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青海大学相关资料.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563769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大学相关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青海大学相关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青海大学相关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青海大学相关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青海大学相关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青海大学青海大学是位于青海省省会“夏都”西宁市北郊,是一所国家重点支持、清华大学对口支援、教育部和青海省共同建设的“ 211 工程”大学 1。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 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 2,“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单位 3 。始于 1958 年的青海工学院,2001 年 1 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2004 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是青海省唯一一所教育部、省教育厅共同建设的“ 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4。学校概述学校简介青海大学坐落于青海省省会“夏都”西宁市,是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1 、国家教育部和

2、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5,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 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3, “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单位2,也是青海省实力最强、面积最大,学科最为齐全的大学6。 青海大学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 1958 年。1960 年 11 月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 “文革” 初期青海大学被撤销7。1971 年恢复成包括工、农两大学科在内的青海工农学院。1988 年更名为青海大学。随着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1997 年 10 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2001 年 1 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

3、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2004 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8校园景观12校园景观学校规模青海大学有 6 个校区,校园占地 2883 亩,校舍建筑总面积 60 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行政用房 20.3 万平方米,体育场地总面积 8.99 万 m2,实验室面积达到 36886.64 m2,图书馆面积 1.18 万平方米,藏书 119.4 余万册4。 公开出版青海大学学报 、 青海大学医学院学报 、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 青海农林科技等学术期刊。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为8.51 亿元,其中,教学科研医疗设备值 2.76 亿元。投入 1440 万元建设的校园网联结各校区 109 栋楼宇,

4、信息接入点 4594 个,覆盖了学校所有办公、教学、科研大楼,成为青海省高校中最大的校园网。 学校面向全国 25 个省区招生,共有各类在校生 21458 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 863 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 11936 人,专科生 1505 人。现有教职工4177 人,其中,专任教师 1189 人,科研医护人员 2115 人。正高职称 282 人,副高职称848 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 53 人,硕士 509 人9。 青海大学青海大学设有医学院、农牧学院、化工学院、财经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水利电力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科学院、附属医院、成人教育学院、青海大

5、学昆仑学院、藏医学院等院,28 个系和 11 个专业研究所;拥有 61 个本科专业、34 个专科专业,56 个硕士点,5 个博士点;拥有 14 个省级重点学科、3 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5 个国家级实验研究中心,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4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实训基地。 shadow 2013 Baidu - Data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青海大学在地图中的位置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学科主要涵盖工、农、医、管四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设置与青海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密切相关,并在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藏医藏药、盐湖

6、化工、黄河水电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2 学校领导党委书记乔正孝男,土族, 青海大学党委书记生于 1953 年 9 月,青海省民和县人,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2007 年 2 月在青海大学工作,担任党委书记。工作分工: 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教育学术贡献: 长期从事青海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方面的研究,积极承担科研课题,完成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各 1 项,主编专著 2 部,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其中, 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青海的影响一文获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的青海少数民族革命与建设史论一书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柴达木开发产生的两个严

7、重问题一文刊载于中央党校内参 (总第 59 期) ,作为优秀论文报送中央领导参阅。10校长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王光谦11,男,汉族,1962 年 4 月生,河南南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12、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3。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奖励 10 项, 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一届中央副主席。现任为青海大学“第四任”校长。14-161978 年至 1982 年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学生,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2 年至 1985 年为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1986 年至 1989 年为清华大学水电工程系水利工程博士研究生。1990 年至 1992 年在中国科学

8、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2 年后历任清华大学水利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责任教授、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土矿产资源与利用研究中心主任、水电工程系河流海洋研究所所长。2000 年起任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9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5。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 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常委、北京市副主任委员17。曾任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办水利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部咨询专家、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会主任、IAHR-APD

9、 J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 副主编。3 校徽校训18青海大学校训含义:切青海地域特点。立德立志如莽莽昆仑崇高俊逸、超凡脱俗青海大学青海大学求知求学如长江黄河奔流不息、百折不回、汇纳百川、源远流长。青海大学校徽含义:以“青海大学”的汉语拼音首字母“Q”和“U”为主要构图元素。其中红色图案犹如初升旭日,象征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蓝色图案形同飞翔之鸟,寓意展翅高飞、鹏程万里。整个图案简捷明快、内涵丰富,展示出青海大学无限的生机与活力。194 历史沿革青海大学前身为青海工学院,1958 年正式成立。1960 年 11 月,青海工学院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

