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基督”意为“救世主” ,系拉丁文“Christus” (基利斯督)的汉字音译。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古以来它有着极其广泛的信奉者,它对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即使在现代也仍和一些国家的政治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仍然是广泛流行的一种宗教。因此有必要了解基督教,考查一下它的历史。不了解基督教,就不能透彻了解西方(欧美)从古至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了解基督教之前,先看宗教是什么?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宗教历史上,有如下几种代表性认识:“宗教是神的启示” (神创宗教论) ;“宗教是人的天赋观念,是人的永恒情感” (宗教人性论
2、) ;“宗教是人类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宗教人/性论) ;“宗教就是道德规范” (宗教功能论) ;“宗教是一种人生态度” (自我意识,自觉意识论) 。经典作家对宗教有精辟的论述。恩格斯说:“一切宗教,不是别的,正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支配着自己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的形式。 ”(见论历史科学P86) ,马克思也指出:“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见论历史科学P89)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的历史事实,符合马克思的科学的
3、论述。对宗教的本质,我们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点认识:宗教是一种历史社会现象,并非是神灵的启示;宗教有固定的组织,有活动、有社会影响,因此是一种社会力量;宗教是一种思想体系,它有自己的教义、教律、教礼,都有自己特有的宗教神学理论。对于宗教的本质,这是我们认识宗教必须应当把握的,也是我们了解基督教所必须的。1、基督教产生基督教最早产生于巴勒斯坦,它是公元一世纪左右在巴勒斯坦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概括地说基督教是古代这一地区特殊社会环境,激烈的社会斗争和民族斗争的一个产物。2公元前 64 年,巴勒斯坦被罗马征服,庞培把犹太置为属国受叙利亚总督节制。罗马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统治之后,一方面利用犹太国王和祭司
4、统治人民,另一方面罗马统治者又直接地对犹太人进行横暴的武力掠夺,征收沉重的捐税。被犹太人奉为神圣的耶路撒冷神庙及其宝库多次被罗马人洗劫,致使犹太人十分仇恨罗马,多次爆发反罗马的起义,罗马人残酷地镇压了犹太人的反抗,被俘的犹太人或卖为奴、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公元 66 年,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人民起义,历史上称为“犹太战争” 。这次斗争是由于罗马总督横蛮掠夺耶路撒冷神庙而引起的,犹太各阶层都参加了反罗马人的斗争,人民起义坚持了四年,最后被罗马军残酷的镇压下去了,被俘者 2000 多人,都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处死,其情景惨不忍睹,钉有犹太人的十字架,一个接着一个,以至于“没有地方再立十字架,没有十字架再
5、钉人。 ”除死难者外,耶路撒冷居民有七万人被卖为奴隶。起义虽然失败,但给了罗马人以沉重的打击。犹太人反对罗马统治的斗争,对罗马人深刻的仇恨,反压迫、反剥削的思想,促进了犹太人中新的宗教思想和教派的形成。尚在罗马征服犹太以前,犹太下层居民中就已流行反对王权和犹太教正统教派的秘密教派。他们在秘密结社中实行财产公有,宣传反压迫,反剥削,祈求“救世主”的来临,宣传结束现存的王朝统治。当后来反对罗马的斗争遭到残酷镇压以后,犹太民众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在愤怒和绝望之中,只好转而把希望寄托在“救世主”降临上面。他们希望救世主把他们从被奴役,受压迫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中形成了一个信奉“救世主”
6、 ,祈求“救世主”早日降临人间的群众运动。这样的宗教群众运动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为中心,逐渐转入叙利亚、小亚细亚和埃及一带。信奉者逐渐扩大,不只局限于犹太人,罗马帝国境内被压迫的其他民族的下层民众也成了“救世主”的积极信奉者。这一宗教运动便打破了犹太人单一民族的界限形成了多民族信奉的基督教。基督教最初就是作为这种被压迫群众的运动而产生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它最初是奴隶和被俘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 ”(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的历史 ,见马恩全集V22,P252) 。基督教最初是作为犹太教的一个支派,一个异端的支派而出现的。各支派在宗教思想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相信“救世主” 。
