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真 实的荒诞与虚无的崇高——以六朝“驴鸣”为例.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55376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 实的荒诞与虚无的崇高——以六朝“驴鸣”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真 实的荒诞与虚无的崇高——以六朝“驴鸣”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真 实的荒诞与虚无的崇高——以六朝“驴鸣”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真 实的荒诞与虚无的崇高——以六朝“驴鸣”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真 实的荒诞与虚无的崇高——以六朝“驴鸣”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真实的荒诞与虚无的崇高以六朝“驴鸣”为例第 2l 卷第 2l 玎2008 年 4 月南京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Vbl_21NO.2Apr.2008真实的荒诞与虚无的崇高以六朝“驴呜 “为例张洛(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摘要:六朝时代,一度被誉为风流蕴藉的华丽时代,士人们 “玄远冷俊“,“高简瑰奇“的“ 做派“ 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品格,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个体生命在演绎传统赋予的崇高意义的同时,又时时不忘消解生命价值的尊严,真实的荒诞与虚无的崇高有机统一,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士人们的精

2、神层面中,这是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关键词:驴呜;荒诞;崇高;文化品格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8)021204“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齐.谢 I入朝曲)铺写的是六朝时期南都金陵的富丽奢华,关于六朝时代,金陵士子,有着演绎不尽的风流旷达的话题.作为“名士底教科书“ 圳的世说新语,就记录了六朝士子的“嘉言懿行 “,他们“或深念社稷,为国忧心;或以国事为重,不以私隙废公;或居官清廉,身无长物;或知有凶险,不愿嫁祸于人;或刚正不阿,宁遭祸而不说假话;或忠于友道,冒死不肯败义求生;或知过必改,断然弃旧图新;或面临杀戮而无愧色,视死如归;或视金宝如瓦石,

3、丝毫不为所动;或乐于将自己好物借人,甚至以别人不敢向自己商借为可憾;或不以学问为个人私产,将自己的心语慷慨献助于他人IIl2J 这是从传统礼教对人们的良性濡染而言的.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个体生命在自觉接受传统赋予的正面崇高意义的同时,也会有意识地揶揄,抵制某些虚无甚至荒诞的“伪崇高“ 或“伪庄严“,从而暴露出生命表象背后的尴尬与无奈.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说过:“人生如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张爱玲 传奇)此语或可概括六朝时代名士们真正的精神实质以及他们真实的生存困境,兹以六朝时期的“驴呜“ 事件为例证明之 .王仲宣好驴呜,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日:“王好驴呜,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

4、客皆一作驴呜.(世说新语- 伤逝第十七1)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日:“卿常好我作驴呜,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日:“使君辈存,令此人死!“(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3)以上两则故事,在“记言则玄远冷俊 ,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州的世说新语中,似乎并没有特别值得关注之处,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在故事中,都包含着“驴鸣“ 这一颇具“ 黑色幽默“韵味的滑稽事件 .在隆重庄严的葬礼之上 ,魏文帝曹丕率领着一群“ 同游“,引吭高鸣,以悼尊贵的逝者王仲宣(f 粲);在名士萃集的王武子丧仪中,孙子

5、荆(孙楚)也对生前赏识自己的知音报以至诚的驴鸣真声,格调迥异.所谓“物以稀为贵“, 正因为这样的例子极少而特别 ,所以还是引起了后来读者关注的目光,“驴鸣“ 事件的深层意义的确值得认真解读.六朝士人,为了彰显生命的色彩光芒和个性的狂放不羁,可谓搅尽脑汁,极尽夸饰铺张之能事.世收稿日期:20071122作者简介:张洛(1972 一), 男 ,江苏东海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一12张洛:真实的荒诞与虚无的崇高以六朝“驴鸣“ 为例说新语中三十六门,不仅有正面表现其风神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豪爽“,“容止“等品目,

