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高校立德树人问题的思考 杨兴林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 摘 要: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不是一个单纯的德育命题, 它强调在德育为先 前提下的全面树人以及全面树人基础上的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问题是一个教育问 题, 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二者相互联系, 相互贯通。 立德树人命题的提出具有强 烈的现实针对性, 一方面是我国现实的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和存在严重误区, 另一方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 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高校坚持立德树人, 一方面要牢固确立德育为先意识, 切 实改进德育工作。 具体来说, 需要着力加强党的领导, 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工作体
2、制机制, 培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氛围;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 渠道作用, 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其他课程的教育之中, 实现教育的协调 一致。 另一方面, 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意识, 把人才培养置于高校一切工作的中 心。 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关系的处理上, 坚持把人才培养置于优先 地位;在学校工作布局上, 要自觉突出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在人才培养要求上, 要树立精品意识, 努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卓越人才。 为适应全球化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我国高校立德树人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 集 体主义、 社会主义教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 注重学生的国际交往
3、能 力、 科学素养和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使其成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发展的世界公民。 关键词: 高校; 人才培养; 立德树人; 德育为先; 作者简介: 杨兴林, 男, 湖北房县人,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 法学博士, 主要 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在 校体验研究” (DIA160320) Reflections on the Problems of Strengthening the Mor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Xinglin Department o
4、f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y; Abstract: It is not a simple proposi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hat “the foundation of the university is strengthening the morality”, and it emphasizes the comprehensive talent cultiva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moral education which is on th
5、e basis of all-round talent cultivation. Strengthening the morality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problem, with the ideological attributes, the two being mutual interrelated.The statement for the preposi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morality is closely relevant to the reality. On the one hand, the reality
6、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serious challenges and serious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strengthening morality,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more urgent to require the higher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an ever b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here to the
7、 strengthening the morality, on the one hand to firmly establish the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effectively to improve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particular, 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partys leadership,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
8、urture all-educated people and all-round educ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tmosphere, effectively playing the main channel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mmers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other courses,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ion and consistency of education.On the oth
9、er hand, the ideology of educating people should be firmly established, putt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center of all the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dhering to the personnel training being in the priority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relations;
10、 in view of the layout of the school work, to consciously highlight the premise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n view of talents training,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the high quality of talents for the countrys moderniz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11、istic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mor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ents patriotism, collectivism, socialist education and “human fate community”consciousness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bility, advanced sc
12、ientific literacy,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order to achieve an international citizen serv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s cultivation; strengthening the morality; moral education first; 高校立德树人问题是一段时间以来国内高教研究的重点
13、和热点问题, 学术界发 表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文章, 主要集中在如何把握立德树人命题的涵义, 如何按 照立德树人要求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综观既有研究, 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就立德 树人命题的把握, 立德树人命题的强烈针对性以及高校如何有效进行立德树人 进行思考。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共同特点和基本要求, 尤其是在智育开发、 科学素质培养和提 升方面,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高校并不存在本质区别, 但在立德要求方面却有很 大不同。 西方高校对学生的立德要求主要集中于公民素质的培养, 如英国古典人 文主义代表、大教育家纽曼 (John Henr