7、 “救世主”的思想开始是由所谓“先知”宣扬和传播的,是犹太教原有的思想之一。32、早基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1)耶稣的传说基督教的传说把耶稣认为是创始人,他就是“救世主”的具体形象。耶稣他教人要忍受苦难,信仰上帝、虔诚悔罪,要信徒照上帝的要求具有好的品质:“纯朴而自然的虔诚,纯洁而正直的生活,无私的善良和仁慈。”具有这种沉重品质的人,死后就可以升入天堂,否则就会下地狱,他宣传富人和剥削者是有罪的,是邪恶的,他们的灵魂要升入天堂“比骆驼穿针孔还难。 ”他宣传反对罗马,仇视罗马,宣扬罗马是“魔鬼的住处,是污秽之灵的巢穴。 ”是“巴比伦大淫妇” ,终将要毁灭。耶稣的活动,引起了犹太上层和罗马统治者的仇
8、恨。据说最后他们勾结起来,用 30 块银币收买了耶稣的大弟子犹大。将他逮捕。于一个星期五将他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星期日)耶稣复活,不久升天。因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所以后来基督教就用十字架作为标记,并将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复活节,将每年 12月 25 日定为“圣诞节” 。其实,历史是否真有耶稣其人,至今尚无定论。(2)基督教的原始教义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体现在启示录中,教义主要内容表现在如下方面:a、信奉上帝耶和华,相信“救世主”不久就要下凡,拯救人类摆脱苦难。坚信救世主会驾着彩云到来,那时,上帝的统治就会显示它的权力和荣耀,并将以末日审判宣告现实世界的终结。b、主张上帝面前
9、人人平等,不分种族,不分阶级,不分社会地位一律平等;要求信徒把财产献出来,一起过共产生活(反映了劳动群众的社会理想) ;c、鄙视富人,反对罗马帝国的统治,不拜罗马的神灵,不拜罗马的皇帝像。诅咒罗马统治就要倾复;d、提倡禁欲思想:之所以提倡禁欲,在于教徒(下属民众)把肉体的欲望看作是一种罪恶,因为在奴隶社会,世界的一切,包括奴隶的人身都是奴隶主的,只有奴隶主才能恣情纵欲,而奴隶不可能实现任何物质的欲望。他们把肉体的欲望看作是罪恶,就是希望消除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罪恶的世界。(3)组织最早的文献约翰启示录曾记载小亚细亚有七个基督公社。在公社中,4信徒们的财产都是公有的,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他们一起
10、举行宗教仪式,诸如祈祷、赞歌、洗礼、听道、聚餐等。公社的主持者称为“使徒” ,主要使徒包括长老、助祭。公社对教徒中的孤、寡、病、残予以救济;还出资赎回成为罪犯或战俘的教徒;帮助教徒解决紧急困难,劝谕人们要宽待奴隶等。教徒都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其誓言是:不欺骗、不说谎;不偷盗、不奸淫;不作邪恶的事;不背叛教。基督教徒所遵循的誓言是源于摩西十诫的精神,即:不敬他神(只信上帝) 、不拜偶像、不妄称神召、当守安息(劳作六日、第七日为圣日,应当休息) 、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窃、不作伪证、孝敬父母。 (见比较宗教学 )二、基督教早期的发展演变(1)经典基督教的经典就是圣经 。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 ,
11、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 新约是基督教兴起之后才有的。在二世纪后,基督教的经典逐渐形成,它主要包括四部福音书,即马可福音 、 马太福音 、 路伽福音和约翰福音 ,此外还有使徒行传 、 启示录等。 “福音”即好消息、福音书主在是宣扬耶稣的生平事迹。有关于耶稣的事迹、基督教的教义、思想等都来源于福音书。(2)基督教的传播和演变基督教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罗马,起初只在下层社会流行,因为它的教义反对罗马的统治、诅咒罗马帝国,因此遭到罗马皇帝的迫害。根据塔西陀的记载,在尼禄皇帝当政时,有许多基督教徒就曾被横加放火焚烧罗马城的罪名被处死。罗马统治者企图用强权来消灭基督教,但未能得逞,随着罗马奴隶制危机的加深和
12、罗马皇帝残暴统治的强化,基督教传播日益广泛。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它的性质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传播过程中,基督教信众的成份首先发生了变化。一些富人(商人、大地主等)也加入基督教。公元 2 世纪与 3 世纪间,一些富有的社会上层人物对奢侈糜烂的帝国感到失望,也渐渐皈依教会。他们捐献财产,加之又有文化教养,因而逐渐在教会中取得了领导地位。在公元 2 世纪后期,基督教就从最初“受苦受难人”的宗教逐渐向富有者,统治阶级的宗教演变。无论在成份上、组织上和教义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会渐渐拥有大量的产业和金钱,担任教会职务变成了有利可图的事业,教会逐渐被一些有财有势者所控制。教义的变化是最突出的变化。变化中的5
