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值判读(1)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根据等高线的特征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某地区的最大海拔、最小海拔、相对高度、陡崖相对高度。最大海拔:H 高 H 大 H 高 d。最小海拔:H 低 dH 小 H 低 。相对高度:H 高 H 低 H 相 H 高 H 低 2d。注:地形区最高处注记高程为 H 高 ,最低处注记高程为H 低 ,等高距为 d。陡崖相对高度:取值范围公式是(n1) dH(n1)d。注:H 为相对高度,d 为等高距, n 为重合或两点间的等高线条数。(2)闭合等值线的判读等值线的闭合原则:当有闭合曲线位于两等值线之间时,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
2、中的高值相等,则曲线内的数值高于这个高值且不超过一个等差距;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中的低值相等,则曲线内的数值低于这个低值且不超过一个等差距;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如下图中 200A300 、100B200。2判断坡度的大小(1)同一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分布越稀疏,则坡度越缓。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2)不同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 )的坡度由大到小为:CADB 。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
3、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数值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3)坡的类型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等高距相等。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等高线间隔均匀,表示上下坡度均匀一致,是均匀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为凸坡,如下图中的甲、乙;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坡,如下图中的丙、丁。3判断河流流向等高线图中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变化判断出地势的大致走向,再根据“水往低处流”即可判断。(2)根据等
4、高线的弯曲方向进行判断,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3)根据河流的支流流向进行判断,河流干流和支流的流向总是趋于一致的,知道某支流的流向,干流的流向也可判断。4判读地貌类型(1)平原:海拔在 200 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2)丘陵:海拔在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 100 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3)山地:海拔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 100 米,等高线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 ”字形。(4)高原:海拔高度大(1 0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5)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
5、值小。(6)海岸线:0 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考向一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数据判断1(2014山东文综)下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成下题。根据上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上图(a)中的( )A B C D答案 B解析 图 a 中等高距是 100 m,海拔100 m,海拔在 100200 m 之间;从图 b 可知“观测点”在甲山西南,且高程是 120 m,故选 B。考向二 结合数据判断地形类型2(2014江苏地理)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回答下题
6、。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拔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甲乙 丙丁 B甲丙丁乙C乙丁丙甲 D乙 丙甲丁答案 D解析 图中乙处位于堰塞体滑坡的源头处,其海拔应最高;丙在堰塞体上,海拔高于湖面上的甲,丁在堰塞湖下游河道上,海拔最低。下图为“北半球某陆地局部图” ,其中 X、Y 为等高线,等高距为 100 米,L 为河流,ab 线为经线。据此回答 34 题。3若 X 数值为 500 米,则沿图中经线的地形剖面图(下图)是( )4图中 P 点地表水的流向是( )A北方 B南方 C东方 D西方答案 3.C 4.A解析 第 3 题,依据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判断图中河流流向为自西南流向东北;且若 X
7、 为500 米,等高距为 100 米,则 Y 为 400 米,图中闭合等高线区域海拔高于 500 米;故由 a 到 b 沿线地形剖面图具有下列特征:a 点海拔高于 500 米、b 点海拔低于 400 米、中间有一个高于 500 米的区域,则唯有 C图符合。第 4 题,地表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结合图中指向标,图中 P 点北侧等高线向南( 高处)凸出,说明该处为一个小山谷,则 P 点地表水沿山谷由高处流向低处,可判断 P 点地表水流向北方。考向三 等高线分布及其疏密判断(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读下图,完成 56 题。5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 m B55 m C60 m D65 m
