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劳动争议经典案例.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577725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5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争议经典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劳动争议经典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劳动争议经典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劳动争议经典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劳动争议经典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 282017 年北京市十大典型劳动争议仲裁案件案例 1 社保折现无效,解除经济补偿不能少张某系外地农民工,于 2014 年 8 月入职某餐饮公司,从事后厨工作,双方订立了为期 3 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其月工资为 4000 元。同时,双方订立了一份社保补偿协议 ,其中约定,因本人原因,张某不要求餐饮公司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餐饮公司将每月社保费用折现为 500 元支付给张某,张某自行承当放弃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相关法律后果等。工作至 2016 年 7 月,张某以餐饮公司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及缴纳工作期间的社会保险费。餐饮公司认为,张某本人自愿放弃缴

2、纳社会保险费,现在却反过来要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且还要经济补偿金,其行为违背了诚信原则,故不同意支付经济补偿金。因发生争议,张某遂向某区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张某与餐饮公司所订立的社保补偿协议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属无效。后经过仲裁委调解,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张某将每月所得 500 元社保补偿返还给餐饮公司,餐饮公司依法为张某补缴社会保险费,并向张某支付部分经济补偿金。【法律评析】依法缴纳社保义务不可规避。按照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均负有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本案中,餐饮公司与张某签订了社保补偿协议 ,张某每月获得了更多的工资,餐饮公司也可以少承担一些

3、社保费用,似乎两者都有利,但却存在张某在生病、生育、年老等情况下,无法获得相应社会保障的巨大风险,从而最终损害个人、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利益。本案中,虽然张某有违“诚信”原则,但由于社保补偿协议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且用人单位有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法定义务,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事实成立,故在张某以此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餐饮公司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案例 2 符合休假条件,新入职当年即可休年休假 王某于 2014 年 6 月 1 日入职某物业公司,从事电工工作,双方订立了为期2 年的劳动合同,约定王某的月工资为 5000 元。劳动合同到期时,王某选择不2 / 28与物业公司续订劳动合同。离职结算时

4、,王某提出工作期间未休带薪年休假,故要求支付相应的补偿。物业公司同意向王某支付相应的补偿,但只同意向王某支付入职满一年后的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王某则认为,其入职物业公司之前,其累计工作年限已达 10 年以上,其每年应享有 10 天带薪年休假,其入职当年就应享有相应的年休假。因双方发生争议,王某向某区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要求物业公司支付全部工作期间的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王某在 2014 年 1 月至 5 月期间在前一用人单位工作时未休年休假,其入职物业公司之前已经具有 10 年以上的累计工作年限,故王某入职物业公司的当年即可享受年休假,无需在物业公司工作满一年后才可享受年休假

5、。后仲裁委裁决物业公司向王某支付了在物业公司全部工作期间的带薪年休假工资报酬,并对该案实行了一裁终局。【法律评析】休年休假看累计工作年限,新入职非休假障碍。 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将员工休年休假的条件设定为必须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 1 年。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职工连续工作满 12个月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第五条规定:职工新进用人单位且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当年度年休假天数,按照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折算确定,折算后不足 1 整天的部分不享受年休假。前款规定的折算方法为:(当年度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365 天)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从上述规定来看,只要劳动者在新入职

6、之前已经连续工作满 12 个月以上,即可在新用人单位享有当年度的带薪年休假,而无需在新单位再次工作满 12 个月后才能享有,新用人单位不得以此为由限制或剥夺劳动者的休假权利。终局裁决制度是指劳动争议案件经仲裁裁决后即发生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一方不得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涉及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以及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实行终局裁决。很多劳动者在自身的劳动权益受到损害时,不愿维权,主要是因为维权的时间成本过高,使维权变得更为繁难。对劳动争议案件