13、基督教思想在原始教义之外,加上了这样一些新的内容:a、 “原罪说” 。原罪说来源于旧约中有关亚当和夏娃的“罪”的思想(略述亚当、夏娃故事) ,认为不只是富人、恶才人有罪,人人都是有罪的,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要由上帝来拯救;b、忍耐服从。劝人们要忍耐现实的苦难,要服从命运的安排,不作暴力反抗的事。c、宣扬君权神授。这一类新的教义的出现使基督教越来越符合富人的口味,而原来反罗马的情绪也渐渐地淡薄了。在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教阶制也产生了。教阶制是基督教组织的宗教管理体制,这种制度是仿照罗马帝国后期的官阶制形成的。主教、神父、助祭三品位构成教阶的主体。主教是一个城市中教会的首领。三世纪危机以后,基督教迅
14、速发展,甚而一些大官史,皇亲国戚也加入基督教,有些城市逐渐成了教会中心城市,如罗马、亚历山大里亚,拜占建等城。392 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进一步提高了基督教的地位,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这标志着基督教已完全成了罗马帝国统治的精神支柱。公元 455 年,罗马大主教利奥一世自称“教皇” ,从这个时候起,基督教便开始有了教皇。教皇宣称是基督在人世上的代表,他在教会、信徒中具有最高的权威,现在教皇住在罗马“梵蒂冈” ,亦称“罗马教皇” 。基督教发展到中世纪,它又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基督教对欧洲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控制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主宰
15、。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基督教经过改造(宗教改革)又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的宗教,不但流行于欧美,进而传播到世界更广泛的地区。二、 教会的统治与西欧文化(一)基督教会的统治(515 世纪)515 世纪基督教会在西欧的统治,主要的标志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精神上的,即基督教教教义成为西欧社会思想最强固的网罗;其二是政治、经济上的,即基督教会是整个西欧封建主义的最顽固堡垒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要很好理解基督教的统治,有必要先了解以下问题:1、基督教的两大教派随着西欧封建制的确立和发展,奴隶制时代出现的基督教逐渐演变,成6为了适应封建社会需要的统治宗教。又由于历史的原因,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便形成了两大派别,公元
16、 1054 年,两大教派正式分裂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又自称“公教” ,是以罗马为首的西部教会。天主教除主张崇拜天主(上帝)和耶稣而外,还崇拜“圣母”玛利亚,强调教徒必须服从教会权威,声称教士有受自天主的秘神权力,可以对世人定罪或赦罪,并有一套森严的教阶制,它统治范围是西欧各国,流行于拉丁语区。东正教:又自称“正教” ,意思是正宗教会,是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部教会。正教否认罗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权力,主张除主教以外的其他教士均可婚娶,在教义上与天主教略有分歧。515 世纪时,东正教直接受拜占建帝国控制,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因为宗教仪上都用希腊语,故东正教也称希腊正教。十六世纪末,
17、东正教在莫斯科设立大主教后,又逐渐形成使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政府控制。至十八世纪,东欧有些国家的东正教教徒宣告在行政上对君士坦丁堡独立。东正教流行范围主要是东欧,即东欧的希腊语和斯拉夫语地区。2、教父学基督教作为一种精神统治工具,主要是通过它的宗教神学理论,也就是所谓“教父学” 。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经罗马皇帝君士坦丁 325 年在尼西亚召开了第一届宗教会议,统一了教义,制定了“尼西亚信条” ,这个信条后来经过奥古斯丁等神学家(基督教所谓“教父” )的证论和注释,便成为一个系统的基督教主义的准则,这一套神学理论就被称为“教父学” 。教父学最基本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创世说” 、 “
