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黄爱华与智慧课堂有感一直以来,我对如何利用机智进行教学,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纳闷,读完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这本书,使我心明眼亮。我被黄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巧所折服,尤其是他的“发展为本,活化教材”的思想和实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黄老师的数学课上,处处能够感受到与生活的联系。他总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学生去思考和实践的数学问题,并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他 那 智 慧 课
2、堂 中 令 人 回 味 的 一 幕 一 幕 常 闪 现 在 脑 海 里 , 如黄老师在“约数与倍数”一课里,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引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相互依存关系” , 用 “动 脑 筋 离 课堂 ”的 游 戏 作 为 “约 数 和 倍 数 ”的 课 尾 ,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在“循环小数”一课里,用人尽皆知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谣,作为本课的“开场白” ,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3、听故事,讲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初步感知了“无限” 、 “不断” 、 “重复”等概念中重点词的含义,起到了分散化解教学难点的作用。在“小数加减法”的练习课上,用科学家在计算空气中的氮气的重量时,发现小数点后第三位不精确,从而发现了“氩”的故事,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还有受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的启发,进行了24 时计时法的教学。 “三 角 形 的 高 ”里 设 计 了 “看 谁 先 摘 到 花 ”。 在 “给 老 师 出 谋 划 策 ”里 设 计 了 “装 修 方 案 ”。 在 “一 个 数 除 以 分 数
4、 ”里 设 计 了 “必 须 将 手 中的 纸 条 对 几 折 之 后 , 才 能 用 手 中 的 尺 子 一 次 量 出 这 张 纸 条 的 长 度 ”。像这样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总之,他 的 课 堂 中 ,有 疑 问 、 有 猜 想 、 有 惊 讶 , 有 笑 声 、 有 争 论 、 有 沉 思 , 有 矛 盾 的 困 扰 、 有无 言 的 幽 默 、 有 巧 妙 的 比 喻 、 有 茅 塞 顿 开 的 微 笑 , 在 无 形 中 实 现 着 信 息 的传 递 , 情 感 的 交 流 , 心 灵 的 碰 撞 !这些别出心裁的设计又怎能不吸引学生进入到数学探索中去呢!用深圳
5、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克祺老师的话说,黄老师的“发展为本,活化教材”的思想和实践,真正拓展了教材的探索空间,挖掘出教材的个性内涵,还原了教材的生活本色。黄老师这些金点子是怎样得来的呢?从黄老师的介绍中就能知道,他说,自己平时时刻留心观察生活,每次遇到事情,总是思考能不能用到数学教学中去,用在什么地方较好,这样久而久之,越积越多,用的时候就得心应手。并且他没有一天不读书,没有一天不在琢磨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厚爱,有着对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潜心钻研与实践。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课?黄老师已经给我指明了方向,关键是看我们的教师怎样去挖掘、去开发,怎样将生活中的鲜活例子体现在课堂中。其实,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微小的差别,而正是这些微小的差别,却导致最后巨大的差异。微小的差别就是对事情的兴趣与努力,巨大的差异就是最后的成功与失败。在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倾向,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样,就真的会成什么样。未来的我是什么样的呢?成熟、自信、充满活力,我将为之而努力。吴桂兰2009 年 3 月 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