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优化方案 优秀课件】历史选修四(配人教版)第一单元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材研读学案,课堂探究讲义,课程标准,速效提能演练,第3课,课程标准,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教材研读学案,一、少年皇帝 1幼年继位:1661年,_继位,年号康熙。 2面临形势 (1)有利形势: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玄烨,(2)严峻形势 任务繁重:郑成功收复_后,仍然坚持抗清斗争。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游牧于漠西和_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统治的根基不稳:满洲贵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
2、、 _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辅政大臣专权:康熙帝亲政后,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台湾,漠北,剃发易服,3总揽大权 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_,禁止株连,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 【特别提醒】 康熙初年,清朝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十分严峻:配合清军统一全国的三藩势力日益膨胀;郑成功及其子孙在台湾坚持抗清;游牧于漠西、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沙俄觊觎中国北部领土。,鳌拜,二、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之乱 (1)原因:平西王_、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广大地区,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在康熙下令撤藩后,“三藩”起兵反清。 (2)过程及结果:康熙帝亲自指
3、挥平叛,并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平定叛乱。,吴三桂,2统一台湾 (1)收复台湾:1681年,任用_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兵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2)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 3镇压西北叛乱 (1)原因:噶尔丹分裂祖国,发动叛乱。 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笼络西藏,进兵青海、漠北喀尔喀蒙古,,施琅,甚至在_的支持下,引兵内犯。噶尔丹向康熙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完全暴露出分裂清朝疆土的政治野心。 (2)过程及结果:康熙帝三次亲征,先后取得_、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青海及联络西藏的通道,最后取得平叛的胜利。 4加强
4、民族团结 (1)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沙俄,乌兰布通,他崇尚_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蒙、藏两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通过_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在蒙藏地区特封_、班禅等四大活佛,既保护活佛,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儒家,多伦,达赖,【特别提醒】 统一台湾期间,康熙帝坚持台湾问题属于清政府内政,坚决反对郑氏集团提出的“称臣纳贡”的要求,招抚失败后毅然决定武力收复台湾。 康熙帝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体现了其政治智慧和文治武功,属于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正义之举,进一
5、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三、维护国家主权 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 _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概况 (1)军事上:在了解敌情,制定正确战略方针的基础上,康熙帝分别命令都统_、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组织两次收复_之战,并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黑龙江,彭春,雅克萨,(2)外交上: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 _,规定中俄两国以 _、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_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尼
6、布楚条约,格尔必齐河,库页岛,(3)意义: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特别提醒】 在平等基础上,以谈判方式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归纳综合,康熙帝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 纵观康熙帝的一生,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熙盛世”局面。而面对西方社会的巨大变革,康熙帝却不断强化君主专制,未能顺应时代潮流,中国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落后于西方。,课堂探究讲义,【探究核心问题】 一、康熙帝为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主权采取的措施及作用,二、康熙帝功与
7、过 1历史贡献 (1)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确立中央对西藏的册封制度;两次反击沙俄侵略。康熙帝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 (2)康熙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要著,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3)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 2不足之处 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独裁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闭关政策开始推行,中
8、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可怕的伏笔。,【探究热点考向】,下表是清朝康熙王朝的一份国库储备统计,从中能够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国家安定繁荣,库存盈余增加 B商业贸易兴盛,贸易总额增加 C国家内忧外患,军费不断增加 D对外贸易发达,关税收入增加 【解析】 本题属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以及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解题的能力。本题材料为表格形式。学生必须充分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包括题干部分的提示信息。由题干部分的清朝康熙王朝“国库储备统计”这一提示,我们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
9、A,针对训练 在右面这部书中,作者王龙深情记述:“康熙继承的是儒家文化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古老真理,完全回归到传统的轨道,把儒家设计的政治道德蓝图当做完美的理想去追求。”下面与这一治国理论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崇尚并提倡儒家文化 B恢复科举取士制度 C延揽和重用汉族文士 D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解析:选D。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右图“天朝向左,世界向右”反映了康熙时代的治国理论落后于世界潮流,其中无直接关系的是平定三藩,收复台湾。,(2011年盐城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
10、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清史稿,材料2: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材料3:康熙帝至江宁府城。遣内阁学士席尔达祭明太祖陵,并亲自往明太祖陵拜奠。诏谕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巡抚说:“明太祖天资英武,敷政仁明,芟刈群雄,混一区宇,肇造基业,功德并隆”,令地方各,官对明陵不时巡查,守陵人用心防护,不准附近旗丁居民践踏。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4:康熙帝自江宁回銮,归途在曲阜停留,祭孔子庙,行三跪九叩礼,自制祝文说:“仰
11、惟先师,德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莫不钦崇。”又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大成殿上。 范文澜中国通史,请回答: (1)材料1、2对康熙的评价有何不同? (2)请以材料3、4分别说明材料1的观点。 (3)依据材料2的观点,分别对材料3、4作出合理解释。 (4)参考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人物评价结果的因素有哪些?,【解析】 本题以记述康熙史实为切入点,考查对康熙帝的评价。第(1)题主要结合材料分析其态度评价。第(2)题由材料3可知,康熙尊重汉族皇帝推崇孔子表明其尊重汉文化,具有广阔胸怀和雄才大略。第(3)题主要从康熙帝为巩固统治,笼络民心等方面组织答案
12、。第(4)题应客观、辩证的综合考虑政治环境、时代背景等各方面因素。,【答案】 (1)材料1:崇儒重道,开创盛世局面。 材料2:利用儒学作为封建统治思想,文化专制,政治局面沉闷。 (2)材料3:祭拜前朝汉族皇陵,说明康熙帝雄才大略、胸怀宽广、至仁至善。 材料4:祭拜儒家至圣孔子,说明对汉文化的尊重、崇儒重道、重视儒学。 (3)材料3:祭祀明太祖陵,显示尊重前朝,消除明遗民敌对情绪,笼络民心,维护统治。,材料4:祭祀孔子,争取汉族民众拥戴,缓和满汉矛盾。利用儒学加强对人民控制。 (4)政治环境、阶级立场、史料占有、时代背景等。,【探究史料研习】 清朝对台湾的管理措施及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康
13、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弃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若以此既得数千里之膏腴复付依泊,必合党伙,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建成效。勿断断乎不可弃。”圣祖览(施)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议上,奉旨:“依议。”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传卷10
14、,【思考探究】 (1)台湾“弃留”之争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2)施琅“决意主留”的理由有哪些? (3)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施琅的意见持什么态度?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4)应怎样评价施琅的政策建议和清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决策?,【探究思路】 本题以台湾问题组织材料,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认真阅读材料,结合问题提取有效信息;第(2)问组织答案要详细全面,尽量变换角度;第(3)问依据材料中的“依议”回答;第(4)问评价政策可从长远的眼光和爱国、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方面分析入手。,【答案提示】 (1)争论发生在清军占领台湾后。 (2)施琅的理由是:台湾位置重要;物产丰富,红毛(荷兰殖民者)对台湾早有野心,如台湾落入红毛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3)赞赏施琅的意见,并接受了他的建议。作出设立台湾府的决策。 (4)施琅的建议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战略眼光。清朝的决策,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都值得肯定。,速效提能演练,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点此进入课件目录,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谢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