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运城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544073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城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运城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运城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运城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运城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运城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二一二年十一月I目 录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1一、办学历程与发展建设 .1二、文化氛围与区域环境 .3三、评建工作与引领作用 .5第二部分 本科教学工作状况 7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7(一)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合理规划孕育特色 7(二)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9(三)厘清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合作教育途径 .11二、教师队伍与教学水平 .13(一)着力充实教师队伍,不断改善队伍结构 13(二)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4(三)加强培养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16三、教学条件与经费投入 .18(一)积极改善教学条件,有效发挥设施作用

2、18(二)保障教学经费投入,满足教学日常运行 22四、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23(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合理制订培养方案 23(二)坚持强化课程建设,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25(三)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28五、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30II(一)充实教学管理队伍,提高服务教学质量 30(二)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31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34(一)学风建设常抓不懈,素质拓展持续推进 34(二)完善学生指导系统,增强服务学生能力 38七、教学质量与培养成效 .40(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展现良好思想品德 40(二)重视学生“ 三基” 培养,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42(三

3、)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身心健康情趣高尚 43(四)教学工作师生满意,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44(五)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就业质量保持稳定 46第三部分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48一、优势特色不够鲜明,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结合不尽密切 .48二、合作教育深度不够,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力度仍显不足 .52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队伍结构与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 .56四、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办学基本条件与发展需求不相匹配 .62五、服务教学力度不够,管理机制和服务能力难以满足需要 .66六、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孕育质量文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70III1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运城学院是 2002 年 2 月经教育部批准

4、建立的山西省属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始建于 1978 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经历了多次战略性调整。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运城市,根植华夏民族的祖脉,深受河东文化的熏陶。升本以来,把评建工作摆到首要位置,引领和促进了学院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办学历程与发展建设运城学院的前身是由运城师范专科学校、运城教育学院和河东大学(筹)三校合并组建的运城高等专科学校。运城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 1978 年 5 月,曾获得“全国模范师专” 的荣誉称号;运城教育学院成立于 1983 年 7 月,是运城地区教育系统干部与师资培训的主要基地;河东大学筹建于 1985 年 3 月,是运城区域第一

5、所开展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为了整合运城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1989 年 12 月三校合并,成为山西省第一所专科类多功能综合性办学的改革试点学校,凸显出地方性、多功能、综合性特征。22002 年 2 月,国家教育部批准在运城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独立设置运城学院。面对“建设怎样 的运城学院和怎样建设运城学院”、 “培养什么 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等问题,学院在传承自身办学风格和汲取老本科院校办学经验的同时,广泛开展了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形成了“区域性、 应用性、特色发展,走合作办学之路”的办 学思路。自 2005 年起,学院每年召开教育教学工

6、作会议,梳理、反思本科教育的办学过程,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三步走” 发展战略:第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大学制度建设,基本形成大学办学治校体系;第二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第三步,做强师范类、商务类和工程类优势学科专业群,彰显办学特色。学院把以评促建、新校区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第一步的“ 三件大事 ”,不断完善办学条件 ,规范教学管理,保障培养质量,孕育文化底蕴。经过十年的发展建设,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见表 1-1)。目前,学院共表 1-1 运城学院十年发展对比表学年本科专

7、业(个)本科学生数(人)教职工总数(人)占地总面积(亩)建筑总面积(平米)固定资产总值(万元)2001-2002 6 300 635 598.3 124672011-2012 32 12962 1140 2121.57 69401.523设 21 个教学系(部、院、实验中心),32 个本科专业、10 个专科专业;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 12962 人、专科学生 1027 人,成人函授和夜大(业余)学员 3447 人,教职员工 1140 人;占地总面积.45 平方米,建筑总面积平方米,各类实验实习实训场所 92 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 8095.94 万元,馆藏纸质图书册,电子图书种。二、文化

