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土资源土地登记数据整理入库分析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原清远市国土资源土地登记数据库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土地登记数据整理入库的实施方案,并总结了在整理入库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关键词:国土资源,地籍,数据库,地籍档案一、 引言为了提高清远市国土资源局信息化的程度,贯彻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精神,清远市国土资源局着手建设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 “清远市国土资源局数据整理入库”项目作为该系统的基础数据平台,是清远市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国土资源局在地籍产权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等方面提供优质信息服务的重要条件。清远市国土资源局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积极做好清远市国土资源土地登记
2、数据整理入库工作,为清远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提供正确有效的数据支撑是亟待开展的工作。二、 原土地登记数据库的分析清远市国土资源土地管理站现使用的发证系统于 1999 年建设完成,系统的主要功能记录和打印地籍调查表、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登记卡、宗地图、土地归户卡,以及综合业务数据查询等。系统数据库主要包含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历史数据和现状数据,不包含他项权数据和查解封数据。抵押信息和查解封数据通过手工方式进行管理、维护。据调查分析,原系统的数据库存在以下问题: 存在部分测试数据、未通过登记审批的无效数据或者因人员疏忽导致部分错误数据; 宗地号编码混乱; 部分应当注销的使用权数据仅仅在纸质土地登
3、记卡上注销,而未在系统中转换成历史数据; 因为硬件故障未及时做好数据库备份,导致数据库中部分年份的使用权数据不完整; 该系统的宗地图模块没有宗地图形管理功能,仅仅根据数据库中存储的坐标或者相对位置绘制出本宗地草图。而且数据库中的坐标数据存在着坐标参照系不统一、没有坐标参照系的问题,另外测图人员为书写方便将坐标值高位数省略等问题。 原系统的数据库结构相对简单。旧系统的数据库主要包含地籍调查现状、历史表(djdcb、djdcb1) 、界址点坐标现状、历史表(zb1、zb11) 。djdcb以使用权信息为单位进行记录,其中包含了宗地信息。对于共用宗或者仅使用权信息发生变化的独立宗而言,djdcb 中
4、的宗地信息存在一定的冗余。而且这种结构也不容易反映宗地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新建设的电子政务平台中地政系统中,则将宗地信息、宗地界址点信息、使用权信息、他项权信息、查解封信息等分开储存,并通过业务的驱动,将部分使用权信息、他项权信息、查封信息等更新到宗地使用权 gis 图层数据中。这种规范化的范式结构设计,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减少了数据冗余,方便了“由地查图”和“由图查地” 。同时,也可以反映宗地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便于宗地使用权的历史回溯。三、 土地登记数据整理入库方案1、 目标考虑到一些历史原因,本次主要整理出最新的土地登记现状数据,将它作为清远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土地登记子系统的基础数据
5、。为此,须按照电子政务系统的土地登记数据结构找出各个字段的对应关系,然后按照图 2 中的数据结构整理出最新的、完整的土地登记数据库,包括宗地信息表、宗地界址点表、使用权信息子表、所有权信息子表、他项权信息子表、查、解封信息表、宗地使用权(所有权)图形。2、 整理的主要内容针对分析旧数据库时发现的问题,在这次数据整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内容:根据登记卡剔除原系统中的历史数据;根据纸质档案修正系统中错误的 mis 数据,并确定每宗地坐标数据的坐标系;根据纸质档案补录系统中遗漏的数据;3、 整理的标准数据库平台:oracle10.0.1;arcgis sde 9.3;数据整理平台:arcgis 9.3
