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圣人孔子,亚圣孟子,荀子,道家,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慎到、杨朱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老子,庄子,“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
2、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
3、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会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
4、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政治理想,儒家:以“仁”爱精神协调人际关系,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为政以德”,道家:“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为而治,儒道思想比较,为人,处世,治国,“仁” “义”,符合“礼”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恢复自然本性 见素抱朴,抱柔 居后不争,“爱人” “仁政” “王道” “以民为本”,绝圣弃智 绝人弃义 绝巧弃利 “无为
5、”而治,儒道思想的异同,异: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人心向“仁”,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的现象,思考其原因,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纷争,而人性的堕落正是由文明的发展导致的,故而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抛弃文明的干扰(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回到人性的起点(见素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原 因,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 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孔子关注的是问
6、题的现象本身, 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儒家义利观,孔子的义利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重义轻利” 孟子的义利观:“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老子: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弃圣弃利庄子: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弃圣无盗,道家义利观,义利之辩
7、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郑燮: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 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儒家思想适用于盛世及人生得意之时, 道家思想适用于乱世及人生遭遇坎坷之时; 儒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社会价
8、值(济世),道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保); 儒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道家关爱生命,关爱心灵; 儒家思想积极用世,激励人, 道家思想超然通达,安慰人。 道为体, 儒为用。,儒家从正面看社会,道家从负面看社会。 儒家在朝看社会,道家在野看社会。 儒重视继承,道重视批判。 儒家从传统文化的积极面看现实生活的希望,道家从现实生活的阴暗面看传统文化的失误。 有儒无道则沉闷,有道无儒则偏激。 儒家保护的是旧文化,道家创造的是新文化。 儒家在保护中有创新,道家在创新中有继承。,儒家(加法):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道家(减法)
9、:强调的则是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穷则独善其身。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易中天总结出了孔子的一颗爱心、孟子的一股正气、墨子的一腔热血、韩非子的一双冷眼、老子的生活辩证法、庄子的艺术人生观、荀子的科学进取心。他提供了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进取、读墨得侠义的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