14、y Newman) 就认为:“如果一定要赋予大 学教育一个切实的目的, 我的主张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1哈佛大学的哈 瑞刘易斯教授强调, 要通过一系列人文、社会、艺术等方面知识对学习者的哺 育和启迪, 引导年轻人深刻认识自己应对社会知恩图报, 利用掌握的知识为人 类谋福利, 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98年召开的世界 高等教育大会上也强调:“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和企 业管理精英, 更应注意培养负责任的公民。”3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高校, 在 立德要求上有必要学习借鉴西方高校特别是发达国家高校的宝贵经验, 但更要 突出社会主义的德育要求, 包括共产主
15、义理想和道德的培养、 集体主义意识的培 养, 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培养等, 在今天集中体现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 总之, 我国高校在立德树人方面, 以着力培养 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为根本价值追求。 这也是今天研究我国高校认真 领会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如何立德树人讲话精神的根本前提。 一、如何准确把握立德树人命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立德和树人的表述。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大上有立 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之说, 强调树立圣人 之德的重要性。 管子权修有“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 莫如
16、树人”之说, 强调培育人才的重要性。 但是, 中华传统文化中未 见有将立德、树人合二为一的表述。据有关研究, 当代将“立德”与“树人”合 为一个概念的是苏州育才中学, 2000年8月 4日国际金融报报道该校时, 报 道的校训就是“立德树人, 明志育才”。将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 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 出自2007年8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 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讲话, 他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4。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并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全 面贯彻党
17、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把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5272016 年12月7日,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 书记立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和阐述:“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 治方向。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 才能够成为 世界一流大学。 办好我国高校, 办出世界一流大学, 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 培养能
18、力这个核心点, 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6 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命题, 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并达成了 基本共识:立德树人是一个德育命题, 强调育人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 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有助于推动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7。 在此前提下, 关于立德的基本看法, 多数学者认为, 所谓立德, 就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 是“立学德”。也有学者认为“立德”是“立师德”, “立师德”是树人的前提, 师德不立就不能够树人8。持此观点者认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坚持言传和 身教相统一,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
19、注社会相统一, 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 一, 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6, 就是“立师德”的明 证。 如果“立德”是培养他人之德, 那充其量是“树人”的一个重要部分, 逻辑 上无法与“树人”并列。无论把“立德树人”当作纯粹的德育命题, 还是认为 “立德”就是“立师德”, 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也都值得商榷。 先看把立德树人当作纯粹的德育命题。 诚然, 立德就是强调德育, 但强调德育与 立德树人之间并不能画等号, 更不能取代立德树人命题中的“树人”。 从这一命 题形成、 发展的情况看, 胡锦涛同志最早使用这一概念, 他强调“要坚持育人为 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
20、本任务”。在这里, 立德树人显然是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高度概括, 其中育人为本意即培育人才是教育的根 本任务, 德育为先是指在培育人才过程中, 德育应当放在优先位置, 以德率智, 以德率才。 胡锦涛将这 8个字提炼为“立德树人”, 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为我国教育科学领域贡献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来看, 他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也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前提, 就是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重大任务, 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前者强调的是全面树人, 后者突出的 是“立德”的重要性, 其完整涵义仍然是“育
21、人为本, 德育为先”, “立德” 与“树人”密不可分。 正因为如此, 笔者以为, 立德树人是在强调德育为先前提 下的全面树人以及全面树人基础上的德育为先, 对“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 树人”这一重要命题作如此理解, 才更为切合立德树人命题的内在逻辑, 也更 符合胡锦涛、习近平同志讲话的内在逻辑。立德树人命题特意突出立德的地位, 立德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为了牢牢把握树人的正确方向, 实现更好地树人, 更 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正因为如此, 高校的立德 工作必须深入研究全面树人的要求和规律, 紧紧围绕全面树人的要求来展开, 切实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切实避免为德育而德育
22、的形式主义和花架子。 反过来, 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德育, 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 贯穿于育人工作全过程, 引导学生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 前提下来进行, 这既是对多年来我国高校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存在种种误区的严 肃纠偏, 更是对今后我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提出的务实性要求, 具有极 强的现实意义。 再看“立德”就是“立师德”。 这一观点的逻辑依据在于“立德”与“树人”不 是同一位次的概念, 而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立德”是种概念, “树人”是 属概念, 二者不能并列。 如果孤立地从“立德”与“树人”两个概念看, 它们之 间的种属关系确实成立。 但是
23、这并不意味着把“立德”理解为“立师德”, 立德 树人的命题不能成立, 原因亦如上所述。 德是才之率, 智之率, 德决定人的其他 素质, 进而决定人的整体发展方向和价值取舍。 出于凸显立德在德智体美诸项工 作中的极端重要性, 将“立德”单独突出与“树人”并列, 在辩证逻辑的意义 上是完全成立的。 至于“师德论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 议上的讲话为依据, 其实是误解。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内容实际强调的是高校实 现立德树人的基本条件或重要保障, 并不属于立德树人命题本身。 从一般逻辑来 看, 在教育工作中, 教师之德与学生之德确有内在联系, “学高为师, 德高为 范”, 教师师德高