18、三位一体说” 、 “原罪说” 、 “救赎说”和“天堂地狱说” ,在基督教占绝对统治的时代,凡对这些教义持异议者就被视为异端。教父学的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容有3、教会(天主教教会)在基督教的早期,教会作为一种宗教组织尚未产生。当时的宗教组织是基督公社,在发展过程中,公社逐渐演变成了教会。教会最初只是教徒聚会的场所,一个聚会场所就是一个教会,彼此没有从属关系。 “尼西亚会议”以后,教会便由聚会场所变成了控制教徒的组织,并被视为是上帝在现世的代表组织。教会主要的职能是主持七种“圣事”:(1)洗礼(入教仪式) ;7(2)坚信礼(坚定信徒信仰) ;(3)忏悔礼(
19、教徒向神职人员坦白所犯罪行并表示悔改) ;(4)圣餐礼(即“弥撒” ) ;(5)终敷礼(教徒临终前由神职人员敷“圣油” ,以此赦免一生恶罪) ;(6)婚配礼(主持教徒的结婚仪式并为之祝福) ;(7)授职礼(神职人员就职神圣化仪式) 。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教会组织就按罗马行政区域来划分了。宗教管理体制上设立了主教、大主教。大主教是一个大城市的教会主持人,要统辖附近各教区。当时的主要大城市是:罗马,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等。君士坦丁堡后来取得了对东部四大城市的领导地位。罗马城的大主教,因其教会地处首都,政治经济势力最大,又据说罗马教堂是由耶稣的大弟子
20、彼得创建的,因而地位最高。455 年,罗马的大主教利奥一世接受皇帝的授权成为了第一个教皇。八世纪中叶,经过“丕平献土”正式形成拥有一定版图的教皇国家。 (参见刘明翰:世界中世纪史 ) 。在封建社会初期,由于王权微弱,封建割据严重,天主教趁机扩张,不但成了西欧社会的精神堡垒,而且成了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教皇也就成了封建地主的代表。4、天主教会的统治(教会西欧封建势力的国际中心)经济上拥有西欧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最大的封建地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地主。教会通过国王、教徒的赠予和贡献。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在西欧各国,教会占有的土地一般都在三分之一以上,这些土地上的农奴直接受到教会的剥削。教会又向全体
21、居民征收什一税,教会利用各种宗教迷信勒索敲诈,而本身又享有免税的特权,所以教会十分富有,实际上是从不会破产的封建主。由于教会经济上的富有和它的特殊地位,所以教士、修士大都生活奢侈,行为放荡, (可举小说牛虻中主人公亚瑟的生父蒙泰里尼说明) 。政治上最高统治者西欧国际政治中心教会有一套完整的宗教组织,它按照封建等级制的原则建立了“教阶制度” ,形成了严密的统治系统。罗马的教皇为最高宗教首脑,教皇亦称“罗马教皇” ,居于梵蒂冈。教皇从大主教中选举产生,任期终生,他被视为是“基督在人世间的代表, ”是“永无谬误”的“教皇”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为“父亲” 。教皇之下设天主教、主教、神父等等。主教各有辖
22、区、管理本区内的宗教事务,其宗教权力一直达到下面最小的乡村。乡村也设教堂,置教士8以管理民众的宗教事务。教会是西欧最大的政治团体,拥有政治上的实际权力。教皇格利哥里七世认为教皇权力由基督使徒承袭而来,为上帝所授予。教皇拥有对一切教徒管辖的最高权力,国王是教徒,当然应服从教皇的管辖。理论上比喻说:“教皇的权力好比太阳,而国王的权力好比月亮,它的光芒是向太阳借来的。”因此,教皇有权控制国王,教皇的权力表现在有权要求国王作忏悔,有权解除臣民(教徒)对国王的服从,有权开除国王的教籍,甚而废黜国王。教皇的权力到英诺森三世时达到顶峰。德国皇帝被教皇废黜的事可以说明教会政治力量的强大。德皇亨利四世因主教授职
23、权与教主格里哥利(10731085)斗争。德皇企图推翻教皇统治,进行了反教皇的种种活动。1075 年,教皇下诏。宣布开除德皇亨利四世的教籍,废止他统治德意志的权力,并宣布解除德国基督教教徒对亨利的效忠无效,这样一来,德国的反皇帝势力遂要求皇帝退位。教皇的诏令使德皇亨利陷入无奈之中,不得不改而向教皇求情。1077 年 1 月亨利专程到意大利教皇的居住地卡诺莎堡求见教皇。教皇拒不接见,逼得亨利赤足跪在雪地中哀求了三天,最后才得以晋见教皇。教皇见亨利屈服,才表示同意恢复他的教籍和对德意志的统治权力。教会宣称,教会的教条同时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具有法律效力。教会在各地设立了宗教法庭宗教裁判
24、所,宗教裁判所审理一切宗教犯罪。凡不合基督教信条的,一律被教会视为“异端”并遭到迫害,直到把人烧死。1013 世纪,教会曾以异端、女巫等罪名烧死无辜妇女数千人;14 世纪初,一个宗教法庭还对已死的 89 人判处异端罪,这些人的后三代均因前辈的异端罪而遭到株连。天主教会对思想文化的统治中世纪时,基督教的迷信神学思想是当时的统治思想,它严密地控制了这一时期的思想和文化,以致于政治、法律、哲学、文学等一切都从属于宗教,服务于宗教。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 “科学是宗教的仆人” 。这是对中世纪教会控制思想文化的很好的说明。这一时期,教会主要使用了两大法宝作为统治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一是蒙昧主义;二是
