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套高中化学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587652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2.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套高中化学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全套高中化学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全套高中化学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全套高中化学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全套高中化学人教版课后习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一化学必修 1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第一节1C 2C 3CD 4略 5乳化原理或萃取原理 6利用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7不可靠,因为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碳酸根干扰了硫酸根的检验。由于硫酸钡是难溶的强酸盐,不溶于强酸,而碳酸钡是难溶弱酸盐,可溶于强酸,因此可先取样,再滴入氯化钡溶液和几滴稀硝酸或稀盐酸,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硫酸根。第一章第二节1D 2B 3B 4B 565 mg/dL 110mg/dL (1mmol=10-3mol)6这种操作会使得结果偏低,因为倒出去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相当于容量瓶内的溶质有损失。714mL 8n(Ca):n(Mg):n(Cu):n(Fe)=224:140:

2、35:291)0.2mol 2)Cu2+:0.2mol Cl-:0.4mol1040 (M=40 g/mol,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0。 )第一章复习题1C 2B 3A 4BC 5C 6(1) 不正确。 (标况下)(2)不正确。 (溶液体积不为 1L)(3)不正确。 (水标况下不是气体)(4)正确。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即为物质的量之比,也就是分子个数比)7 (1)5% (2)0.28mol/L891.42 g,操作步骤略。第二章第一节1 2树状分类法 略 5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主要特征 举例浊液 100 nm 不稳定,不均一 泥浆水溶液 AC( 4) ( 5) 黄(6)182.C

3、3.A4.D5.D6.A7.D8.A9.(1): A、 B、 C、 D、 E、 F、 G、 、 依 次 为 Na、 、 、 、 、 、 、 、(2): A、 B、 C、 D、 E、 F、 G、 、 依 次 为 Na、 、 、 、 、 、 、 、, , 。(3)A、 B、 C、 D、 E、 F、 G、 、 依 次 为 Na、 、 、 、 、 、 、 、10.(1)(2)熔 、 沸 点 逐 渐 增 大 , 密 度 逐 渐 增 大 。(3)可 从 能 否 置 换 出 该 非 金 属 单 质 来 判 断 强 弱 ; 从 氢 化 物 稳 定 性 判 断 ; 从最 高 价 氧 化 物 对 应 水 化 物

4、酸 性 判 断 等 等第 二 章 化 学 反 应 与 能 量第 一 节 化 学 能 与 热 能 1.吸 收 能 量 ; 放 出 能 量 ; 反 应 物 的 总 能 量 与 生 成 物 的 总 能 量 的 相 对 大 小2.热 量 ; 放 出3. ;4. , 。5.D6.C7.AD8(1)D(2)C9.当 物 质 发 生 化 学 反 应 时 , 断 开 反 应 物 中 的 化 学 键 要 吸 收 热 量 , 而 形 成 生 成 物 中 的 化 学 键 要 放 出 热 量 。若 放 出 的 热 量 大 于 吸 收 的 热 量 时 , 该 反 应 是 放 热 反 应 ; 若 吸 收 的 热 量 大

5、于 放 出 的 热 量 时 , 该 反 应 是 吸热 反 应 , 且 吸 收 的 热 能 由 外 加 热 源(如 酒 精 灯 )提 供 , 以 满 足 断 开 反 应 物 化 学 键 所 需 能 量 的 不 足10.乙 同 学 观 点 正 确 。“加 热 ”是 反 应 条 件 , 有 些 反 应 ( 例 如 燃 烧 等 放 热 反 应 ) 在 开 始 前 也 需 要 外 界 提 供 能量 , 以 加 快 分 子 之 间 的 碰 撞 次 数 , 只 有 对 其 加 热 使 温 度 升 高 到 一 定 程 度 , 反 应 才 开 始 进 行 ; 随 着 反 应的 进 行 , 其 本 身 放 出 的