7、进行有条件的终局裁决,可以帮助劳动者尽快讨回公道,防止用人单位恶意拖延时间,让劳动者正当的3 / 28劳动权益得到及时维护。在终局裁决之下,更多的用人单位面对高效的劳动仲裁效率,会有所忌惮,不敢随意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案例 3 未约定竞业限制补偿,劳动者履约单位仍需支付周某于 2013 年 7 月 15 日入职某网络公司,从事软件工程师工作,双方订立了 3 年期限的劳动合同,约定周某的月工资为 3 万元。此外,双方订立了保密及竞业限制协议 。在该协议中,双方约定,周某在工作期间及离职后,应当保守其所知悉的网络公司的商业秘密,且在离职后 2 年内,周某不得到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

8、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工作或提供劳务等。2016 年 7 月 14 日劳动合同到期后,网络公司在支付给周某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后,与其终止了劳动关系。2017 年 3 月,周某向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要求网络公司支付 2016 年 7 月 15 日至申请当日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仲裁委审理后认为,网络公司与周某订立的保密及竞业限制协议虽未约定支付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金,但周某确实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网络公司仍需依照相关规定向周某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法律评析】未约定补偿非无效,履行竞业限制义务仍受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竞业限制协议中只约定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而未约定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并

9、不意味着该竞业限制协议当然无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第六条的规定,如果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劳动者可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 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在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后,可催告用人单位依法及时支付经济补偿,如果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或以实际行为表示不支付经济补偿,则劳动者可不再履行该竞业限制义务。案例 4 “三期”女职工受保护,但仍需遵守单位规章制度刘某系某外贸公司女员工,于 2014 年 3 月入职,双方订立了为期 3 年的劳动合同。2016 年 11 月,刘某生产一子后回外地老家休产假,产假期满后因感4

10、/ 28身体不适,又向外贸公司申请休病假 1 个月,并出具了医院的诊断证明。病假期满后刘某仍感身体不适,再次打电话向外贸公司请事假继续在家休息调养,外贸公司同意刘某休 1 个月的事假。休完事假后,刘某未回公司报到,亦未继续请事假或病假,外贸公司主动与刘某联系,发现刘某的手机不是关机就是无人接听。持续近 2 周后,外贸公司只好向刘某在老家的住址寄送了返岗通知书 ,要求其在收到返岗通知书后一周内到公司报到上班。在超过公司指定的报到时间 3 天后,刘某回到了外贸公司报到。次日,外贸公司决定以连续旷工超过 3 天以上、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为由以刘某解除劳动合同。刘某认为自己处于“三期” ,应当受到

11、特别保护,外贸公司的解除行为违法,遂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刘某休完事假后继续在家休养,但未履行请事假手续,也非休病假,故应认定为旷工多日,构成了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故裁决驳回了刘某的仲裁请求。 【法律评析】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对“三期”女职工同样适用。我国法律对“三期”女职工保护有特别规定,如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中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但“三期”女职工的保护是有

12、条件的,并非无原则。现实生活中部分女职工因孕而“有恃无恐” ,如:不请假不到岗不接受工作安排等,一些用人单位也因不知该如何实现对“三期”女职工的管理权而“谈孕色变” 。实质上,上述法律规定是指用人单位不得单纯以女职工“三期”为由降低工资、解除劳动合同,并不能理解为“三期”女职工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三期”女职工如有符合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情形的,如严重违纪、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等,用人单位仍可行使单方解除权,故“三期”女职工不能以自己处于“三期”为由而不受用人单位依法制订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案例 5 劳动者非“背锅侠” ,规章制度须合法合理杨某系某超市员工,于 2014 年

13、12 入职,双方订立了为期 3 年的劳动合同,5 / 28约定杨某的岗位为服装组组长,月工资为 4000 元。超市制订的商品定期盘点损耗标准及处理办法中规定,损耗超过标准部分达 0.30%以上的,超市可以与杨某解除劳动合同。2016 年年终损耗盘点结果显示,杨某负责的服装部分超标 38.30%,纺织部分超标 3.72%,鞋帽服饰部分超标 1.26%,给超市造成的损失达 35 万多元。2017 年 1 月底,超市以杨某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为由,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杨某不服,提出了仲裁申请,要求超市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庭审中,杨某称 2016 年的损耗有