10、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97 年 10 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 年 1 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 年,青海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组建成新青海大学。205 办学规模整体规模青海大学学校占地 2883 亩(含附属医院 76 亩、昆仑学院 203 亩) ,产权建筑面积 43.65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 57172.78 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14908.89 万元;图书馆藏书 126.7 万册。学校面向全国 25 个省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1102 名,其中,本科生 8231 名,硕士研究生 320

11、人。18学校始建于 1958 年,是青海省内唯一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干,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对口支援的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1院系及重点学科设有医学院、附属医院、农牧学院、化工学院、财经学院、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科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 14 个院、24 个系(部)和 11 个专业研究所;设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5 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10 个(共涵盖 55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67 个本科专业;拥有 2 个国家重点学科(含

12、培育 1 个) 、7 个国家“211 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6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 个省级重点学科、5 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拥有 2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 个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服务平台,2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 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 个农业部实验室(中心) ,1 个省级重点建设实训基地、18 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3 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5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学校共有各类在校生 20355 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 813 人(博士研

13、究生 32 人)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生 51 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 12484 人,专科生 905 人;成人本科生 3248 人,专科生 2458 人。有教职工 4280 人(含附属医院 2006 人) ,其中专任教师 1189 人,教职工中正高职称 418 人、副高职称 860 人(其中教授 311 人、副教授 455 人) 。专任教师中博士94 人、硕士 683 人,具有硕士以上比例达 65.35%。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6 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9 人,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3 人,全

14、国及省级优秀教师 14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首席医学专家、省级名医 6 人,省级优秀专家、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28 人,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的高层次人才 7 人, “昆仑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 10 人,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 23 人,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 85 人。21学校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几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平台。学校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美国福特海斯州立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工程学院、台湾万能科技大学、日本宫崎大学以及1+2+1 中美人才培养计划 中的 21 所

15、美国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出国留学交流项目有多种形式,涵盖工、农、管、医等多个学科专业。学校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2 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奖 17 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 7 项。其中 慢性高原病诊断学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 、 青藏高原严酷环境中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两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慢性高原病国际诊断标准还被国际高原医学会命名为“青海标准”;青海道地药材唐古特大黄指纹图谱研究等 4 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有 49 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校设置的学科和专业与青海四大支柱产业(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和四大优势产业(冶金、医药、建材、农畜产品加工

16、)密切相关,并在三江源生态环境与草地畜牧业、青藏高原冷凉作物遗传育种、盐湖化工、高原医学、青藏高原可再生能源与特色材料、藏医药学继承与创新研究、青藏高原资源型产业与企业管理学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公开出版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青海医学院学报 、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青海农林科技等学术期刊。221999 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内重点建设的大学;2000 年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高校之一;2001 年国家教育部指定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2002 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且取得

17、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2003 年实现农科类硕士点零的突破;2004 年实现了省部共建;2006 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7 年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的成绩,并实现计算机专业一本招生的突破;2008 年进入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行列;2009 年顺利完成了教学资源的整合搬迁与优化配置;2010 年实现了在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所有本科专业一本招生和所有招生专业的一本覆盖,并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新突破;2011 年实现了青海省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零的突破,工、农、医、管四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全覆盖。21教学机构门类 部门文科

18、 财经学院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教研部)理科 基础部农牧学院 化工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工科地质系 计算机系 农林科学学院医学院 藏医学院 畜牧兽医学院医学附属医院研究机构 高原花卉研究中心 23科研机构有“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青海复份库”、 “国家油菜改良青海分中心 ”、 “青藏高原农业分析中心”、 “青藏高原农作物新品种品质测试中心” 和欧盟援建的 “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 等 5个国家级实验研究中心;有“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原生物技术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高原动物疾病、化工原理、先进材料与应用技术、春油菜育种、水利水电、高原

19、建筑材料、基础医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临床医学实验中心、草地生态环境、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基础化学、药学等 15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基础工业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教学实训基地”。 青海大学拥有一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作物学) 、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九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学科点,共涵盖 56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涵盖医学、农学、工学和管理学五个学科门类 青海大学。学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其中,有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草业科学、水利水电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藏医藏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园艺、区域经济