6、 热 量 能 满 足 自 身 需 要 且 有 剩 余 , 反 应 后 不 需 要 再 加 热 。第 2 节 化 学 能 与 电 能1.氧 化 还 原 反 应 ; 化 学 ; 电 ; 负 ; 氧 化 ; 正 ; 还 原 ; 导 电2.(1)B (2)C (3)D (3)BACD3.B4.C5.D6.一 次 性 电 池 由 于 内 部 化 学 物 质 发 生 的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是 不 可 逆 的 , 放 完 电 之 后 不 能 再 使 用 。 而 充 电 电 池在 放 电 时 所 进 行 的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 在 充 电 时 又 可 逆 向 进 行 , 使 生 成 物 恢 复

7、原 状 , 如 此 充 放 电 可 循 环 进行 , 至 一 定 周 期 后 终 止 。7.可 以 利 用 灵 敏 电 流 计 , 将 干 电 池 的 两 个 电 极 分 别 接 到 灵 敏 电 流 计 的 正 负 极 上 , 若 灵 敏 电 流 计 的 指 针 发生 偏 转 , 偏 向 的 一极 与 干 电 池 的 正 极 相 连 , 另 一极 必 然 是 干 电 池 的 负 极 。8.废 电 池 中 含 有 汞 、 镉 、 铅 等 大 量 毒 性 很 强 的 重 金 属 离 子 , 随 处 丢 弃 会 给 土 壤 、 水 源 等 环 境 造 成 严 重 污染 , 并 通 过 人 类 的 食

8、 物 链 给 人 体 健 康 造 成 威 胁 和 危 害 。 其 中汞 具 有 强 烈 的 毒 性 ; 铅 能 造 成 神 经 紊 乱 、 肾 炎 等 ;镉 主要 造 成 肾 损 伤 以 及 骨 疾骨 质 疏 松 、 软 骨 症 及 骨 折 。 而 废 旧 电 池 中 的 锌 、 锰 、 银 、 镍 、 汞 、 镉 和 铁 等 金属 物 质 可 以 提 取 回 收 再 利 用 , 废 渣 还 可 以 用 来 制 作 建 筑 材 料 , 对 不 能 利 用 的 物 质 进 行 无 害 化 处 理 , 从而 实 现 废 旧 电 池 处 理 的 无 害 化 、 资 源 化 、 安 全 化 的 综 合

9、 利 用 。 因 此 , 我 们 要 把 废 旧 电 池 回 收 到 指 定 的地 点 进 行 再 处 理 。9.干 电 池 属 于 化 学 电 源 中 的 原 电 池 , 是 一 种 一 次 性 电 池 。 因 为 这 种 化 学 电 源 装 置 其 电 解 质 是 一 种 不 能 流动 的 糊 状 物 , 所 以 叫 做 干 电 池 。蓄 电 池 是 电 池 中 的 一 种 , 它 的 作 用 是 能 把 有 限 的 电 能 储 存 起 来 , 在 合 适 的 地 方 使 用 。 它的 工 作 原 理 就 是 把 化 学 能 转 化 为 电 能 。燃 料 电 池 是 一 种 将 存 在 于

10、 燃 料 与 氧 化 剂 中 的 化 学 能 直 接 转 化 为 电 能 的 发 电 装 置 。 燃 料 和 空 气 分 别 送 进燃 料 电 池 , 电 就 被 奇 妙 地 生 产 出 来 。 它 从 外 表 上 看 有 正 负 极 和 电 解 质 等 , 像 一 个 蓄 电 池 , 但 实 质 上 它 不 能“储 电 ”而 是 一 个 “发 电 厂 ”。太 阳 能 电 池 是 通 过 光 电 效 应 或 者 光 化 学 效 应 直 接 把 光 能 转 化 成 电 能 的 装 置 。 以 光 电 效 应 工 作 的 薄 膜 式太 阳 能 电 池 为 主 流 , 而 以 光 化 学 效 应 工

11、 作 的 湿 式 太 阳 能 电 池 则 还 处 于 萌 芽 阶 段 。第 3 节 化 学 反 应 的 速 率 和 限 度1.2.D3.BD4.面 粉 在 一 般 情 况 下 , 盛 放 在 袋 子 里 不 会 燃 烧 爆 炸 。 因 为 面 粉 厂 内 空 气 中 的 淀 粉 颗 粒 很 多 , 与 空 气 中接 触 面 很大 , 如 遇 到 明 火 , 它 就 会 发 生 燃 烧 甚 至 引 起 爆 炸 。复 习 题1.( 1) 发 生 化 学 反 应( 2)( 3) 2.( 1) 用 水 冲 洗 后 擦 干(2)将 块 状 的 铁 和 硫 黄 碾 碎 ; 加 快 反 应 速 率3.C4.

