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毫针技术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类型主要为环柄针、平柄针,规格主要根据针体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见表 1、表 2) 。表 1:毫针直径规格表规格/号数 22 24 26 28 30 32 34直径/mm 0.50 0.45 0.40 0.35 0.30 0.25 0.22临床上以直径 3226 号(0.25mm0.40mm)的毫针最为常用。粗针多用于四肢、腰臀部穴位,
2、以及瘫痪、麻木等针感迟钝者;细针多用于头面、眼区穴位,以及小儿、体虚患者。表 2:毫针长短规格表规格/寸 0.5 1.0 1.5 2.0 2.5 3.0 4.0 5.0长度/mm 15 25 40 50 65 75 90 100临床上以长度 1.03.0 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其中又以 1.5 寸(40mm)者用得最多。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深刺或透穴;短针多用于肌肉浅薄部位浅刺,如头面部穴位、耳穴。(二)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1.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2.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
3、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3.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之得气,并进行补泻。
4、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提插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示、中指夹持针柄,进行前后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4.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 1530 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
5、将针起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二、常见疾病的毫针治疗技术(一)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或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因,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火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发为中风。本病参照 1996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临床上根据意识有无障碍而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本节主要讲述中经络的毫针治疗。【治则治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操作步
6、骤】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穴。可随症配穴,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天枢,语言不利加廉泉。刺法:直刺,行提插捻转手法。风池穴操作时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廉泉穴向舌根斜刺0.81.5寸。疗程: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二)头风(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脑为“髓海”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之气皆上会于头。外邪侵袭或内伤诸疾皆可导致气血逆乱,瘀阻脑络,脑失所养而发生头痛。本病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
7、痛两大类,本节主要讲述内伤头痛的毫针治疗。【治则治法】疏经活络,行气活血止痛。【操作步骤】取穴:百会、风池、合谷、太冲、头维,可随症配穴,少阳头痛加率谷、角孙;太阳头痛加天柱、太阳;阳明头痛加攒竹、印堂。刺法:头部穴位多予以斜刺或平刺,肢体穴位多直刺。风池穴操作时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 0.81.2 寸,或平刺透风府穴。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疗程:每次留针 30 分钟,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三)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其表现为一侧面部松弛,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不能蹙额、皱眉、示齿、鼓颊等动作,部分
8、患者初期耳后疼痛,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甚至外耳道出现疱疹等。本病多由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治则治法】活血通络,疏调经筋。【操作步骤】取穴:风池、翳风、地仓、颊车、合谷穴。随症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目不能合加阳白、攒竹或申脉、照海。刺法:对于面部穴位,初起宜浅刺、轻刺,一周后酌予平刺透穴或斜刺。疗程:每次留针 2030 分钟,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四)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肩凝症是以肩部弥漫性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
9、病。其表现为日轻夜重,晨起关节活动后疼痛减轻,局部可伴有广泛的压痛,手臂外旋、外展、上举、后旋等动作受限。后期病变组织发生粘连,功能障碍逐渐加重,形成“冻肩” ,最后导致肩关节功能丧失。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一般认为,肩部受凉、过度劳累、慢性劳损与本病的形成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治则治法】疏筋通络,行气活血。【操作步骤】取穴:肩髃、肩髎、肩前、阿是穴、条口穴。可随症配穴:上臂痛加臂臑、曲池;肩胛痛加曲垣、天宗。刺法:直刺。疗程:每次留针 2030 分钟,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五)腰痛病(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是以自
10、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等有关。其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本病分为寒湿腰痛、瘀血腰痛和肾虚腰痛三大类,本节主要讲述瘀血腰痛的毫针治疗。【治则治法】舒经通络,活血化瘀。【操作步骤】取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刺法:直刺。疗程:每次留针 2030 分钟,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三、禁忌症1.孕妇不宜在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至阴等部位和腧穴进行针刺。2.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3.皮肤感染、溃疡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4.有出血倾向者,慎行针刺。四、注意事项
11、1.患者在过于饥饿、劳累及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2.对身体虚弱、气血亏虚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3.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深刺。4.针刺眼区和颈部穴位(如风府、哑门等)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的组织器官。5.对尿潴留的患者,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避免深刺。五、针刺时对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1.晕针: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体位不适、针刺刺激过强等,患者会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汗出、晕厥等。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去枕平卧,可指掐或针刺水沟、素髎、内关、
12、合谷、太冲、足三里、涌泉等急救穴,并采取其他必要的处理措施。2.滞针:由于患者精神紧张,或针刺后患者因疼痛局部肌肉痉挛,或进针后患者体位变动,使肌肉纤维缠绕针体,导致行针时或留针后针下滞涩,行针或出针困难,使患者感觉疼痛。应嘱患者放松,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3.弯针:由于手法不熟练,或针下碰到坚硬的组织,或留针时患者体位变动,或因滞针处理不当,使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的方向,行针及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应停止行针,将针顺着弯曲的方向缓慢退出。4.断针:由于针具质量不佳,或行针时过于用力,使针折断在人体内。用左手拇示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针的残端暴露体外,右手用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深入皮肤时,应在 X 线下定位,手术取出。5.血肿:由于刺破血管导致微量的皮下出血,出现局部青紫或包块,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剧烈,可采用先冷敷后热敷之法。6.气胸: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患者会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切勿恐惧而翻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对于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