14、 27 万元是商品不合格及过期造成的,与其无任何关系,且不应计入损耗;剩余 8 万余元损耗属于正常丢失,所有门店服装类的损耗都是超标的,主要原因在于门店人员太少无法避免(丢失) ,且门店有防损员,在收货及收银时均有可能发生丢货,故其不应对损耗承担责任。超市则表示不清楚损耗具体发生的原因,只有门店具体操作人员才能知晓。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虽然超市的规章制度中规定,损耗超过标准部分达 0.30%以上的,超市可以与杨某解除劳动合同,但超市店面发生商品损耗可能发生在诸多环节,如进库、出库、结账、顾客偷盗、内部盗窃等。杨某所在店面的商品损耗究竟在哪个具体环节、因何原因而产生,超市并不知情,且超市专门成立

15、了防损部门,亦无有力证据表明是在杨某所能掌控的环节和范围内发生了损耗,故超市的解除行为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应当向杨某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法律评析】用人单位不得利用规章制度向劳动者转嫁经营风险。本案中,虽然超市盘点发生了巨大的损耗,但损耗究竟因何原因、在哪个环节产生,防损部门和杨某在防止损耗的责任应如何划分,超市是否采取有力措施防止损耗的发生等,超市均无法提供有力证据证明,故超市在不分清原因和责任的情况下,简单地以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等为由与杨某解除劳动合同,无疑是将自身的经营风险转嫁给劳动者,让劳动者成为不合理规章制度的“背锅侠” 。用人单位在制订规章制度时,除了相关内容不能违

16、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外,还需考虑生产和工作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合理性。案例 6 合法合理调岗,劳动者有义务接受安排6 / 28罗某系某商业公司的员工,于 2008 年 6 月入职,双方于 2015 年订立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约定罗某的岗位为“管理类” ,并约定商业公司可根据生产经营状况、罗某的工作能力、工作表现及身体状况等对其调整工作岗位。入职后,罗某先后在百货主管、百货经理、杂货经理、资深经理等岗位工作。2013年 9 月,罗某担任总务部部长。2016 年 9 月,因生产经营需要,商业公司将设施部与总务部合并为总务设施部,并将罗某的岗位调整为服装部部长,调整前后的岗位级别、薪资待遇、工作

17、地点等均未发生变化。罗某以调整前后的岗位分属后勤类及运营类为由拒绝到岗。一周后,罗某以商业公司未提供劳动条件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仲裁委审理后认为,商业公司因生产经营需要将设施部与总务部合并为总务设施部,罗某对该事实不持异议,商业公司基于生产经营需要对罗某进行岗位调整应属于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且调整前后的岗位级别、薪资待遇、工作地点等并未发生变化,罗某以调整前后的部门分属后勤类及运营类作为不同意调整岗位的主张并不成立,故本案不存在商业公司不提供劳动条件的事实,罗某要求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的请求不应得到支持。【法律评析】劳动者有义务接受合法合理调岗。实践中

18、,不少劳动者存在理解误区,认为其工作岗位一概不能调整。事实上,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对调岗进行了相应的约定,或是在劳动合同中未约定工作岗位或约定不明的情况下,用人单位确因生产经营需要可对劳动者进行岗位调整,但调岗行为本身需具有合理性,且不得随意降低劳动者的工资标准。在劳动合同中只约定岗位而未约定如何调岗的情形下,用人单位亦可在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所列情形下对劳动者进行岗位调整。调岗的相关规定可参照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解答第 5 条的相关规定。案例 7 诚信义务须遵守,试用期解除略宽松王某于 2016 年 2 月应聘某互联网公