12、C5.(1)1mol 充 分 燃 烧 放 出 393.5kJ 的 热 量 , 而 不 充 分 燃 烧 只 放 出110.5kJ 的 热 量 , 还 产 生 对 环 境 污 染 的 气 体(2)放 出 的 热 量 相 等6.用 浓 度 比 较 小 的 盐 酸 , 分 液 漏 斗 逐 滴 加 入 盐 酸 可 使 反 应 速 率 减 慢 , 产 生 的气 流 平 稳 , 便 于 收 集第 1节 最 简 单 的 有 机 化 合 物甲 烷1.C 2.A C 3.D 4.A 5.C 6.C 7.B 8.D10.标 准 状 况 下 气 体 的 摩 尔 体 积 是22.4L, 11.2L 的 甲 烷 只 有

13、0.5mol 解 得 =0.5mol, =lmol第 2节 来 自 石 油 和 煤 的 两 种 基 本 化 工 原 料1.石 油 ; 乙 烯 分 子 中 含 有 碳碳 双 键 , 甲 烷 只 有 碳碳 单 键 ; 烯 烃 ; 溴 水 或 溴 的 溶 液 或 酸 性 高 锰 酸 钾 溶 液2.甲 烷 与 氯 气 取 代 时 条 件 是 光 照 , 苯 与 卤 素 取 代 需 铁 ( 或 者 相 应 的 卤 化 铁 ) 作 为 催 化 剂 ; 苯 与 氢 气 加 成需 要 催 化 剂 和 加 热 , 乙 烯 与 卤 素 加 成 不 需 要 催 化 剂 , 乙 烯 与 氢 气 加 成 需 高 温 高

14、 压 催 化 剂 ; 乙 烯 与 卤 化氢 、 水 加 成 需 催 化 剂 加 热3. ; ; 4.B5.D6.C7.AD第 3节 生 活 中 两 种 常 见 的 有 机 物1.B 2.B 3.AD 4.B 5.A 6.A 7.B 第 4节 基 本 营 养 物 质1.D 2.A 3.B 4.D 5.D 6.C 7.C 8(1).C (2).先 加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中 和 掉 剩 余 的 硫 酸 溶 液 呈 碱 性后 , 再 加 入 银 氨 溶 液 并 加 热第 3章 有 机 化 合 物1.B 2.C 3.CD 4.AD 5.C 6.A 7(1)不 正 确 , 只 有 分 子 式 相 同

15、 , 结 构 不 同 的 化 合 物 才 能 互 称 为 同 分 异 构 体(2)不 正 确 , 也 有 可 能 只 含 碳 、 氢 两 种 元 素(3)不 正 确 , 生 成 物 包 括一 氯 甲 烷 、 二 氯 甲 烷 、 三 氯 甲 烷 、 四 氯 甲 烷 和 氯 化 氢(4)正 确第 1节 开 发 利 用 金 属 矿 物 和 海 水 资 源1.制 取 金 属 单 质 是 将 金 属 从 化 合 物 中 还 原 出 来 , 例 如 :制 取 非 金 属 单 质 , 既 可 以 将 非 金 属 元 素 从 化 合 物 中 还 原 出 来 , 又 可 以 将 非 金 属 元 素 从 化 合

16、物 中 氧 化 出 来 , 例 如 :相 同 点 : 都 是 发 生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不 同 点 : 制 取 金 属 单 质 , 金 属 元 素 发 生 还 原 反 应 。 制 取 非 金 属 单 质 , 非 金 属 元 素 既 可 能 发 生 还 原 反应 。 又 可 能 发 生 氧 化 反 应 。2. 氧 化 剂 : 还 原 剂 :氧 化 剂 : 还 原 剂 :氧 化 剂 : 还 原 剂 :氧 化 剂 : 还 原 剂 :氧 化 剂 : 还 原 剂 :3. + + +氧 化 还 原 反 应4.(1)氢 氧 化 钠 ( 或 氢 氧 化 钾 ); 适 当 过 量 (2)过 滤 (3)盐