20、学等 14个“省级重点学科” 和 3 个“ 省级医学重点学科 ”。2011 年青海大学“ 内科学(高原医学) ”和“作物遗传育种” 学科分别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 3728 人,其中,正高职称 235 人,副高职称 776 人,中级职称 1200 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27 人,省级首席医学专家 5 人,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37 人,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的高层次人才 9 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933 名,其中,博士学位 32 名,硕士学位 289 名,副高以上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 54.23%。25其中,教学及教辅人员 1

21、197 人,专职科研、医护人员 1454 人;正高职称 235 人副高职称776 人,中级职称 1200 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 32 人、硕士 289 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27 人,新世纪优秀人才 2 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1 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 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 1 人,全国及省级优秀教师 7 人, “省级教学名师”1 人,省级骨干教师 13 人,省级名医 12 人,省级优秀专家 7 人,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的高层次人才 9 人。专家教授名单陈 强 张英智 俞红贤 秦燕鸣 杨发玉 张 宏 冉庆美 魏登邦 王 刚 铁生年 张才骏李丽荣刘海雄 杨幼

22、坤 王晓君 翟晓勋 陈明彪 赵 云 刘连新 卞敬玲 金培鹏 王建军潘起来 解宏伟 刘 俊 李 莱 乔有明 李长忠 杨 菁 杨国柱 谢占玲 周立柱 王晓青胡夏嵩 胡德旺 胡 莹 郭永发 董汇泽 郭中琦 李宏年 全生寅 张世春 吴建中 李芬兰马明呈 张兴儒 赵之重 黄梓平 曹长年 陈 刚 许生成 裴海昆 赵 静 侯生珍 王勇山贾荣莉 史福胜 肖履中 韩志辉 张 寿 张 辉 周 韶 张玲勤 李太平 胡明德 李增魁丁保安 雷 风 曹效海 李宗仁 李 宁 唐道城 王有庆 刚存武 王艳萍 李军乔 李希来韩增祥 严 林 孙海群 李长慧 孙海松 王得贤 杨 芳 祁永寿 张宏岩 邢建民 周舒迥张佩华 魏 鹰 李

23、 静 刘尚荣 辛积山 白英卿 吕春峰 宫敏丽 边世平格日力许存和赵 明 刘永年 文建军 任世存 谢孟荣 韩 文 杨生玺 刘彦平 耿排力 冯伟力 景钦华胥连生 旦正加 陈阿兰 田 丰 李先加 包天佑 毛永森 朱培艳 李 杰 文绍敦 王秀娟王玉梅 毛辉青 魏全嘉 童 丽 王利彦 王津慧 梁开录 张传友 关德生 李福安 汤燕平吴 萍 王兆芬 唐宏炜 赵 英 刘润玲 杨君丽 刘书杰 毛学荣 周青平 魏亚萍 马利青蔡进忠 马玉寿 颜红波 刘青元 杜德志 迟德钊 王 舰 张登山 缪祥辉 尹 卫 陈来生董婉如 马晓岗 张永成 王志伟 冯钦华 胡冬梅 李 莉 郭青云 强中发 陈占全 孙小凤朱春云 王占林 樊凌

24、冰 赵希鹏 司法启 于 伊 裴 杰 陈 凡 马建青 李 勇 刘晓明鲍海华 郭应兴 付虹霞 贾国强 赵 兴 刘红星 邓 勇 达 嘎 张建国 杜玉雄 李占全李文方 王纯莹 刘凌萍 候 明 李 明 李凤莲 张宗华 张风岗 郑云惠 吕玉珍 官 众杨杰山 李 洪 肖惠宁 冯喜英 高 芬 杨 英 李洪涛 高继东 代青湘 张晓燕 王 建张惠莉 卢承德 张晓路 王玉生 秦 伟 景鸿恩 李 毅 马生秀 冯建华 王祖谦 王学红李 琳 柳 茵 刘维军 崔 森 王 青 张红武 姚新联 徐 晖 赵君慧 吴密璐 杨守仁张成武 窦拉加 文 英 尕玛措尼226 助学奖金(1)优秀学生奖学金:根据学生综合测评成绩评定 青海大学