6、更有美丑杂糅,正反莫辨,为传统儒教所不取的“ 伤逝 “,“栖逸 “,“术解“,“巧艺“,“ 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俭啬“,“ 汰侈“,“忿狷“,“尤悔“,“纰漏“,“惑溺“,“仇隙“等品目,对于六朝士人来说,汉代定于一尊归于一统的经学思想的控制和礼法制度的束缚,他们都要极力摆脱,他们如“不能流芳后世“, 则宁愿“遗臭万载“,(见世说新语 ?尤悔第三十三 13:“桓公卧语“ 条)他们的人格之美以空前的激烈形式表现出来,注重“ 血 f 生生命“,肯定个体的人格之力,呼唤个体的人格之真,弘扬个体人格的反抗精神,还注重“超旷心灵“ 和“情深韵致 “,追求心灵的自由,轻忽名教

7、,倚重自然.在对自由与真美追求的一片“和声“ 中,“驴鸣“可谓独具一格,别有韵味.在笔者看来,堪称风雅的鸣声有很多,如凤鸣,鹤呜,猿鸣,鹿鸣,或许它们中更多地包含着为名士们喜爱赏玩的“做派“, 为何有人偏爱 “驴呜“呢?“驴呜 “是一种另类的 “啸“,I3说文云:“啸,吹气也 .从 VI,肃声.“啸“是六朝时期名士的“专利 “,不会“啸“,根本没有资格做名士 .如西晋成公绥的 啸赋(六臣注文选卷一八)说尽“啸“的神奇:清激切于竽笙,优润和于琴瑟.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散滞积而播扬,荡埃蔼芝溷诎:变阴阳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晋书.阮籍传亦载,阮步兵善啸,声闻数百步.所以阮籍能在魏晋名

8、士中独领风骚.从他开始,“啸 “大畅于士林,蔚为风尚 .“啸“的文化意蕴是十分深厚的 ,论其要者,约有二端: 一是情味,二是理性.【】.更有甚者如名士兼隐者孙登.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到苏门山谒见后来被称为“仙君 “的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本来二人因为处世态度的不同而生嫌隙,但只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志趣“啸“,使得他们声气相通,“啸“ 的神奇高雅可以想见 .这个故事 世说新语? 栖逸第十八1 中亦有载,且更为玄妙: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成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

9、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日:“可更作 .“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所,闻上哂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阮籍看不上一般的隐者,而孙登对阮籍觊觎朝廷的做法也很不以为然,故而彼此成见颇深,但有了“啸 “,矛盾的化解即成为可能.“啸“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 ,在发“ 啸“之前要做到精神自足,与物无争,还要调畅气息,端正唇齿,达到“心“,“ 耳“的归一以及 “性情“,“心神“的和谐,平稳.州 w晋王嘉拾遗记卷五云:“人舌尖处倒向喉内,亦日两舌重沓,以爪徐刮

10、之,则啸声清远“, 唐孙广在啸旨中总结十二种“啸“ 法 ,并指出:“啸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 把“啸“ 的功能更是推向极端.“啸 “既为名士之基本技能,则在特定场合,应一展身手 .王粲乃魏晋名士之代表,其生前嗜好乃另类之“ 啸 “驴鸣,则此足为后来名流效法 .近代学者余嘉锡于 世说新语之校笺用力甚勤,他曾于“王仲宣好驴鸣“ 条下案语日 :“此可见一代风气,有开必先.虽一驴鸣之微,而魏,晋名士之嗜好,亦袭自后汉也.“所谓袭自后汉 ,指戴良的故事.后汉书?戴良传日:“良字叔鸾,少诞节.母喜驴鸣,良常学之以娱乐焉.“戴良是后汉时着名的孝子和隐士,其母喜听驴鸣,戴良便经常学驴鸣愉悦老母,为后世孝子

11、与名士都作出了榜样,亦开魏晋一代风气.(刘跃进先生认为:“魏晋士风无不肇自东汉,这一论点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5128 同时为“驴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与阮籍,孙登之辈的“啸“ 相比 ,王粲,孙楚的“驴鸣“则显得卑下许多 ,一为阳春白雪,一为下里巴人.平心而论,驴鸣是一种很难听的声音.“马嘶如笑,驴鸣似哭“, 人们这样对驴鸣作出了评判,驴的一13南京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 2 期地位之低贱似乎也与它的叫声有关,使得它很难登上大雅之堂.唐张麓朝野佥载记载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庾信读而写其本.南人问信口:“北方文士如何?“信日:“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惟有韩