8、氛围与区域环境底蕴深厚的河东文化滋养着学院的文化和精神。运城市古称河东,历史悠久,人 文 荟 萃 ,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后稷稼穑,嫘祖养蚕等先民传说源远流长;商祖猗顿,武圣关羽,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柳宗元,史学家司马光,元曲名家关汉卿,以及思想家教育家荀况、王通、薛瑄等文人政要俊采星驰;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武庙之祖关帝庙、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道教祖庭永乐宫、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祭祀圣地后土祠、死海盐湖、 黄河大铁牛等名胜古迹斐声中外。地方文化传统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崇教尚学的教育传统促进着学院的创立和传承。运城市因“盐 运 ”而得名、

9、因 “盐务”而促教,自古就有崇教尚学的 优良传统。盐业的发展和盐文化的影响,使古河东地区早在元明期间就创4办了盐务专学(运学),促生了河东书院、正学书院和宏运书院。1905 年宏运书院改名为河 东 初 级 师范学堂,历经山西省立第二、三师范学校到运城师范学校,及至运城师范专科学校、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到运城学院,文化教育风气一脉相承。基础教育也因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而比较发达,曾连续十年名列山西省高考之冠,河东俊秀遍及祖国各地。在运城市建设人才资源大市、教育强市的战略规划中,把“以运城学院为基础建设运城大学” 作为长远目标,在教育用地等政策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使学院教育事业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蓬

10、勃发展的地方经济推动着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运城市地处山西省南部、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下辖 13 个县(区、市),总人口 514 万、总面积 14106 平方公里,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和新兴的工业基地,是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南部重镇和晋秦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中心城市,是山西省向西向东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果、畜、菜、粮、棉五大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基础厚实,冶金、化工、医药、机械、铸造、新型材料等工业产业发展迅速,具有河东文化特色的工贸旅游中心城市、现代物流重点发展建设基地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群初步形成,为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

11、和办学愿景的实现提供了广阔5的发展空间。三、评建工作与引领作用评建工作伴随着学院升本十年来的建设与发展。2002 年,学院提出了“ 结合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各项指标要求和学校实际,制定初步规划和目标,作为今后工作的指针和评价标准”的工作要求。2005 年,设立了专门的职能机构评建办公室,将自评自建作为学院一项常规工作和自觉行动,坚持每年 11 月份开展校内教育教学评估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学院的自我评估制度。2010 年以来,按照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要求,结合内部质量运行保证和质量监测控制的工作实践,进一步强化本科意识、质量意识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意识,初步形成了应用

12、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评建工作促进了学院办学理念的确立,提高了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基本特征的认识。地域优势、应用特征和教学亮点是学院实现升本的重要因素,服务地方、突出应用、培养合格人才也必然是学院的责任和使命。在“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依法办学,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办学指导 思想的引领下,学院依据地方社会文化特征和经济产业需要设置调整专业,努力探索与6业界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积极建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科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注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机

13、制建设、条件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践行“建设以师范类、商务类和工程类为优势学科专业群,以河东文化为大学文化特色的山西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目标。评建工作促进着学院精神文化的培育积淀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著名语言学家孙功炎先生、著名教育艺术家演讲大师景克宁先生、俗语研究专家王树山教授、植物分类专家滕崇德教授、史学研究专家尚恒元教授、盐文化研究专家柴继光教授等曾执教于运城学院,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儒雅的大家风范,为学院治教治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升本 ”以后特别是实施“以评促建” 以来,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建立健

14、全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规范,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搭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平台,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在先进办学思想的引领下,结合丰厚的地方文化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凝练出以“立德有为 ”校训为核心的大学精神,积极营造“ 勤奋、严谨 、求实、创新” 的校园文化氛 围。7第二部分 本科教学工作状况运城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之路。通过明晰办学理念,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创新培养模式,规范教学管理,强化学生指导,保障教育质量,步入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轨道。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各级领导班子带领师生员工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以质量提升为核心

15、,确立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推动学院科学发展。(一)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合理规划孕育特色升本初期,学院提出“以教学为中心,坚持区域性、应用性、特色发展和走合作办学之路,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2005 年,经过酝酿和讨论,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 三步走” 发展战略,把 “培养爱岗敬业、开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建设有特色的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 作为 学院的发 展目标。2012 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立足学院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了办学理念体系,形成了“以地方 经济社会(行业)