8、6图中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 B C D答案 5.C 6.C解析 第 5 题,图中最高处海拔在 8085 m 之间,最低处海拔在 2025 m 之间,所以高差为 55x65,最大高差无限接近 65 m,但不能是 65 m。第 6 题,四处,处等高线最密集,河流流速最快。考向四 等高线的判断与瞭望站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回答 12 题。1该地丘陵的主体走向为( )A西北东南走向 B东西走向C西南东北走向 D南北走向2该地为发展旅游业,欲在某山峰处建一座“望江楼”,最合适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 1.C 2.A解析 第 1 题,依据图示等高线形状和数据,判读出该地丘陵的主
9、体,其次依据图中指向标知丘陵主体为西南东北走向。第 2 题,望江楼的建设,首先要有较为开阔的视野,望远时视野不受阻挡;其次离水面要近,远了无法望低处之江;再次对水面宜平视,且水面要宽阔。图中丙处远离河流,难以望江;丁处更接近河流上游,且离河过远,难以欣赏宽阔水面。乙与甲相比,高度太高,离河又远。甲处海拔较低,周围平坦,河面开阔,最合适。考向五 等高线的判读与交通、工业布局读“冀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 34 题。3为把铝土矿石运到火车站,计划修一条公路,合理的选线是 a、b、c 、d 中的( )Aa Bb Cc Dd4图中有四座水泥厂,原料主要来自采石场,产品主要外运,若在环境整治中只保
10、留一座,应保留(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 3.C 4.D解析 第 3 题,在四条公路选线中,a、b 线路穿越山地,坡度大;d 线路距离太远;只有 c 线路穿越的等高线较少,大部分路段与等高线平行,坡度小,而且距离较短,因而最为合理。第 4 题,水泥厂对空气污染严重,在四座水泥厂中,丁厂距离居民点较远,且在与冬夏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华北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对环境污染最小,故可以保留丁厂。考向六 地形剖面图中的通视问题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读图,完成23 题。2图中 MN 一线( )A高差最大达 300 米 B海拔最低处为 30米C经过两个鞍部 D丙处为
11、谷地3在甲、乙、丙、丁四处观察,正确的判断是( )A甲处能看到乙处 B乙处能看到丙处C丁处能看到丙处 D甲处能看到丁处答案 2.D 3.B解析 第 2 题,根据等高线的判读方法知,图示中最大高差在 300 米以上;图示海拔最低处低于 30 米;图中“MN”一线沿途经过一个鞍部。丙处中部低,两侧高,考虑到图示的不完整性,该处可能为山谷。第 3 题,结合图示知甲看乙、丁看丙和甲看丁时,中间都有高地阻挡视线;而乙丙之间为凹坡,可以通视。随堂训练等高线是反映地形特征和分布等内容的重要形式。回答 12 题。1下列地形图所对应的等高线图,正确的是( )A尖顶甲图 B圆顶乙图C平顶丙图 D凹地丁图2下列甲、
12、乙两图为实景地貌图,丙、丁两图为对应实景地貌的等高线图。甲图中的小树,在等高线图上的位置是( )AP 处 BK 处 CR 处 DS 处(2013四川文综)下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地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高差均为 30 米。读图,回答 34 题。3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图中林木密集区位于( )A鞍部 B山谷 C山脊 D山顶4图示区域内东、西两侧最大高差可能是( )A156 米 B178 米 C220 米 D255 米读“等值线图” ,已知 abc,完成 57 题。5如果该等值线为等温线,则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地理纬度 海陆位置B地形 城市分布C洋流 植被D太阳辐射
13、人类活动6如果该等值线为等压线,则( )AOA、OB、OC 为锋面BOA 是冷锋,OB 是暖锋CO 处为晴朗天气D如果该系统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可能是台风天气系统7如果该等值线为等土地租金线,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OA、OB、OC 可能是交通线BO 处可能是中心商务区C甲处的地租高于乙处D图中显示影响土地租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读“浙江宁波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完成 89 题。8该地计划在海拔 100 米以上丘陵种植杨梅,按 3 株/100 平方米标准种植,图示范围内需要杨梅苗约为 ( )A100 株 B1 000 株 C3 500 株 D9 600 株9A 段村道比 B 段村道更曲折,是为了
14、 ( )A少占杨梅林的规划用地B减缓坡度,减少工程难度C监测高速公路车流量D开发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观赏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图中等高距为 50米,AB 段为河流。读图,回答 1011 题。10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为( )A由南向北再向东流B由东向南流C由东向西再向南流D由南向东流11某观察者测得山顶的气温为 3,则图中最低气温不会低于( )A0.9 B1.7 C2 D3春分日某地理小组在我国图示地区进行地理考察,测得 A、B 、C 三个地点的气温分别为 14.3、14.8、14.8。据此完成 1213 题。12上图所示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是( )A高原 B平原 C山地 D丘陵13若沿图中的
