢的灵魂花,此时此刻,开得到处都是。,鉴赏评析 本文采用寓言的形式,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第一人称来构思全篇,“化身为猪”,暗合当年鲁迅“铁屋子”的寓言,形式新颖,构思精巧,立意甚高。作者用“思想逃逸自由”的线索统领全文,结构也相当精巧,完全符合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有创新的要求,被评为一类卷,获得满分。更兼文章整体文字流畅自然,用词不浮夸,断句有节奏,足见该考生文字功力深厚。,本小节结束 请按ESC键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