19、司,在个人简历学历一栏中,他自报某名牌大学全日制计算机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因为某互联网公司要求应聘者必须是全日制本科毕业以上学历,而且王某也符合条件,于是王某被顺利录用并订7 / 28立了为期 3 年的劳动合同。在该劳动合同中,双方约定王某的岗位为计算机工程师,试用期为 3 个月。入职后 1 个月内,互联网公司发现王某在很多较为简单的工作任务中常常出现一些低级差错,于是对王某学历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后互联网公司向某名牌大学进行调查核实,发现该大学并未向王某颁发过全日制计算机管理专业本科文凭。互联网公司遂以王某提供虚假学历、不符合试用期录用条件为由将王某辞退。王某向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要求互联网公司

20、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庭审中,王某称其入职时向互联网公司提交的本科学历证书为在职本科学历证书,互联网公司向仲裁庭提交的全日制本科学历(复印件)并非其入职时向公司所提交。但王某入职时提交简历中所注明的本科学历的性质及就读时间均与互联网公司所提交的全日制本科学历(复印件)相符,而与王某所提交的在职本科学历证书不符。仲裁委认为,互联网公司在招聘时告知了王某须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王某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提供虚假学历,影响了互联网公司对其专业技能的判断,互联网公司以其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符合规定,故裁决驳回了王某的仲裁请求。【法律评析】劳动者违反诚信原则,试用期被解雇风险大。用人单位在

21、录用劳动者时,应明确告知劳动者录用条件。同时,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如果劳动者违反诚信原则对影响劳动合同履行的自身基本情况有隐瞒或虚构事实的,如提供虚假学历证书、伪造履历等,用人单位可以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解除劳动合同。对劳动者是否符合录用条件的认定,在试用期的认定标准应比试用期届满后的认定标准略微宽松,故劳动者在入职时应严格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案例 8 服务期协议勿滥用,专项培训有要求钟某于 2014 年 3 月入职某中介服务公司,双方订立了为期 3 年的劳动合同,约定钟某从事咨询师工作。入职后,中介服务公司对钟某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双方

22、签署了一份服务期协议 ,其中注明中介服务公司对钟某进行了专业培训,花费培训费 2 万元,钟某须为公司服务满 5 年后方可离职。工作满2 年后,钟某以个人原因辞职,中介服务公司以钟某未满服务期为由要求钟某8 / 28支付违约金,并从其最后 2 个月工资中扣除了违约金 12000 元。钟某不服,遂向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中介服务公司予以返还。仲裁委审理后认为,中介服务公司对钟某进行的培训并非专业技术培训,而是上岗前就公司的业务概况、开展业务的工作技巧、开展业务的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必要的岗前培训,且没有证据证明真实发生了 2 万元的培训费用,故裁决支持了钟某的仲裁请求。【法律评析】岗前培训非专业技术培训

23、,服务期协议不可滥用。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培训费用,包括用人单位为了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而支付的有凭证的培训费用、培训期间的差旅费用以及因培训产生的用于该劳动者的其他直接费用。从上述规定来看,本案中中介服务公司对钟某进行的一些简单、必要的岗前培训而并非是专业技术培训,也未为此支出相关的培训费用,故仲裁委支持了钟某的仲裁请求。由此可见,用人单位企图通过弄虚作假、滥用服务期协议,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企图是行不通的。案例 9

24、 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职业道德,用人单位可行使解除权范某于 2006 年 6 月 23 日入职某汽配公司,任公司保洁职务,双方签订有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范某于 2015 年 12 月 28 日在该汽配公司二楼女厕内向正在入厕的人事行政部经理的头部及身体上泼洒尿液,并与该经理发生了肢体冲突。经过调查核实,某汽配公司于 2016 年 1 月 5 日向范某送达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以其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为由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范某向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要求汽配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 仲裁委审理后认为,范某在工作期间向人事行政部经理泼洒尿液,已经对人事行政部经理构成侮辱,属于严重违纪行为,虽然