25、学生证,奖励面 10%,600 元/生/年。(2)专业奖学金:凡农林牧专业及民族班学生均享受,600 元/生/ 年。(3)单项奖学金:学生在全国、省、市或学校举办的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奖,或在某方面有突出贡献者可获该奖,奖励金额为 30-50 元。26(4)小岛奖学金:日本友人小岛先生赞助,用于奖励优秀学生,1000 元/生/ 年。 (名额10 人)贫困资助及特困补助为帮助学习成绩良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学业,由社会和个人提供,学校设立了爱心基金助学金等多种助学金;学校对经济特别困难学生还设立了特困生补助金,每年补助一次。助学贷款与勤工助学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帮

26、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根据有关政策,该校制定了青海大学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暂行办法 。学生可在入学后 30 天内向学校提出贷款申请,由学校统一组织办理贷款有关手续。勤工助学是培养教育学生和解决贫困生困难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等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青海大学勤工助学管理条例(暂行) 。学校设有勤工助学办公室,通过与校内外各有关部门进行联系与沟通,不断扩大勤工助学范围,以创立更多的适合学生从事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勤工助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另一方面使贫困生在经济上得到改善。7 荣誉成果主要荣誉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教育部“依

27、法治校示范学校”、 “青海省文明单位”、 “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等荣誉称号。 27办学成果共取得各类科研项目 433 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等 30 项,省部级项目 291 项,科研总经费 11619.12 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国家发明专利 9 项,“青海省首届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 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18 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 4000 余篇。28青海大学医学院格日力教授等人完成的“藏族高原低氧适应遗传学机制研究”成果获 2011 年

28、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揭示了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分子机制之谜,对预防与治疗高原缺氧性疾病促进我国高原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毛学荣研究员等人完成的“欧拉型藏羊繁育及生产技术推广” 成果获2011 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成果通过欧拉羊本品种选育技术和良种繁殖体系建设及规范制定,整体提高了欧拉羊良种化程度和标准化生产;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迟德钊研究员等人完成的“高 -葡聚糖青稞品种昆仑 12 号选育与推广”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李占全教授等人完成的“青海省高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人群防治的研究”2 项成果获 2011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9、;青海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马玉寿研究员等人参与完成的“三江源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治理与生态畜牧业技术及应用”成果获 2011 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92013 年由青海大学农科院承担完成的“青芋 2 号菊芋标准化生产”技术入选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 2013 年度最新科研成果。28青海大学与美国犹他大学科技创新联盟联合攻关取得重大国际性成果。破解人类遗传密码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被并称为 20 世纪人类自然科学史上三大科学计划之一的破解人类遗传密码计划全球首例青藏高原蒙古人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命名为“天骄一号” )被成功绘制并有效破译。30青海大学牧科院承担完成“高寒

30、区燕麦种质资源研究创新及新品种推广”项目。31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完成“中国畜间主要原生动物疾病诊断方法的建立”。328 合作援助交流合作学校在接受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对口支援的同时,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高知大学、新西兰澳克兰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协作关系。清华对口支援为了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教育部于 2001 年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 ,指定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在此之前,青海大学和清华大学校际间的合作关系已初步建立。1997 年,根据李岚清副总理来青海视察时的指示精神和教育部领导关于青海大学要主动

31、与清华大学取得联系,在清华大学的帮助和支持下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学校组团赴清华大学进行了初步接洽,清华大学也组团回访了青海大学,两校间就为青海大学师资培养、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图书及教学仪器设备支援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协议。协议签署后,清华大学在上述各个方面对该校都给予了无私和大力的支持。从 1995 年到 1999 年底,向学校捐赠图书 2390 余册、486 微机 35 台;2000 年 9 月,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现任校务委员会主任方惠坚教授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李淑红等一行 5 人代表清华大学专程来到学校捐赠了价值 10 万元的图书资料;从1998 年起,学校每年选送 10 名中青年教

32、师到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清华大学对这些教师不仅免收了课程进修费和住宿费,并给每个学员补贴了 1 万元,清华大学已为学校培养教师 30 余人,对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62001 年 6 月,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 教高(2001)2 号中正式确定由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学校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加强与清华大学的联系,使两校间的协作又有了新的发展。为从组织上保证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实施,双方都成立了“对口支援计划 “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清华大学对对口支援工作十分重视, 2001 年 9 月,主管这项工作的副校长岑章志同志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率