16、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应用8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中心,多科并举,立足运城,面向山西,服务基层,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学院在 2005 年制定了“十一五” 发展建 设规划,提出了“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可持续发展” 的发展思路。2011 年,在分析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地方经济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运城学院“ 十二五” 发展规划及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等规划,明确提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统筹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建设,德育为先, 突出应用, 狠抓质量, 凝练特色,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

17、校奠定坚实基础。围绕“地方性、 应用型、教学型 ”的办学定位,学院 积极培育办学特色。一是从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求入手,积极培育人才培养特色和大学文化特色。开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依托山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东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资源优势,建立河东文化专题数据库、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和系列讲座,培育与河东文化相融合的大学文化特色。二是从专业设置和特色专业建设入手,培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的专业。强化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旅9游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特色专业建设,逐步推进以师范类、商务类和工程类为优势学科专业

18、群的专业特色建设。三是从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入手,培育管理服务特色和人才培养过程特色。构建融合专业培养和素质拓展的“1+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实施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彰显以人为本的特色内涵。(二)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落实教学中心地位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视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一是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中层干部培训制度和各级领导调研制度,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能力,谋划学院发展。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撰写教育教学管理研究论文,增强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对学院

19、顶层设计及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二是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认真落实发展规划目标。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三重一大” 事项党委集体决策制度,紧紧抓住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和运城市建设教育大市的有利机遇,有效落实学院事业发展规划。三是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强化工作作风建设,提升组织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设立“院 长信箱” 等师生交流平台,10坚持院领导接待日制度、院领导联系系部制度、各级领导听课制度、中层领导联系班级制度,认真实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民主决策,积极推进院系两级管理,强化系部规范化建设,用事业发展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在办学实践

20、中提升了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提高质量作为核心工作,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学院把教学工作列入党委、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联系各教学单位制度,明确党政一把手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强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确立政策导向,创新激励竞争机制,在政治待遇、工作学习、生活服务等方面,努力向教学向教师向学生倾斜;设立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表彰奖励优秀教学团队和优秀教师;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改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把学院各项工作均纳入到人才培养的运行系统,引导职能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强化教学质量全面管理和高效服务;各职能部门围绕教学制定了服务工

21、作规范,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教学 为中心、质量为核心” 已经成为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意志和行动准则。围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优先教学、资源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舆论支持教学、师生11潜心教学的氛围。(三)厘清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合作教育途径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个目标、两项计划、三位一体、四大要素” 的人才培养思路。 “一个目标”,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实践

22、应用能力、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两 项计划” ,就是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专业培养计划和素质拓展计划,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素质拓展要素、在素质拓展中延伸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实践;“ 三位一体 ”,就是 “构建通识性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落 实通识教育课程要通、专业基础课程要宽、专业教育课程要精、职业教育课程要实的课程设置要求,把握好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为核心、能力培养为关键的关系;“四大要素 ”,就是在明确培养 质量标准的基础上, “深化 课 堂教学改革,推 进大学生素 质拓展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强化实践教学,积 极

23、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加强大学文化建 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保障体系和 监控体系,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2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起点。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丰富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发展。一是制定了运城学院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见,并与 3 家行业(企业)和 4 家学术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和实践合作教育。二是主动征求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在电子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培养方案中

24、纳入行业(企业)建议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三是聘任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参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旅游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课程开设、实习实训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等教学工作。四是与企业共建专业实习基地 72 个、共建企业研发基地 1 个,平均每学年受益学生达到 1200 余名。五是强化与多所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教育实习基地 57 个,举办实习基地校长联谊活动,开展顶岗支教,年均聘请近 50 名优秀中小学教师兼课、举办专题讲座 40 余次。六是探索与行业及优势院校三方合作举办专业之路,与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及电子科技大学签订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印制