25、汽配公司未能提交相关规章制度,但范某的违纪行为情节严重,故裁决驳回了范某要求汽配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的请求。【法律评析】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须遵守,严重违反可解除。劳动法第三条第二款中规定,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9 / 28劳动法第二十五条中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因此,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是对劳动者最基本的要求,即便在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未作出明确规定,劳动合同中亦未明确约定的情况下,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职业道德的,用人单位仍可依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行使解除权。实践中,用人单位应当尽可能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

26、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同时,劳动者亦应遵守基本的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不能以规章制度未规定为由规避用人单位合理合法的管理行为。案例 10 外国人就业须审核,就业许可范围不可越2015 年 8 月 1 日,某外国公民约翰与上海某网球俱乐部订立劳动合同,双方约定约翰在北京市某区从事网球教练的工作,由北京某体育文化公司对其进行日常工作的领导管理,并按月支付其工资。上海某网球俱乐部为约翰先后办理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 、工作签证以及居留许可证。最终约翰于 2015 年12 月 28 日获得了有效期至 2017 年 9 月 29 日的 外国人就业证 。约翰自 2015年 10 月 1 日至 2016

27、 年 11 月 1 日一直在北京市某区从事网球教练工作。2016年 11 月 2 日,约翰因北京公司拒绝发放其工资而辞职,并于当日对上海某网球俱乐部提起仲裁申请,要求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仲裁委审理后认为,约翰所持有的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明确了约翰在中国境内的合法就业区域仅限于上海市,而约翰却一直在北京地区工作,违反了关于就业区域工作的许可范围。因此,约翰属于非法就业,不受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保护,故对约翰要求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请求仲裁委不予支持。【法律评析】用人单位聘用外籍劳动者工作受工作许可范围的严格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外国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非

28、法就业:(一)未按照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在中国境内工作的;(二)超出工作许可限定范围在中国境内工作的;(三)外国留学生违反勤工助学管理规定,超出规定的岗位范围或者时限在中国境内工作的。 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就业证只在发证机10 / 28关规定的区域内有效;第二十三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用人单位必须与其就业证所注明的单位相一致。外国人在发证机关规定的区域内变更用人单位但仍从事原职业的,须经原发证机关批准,并办理就业证变更手续。外国人离开发证机关规定的区域就业或在原规定的区域内变更用人单位且从事不同职业的,须重新办理就业许可手续。从上述规定来看,外国人就业证

29、仅在获得许可的就业区域、就业单位以及职业范围内有效,此三项内容实际发生变化而未依法重新办理就业证或者变更就业证的外国人,属于超出工作许可范围工作,应当被认定为非法就业。因此,用人单位在招用外籍劳动者时,应严格按照就业许可范围的规定安排外籍劳动者工作;外籍劳动者在中国就业的,也必须了解及遵守中国法律。2016 北京市十大典型劳动争议仲裁案件案例 1 企业内部调整不属“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李某于 2011 年 4 月入职某外资公司,双方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约定李某的岗位为媒体公关总监,月薪 3 万元。 2015 年 6 月,公司告知李某,为精简组织架构,决定撤销李某所在的媒体公关总监岗位,另

30、设媒体沟通总监及媒体关系拓展总监,但上述两个岗位均已有合适人选,现特别为李某设立公司高级顾问岗位,月薪降为 2 万元,希望能与其签署变更劳动合同协议书。李某不同意公司的要求,该公司即以“订立劳动合同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双方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一致”为由,向李某发出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 ,并向李某支付了经济补偿及代通知金等。李某认为公司的解除行为违法,故提出仲裁,要求撤销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仲裁委审理后认为,公司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调整李某的工作岗位,系为应对市场变化主动采取的经营策略调整,不属于“订立劳动合同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公司虽然支付了李某经济补偿