12、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自余驴鸣狗吠,聒耳而已.“驴鸣狗吠“指声音嘈杂,不堪入耳,借指文章低劣.不仅如此,凡是与“驴“ 沾上边的也似乎都难逃遭受贬损的厄运,如“驴唇不对马嘴“,“驴打滚“,“驴性子“,“驴年马月“,“黔驴技穷“,“蠢驴“,“秃驴“等.与“ 驴“有关的诗句也大多意境窘涩,单就苏轼的诗句就有:“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云何中道止,连蹇驴骡随“(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 雪中骑驴孟浩然 ,皱眉吟诗肩耸山 “(赠写真何充秀才),“苍鹰十斤重,猛犬如黄驴“( 答任师中家汉公 ),“ 杜陵饥客眼长寒 ,蹇驴破帽随金鞍“(续丽人行),“应笑谋生拙,团团如磨驴“(

13、 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 :“人稀野店休安枕,路人灵关稳跨驴“ 作小诗十四首送之,其十四),“ 蹇驴步武碎 ,短瑟舷柱促“( 次韵高要令刘浞峡山寺见赠)“蹇驴“就是“ 跛脚的驴“,“驽驴“之意.即使是一个才子,一旦跨上其貌不扬的 “蹇驴“,其声价则难免大损,如唐才子传记载贾岛“嵩丘有草庐,欲归未得,逗留长安,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于是,贾岛的 “苦吟“形象中便有了人驴两相伴的画面.检索文渊阁电子版四库全书系统,词条“ 驴呜 “有 1011 条,“蹇驴“有 187 条,也多含贬斥之意 .其实所有这些似乎都是对“ 驴“或“驴呜“的误解.“驴鸣 “实际是一种自然的 “长啸“,

14、而“ 长啸“声音宏放,激若雷霆,有石破天惊的气势.4129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自秦以上,传记无言驴者,并进而推测即使有,也并不会像普通的家畜那样常见.驴的故乡是在北非,大约在距今 70009000 年前,那里就有了这种牲畜,汉代传至中原一带.驴在最初传人中国时,享受隆重的礼遇,有如今日之珍稀动物.后汉书卷二十了记载,“(汉)灵帝于宫中西园驾四白驴,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以为乐.于是公卿贵戚转相放效,里乘辎耕,以为骑从.互相侵夺,贾与马齐“从晋王嘉的 拾遗记一书的记载中还可知,汉灵帝不单喜欢驾驴驱驰,更有喜昕驴鸣的嗜好.“灵帝初平 i 年起,裸游,馆于西同,使内竖驴呜于馆北.“拾遗记尽管是小说家

15、者言,不大信实,但灵帝之珍爱驴者,总还让人理解.驴之身价下降,当为后来此种牲畜逐渐普及之后.后汉书?五行志 里说,当时有人对宫中玩驴很反感 ,发议论道:“ 驴乃服重致远,上下山谷,野人之所用耳,何有帝于君子而骖服之乎?迟钝之畜,而今贵之.“宋代罗颇的尔雅翼里也说,“(驴鸣)其声丑恶,乃独有好之者“,对“ 驴鸣 “抱有偏见.此后,驴亦不再成为宫中宠物,竞沦落至于借以骂人之名物,如“ 蠢驴 “,“秃驴“者即是.“ 驴鸣“ 能令未成年的孩子惊悸恐慌,能使“ 虎大骇“而“远遁“,在不适当的时间地点,甚至会给地方官员的仕途带来不利影响,这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多有记载,它的威力或魔力可以想见.因而,在科技不

16、甚昌明的时代,人们对“驴鸣“ 心存芥蒂就属自然了,于是人驴一度不和谐,一个极端的例子是这样的,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传第四十八交代,“(范)廷召性恶飞禽,所至处弹射殆绝,尤不喜驴呜,闻必击杀之.“不知触动了这位勇士的哪根敏感的神经,总之,六朝以后,作为天籁的驴呜之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是很难再听到了,真可谓“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李白 古风其一)我国现代着名学者启功先生颇有名士风度,他在讲音韵时,提及“王仲宣好驴呜“ 此篇,认为四声是“天籁 “,驴呜也有四声 ,且以驴呜模仿四声 ,博得满堂笑声 .其实,荒诞滑稽与庄严尊贵有何界限呢?对最尊贵死者的悼念方式除了号啕痛哭