17、 酸(4)5(1):( 1) 海 水 提 溴 的 反 应 : ; ;( 2) 实 验 室 海 带 提 碘 的 反 应( 3) 得 到 结 论 : 强 氧 化 剂 可 以 氧 化 弱 氧 化 剂 ; 氧 化 性 : 氧 化 剂 氧 化 产 物 ; 还 原 性 : 还 原 剂还 原 产 物 。( 4)(2):海 水 提 溴 :实 验 室 海 带 提 碘 :由 此 可 得 到 结 论 : 强 氧 化 剂 可 以 氧 化 弱 氧 化 剂 ; 氧 化 性 : 氧 化 剂 氧 化 产 物 ; 还 原 性 : 还 原 剂还 原 产 物 。不 反 应(3)海 水 提 溴 :实 验 室 海 带 提 碘 :由 此

18、 可 得 到 结 论 : 强 氧 化 剂 可 以 氧 化 弱 氧 化 剂 ; 氧 化 性 : 氧 化 剂 氧 化 产 物 ; 还 原 性 : 还 原 剂还 原 产 物 。(4)海 水 提 溴 :实 验 室 海 带 提 碘 :由 此 可 得 到 结 论 : 强 氧 化 剂 可 以 氧 化 弱 氧 化 剂 ; 氧 化 性 : 氧 化 剂 氧 化 产 物 ; 还 原 性 : 还 原 剂还 原 产 物 。不 反 应6.(1) (2) (3) (4) 使 熔 融 要 高 温 加 热 , 使 转 化 为 要 消 耗 大 量 的 电 能 , 所 以 第(4)步 消 耗 能 量 最 多 。7.558.采 矿

19、阶 段 的 主 要 污 染 是 噪 音 、 粉 尘 和 烟 雾 。 消 除 噪 音 的 主 要 措 施 是 采 用 无 声 爆 破 技 术 或 设 置 消 音 器 。对 粉 尘 和 烟 雾 , 可 用 烟 雾 聚 集 器 使 其 聚 集 , 并 回 收 再 利 用 这 些 物 质 。选 矿 阶 段 的 主 要 污 染 是 污 染 的 水 和 固 体 废 料 。 对 污 染 的 水 要 先 净 化 、 消 毒 再 排 放 或 循 环 使 用 。 对 固 体废 料 要 回 收 利 用 。冶 炼 阶 段 的 主 要 污 染 是 粉 尘 和 烟 雾 、 有 害 气 体 和 固 体 废 料 。 对 有

20、害 气 体 要 对 其 中 的 有 害 成 分 吸 收 转 化为 化 工 原 料 或 燃 料 。 对 粉 尘 和 烟 雾 以 及 固 体 废 料 要 回 收 利 用 。9.(1)孔 雀 石 粉 末 溶 解 , 溶 液 呈 蓝 色 , 有 气 泡 产 生 。(2)加 入 铁 粉 , 发 生 置 换 反 应 , 即 为 湿 法 炼 铜 。(3)以 铜 为 电 极 , 电 解 溶 液 , 即 精 炼 铜 。10.(1)(2) ; 防 止 镁 被 氧 化第 2节 资 源 综 合 利 用 环 境 保 护1.B 2.B 3.D 4.B 5.D 6.C 7(1).硫 氧 化 物 、 氮 氧 化 物 、 粉

21、尘 、 有 机 物 (2)铅 是 重 金 属 , 有 毒 物 质 , 会 造 成 环 境 污 染 并 危 害 人 体 健 康 。 (3)减 少 化 石 燃 料 的 燃 烧 , 减 少 汽 车 尾 气 排 放 量 , 控 制 工 厂 废 气 的 排 放 ; 使 用 清 洁 燃 料 , 鼓 励 发 展 小排 量 汽 车 , 对 工 厂 废 气 进 行 处 理 等 。复 习 题1.B 2. 3. 4.(1) (2)隔 绝 空 气 , 隔 绝 水 , 抹 植 物 油 等 。(答 两 种 即 可 )(3) 5.(1)热 能(4)比 如 聚 丙 烯 可 用 于 制 塑 料 等6. 蛋 白 质 脂 肪 可