24、尚者, 往往十分注重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善于将德育贯穿 于教育工作的始终, 成为学德养成的自觉引路人, 其本身的人格魅力也有利于 学生模仿, 进而养成高尚的学德, 成长为德才兼备之人。无论如何, “立师德” 不能直接等同于“立学德”, 它是“立学德”的前提, 绝不是“立学德”本身, 其中的逻辑界线十分清楚。 高校的立德树人问题, 尤其是立德, 既是一个教育问题, 也是一个意识形态问 题。 因此, 从教育研究的视角研究立德树人, 要特别注意它的意识形态色彩, 坚 持正确的研究导向, 以有效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 自信和文化自信。 同样, 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研究立德树人,
25、也要充分注意教育发 展的一般规律, 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 深刻体现尊重规律、 顺应规律和利 用规律的理论自觉, 将研究厚植于科学规律的基础之上。 在这一意义上, 我们认 为, 对立德树人的研究不必计较到底是意识形态研究还是教育学术研究。 马克思 主义是意识形态的, 又是高度科学的, 高度科学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它汲取了 人类文明的精华, 更在于它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着力于为人类历 史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彻底解放服务。 同样, 我国高校的立德树人研 究, 只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方法, 立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 要求, 立足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 立足于为
26、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服务, 它就是科学的, 也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的。 深刻把握这一点, 有利于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对高校立德树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进而为相应的 实践发展提供质量更高的理论借鉴。 二、立德树人命题的强烈针对性 在2016年12月7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党的十 八大有关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基础上, 进一步聚焦我国高等教育, 强调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这可以从两个 方面来审视: (一) 我国现实的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和存在严重误区 人才培养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基本功能,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虽
27、然也是大学的基本 功能, 但它们都产生于人才培养功能之后, 是在人才培养功能基础上的叠加, 其重要作用固然是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 基本作用却是服务于大学的人才培养, 推动大学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功能。 因此, 人才培养具有独立性, 独立性是其重 要特征;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则处于从属地位, 从属性是它们的重要特征。在某 些特殊情况下, 一所大学的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功能可能一时无法履行, 但只要 一如既往地坚守大学本分, 培养高质量人才, 它就仍然是大学, 根本性质不会 有任何改变。相反, 一所大学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即使再出色, 但只要它的人 才培养功能未很好履行, 培养的人才质量低下, 不能满
28、足社会期待和进步的需 要, 那它无论如何都不是一所好大学, 甚至根本不能称之为大学, 而应称之为 科学研究所、文化交流中心, 或者商贸公司之类的社会组织。 人才培养是决定大学之为大学的最基本的功能或者根本功能, 但是人才培养绝 非仅仅是智力的开发、才能的发现和培养, 也是人格、心理的型塑和陶冶, 高尚 道德情操的养成和升华, 是立德与立智的有机统一, 并且德在其中居于价值引 领和导向的重要地位。必须注意的是, 虽然立德与立智、立体、立美是辩证的统 一, 但在现实生活中, 谋生总是人的第一需要。 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 走出校门 后在社会上立足, 首先必须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 具备较高的智力
29、和才 能, 否则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 因此, 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多自发倾向于更 好的智力开发和才能培养, 并且倾向的程度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即科学 技术越发展, 对从业人员的科学技术素质要求越高, 从业人员越多, 竞争越激 烈, 大学生的这种自发倾向就越明显, 从而很容易重智力开发、 轻道德情操和心 理品质养成。 大学对这种情况必须高度重视, 并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牢牢把 握人才培养方向, 使大学生健康地成长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 否则就可能 犯历史性错误。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遵循和贯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育人是根本任务, 德育是育人之魂
30、。 但是, 现实中也由于极 为复杂的原因出现了严峻的挑战、 问题和误区, 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 我国社会开始了3 个根本性转型: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从 封闭半封闭社会向改革开放社会转型。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 由于市场经济逐步建 立和发展, 利益驱动在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诱使人们片面注重经济利 益, 一切向钱看。 思想文化逐步活跃, 传统文化重新受到关注, 西方思想文化大 量涌入, 拓展了大学师生的视野, 活跃了高校的学术文化和日常生活, 也导致 泥沙俱下, 封建文化沉渣泛起, 西方腐朽文
31、化乘机渗入, 误导了大学生甚至是 一些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为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 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高校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力量。 但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科学研究更能迅速提升大 学地位, 传播大学声誉, 同时为高校和教师带来比较丰厚的经济实惠等原因, 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重经济利益轻立德教育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对大学的办学定位、 人才培养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 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 人才培养问题、德育问题都成为关注和讨论的重点。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期待, 切实破解高等教育在育人方面出现 的问题, 中央政府将这些内容陆续写进相关政策和
32、文件并督促落实。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根本原则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命题, 是在不断总结我国高等教 育实践经验和充分汲取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确立的。 (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中华民族素来是刻苦耐劳、 积极上进的民族, 曾经以辉煌的科技成就和强大的综 合国力著称于世。然而, 当世界历史前进到 15世纪以后, 西方社会快速完成了 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到大机器生产的根本性转变, 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 迅速提高, 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但当时的中国却由于封建政府盲目自大, 看不清 世界发展大势, 顽固地重农抑商, 压制科学技术发展, 以至于在184