31、及代通知金,但并不代表其解除行为合法,故对李某的仲裁请求予以支持。【法律评析】不可随意解释“订立劳动合同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原劳动部关于若干条文的说明 第二十六条规定,本条中的“客观情况”指:发生不可抗力或出现致使劳动合同全部或部分11 / 28条款无法履行的其他情况,如企业迁移、被兼并、企业资产转移等,并且排除本法第二十七条(指经济性裁员)所列的客观情况。用人单位作为经营者,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其对市场可能产生的波动及生产经营策略可能产生的变化应当有所预见。确因生产经营需要需调整劳动者工作岗位的,应协商一致书面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在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形下,用人单位可在相近或类似岗位

32、上安排劳动者工作,并不得随意降低劳动者的工资标准,更不能简单的解除劳动合同。案例 2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能约定解除条件胡某于 2015 年 2 月 1 日进入某科技公司担任销售部高级客户经理,劳动合同期限至 2018 年 1 月 31 日,约定试用期为 3 个月。试用期满后,胡某的销售业绩一直未能达标。2015 年 7 月 1 日,应公司要求,胡某与单位签署了个人业绩改进计划 ,该计划中公司给予胡某 3 个月的观察期,胡某承诺 2015 年 7月至 9 月期间其本人每月的销售业绩不低于 5 万元,如未能完成该销售业绩,胡某需自行提出辞职。后胡某未能完成该销售业绩。2015 年 9 月 30 日

33、,某科技公司以胡某履行其自行离职的约定为由,要求胡某离职并收回了办公电脑、考勤卡等。胡某依照公司要求办理了离职手续,但不认为是自行离职。后胡某提出仲裁申请,要求公司支付其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仲裁委审理后认为,本案实质上是某科技公司与胡某约定了解除劳动合同条件,但该约定不符合法律规定,故公司要求胡某离职的行为构成违法解除,支持了胡某的仲裁请求。【法律评析】解除劳动合同应符合法律的规定 本案中胡某未能完成销售业绩,属于不能胜任工作,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二)项的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

34、一个月工资后,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某科技公司与胡某的约定,实际上是在胡某不胜任时单位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且可以不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该约定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以这种方式解除劳动合同属于违反劳动合同法 ,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12 / 28案例 3 约定加班工资基数需合规黄某于 2013 年 7 月 1 日入职某餐饮公司,从事杂工工作,双方订立了期限为 2 年的劳动合同,约定黄某的月工资标准为 3000 元,同时约定加班工资基数以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工作期间,黄某每周休息日加班一天,某餐饮公司均按照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支付加班工资。离职后,黄某向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要求公

35、司支付休息日加班工资差额。仲裁委审理后认为,某餐饮公司与黄某在劳动合同中按照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加班工资的约定,不符合法律及北京市的相关规定,所以裁决该公司以黄某的月工资 3000 元为基数向黄某支付加班工资差额。【法律评析】依法支付加班工资,用人单位不得搞截留 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第四十四条规定,根据本规定第十四条计算加班工资的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根据第十九条支付劳动者休假期间工资,以及根据第二十三条第一款支付劳动者产假、计划生育手术假期间工资,应当按照下列原则确定:(一)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工资标准确定;(二)劳动合同没有约定的,按照集体合同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以及休假期间工资标准确定;(

36、三)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按照劳动者本人正常劳动应得的工资确定。依照前款确定的加班工资基数以及各种假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市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从上述规定来看,加班工资的基数应当顺序按照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者本人工资标准、集体合同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及本人正常劳动应得工资的来确定。此外,用人单位不得违反劳动法的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如每天的加班时间不应超过 3 小时、每月的加班时间不应超过 36 小时。案例 4 服务期超劳动合同期限,用人单位可终止劳动合同刘某于 2012 年 6 月 1 日入职某科技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双方订立了 3 年期的劳动合同。2012 年 11 月 1 日,某科技