33、领校办、教务、研究生院、师资培训中心、科技开发部等部门的负责人先后两次到该校实地考察,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参观、召开座谈会、与师生接触等形式对青海大学的教学、管理、科研、实验条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与学校领导座谈交流,协商和落实对口支援有关事宜,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拟定了对口支援的目标、任务和近远期的工作计划,并于 2001 年 9 月正式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书报请国家教育部审批。按照协议书的要求,两校的对口支援工作正在深入全面展开。332001 年 10 月 16 日,以宋烈侠教授为团长的清华大学教授团一行 7 人进驻学校开始实施第一期的工作任务,教

34、授团的第一期工作目标是指导和帮助青海大学进行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教学管理培训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对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基础化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基础等 6 门涉及面广、学生受益面大的该校首批重点建设课程的工作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帮助,旨在通过一年的时间努力提高该校课程建设的水平,形成良好的课程建设运行机制,在校内成为亮点和样板,并以此来带动学校整个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教授团在校期间,克服了高原不适等种种困难,围绕课程建设、课程师资培训和教学管理等重点内容全面开展工作,共进行了 11 场(次)的专题讲座和示范教学活动,参加人员达1200 人次;召开了 6 次由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单位负责人参加的

35、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及迎评工作专题研讨会,参加人数达 80 余人(次) ;与大学物理等 6 门重点建设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及课程所在单位负责人进行专题座谈会 13 次,参加人员达 400 余人次。教授团成员在校期间,深入教学第一线,共听课 50 多次,了解师生工作和学习的有关情况。在深入开展调研,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教授团指导大学物理等 6 门重点建设课程制定出了课程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和校级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以此为标志,全面启动了青海大学的课程建设工作。为了不断提高该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授团还为我

36、们带来了部分电化教学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同时,2001 年 12 月,该校 6 门重点建设课共选派 13名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到清华大学相关课程参加了为期 1530 天的短期对口培训,不仅提高了这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清华大学优良的校风、浓郁的学术氛围、严格的管理、严谨的工作作风也深深的感染了他们,对转变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教授们的直接参与和具体指导下,第一阶段重点课程及所属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学校加大了对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上述6 门重点建设课程的 青海大学实验室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造,在学校和教授团的共同努力下,该校重点建设

37、课程的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先后对 8 个实验室重新进行了调整和布局,仅重点建设课程实验室就投入了 480 万元资金,对实验室的内外环境进行了整治,购置了 400 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从而使实验室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有的实验室可望达到西北地区先进水平。2002 年 4 月 4 日,在全省高等院校专业和实验室的评估工作中,评估专家对该校由清华大学指导建设的实验室进行评估后,对实验室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些课程的实验室在全校实验室及课程建设中已达到亮点和示范样板的目的,在全校乃至全省高校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前两年评估后还不合格的实验室面貌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专

38、家们始料不及的。按对口支援协议的计划,清华大学教授团对该校对口支援第一期的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第二期工作正在实施。2002 年 3 月 26 日,由宋烈侠教授任团长的清华教授团一行 8 人再次进驻该校开始第二期的支援工作。这次教授团来校的工作内容是:1、对该校正在进行的 6 门重点建设课程的工作继续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给予帮助和指导,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 2、由清华大学教授在分级教学班和提高班承担教学任务,进行示范教学活动,与课程教师探讨加强基础课训练、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问题。3、在全校范围内做关于加入 WTO 以后对中国英语教育带来的挑战、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等为

39、主要内容的 13场次的学术报告。4、参与学校教学合格评价的有关准备工作。清华大学教授团在青海大学工作期间,他们那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给该校广大师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学校考虑到教授们年纪都比较大、又都是初次来青海,为教授们预先安排了较为舒适的生活条件,但却被教授们婉言谢绝。他们坚持吃在学生食堂,住在条件简陋、临时性的招待所,工作在教研室和实验室。教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前沿的学术水平、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深深感染了广大师生,鼓舞了士气,对加强该校的学风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教授们全新的教育教学的管