22、溶 性 化 合 物 有 机 酸 肥 料 、 等 气 体7.(1)固 体 物 质 主 要 是 焦 炭 , 液 体 是 煤 焦 油 , 气 体 是 、 等 。(2)萘 的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为 128, 完 全 燃 烧 后 的 产 物 为 和 。(3)(4)8.93.2%9.(1)漂 液 ; 将 氧 化 为(2)纯 碱 ; 使 杂 质 离 子 ( 、 )沉 淀 完 全 又 尽 量 减 少 损 失(3)(4)10.(1)丁 烷 (或 异 丁 烷 ), (2)因 为 腈 纶 中 含 氮 元 素 , 易 产 生 污 染 , 而 棉 、 麻 中 却 没 有 氮 元 素 。(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

23、本“问题交流”“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三、问题交流【思考与交流】建议组织学生认真思考,做出答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与本章“归纳与思考”进行对比,加以补正。四、习题参考(一)参考答案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 H,单位是 kJ/mol。例如 1 mol H2 (g)燃烧,生成 1 mol H2O(g),其反应热 H=-241.8 kJ/mol。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

24、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二)补充习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放热反应不需加热即可发生B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除了热能外,也可以是光能、电能等C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D化学反应热效应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多少有关2将铁粉和硫粉混合后加热,待反应一发生即停止加热,反应仍可持续进行,直至反应完全生成新物质硫化亚铁。该现象说明了()。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B该反应是放热反应C铁粉和硫粉在常温下难以发生反应D生成物硫化亚铁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铁粉和硫粉的总能量3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 C

25、H4。0.5 mol CH 4 完全燃烧生成 CO2 和 H2O 时,放出 445 kJ 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4. 下 列 关 系 式 中 正 确 的 是 Aac 0 Bbd0 C 2ab0 D 2cd0参考答案1A;2B、C;3C ;4 C。三、问题交流【思考与交流】书中已给出提示,但需要学生进一步举例说明。学生个人能举出的实例有限,大家可互相交流、补充。四、习题参考(一)参考答案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

26、应对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7、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 2 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5. 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措施。6. 公交车个人耗油和排出污染物量为私人车的 1/5,从经济和环保角度看,发展公交车更为合理。(二)补充习题1下列性质中,能说明乙醇宜作燃料的是()。燃

28、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 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A B C D21.5 g 火箭燃料二甲基肼(CH 3-NH-NH-CH3)完全燃烧,放出 50 kJ 热量,则二甲基肼的燃烧热为()。A1 000 kJ/mol B1 500 kJ/mol C2 000 kJ/mol D3 000 kJ/mol3甲醇属于可再生能源,可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能正确表示甲醇燃烧热的是()。4 家 用 液 化 气 中 主 要 成 分 之 一 是 丁 烷 , 当10 kg丁 烷 完 全 燃 烧 并 生 成 二 氧 化 碳 和 液 态 水 时 , 放 出 热 量5

29、105 kJ。 试 写 出 丁 烷 燃 烧 的热 化 学 方 程 式 。 5为减少大气污染,一些城市公共汽车逐步使用 CNG(压缩天然气)清洁燃料,实验测得 0.16 g 该气体燃料,完全燃烧生成 224 mL CO2(标准状况)和 0.36 g 液态水,并放出 8.903 kJ 的热量。请写出:CNG的化学式,其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参考答案1D;2C;3B。二、习题参考(一)参考答案1. C(s)+O2 (g) = CO2 (g)H=-393.5 kJ/mol2.5 mol C 完全燃烧, H=2.5 mol(-393.5 kJ/mol)=-983.8 kJ/mol2. H2 (g)的燃

30、烧热 H=-285.8 kJ/mol欲使 H2 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得到 1 000 kJ 的热量,需要 H2 1 000 kJ285.8 kJ/mol=3.5 mol3. 设 S 的燃烧热为 HS(s)+O2 (g) = SO2 (g)32 g/mol H4 g -37 kJH=32 g/mol(-37 kJ)4 g=-296 kJ/mol4. 设 CH4 的燃烧热为 HCH4 (g)+O2 (g) = CO2 (g)+2H2O(g)16 g/mol H1 g -55.6 kJH=16 g/mol(-55.6 kJ)1 g=-889.6 kJ/mol5. (1)求 3.00 mol C2H2