37、公司与刘某签订培训协议 ,约定将刘某送到国外进行专项技术培训 2 个月,并约定刘某培训结束后至少再为公13 / 28司服务 5 年,如刘某违反服务期约定须向公司支付违约金。2015 年 4 月底,某科技公司告知刘某,因公司业务调整,其与刘某所订立的劳动合同在 2015 年 5月 31 日到期后不再延续,刘某无需再继续履行培训协议中约定的服务期。刘某认为,其劳动合同期限应当延续至服务期届满,某科技公司终止劳动合同的行为属于违法终止,故提出仲裁申请,要求某科技公司支付违法终止劳动合同赔偿金。仲裁委审理后,裁决驳回了刘某的仲裁请求。【法律评析】服务期期间劳动合同到期,用人单位可终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

38、提供专项费用并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劳动者通过提升技能而获益,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确保劳动者经培训后能够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为用人单位提供更有价值的劳动,故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约定的服务期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服务期满。该条规定是在劳动合同期满情况下对劳动者离职的限制性规定,是对用人单位期待利益的保护,故是否续延劳动合同至服务期届满是用人单位的权利而非义务。所以,刘某要求裁决公司属违法终止劳

39、动合同,进而主张违法终止劳动合同赔偿金,系对于法律的误读。案例 5 劳动者离职后即设立同类业务公司,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兰某于 2012 年 9 月 1 日入职某网络公司,岗位为副总经理,负责数据分析工作。某网络公司(甲方)与兰某(乙方)签订了期限为 2012 年 9 月 1 日至2015 年 8 月 31 日的劳动合同书及员工保密及竞业限制合同 。 员工保密及竞业限制合同中约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 2 年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乙方不得到与甲方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工作,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甲方在 2 年竞业限制期内按月向乙

40、方支付其离职前 12 个月的月平均工资的 40%作为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如果乙方违反本协议的约定,应支付给甲方违约金,乙方每违约一次,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人民币 10 万元,违约金14 / 28可以累加。如果甲方的损失超过违约金,乙方还应以甲方的损失额为准进行赔偿。 ”兰某于 2015 年 6 月 30 日以个人原因提出辞职。双方劳动关系解除后,某网络公司按月向兰某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辞职当日,兰某即作为股东与另外两人注册成立了与该网络公司从事同类业务的公司。2015 年 9 月,某网络公司发现兰某设立了同类业务公司,遂提出仲裁申请,要求兰某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支付违约金 10 万元及经济

41、损失 50 万元。仲裁委审理后认为,兰某离职当日即设立同类业务公司的行为已构成违反竞业限制协议,故应当向某网络公司支付违约金并继续履行竞业限制协议。因某网络公司未提供有力证据证明其因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故对其要求支付经济损失 50 万元的请求不予支持。【法律评析】订立竞业限制协议需谨慎,违约后除了支付违约金外还需继续履行 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劳动者应仅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用人单位虽有权要求上述劳动者遵守竞业限制义务,但同时应在劳动者离职后按月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42、金,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者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 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用人单位未及时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超过 3 个月,则劳动者有权要求解除该竞业限制协议。如果用人单位认为无需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劳动者遵守竞业限制义务,则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之时或之前及时告知劳动者。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义务,除了支付违约金外,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还需承担赔偿责任。此外,用人单位有权要求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劳动者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案例 6 签署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后,劳动者另行主张权利未获支持蔡某于 2013 年 2 月 1 日入职某公司,从事数据库管理员工

43、作,双方订立了为期 3 年的劳动合同。2015 年 4 月 31 日,公司与蔡某签订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 。在该协议书中,双方约定,经双方协商一致于 2015 年 5 月 31 日解除劳动合同,公司向蔡某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至该日,并15 / 28将向其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5 万元及未休年假和倒休折算 1 万 3 千元,除该协议书中约定的上述款项外,蔡某不再另行要求公司给予补偿、赔偿或其他任何形式的经济给付等。该协议履行完毕后,蔡某向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要求该公司支付 2014 年的绩效奖金 2 万元。仲裁委审理后认为,蔡某在签署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之前,已向该网