6、 desktop;南方 cass7.1;原土地登记发证系统;清远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4、 图形数据空间参照标准坐标系:西安 1980(高斯-克里格)分带:3 度分带中央经线:11305控制网数据:2000 年建立的、覆盖市区范围的北京 54 控制网数据,2005 年建立的、覆盖市区范围的西安 80 控制网数据。数据库表结构:清远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结构标准5、 具体流程收集数据,分析新旧数据库各字段之间的对应关系从发证机构收集旧的土地登记发证系统和最新的土地登记发证数据库包括他项权数据库、他项权和查解封数据表格,并记录数据库收集时间。根据旧库中字段的含义分析出新旧数据库各字段之
7、间的对应关系。剔除历史数据或记录系统遗漏的现状数据按道路分区为单位,借阅土地登记卡,根据登记卡上的“变更记事栏”剔除旧系统现状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或记录下系统遗漏的现状数据。以道路分区为单位,查询出各个区现状数据对应的纸质地籍档案。6、 修正和补录土地登记发证数据库根据纸质地籍档案,分区校验旧数据库中的所有数据项,并修正其中的错误。校验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字段:在整理时要提取出每宗地的原始宗地号,同时注意区分清楚独立宗和共用宗;注明可以确定的界址点坐标系类型,并补充省略的坐标值高位数;根据发证机关的批准日期,填写发证日期;填写纸质档案案卷号等等。同时,根据纸质地籍档案,将系统遗漏掉的现状数据补
8、录入到旧系统之中。7、 坐标转换,生成宗地图形,并进行拓扑检查使用南方 cass 展绘出 zb1 表中的宗地界址点,根据坐标点的点号和所属宗地宗地号,连接成宗地图。查询出北京 54 坐标系的宗地图,利用北京 54 控制网和西安 80 控制网,以道路区为单位,选择合适的控制点,计算转换参数,进行坐标转换。转换完以后进行权属界线接边检查和权属面积检查等。并使用 arc toolbox 将统一坐标系以后的宗地图形转换为 geodatabase 格式,然后进行拓扑检查,进一步确保宗地图形之间没有重叠。8、 审核发证的 mis 数据和界址点坐标数据在数据检验和坐标转换以后,将数据提交发证机构进行审核。经
9、审核通过以后,继续校验其他分区数据。重复 2-6 的步骤,直至市辖区所有数据整理完毕。整理完毕后,根据新旧数据库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宗地登记的业务(mis)数据库,并将宗地图形数据与宗地使用权 gis 图层属性数据进行关联,建立宗地 gis 图层。9、 数据测试将整理后的数据导入电子政务系统以后进行测试。测试通过验收以后,提交土地管理站使用。10、 整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宗地编号规则不科学,导致宗地号编码混乱,而且有少量宗地号重复的现象。其中新立宗地的地号编码规则为“街镇代码+道路区+街坊号+流水号” ,仅使用权发生变化的独立宗是在原始地号后面加上“*n”(n 为自然数,表示变更次数) ,共用宗是
10、在原始宗地号后面加上“r”(r 或为英文字母或为房屋号) 。这种编码方式由用户人工操作,增加了用户对地号的维护工作量,导致在编码过程中出现不少错误,例如: a*-23、b*4。另外,还存在因粗心大意导致独立宗与共用宗地号重复的情况,例如某独立宗地号为 a,而另外一处的共用宗地号为 a-201、a-202 等。由于新数据库中,宗地若未发生变化,宗地号也不变,因此,要从旧数据库中提取中每宗地的原始地号作为该宗地的新地号。对于宗地号重复的情况,要注意修改重复地号,并存储旧地号方便以后查询。11、 坐标转换时,控制点的选取以道路分区为单位,在南方 cass 中,打开宗地图和北京 54控制网数据以后,可以看出同一道路区的宗地基本在同一控制格网中。因此,为了保证坐标转换的精度,根据宗地位置,选取离宗地最近的北京 54 控制点和相应的西安 80 控制点,计算坐标转换参数,进行坐标转换。12、 少量环形宗地的图形生成转换完坐标以后,在南方 cass 中生成宗地图形时,发现无法处理环形宗地。实际操作时先按两宗地处理,在转换成geodatabase 后,选择 arcmap 编辑任务中的“创建要素”选项(create new feature,如图 4) ,使用编辑功能划线工具,分别画出内外环宗地的草图,从而创建出环形宗地要素。然后,将环形宗地的宗地号等属性赋值给新创建的要素,并删除旧外环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