31、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C2H2 (g)+5/2O2 (g) = 2CO2 (g)+H2O(l)26 g/mol H2.00 g -99.6 kJH=26 g/mol(-99.6 kJ)2.00 g=-1 294.8 kJ/molQ=3.00 mol(-1 294.8 kJ/mol)=-3 884.4 kJ-3 880 kJ(2)从 4 题已知 CH4 的燃烧热为-889.6 kJ/mol ,与之相比,燃烧相同物质的量的 C2H2 放出的热量多。6. 写出 NH3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NH3 (g)+5/4O2 (g) = NO2 (g)+3/2H2O(g)将题中(1)式乘以 3/2,得:3/2

32、H2 (g)+3/4O2 (g) = 3/2H2O(g)3/2H1=3/2(-241.8 kJ/mol)=-362.7 kJ/mol将题中(2)式照写:1/2N2 (g)+O2 (g) = NO2 (g) H2=+33.9 kJ/mol将题中(3)式反写,得NH3 (g) = 1/2N2 (g)+3/2H2 (g) -H3=46.0 kJ/mol再将改写后的 3 式相加,得:7. 已知 1 kg 人体脂肪储存 32 200 kJ 能量,行走 1 km 消耗 170 kJ,求每天行走 5 km,1 年因此而消耗的脂肪量:170 kJ/km5 km/d365 d32 200 kJ/kg=9.64

33、kg8. 此人脂肪储存的能量为 4.2105 kJ。快速奔跑 1 km 要消耗 420 kJ 能量,此人脂肪可以维持奔跑的距离为:4.2105 kJ420 kJ/km=1 000 km9. 1 t 煤燃烧放热 2.9107 kJ50 t 水由 20 升温至 100 ,温差 100 -20 =80 ,此时需吸热:50103 kg80 4.184 kJ/(kg)=1.673 6107 kJ锅炉的热效率=(1.673 610 7 kJ2.9107 kJ)100%=57.7%10. 各种塑料可回收的能量分别是:耐纶 5 m34.2104 kJ/m3=21104 kJ聚氯乙烯 50 m31.6104 k

34、J/m3=80104 kJ丙烯酸类塑料 5 m31.8104 kJ/m3=9104 kJ聚丙烯 40 m31.5104 kJ/m3=60104 kJ将回收的以上塑料加工成燃料,可回收能量为21104 kJ+80104 kJ+9104 kJ+60104 kJ=170104 kJ=1.7106 kJ(二)补充习题1已知 25 、 101 kPa 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石墨)O 2(g)CO 2(g)H393.51 kJ/molC(金刚石)O 2(g)CO 2(g)H395.41 kJ/mol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

35、金刚石的低B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C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D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2已知 2H2(g)+O 2(g)=2H 2O(l)H 571.6 kJ/mol,CO(g)1/2O 2(g)2CO 2(g)H283.0 kJ/mol。某 H2 和 CO 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 113.74 kJ 热量,同时生成 3.6 g 液态水,则原混合气体中 H2 和C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 21 B. 12 C11 D233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 1 mol 水蒸气放热 241.8

36、 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若 1 g 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 2.444 kJ,则反应 H2(g)+1/2O 2(g)=H 2O(l)的 H =_ kJ/mol。氢气的燃烧热为_kJ/mol。4火箭发射时可用肼(N 2H4)为燃料,以二氧化氮作氧化剂,它们相互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已知:N2(g)+2O 2( g)=2NO 2(g ) H=+67.7 kJ/molN2H4(g)+O 2(g)=N 2(g) +2H2O(g) H=-534 kJ/mol则 N2H4 和 NO2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5已知 CH4(g)2O 2(g)CO 2(g)2H 2O(l ); H890 k