44、络公司提出过要求支付 2014 年的绩效奖金,被该网络公司以绩效未达标为由予以拒绝,其后蔡某仍与该网络公司订立了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 ,因蔡某已在该协议中对自己的权利进行了处分,其另行要求支付 2014 年绩效奖金的请求与该协议中的约定相违背,故对蔡的仲裁请求不予支持。【法律评析】依法订立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协议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具有约束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达成协议,如该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存在欺诈胁迫、显失公平等情形的,则该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订立上述协议时,应对自己的权利进行慎重考虑,避免草率行事;用人单位在订立上述协议时,不

45、得利用自身优势地位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协议订立后,双方当事人应及时履行各自的义务。案例 7 案例七: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需符合就业许可相关规定香港居民卢某与甲公司签订三年期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 2013 年 12 月 12 日向卢某颁发就业证,就业期限至 2016 年 12 月 12 日,就业证中注明的工作单位为甲公司。2014 年底,卢某离开甲公司并于 2015 年1 月 1 日与乙公司订立期限为 2015 年 1 月 1 日至 2016 年 12 月 1 日的劳动合同,但卢某原就业证上的工作单位仍是甲公司。2015 年 9 月 24 日,乙公司向卢某发出解除劳动合

46、同通知书 ,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卢某不同意乙公司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向仲裁委提起仲裁申请,请求继续履行与乙公司的劳动合同。仲裁委经审理后认为,卢某就业证中注明的用人单位为甲公司,而实际工作单位为乙公司,卢某与乙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违反了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16 / 28内地就业管理规定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卢某与乙公司之间的关系不受劳动合同法调整和约束,故对于卢某主张恢复与乙公司劳动关系的请求不予支持。【法律评析】台、港、澳人员在大陆(内地)就业,变更就业单位,需重新办理就业证 台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就业管理规定第十四条规定:台、港、澳人员的就业单位应当与就业证所注明的用人单位一致。用人单位变更的,应当由

47、变更后的用人单位到所在地的地(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为台、港、澳人员重新申请办理就业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第十四条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未依法取得就业证件即与中国境内的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居民未依法取得就业证件即与内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当事人请求确认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故仲裁委认定卢某与乙公司建立的关系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畴,依法驳回了其仲裁请求。案例 8 医疗期内终止劳动合同不合法何某为某宾馆女员工,于 2013 年 8 月 1 日入职,双方签订了为期 2 年的劳动合同

48、。自 2015 年 6 月 15 日起,何某一直患病休病假。2015 年 7 月 31 日,宾馆向何某发出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 ,终止双方的劳动合同。何某认为自己尚在医疗期内,宾馆终止劳动合同违反法律规定,遂申请仲裁要求某宾馆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仲裁委审理后认为,按照何某的累计工作年限和在某宾馆的工作年限,何某的医疗期应为 6 个月,某宾馆终止劳动合同时,何某尚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按照法律规定,某宾馆应将劳动合同延续至何某医疗期满或医疗终结后,才可终止劳动合同,故裁决某宾馆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法律评析】医疗期劳动合同到期应顺延 医疗期是劳动者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

49、期限。医疗期的期限由劳动者的累计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决定,从 3 个月到 24 个月不等。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的相关规定,17 / 28劳动者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用人单位不得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五条的相关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在医疗期内,劳动者依照相关规定享有获得病假工资、相应医疗待遇等权利,因此用人单位应认真学习劳动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有关医疗期的规定可参照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 原劳动部(劳部发1994479 号) 。案例 9 带薪年休假应由用人单位统筹安排关某于 2013 年 8 月 1 日入职某酒店,从事后厨工作,双方订立为期 2 年的劳动合同。2015 年 7 月 31 日,劳动合同到期,某酒店未与关某续订劳动合同,并向关某支付了 2 个月工资作为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关某提出,其工作期间未休过带薪年休假,某酒店应按照其未休年休假天数向其支付 3 倍工资作为补偿。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理论/案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