25、电路技术与工艺方向)合作办学协议,在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和合作发展与就业等方面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取得13了明显成效。二、教师队伍与教学水平学 院 克 服 地 处 中西部交界欠发达地区、远离省会城市等不利因素, 坚持实施人才 强校战略,按照“ 数量适度、结构合理,内培外引、注重培养”的工作思路,加 强教师队 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着力充实教师队伍,不断改善队伍结构根据需要和计划,持续引进和补充教师,有针对性地外聘专业技术人员,保证教师队伍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生师比保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2011-2012 学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13989 人,成人夜大(业余)学生

26、 947 人、函授生 2500 人,专任教师 681 人,外聘教师 165 人,生师比为 19.01:1。合理配备专任教师,积极聘用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专业教师数量基本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合理控制班级授课规模,专业课实行单班授课、通识教育课程班级授课规模控制在 150 人以内;要求任课教师参与学生辅导,保障学生学习效果。采取“内培外引 ”的办 法,积极促进教师队 伍结构趋于合理。681 名专任教师中,博士 58 人、硕士 445 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 73.86%。2011-2012 学年,在编的 533 名主讲本科课程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的 4

27、85 人,90.99%以14上人员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并通过了岗前培训。学院严把引进人才的学历学位、职称、行业经历等条件,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升职称层次、获取专业(行业)职业资格、深入行业(企业)锻炼,教师队伍结构得以优化(见表 2-1),整体素质能满足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表 2-1 教师队伍结构情况类 别 数 量 所占比例总计 755 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 83 10.93%教授 36 4.77%副教授 128 16.95%讲师 300 39.74%职 称助教 291 38.54%博士 61 8.08%硕士 471 62.39%

28、学士 181 23.97%学 位无学位 42 5.56%35 岁及以下 490 64.90%36-45 岁 129 17.09%46-55 岁 126 16.69%年 龄56 岁及以上 10 1.32%(二)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倡导“尊重、关 爱、教 导” 的教风,要求教 师切实履行岗位职责,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贯彻落实 的实施意见、 运城学院学术规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制度,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的底线要15求,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模、带头人推选、培训进修等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在各种媒

29、体上宣传先进教师事迹、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以及教师节表彰等形式,大力倡导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良好风尚。全体教师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2 人,省级优秀教师 6 人,省级模范教师 3 人,省级劳动模范 3人,山西省“育人杯 ”先进个人 5 人,全省高校 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 4 人,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 1 人,山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 3 人,山西省跨世纪杰出青年人才 1 人,山西青年教育家 1 人,科教兴晋先进工作者 1 人,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记功表彰 6 人,运城市劳动模范 1 人,运城市“三育人”标兵 1 人,运

30、城市三八红旗手 1 人,运城地区十大杰出青年 1 人。发挥制度规范、科研教研、评估交流等重要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保障教师教学总体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了以运城学院教师课堂质量评价标准、 运城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运城学院关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为基础的较为完整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定期开展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教坛新秀、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等评选,以及示范教学、公开教学和诊断教学等活动,16建立健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运行机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奖励与科研奖励制度,积极引导教师把社会实践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变成研究课题,把具有地方特色、经济社会

31、需要和反映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的课题成果纳入教学内容、用于教学实践,形成科研教研与教育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近三年来,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 375 项,其中省级及以上 106项、院级 269 项;主持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40 项、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87 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8 项;共发表论文 1612篇,其中教研教改论文 246 篇,SCI、EI、CPCI-S、CSSCI 等检索收录 135 篇,中文核心文章 573 篇;出版著作、教材 85 部。开展了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评估和实践教学工作评估,定期进行管理人员评教、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利用网上评教、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反馈信

32、息等方式,畅通师生交流渠道,促进教师严守教学工作规范,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 2011-2012学年的学生评教中,授课教师的优秀率为 11.20%、良好率为64.41%,学生基本满意度达到了 96.96%。(三)加强培养培训工作,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将提升素质和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机制。出台了运城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运城学院新教师岗前培训实施办法、17运城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实施方案、 运城学院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试行)、 运城学院教师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培养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核心,加强职