37、J/mol ,现有 CH4 和 CO 的混合气体共 0.75 mol,完全燃烧后,生成 CO2 气体和 18 g 液态 H2O,并放出 515 kJ 热量, CO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写出求算过程。参考答案1A;2C。3H 2(g)+1/2O 2(g)=H 2O(g) H=-241.8 kJ/mol, -285.8提示:可将反应 H2(g)+1/2O 2(g)=H 2O(l)看成两步: H2(g)+1/2O 2(g)=H 2O(g)和 H2O(g)=H2O( l),问题就迎刃而解。42N 2H4(g)+2NO 2(g)=3N 2(g)+4H 2O(g); H=-1 135.7 kJ/mol

38、5解:由于 CO 燃烧只生成 CO2,故 18 g 液态水均由 CH4 燃烧产生,若生成 18 g 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x,用去 CH4 的量为 y,则有:CH4(g)2O 2(g)CO 2(g)2H 2O(l )H890 kJ/mol1 mol 218 g 890 kJ/moly 18 g xx=445 kJ/mol 故由 CO 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515 kJ-445 kJ=70 kJy=05 moln(CO)=0.75 mol-0.5 mol=0.25 mol则 CO 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CO(g)O 2(g)2CO 2(g)H 560 kJ/mol三、问题交流【学与问 1】1. (

39、 H2)=1.2 mol/(Lmin)2. 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浓度的减少和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都是按照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关系成比例变化的。当计量数不同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浓度变化量是按照其计量数关系增大或减少的,反应速率值自然不同。所以,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以不同物质为标准时,速率值可能不同,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例如: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别以四种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值之比为 1111,而对反应 ,分别以 SO2、O 2、SO 3 表示的反应速率值之比为 212。【学与问 2】对于锌粒和硫酸的反应,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不止一种,如测量溶液中 H+浓度的变化,测量锌粒质量的变化

40、,甚至使用一些物理仪器测量溶液的电导变化、反应的热量变化等,都可以比较出二者的反应速率的不同。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要鼓励学生敢想,多想,在众多的正确答案中找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考虑设计一些补充思考题,如:(1)化学反应速率是怎样定义的?(2)你是怎样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定义的?从反应物的聚集状态、生产实际出发,应该如何表示反应速率为好?四、习题参考(一)参考答案1. 略。2. 132。3. (1)A;(2)C;(3)B。4. D。5. A。(二)补充习题在 的反应中,经 t 秒后 C 的浓度增加 m mol/L,则用 B 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是()。参考答案:C。二、活动建议【实验 2-

41、2】(1)KMnO 4 溶液的浓度不要大,否则溶液颜色过重,需要草酸的量及褪色时间都要发生相应变化。配制成 0.01 molL-1 比较合适。 KMnO4 溶液要用硫酸酸化。(2)为保证 KMnO4 溶液的紫红色彻底褪去,本实验中草酸用量分别过量了 1 倍和 3 倍,可以调整草酸用量,探求更好的实验效果。(3)实验开始时溶液褪色较慢,由于反应中生成的 Mn2+具有催化作用,随后褪色会加快。【实验 2-3】本实验所用的冷水用自来水即可,若用冰水混合物温度更低,出现浑浊的时间更长,更利于比较。为了便于比较,使浑浊程度相同,可在试管背后做一个黑色标记,以其被遮住为准。最好用体育比赛用的秒表来连续计时

42、。【实验 2-4】MnO2 的催化反应,根据 H2O2 的浓度来调整木条余烬距离液面的高度,直接使用浓度较高的(30%) H2O2 时,余烬距离液面远些(3 cm 左右),否则会因泡沫过多而使余烬熄灭。开头带余烬的木条悬在液面上没有明显变化(说明 H2O2 没有明显分解),从漏斗加入 MnO2 粉末后,立刻看到木条余烬复燃,说明瓶中有大量气体逸出(突显了催化剂的作用)。H 2O2 浓度较低时余烬离液面应近些(2 cm 左右),以免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时要把准备工作做好,当把带余烬的木条放入锥型瓶时,要迅速从漏斗撒入 MnO2 粉末,不要让余烬在瓶内停留时间过长,以免烟多影响观察。【科学探究 1