33、0 年的鸦片 战争中一败涂地, 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至诞生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 进而通过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 逐步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 从温饱到小康的 飞跃, 现已进入决胜全面小康、 向着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的新阶 段, 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 “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 起点上”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0, 展示了更加光明的发 展前景, 同时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对科学 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6。 继续推进
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根本的还 是要依靠高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依靠体制机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不断创 新, 依靠改革开放进程中面对种种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的攻坚克难, 依靠思想、 文 化软实力的不断发展和强大。 现阶段, 我国科学技术虽然在部分领域已处于世界 领跑地位, 部分领域处于与世界并跑地位, 却还有相当部分领域处于跟跑地位, 有的甚至还处于很落后的水平。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经济、政治、文化、科 技、社会多方面体制机制还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在文化领域, 我国虽有灿烂悠久、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有以井冈山精 神、延安精
35、神、“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 有改革开放新 时期创造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 但主流文化引领作用的发挥尚有很大 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至今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仍 然不强, 中国故事、中国价值理念尚未能在国际社会得到充分传播。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伟大复兴, 是需要多方面共同作用才 能实现的伟大复兴。 从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的现实来审视, 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建 设强大的高等教育, 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学科和众多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 人才及其他人才。 我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 但还远远不是高等教育 强国, 从大到
36、强,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因为如此, 国家适时做出了加快建设世 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 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增强国家 核心竞争力。对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成就的检验, 固然要看其对国家科 学技术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更重要的是要看其是否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尊重 大学办学规律, 真正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一流的科学技术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 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 的高校, 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原因。 三、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思考 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为人民服务, 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 务, 为巩固和发
37、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3, 培养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立足于前述的认识判断, 高校需要牢固树立两个意识, 做好两大工作。 (一) 牢固确立德育为先意识, 切实改进高校德育工作 没有崇高理想和良好品质, 知识再多, 身体素质再好, 美感和美育技能再强, 也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性工程, 道德品质、思想情操从根本 上影响价值选择和人生发展。智慧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 实践、创新能力没 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学生可能成为“次品”;德育没抓好, 或不认真抓, 优良的 道德情操、心理品质未能养成, 辨别是非的能
38、力和自觉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 学生极可能成为“危险品”。 因此, 高校必须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牢固树立德 育为先意识, 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教学的优先地位, 自觉地将高等教育发展方 向与我国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起来,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精品”, 避免出现有德无才的“危险品”。 在此前 提下, 高校需要在改进德育工作方面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工作体制机制。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 作的领导是高校党委的重要责任。 高校党委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大力培育 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广大学生努力学习、 认同和践
39、行, 自觉抑制享 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 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 形成党委统一领导, 各部门、 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同时又立足学校实际, 建立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 培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的环境氛围。 所有教职工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和责任, 校园内的每一个地方 都应当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 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 与时俱进, 生动活泼, 富有亲和力 和鼓动力, 满足高校广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多方面需求和心理期待, 从根本上扭 转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视为思政教师、学工部门的责任,
40、 与其他人、其他部门无 关的严重认识误区和行为误区, 有效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二是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系统进行思想政 治教育, 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为此, 高 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切实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正确认识和把握 当今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 进而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 主义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全面比较和认识中国 与世界, 进而自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自觉 意识时代和自身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 将青春和理想融于中国特