33、业道德建设和教学能力培养;以提高教师应用能力为重点,突出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培养;加强博士硕士引进力度,重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从中青年教师中遴选骨干教师,从骨干教师中遴选教学名师,围绕教学名师建设优秀团队。目前,学院有省级教学团队 1 个、院级教学团队 5 个;通过外聘高层次人才和校内选聘等形式,在每个专业都确定了专业带头人;有省级教学名师 6 人、院级教学名师 11 人,院级优秀主讲教师 9 人、教坛新秀 9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1 人、硕士生导师 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 秀人才支持计划”1 人,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 2 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 2 人,省级青年学术带头人

34、 4 人、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1 人、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1 人,享受政府津贴教师 2 人; 21 位教师在山西省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采用政策导向、制度激励、经费保障等措施,积极实施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把专业带头人培养、教学名师选拔、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的主要抓手,把教师专业(行业)18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培养作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必要条件,把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岗位训练、专业发展作为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重要任务。通过开展新进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教学技能竞赛、国内外访学和交流、提高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教

35、学指导督导等各类培训和进修活动,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2011-2012 学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45 人、攻读硕士学位 24 人,120 人次参加了境内外各类进修,所有新进教师均通过了岗前培训,51 人到行业(企业)进行了各种形式的锻炼和培训,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人数达到了 83 人。三、教学条件与经费投入学院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科学规划新校区建设、精心打造文化校园,持续加大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和教学运行经费投入力度,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保障人才培养的需要。(一)积极改善教学条件,有效发挥设施作用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教

36、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学院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建设与管理制度,改善条件与加强管理相结合、优化配置与资源共享相统一,提高利用效率。2011 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到 8095.94 万元、生19均 5574.56 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值 1765.27 万元、新增比例27.88%;拥有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场所 92 个,其中山西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中心)5 个,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建自动化控制实验室 1 个。多数基础实验实现了单人单做,实验室的开放基本满足了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及完成毕业论文等工作的需要,学年度承担教学实验近 68 万人时,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和教学仪器设备得到了

37、充分利用。通过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小学和科研单位签订协议、确立规程、合作共建等方式,使校外各类实习实训基地达到 129 个,其中教育实习基地 57 个、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72 个,基本满足了各类见习、实习和实训的需要,专业实习全部为集中实习,教育实习集中实习的学生达到80%以上。重视图书资料建设和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文献资源得以有效利用。2011 年,学院馆藏纸质图书册、生均 72.93 册,当年新增图书 89321 册、生均 6.15 册;建有电子资源数据库 15 个,电子图书册(种);中外文纸质期刊 1301 种,电子期刊 14136 种;研发自建的河东文化专题数据库和高等教育数

38、据库,收录图书期刊及各类专题文献分别达到了 26254 条和 5053 条。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和分校区办学需求,将文献资源的集中式管理服务和分布式存储利用相结合,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相结合、20传统服务与网络服务相补充,以图书馆为中枢、各校区分馆和系部资料室相配合,构建文献资源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专业教育和素质拓展相融合的多元化管理服务体系。实行量化管理、开架管理和学科馆员负责制度, 增加借阅权限限量、实现借阅一体服务、延长开馆服务时间、畅通网络服务渠道、进行检索培训教育等,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2009-2011 年,年均接待读者 65 万人次,书刊借阅量 86 万册次,电子资源检索

39、179 万人次以上,数据库点击量 96 万人次以上,文献下载量 35 万册篇以上。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发挥服务教学的积极作用。学院校园网建成于 2000 年,现配有 CISCO6509E、H3C9508E-V 核心交换机 2 台, 各类汇聚层交换机、接入层交换机及安全设备157 台,专用服务器 26 台;主干带宽 1000 兆、出口总带宽 404 兆,采用双出口多通道高速接入互联网,并选用全星型三层网络拓扑结构,形成了连接三个校区的“万兆核心、千兆楼宇、百兆桌面”的高速以太网,其中新校区有线无线同接入同覆盖;共有网络接入信息点 3759 个,网络用户 15571 个,门户网站日均访问量1