43、】1. 因为方程式已经给出信息 4I-+O2+4H+ = 2I2+2H2O,在不加酸的情况下,O 2 不能氧化 I-,所以,要先向一定体积的 KI 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然后再加入稀硫酸。2. 直链淀粉主要是 1,4-糖苷型的结合,它们盘旋成一个螺旋,每一圈约含 6 个葡萄糖单位,每个分子中的一个基团和另一个基团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和距离。分子的结构不仅取决于分子中原子间的化学键联系,还要看立体形象,而这个立体形象取决于分子中的长链的盘旋情况。直链淀粉形成螺旋后,中间的隧道恰好可以装入碘分子,形成一个蓝色络合物。温度高(近沸)时,淀粉中的氢键作用大大削弱,长链的螺旋结构被破坏,I 2 分子与淀粉的作

44、用大大削弱,溶液呈无色。冷却后长链的螺旋结构重新形成,又出现蓝色。建议本实验做室温和 0 (冰水混合物)时的比较。【科学探究 2】1. 向 5%的 H2O2 中滴入 FeCl3 或 CuSO4 溶液时都有细小气泡产生,滴入 FeCl3 溶液产生的气泡更快些,说明催化剂是有选择性的。可以参考【实验 2-1】把本实验变成一个定量实验。2. 本实验是【实验 2-2】的延续。由于 Mn2+对 KMnO4 的氧化作用有催化功能,所以加入 Mn2+的试液中的颜色褪色明显快些。反应机理可能如下:Mn()+Mn() Mn()+Mn( )Mn()+Mn() 2Mn()Mn()+Mn() 2Mn()Mn()与 C

45、2O42-生成一系列络合物, MnC2O4+、Mn(C 2O4)2-、Mn(C 2O4)33-等,它们慢慢分解为 Mn()和 CO2。MnC2O4+ Mn 2+CO2+ CO2-Mn()+CO 2- Mn 2+CO2总反应为:2MnO 4-+5C2O42-+16H+ 2Mn 2+5CO2+8H2O3. 淀粉在酸的催化下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如果欲达到使淀粉水解完全的目的,需要很长时间;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碘水后,淀粉溶液变蓝。实验时,把另一支试管中事先备好的唾液倒入淀粉和碘水的混合溶液中,稍加振荡,蓝色迅速褪去。这是由于唾液中含有一种淀粉酶,它在很温和的实验条件下,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本实验进一步说明

46、了催化剂有选择性。三、习题参考(一)参考答案1. (1)加快。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使反应速率增大。(2)没有加快。通入 N2 后,容器内的气体物质的量增加,容器承受的压强增大,但反应物的浓度(或其分压)没有增大,反应速率不能增大。(3)降低。由于加入了 N2,要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就必须使容器的容积加大,造成 H2 和 I2 蒸气的浓度减小,所以,反应速率减小。(4)不变。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增大一倍,容器的容积增大一倍,反应物的浓度没有变化,所以,反应速率不变。(5)加快。提高温度,反应物分子具有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运动速率加

47、快,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增大。2. A。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成千上万倍地提高反应速率,使得缓慢发生的反应 2CO+2NO= N2+2CO2 迅速进行。给导出的汽车尾气再加压、升温的想法不合乎实际。(二)补充习题1. 从下列实验事实所引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2. 在锌与某浓度的盐酸起反应的实验中,一个学生得到下面的结果: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1=75 s t2200t3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锌的质量 mGmFmBA. B. C. 只有 D. 全部正确参考答案1. A、C;2. C 。二、活动建议【实验 2-5】K2Cr2O7 是橙红色晶体。为了使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加酸和碱的浓度都要大些,以使加入量不多,且可避免生成多酸。可以在滴入酸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后,再滴入碱液,进行颜色对比。使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实验 2-6】在 0.005 mol/L 的 FeCl3 溶液中加入 0.01 mol/L 的 KSCN 溶液,振荡,所得溶液的红色较浅。本实验的关键是第一次获得的 Fe(SCN) 3 溶液浓度要小,然后滴加浓的 FeCl3、KSCN 溶液时才会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因为 Fe(OH) 3 的溶解度非常小,滴加 NaOH 溶液后发生反应 Fe3+3OH- = Fe(OH) 3,使溶液中的Fe3+浓度降低,混合液的颜色变浅。NaO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