41、色社会主义 伟大事业, 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总体状况是好的, 但也存在大量的以“说段子”代替理论分析、以所谓精彩的 PPT 赢得学生的“抬头率”、 以大量时髦甚至庸俗的网络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等做 法, 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与这种状况确有关系, 应当 切实扭转。 三是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其他课程同样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同样负有 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在这一意义上, 高校所有课程都应该自觉结合课程性质及 有关内容, 灵活开展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理
42、想和情操。 需要强调的是, 任课教师不仅应当注意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灵活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在 教学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应当特别注意以身示范。 一段时间以来, 一些高校教师受 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往往不注意自己的教师身份, 课内外随便发表对国家和 社会不负责任的言论, 或者做出有违师德或公德的行为, 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消 极, 这类问题应切实解决。 (二)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意识, 切实把人才培养置于高校工作的中心 育人是高校的本分,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 大学如何走进社会中心甚至成为社会 的聚光点, 都应当不忘初心, 牢记自己的本分是育人, 因育人而诞生, 因育人 而发展。 无论大学在与社会互动
43、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重大的变化, 但育人本分不 能变, 否则大学就不复存在。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意识, 切实把人才培养置于高校工作的中心, 必须做好以下 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 必须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 就科学研究而言, 大学是传承知识和创新知识的中心, 这决定了科学研究在大学的重要地位, 也 是党和政府强调大学科学研究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成为现代化建设重要 力量的内在依据。 如上所述, 无论科学研究在大学的地位如何重要, 也不管大学 的科学研究对社会贡献多么重大, 与人才培养相比, 它始终居于次要地位, 在 二者关系的处理上, 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将人才培养置于优
44、先地位, 绝不能因 为任何利益关涉而使其有任何偏离。高校的社会服务有三重涵义:一是学科发展 要考虑社会需要, 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或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切实针对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高水平人才和 各种实用型人才;三是高校师生对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居民需求提供具体 服务。其中, 第一、二类服务是高校的主导性服务, 第三类服务则应视高校的实 际决定, 行有余力可以多一些, 相反则可以少一些。 至于那些完全可以由社会承 担的服务, 高校应当少参与或不参与。对于社会难以承担、需要借助高校的知识 优势和人才优势才能完成的服务, 高校才应当主动提供, 不能将
45、社会本可以承 担的工作大量揽入怀中, 更不能由于经济利益驱动与社会争饭吃, 以至于影响 人才培养, “种别人的田, 荒自己的地”。这类状况目前在不少高校都有不同程 度的存在, 应当从根本上矫正。 其次, 学校工作布局必须自觉突出人才培养这一主题。 现代高校是一个有着复杂 科层结构的社会有机体, 部门、学院、教师、学生、职工、领导、群众各有利益诉求, 改革、发展、稳定各有本质规定, 需要科学、妥善地安排和处理, 但不管 有多少利益、 关系和诉求, 高校工作都必须也只能以人才培养为前提, 围绕人才 培养来展开, 始终以有利于人才培养要求的贯彻、 目标的实现来展开。 具体而言, 人、财、物、时间、空
46、间的安排, 必须以确保人才培养为中心来统筹;改革、建 设、规划、政策必须以确保人才培养为中心来制定;教师职务的晋升以及不同类 型专业技术职务的设置和比例, 必须在确保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前提下来把握;各 级干部的配置, 必须以确保人才培养为中心来考虑;教职工薪酬标准的设定及调 整, 必须以确保人才培养为中心向教师群体作适当倾斜。 汲取我国高校过去的办 学经验与教训,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意识, 尤其需要落实书记和校长在人才培养 工作中的第一责任。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 特别是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书记 和校长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第一责任人地位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谓第一 责任, 具体的权力与责任内
47、涵是什么, 尚未有明确的理论探讨和文件规定, 这 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 再次, 必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树立精品意识, 努力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培 养卓越人才。立德树人, 育人为本, 说一千道一万, 最根本的是培养高质量人 才。今天, “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实际上是对 高质量人才特别是卓越人才的渴求更加迫切。回应国家、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迫 切需要, 高校必须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特别 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明确的是, 卓越人才并非仅就科学研究而言。三百 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行行需要人才。高校应善于针对学生的不同素质特点、兴 趣
48、特长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为学生的不同爱好、兴趣、 特点、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为不同行业培养不同要求和标准的卓越人 才、为全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及时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 确保卓越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 高校领导、 教师不仅需要通过多种方 式深入学生, 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 而且需要通过类似大学生学情调查、 大学生 毕业薪酬调查等现代调查研究方式, 全面研判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发 现问题, 定向施策。 需要强调的是,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方向性的问题是要 把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 牢牢把握
49、 办学的正确方向, 确保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和根本任务得到贯彻和落实。 必须看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一切都需要探索, 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置身于全球联 系、 互动空前的时代, 不仅要进行国内的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 生态建设, 在 一系列方面进行改革攻坚, 为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多方面的保证和支持, 还要以巨大的精力和高度的智 慧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 要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不同文 化习俗的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交往与合作。在交往与合 作的过程中, 要善于利用国际规则、 法律和法规维护国家权益, 保护本国人民利 益, 也要在交往、 合作中善于处理和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 适应不同的文化和习 俗, 在国际事务中传播中国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 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 国, 相信中国, 愿意与中国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