40、0000 人次以上。先后建成了域名解析服务、电子邮件服务、WWW 服务、在线直播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综合教务管理、招生就业管理、站群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FTP 软件资源、多媒体 远程教育等教学资源平台;自主研发了专21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博客、视频点播等网络教学平台。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学分制管理、学生试卷分析、成绩查询、网上选课、网上评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07 门课程实现了网上访问与资源共享,中国大学网络的视频课程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训练中,校园网发挥了重要的应用平台作用。重视校舍、运动场所、活动

41、场所及设施建设,保障人才培养的需要。2011 年,学院教学行政用房面积.5 平方米、生均 10.97平方米;各类教学场所、活动场所及相关设施基本满足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见表 2-2)。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微格教室、绘图绘画室、琴房和舞蹈体操排练教室等,各类教室数量基本满足需要、功能齐备,设施利用良好;实验实训楼、多功能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布局合理、设施条件基本满足要求,运行管理正常有序;田径、球类等运动场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设施,以及河东大讲堂、博识堂等学生活动场所,均实行开放式管理,基本满足学生活动需求。正在建设的图文信息中心,总造价 1.479亿元、建筑面积 54543 平方米,

42、2013 年底将建成使用。表 2-2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览表类 别 数 量 生 均占地面积 .45 101.11校舍建筑总面积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5 10.9722教室面 积/数量 47923.2/320 个(间) -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面 积 25667.38 -图书馆面积 /阅览室座位数 7920/1582 座 -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 13313 座 百名学生配 95座教学用计算机台数 3466 台 百名学生配 25台学生宿舍面积 .3 9.15运动场面积 66465 -(二)保障教学经费投入,满足教学日常运行多渠道努力筹措办学资金,保障教学经费投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2011 年

43、,学院教育经费收入 19188.47 万元,主要含: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 6840.94 万元,学费收入 5683.12万元,社会捐赠收入 188.07 万元,其他收入 268.43 万元等;教学经费支出 1923.57 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761.72 万元,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 161.85 万元。统筹兼顾,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011 年,学院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为 12524.06 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761.72 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达到 14.07%,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1213.0

44、6 元(按折合在校生数计算)。近三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步趋于增长态势(见表 2-3)。表 2-3 2009-2011 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情况23年度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万元)占比(%)折合在校生数(人)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2009 1049.78 7713.30 13.61 11537 909.922010 1220.09 8215.34 14.85 12183 1001.472011 1761.72 12524.06 14.07 14523 1213.06四、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学院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

45、需要,着力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合理制订培养方案按照“文理渗透、理工互补,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设 置思路,构建 “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特色明显、应用性强”的专业体系。学院制定和实施了“十一五” 和 “十二五” 专业建设与发展规 划,出台了运城学院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明确了“依据自身条件,主动适应需要,强化内涵建设,注重特色培育”的专业设 置与管理的基本原则,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合理调整专业布局,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培育专业特色。目前,共有本科专业 32

46、个(另有 5 个专业方向),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农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其中,理学类专业 6 个,占 18.75%;工学类和管理学类专业各 5 个,各占 15.63%;文学类、艺术学类和24教育学类专业各 4 个,各占 12.5%;法学类专业 2 个,占 6.25%;历史学类和农学类专业各 1 个,各占 3.13%。师范类专业 13 个,占 40.63%;非师范类专业 19 个,占 59.37%。初步形成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专业格局。采取“政策 倾斜、重点突破, 优势先行、以点带面” 的专业建设思路,加大特色专业培育力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探索

47、高素质教师培养模式,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探索与行业合作举办专业之路,被教育部确立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专业实施“5+1+2”人才培养模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凝练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果蔬加工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方向,被确立为山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他专业在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开展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培育的良好态势。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学院积极改进和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执行过程管理。2008 年,出台了运城学院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运城学院关于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制定了包括专业教学计划和素质拓展计划的“1+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着力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调研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