17、之外,还能选择什么更有意义的另一种呢?庄子可以对亡妻鼓盆而歌,阮籍遭母丧可以饮啖不辍,神色白若,庄严的世俗礼法中如果说还存在着生者想象的价值,那么对于逝者,实难再赋予什么尊贵,崇高的意义,一切只能归于虚无.驴呜一声消弭了传统雅俗的对立界限,消解了传统礼法对于庄严,尊贵,崇高的假想意义,吹响的是个性自觉的号角,世界的荒谬,社会的疯狂,环境对个人的压抑以及两者之间的不协调,无人能来拯救,惟有悲观绝望与玩世不恭而已.曹丕的与吴质书中说:“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指的是王粲晚年而言.王粲在晚年,大约因受麻疯病的折磨,精神状态很不正常,因而有些匪夷所思的嗜好.驴呜的声音嘶哑而凄厉,有似

18、压抑的呻吟,又似绝命的哀号,若非病态之人,焉能有此反常的喜好?王粲或许早已预知生命之无常,年寿之不永,平生汲汲以求的价值理想,人格尊严又在哪里呢?恰如“驴呜“那样,凄厉的呻吟中包孕了无以言说的荒诞虚无.“荆蛮非我乡 ,何为久滞淫?“,“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七哀诗其二)人生何一14_张洛:真实的荒诞与虚无的崇高以六朝“驴呜“ 为例尝不是一场“无终极“ 的充满 “忧思“的“ 羁旅“? 个体生命的价值哪来的不朽与崇高呢?“驴鸣“ 不失为一种“ 抗争和愤懑“, 不失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鲢“.(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它包含着六朝士人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包含着无比的狂放不羁与高雅脱俗,它是植

19、根于生命之中的“ 苦恼意识“ 的自由宣泄,体现出生命与形式,扩张与收缩,创造与破坏等对立物在个体人格之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使个体人格总是充满内在张力,表现出生命的节奏.它是一种外在的狂狷,任诞,表达的是个体意识的自由,这种充满感性动力,执着于现时体验,表现于流动过程的生命形象,是审美化的个体人格.它属于那些真正风流又风雅的名士做派,非一般的普通名士可以企及.换言之,“驴鸣“ 是最正宗的大雅之声,是最风流蕴藉,最不同凡俗的高尚行为.可惜唐宋以降,只重性理,义法,举业,再无六朝士人的风流气度,再无王粲孙楚的审美天赋,“驴鸣 “亦终沦为恶声层次 .在 l9 世纪 60 年代,美国兴起了一个“黑色幽默

20、“ 的文学流派,很快发展成为一股文学潮流,这类作品用一种冷淡的,无可奈何的嘲讽和自嘲来营造“黑色“ 与“幽默“的风格,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形象,显得神秘怪诞.虽时逾千年,地隔万里重洋,而此种美学追求似可步武我国六朝时期那个“驴鸣一声 “的光怪陆离的缤纷世界.参考文献【1鲁迅 .鲁迅全集( 第 9 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郭豫适 .世说新语散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6.【3李琚平 .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文化阐释【M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7【44 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 f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5】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

21、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28.f6周勋初.周勋初文集 ?文史知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268.269.(责任编辑: 张叔宁)TheAntagonismbetweentheTrueAbsurdnessandtheIllusoryLoftinessZhangLuoAbstract:TheperiodoftheSixDynastieswasonceregardedasanmagnificentagefullofliteraryexcellence.Thefeudalnoblesbehaviorsimpliedabundantcivilizationandtheirmo

22、ralcharactersembodiedproudness,gravenessandsternness,reconditeness,marvellousnessandunusualness.Duringtheperiodofdevelopingthetraditionalloftymeanings,everyindividualneverforgottOrelievethedignityoflifevalues.Theantagonismbetweenthetrueabsurdnessandtheillusoryloftinessexistedinthefeudalnoblesmind.Thisisaculturalphenomenonworthyofouratten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