25、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基督教向人们宣传,人世间的不平等制度是由上帝安排等,不能听凭人的意志来改变。要人们相信上帝是“全知全能” (即万能)的,自己只不过是上帝的“不知不觉”的奴仆,因而没有必要去掌握文化知识。9禁欲主义:基督教向人们宣扬禁欲主义,大主教奥古斯丁(公元 354?)著的上帝之城 (或作天城 )就是禁欲主义的理论基础。在此书他宣扬“原罪”的思想(即“原始罪恶”之说) ,说人类的祖先亚当在伊国偷吃了禁果犯了罪,因此他的子孙,即整个人类都是罪人,人们只有信仰上帝,用禁欲、离戒、忏悔、出家等修行的方法,才能摆脱人世的罪恶和痛苦,得到上帝的挽救,死后便能升入天堂“上帝之城” 。这套欲禁主义思想
26、,就是要人们忍受现实的苦难,对一切痛苦逆来顺受,放弃反抗斗争。二、经院哲学和大学1、经院哲学所谓“经院哲学”就是基督教哲学, “经院”就是“学院” ,经院哲学也就是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它实际是一种宗教神学体系,主要哲学思想承袭自“教父学” ,这种哲学在教会学院中讲习,是 813 世纪西欧各大学的公共课。经院哲学利用哲学来为神学服务, “哲学是神学婢学” 。这种哲学使人们相信现实社会是上帝制订的秩序,任何反对这种秩序的斗争都是违反上帝意志的邪行。经院哲学轻视经验知识,崇奉教会权威,压制自由思想,它以歪曲古希腊罗马思想家的学说,尤其是亚里斯多说来为神学服务,它“扼杀亚里斯多德学说中活生生的
27、东西,而使其中僵死的东西万古不朽” (列宁语)经院哲学在论证时所采用的方法是烦琐的形式主义的推理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对现实的宗教教条进行烦琐的空洞的论证,得出琐烦空调的结论。论证过程中常常咬文嚼字,玩弄概念,因此,也叫这种哲学为烦琐哲学。经院哲学不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讨论的常是一些极端荒谬的问题。例如:“把猪带到市场上去的究竟手呢,还是绳子?” “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 “天堂里的玫瑰花长得有刺呢,还是没有?” “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住在哪里?” “胖子死后转世是胖子还是瘦子?”等之类,因此人们把一切脱离实际,无谓的钻牛角尖,死啃书本、咬文嚼字不顾事实和实践的情形都称为经院习气或烦琐哲学。2
28、、中世纪的大学中世纪的新生事物(1)大学的出现大学是社会前进的产物。它是随着城市的产生和市民阶级壮大而出现的新东西。 (中世纪的新事物)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化,人们迫切要求获得越来越多的文化知识,教会学校不能满足人们的这一10要求,因而人们终于冲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兴办了一些不受社会控制的城市学校。这种城市学校最早在意大利出现,接着西欧其他城市纷纷效仿,这种城市学校后来成为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西欧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十一世纪出现的波论那大学(该校前身为法律学校) ,1213 世纪先后出现了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法国的海德堡大学,法国的奥尔良大学,意大利的萨
29、勒诺大学,巴勒摩大学,西班牙的萨格曼加大学等等。到 14 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就有大学 15 所,法国 16 所,意大利 18 所。大学很快在欧洲的出现。(2)大学的状况法国巴黎大学是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典型,该校早先以“自由学校”资格而存在,主要讲授“罗马法”和医学,这些都是实用科学。科学教师仿照手工业和商人组织成立教师行会。学生组成“同乡会” (共四个同乡会:诺曼底、英格兰、高卢和波卡尔迪)后来发展为独立的分学科的系科。12 世纪末,学生和教师组织开始联合起来民主选举校长,并制订大学法规。1200 年经法王腓力二世批准,巴黎大学正式诞生。学校分四个学科,即文艺、医学、法律、神学(即文学院、医学
30、院、法学院和神学院,巴黎大学的章程成为欧洲其他大学的基础) 。学校分初级科(文艺)和研究院两部分,修完初级科可得学士学位,之后升入研究院(高级科)修 45 年,可得硕士和博士。学校设备简陋,大学用拉丁文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是听讲,记笔记,参加辩论会。辩论会很重要,每个获得学位的人都必须经过公开的答辩。教会十分仇视这样的学校, ,他们慢慢地插手学校,对那些不依神学而独研究学问的人,特别是研究哲学的人开始迫害。法国 12 世纪城市文化的卓越人物彼得阿贝拉反对教会权威,颂扬人的理智,因而受到教会的打击。其著作被焚毁,学校被封闭 。到 13 世纪,学校领导权慢慢地都转入了教会之手,学校除医学和法学等实用科学向外,神学便成了主要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