40、理理念,教学改革的思想和工作思路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为该校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促进青海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授团来校具体指导工作的同时,清华大学在物质方面也给该校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援。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清华大学对口支援该校 6 门重点课的教授所在的院(系)还为该校无偿捐赠了价值 83.21 万元的计算机、物理、化学、材料力学等教学仪器设备及教学参考书、教学软件、电子教案。这些教学仪器设备正在进行安装和调试,多数已经投入使用,在改善学校的实验条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清华大学为该校捐赠的实物主要有:1、图书

41、资料 15000 种,27736 册,价值 10 万元。2、教学仪器设备221 台(件) ,价值 83.21 万元。 青海大学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教授团的教授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和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多种渠道为青海大学争取支援,如该校在购置材料力学实验室的教学仪器设备时,若选购新的设备需要6070 万元的投入,为了给学校节约经费,清华大学负责指导材料力学课程建设的孙振华教授利用自己与有关厂商的关系,多方奔走,多次联系,选定了企业淘汰的但经过稍加改造后完全能够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的设备,从而为学校节约了一大笔资金。又比如在教学管理软件上,该校原有的一套管理系统软件不很成熟,无法正常使用,购置新的管理软件花费

42、很大,清华大学的教授主动与软件开发学校联系,为该校无偿提供了一套管理软件,为学校教学工作实现计算机管理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另外,清华大学的教授还与教育部高教出版社联系,为该校捐赠了 1065 种、2563 册、价值 3.66 万元的面向 21 世纪的图书和资料。9 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始建于 1958 年,重建于 1971 年,前身为青海工农学院图书馆,1988 年更名为青海大学图书馆。1991 年 12 月由香港邵氏影业公司董事长邵逸夫先生捐款 200 万港币,青海省政府拨款 200 万人民币兴建的新馆舍竣工,新馆舍主楼四层,面积 6232 平方米,其中主书库、辅助书库共 4 层,面积 1200

43、平方米,8 个阅览室,面积 1400 平方米,阅览座位 872个,还有 300 平方米的学术报告厅和 250 平方米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青海大学图书馆从 1997 年、2001 年、2004 年先后三次大的院校整合,新的青海大学图书馆由三个分馆和两个科技信息所组成。即: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图书馆、青海大学医学院图书馆、青医附院图书馆、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图书馆、青海大学农科院科技信息所和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科技信息所。馆舍总面积为 1.18 万平方米,生均 1.5 平方米,阅览座位约 2318 个。其中校本部馆舍面积为 7153 平方米(图书馆面积 6233 平方米,科技馆新增阅览室 920 平方米

44、) ,藏书面积为 1200 平方米。另外,还设有学术报告厅座位 160 个,校本部图书馆建筑古朴典雅,环境优美舒适。服务方式体现现代图书馆服务特征即:开放式、自动化、网络化,多功能的服务。成广大读者学习研究、开展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为 115.28 万册,其中校本部图书馆 46 万册、农牧学院图书馆 8.5 万册、财经学院图书馆 25.9 万册、医学院图书馆 19.2 万册、农科院信息所 10.3 万余册、牧科院信息所 3.9 万册、青医附院图书馆 0.97 万册。大部分文献为 90 年代前出版的,馆藏文献较陈旧。在校生约 11482 人,截止 2

45、007 年 7 月按标准规定达到了生均 100 册的标准,生均年进量 4 册的标准。馆藏文献以农牧、医学方面的馆藏最为特色。2013 年总投资 1.25 亿元(其中,中央投资 1 亿元,地方配套 2500 万元) 的青海大学新图书馆项目开工,该项目是青海大学建校以来面积最大、国家投资最多的单体建筑。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总用地面积 39720 平方米,建筑面积 30600 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 26200 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 4400 平方米,建筑层数为地上 6 层,地下部分 1 层。建筑高度为 29.3 米,建成后,藏书量达到 150 万册。34基本资料中文名:青海大学外文名:Qinghai university校训:志比昆仑 学竞江河创办时间:1958 年类别:公立大学学校类型:综合主管部门:教育部、青海省教育厅学校属性:211 工程现任校长:王光谦知名校友:俞红贤 、唐道城等所属地区:青海省西宁市院系信息主要院系:农牧学院,医学院,财经学院,化工学院国家重点学科:2 个硕士点:56博士点:5院士:1学校贡献主要奖项: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先进集体其他信息简称:青大,QHU现任书记:乔正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