15、 CB 作一条地形剖面,比较正确的地形剖面图是( )14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量算图示地区铁路桥至公路桥一段河流的流程;写出大青山顶与李村之间相对高度;站在大青山顶可否看到李村,并简述理由。(2)某游客在山区小路游览,在小桥至古庙一段行走感觉轻松,请分析其原因。(3)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势特征,并简述其对该地区聚落的影响。(4)图示地区开发了以“青山、幽谷、溪流”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若利用暑假时间赴该地区旅游,应注意防范哪些自然灾害?答案 (1)1 0001 200 米左右。250 米至 350 米之间。不能看到,因为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2)坡度缓;小
16、路走向与等高线大致平行。(3)地势北高南低。地势低平的地区,聚落规模大;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的地区,聚落规模小。(4)暴雨山洪(洪涝、洪水 )、滑坡及泥石流。15读“中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回答问题。(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并说出 AB 河段的河流流向。(2)估算甲聚落与朝阳峰之间的相对高度。(3)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峰朝阳峰时,只看到了图中所示的三个村镇。请说出他不能看到的村镇,并简述原因。(4)当地拟修建一座水坝,其坝顶海拔为 500 米,水坝址有 A 处和 B 处两个选择方案。请选择其中一个方案简述其主要的利与弊。答案 1.B 2.C解析 第 1 题,山地的尖顶表现在
17、等高线图上有较为鲜明的棱角,如丁图所示;圆顶的等高线基本呈同心圆分布,如乙图所示;平顶的等高线中心有明显的平面,如甲图;丙图所示的等高线,内有示坡线,表示越往中间海拔越低,为凹地。第 2 题,甲图实景中有山脊,对应的等高线图为丁图;乙图中有山谷对应丙图。甲图中的小树位于山脊处,对应丁图中的 R 处。答案 3.B 4.C解析 第 3 题,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与半干旱的过渡地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林木密集区只可能分布在海拔较低、水分条件较好的山谷地带。第 4 题,根据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区域内等高线条数为 7 条,等高距为 30 米,所以相对高度范围在 180240 米之间,最大高差应接近 240
18、 米。答案 5.B 6.C 7.C解析 第 5 题,该等温线呈闭合状分布,很可能是由于盆地地形或城市分布影响,使其从中心向四周降低。第 6 题,该气压场为高气压,在下沉气流控制下,天气晴朗。第 7 题,结合地租等值线分布特征,甲地处于城区外围,地租水平低于乙地。答案 8.C 9.D解析 第 8 题,如果把等高线为 100 米所围成的图形看作矩形,大致可计算其面积约为 1 000 多平方米,从而可知图示范围内需要的杨梅苗数量。第 9 题,A 段村道比 B 段村道更为曲折,会多占杨梅林用地;村道曲折会增加工程量和难度;对监测高速公路车流量没有影响;如此修建村道是为了最大限度接近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观
19、赏。答案 10.A 11.B解析 第 10 题,结合等高线与河流关系,按照没有指向标地图方向判断方法知,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为由南向北再向东流。第 11 题,根据地形对气温影响,最低气温出现在海拔最高处。读图知图中最高点介于600650 米之间,结合气温随高度递减规律,最高点与山顶最大温差为 1.3,就此可计算图中最低气温不会低于 1.7。答案 12.D 13.C解析 第 12 题,根据三地温差知其相对高度不超过100 米,地势起伏相对和缓,说明该区域地形最可能为丘陵。第 13 题,根据 C、B 两地所在位置及所经地形的起伏状况判断剖面图。C、 B 间有两条山脊和两条山谷。14.解析 第(1)题
20、,结合铁路桥与公路桥之间的图上距离与比例尺计算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大青山顶和李村各自的海拔高度取值范围,然后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由于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所以站在大青山顶看不到李村。第(2)题,小桥至古庙一段路径较为平缓,所以游客行走感觉轻松。第(3)题,结合图示知该区域地势北高南低。地势低平的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较大;起伏大的区域则不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较小。第(4)题,暑假期间华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大,在青山和幽谷间可能形成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应加以防范。15.解析 第(1)题,从地形类型和地势起伏说明地形、地势特点。结合等高线与指向标判断河流流向。第(2)题,在分别读出甲聚落和朝阳峰海拔高度的前提下,利用交叉相减方法计算其相对高度。第(3)题,由于受山脊阻挡,在朝阳峰看不到丁村。第(4)题,分别从蓄水量大小、淹没土地面积、工程量大小及搬迁居民数量等进行评价。答案 (1)地势、地形特征:该区域为盆地地形;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高度变化较大。AB 段河流流向:先由北向南,再向东南。(2)8001 200 米之间。(3)看不到丁村,有山脊(体)阻挡视线。(4)A 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小;淹没土地少;工程量小;人口迁移量小。B 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较大;淹没土地多;工程量大;人口迁移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