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书法入门.docx

上传人:oceanpvg 文档编号:2534985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入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书法入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书法入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书法入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书法入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书法入门书 法 入 门第 一 章 书 法 艺 术 的 文 房 四 宝毛笔字的书写用具,主要是笔、墨、纸、砚,通常称“文房四宝”。要学书法,就得了解这些文具,知道如何选择,怎样保护。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这是十分必要的。笔毛笔,相传是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也有的说“虞舜造笔”。 其实,毛笔的历史比蒙恬、虞舜都早得多。原始文化的仰韶彩陶上,就有用毛笔绘制的纹饰,露锋之处,一根根笔毛的痕迹都清清楚楚。它的历史 比文字还早,距今至少有 6000 多年了。汉字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且饮誉世界,同采用了毛笔这种特制的书写 用具有莫大关系。毛笔笔头是用羊、狼、鼠、兔等的须毛制成,因其柔软, 可轻可重,可粗

2、可细,方才可能写出天成人妙的奇异点画,形成出神入化的 艺术妙境。毛笔其他质料的工具,也可以写出各种漂亮的字体,但是却难以 取得有如毛笔书法这样高的艺术成就。毛笔制作积几千年之经验,而最负盛名的当推湖笔。湖笔因产于古代湖 州而得名,创始于元代,距今有 700 多年历史。毛笔有软毫、硬毫和兼毫之分。 软毫:性柔软,易濡墨;制作原料多选取羊毛,故俗称羊毫。书家有的认为用羊毫易练出笔力,主张初学者以选用羊毫为宜。我的体会是,中小学 生习字,多从中楷开始,宜先求工整。羊毫虽佳,却难掌握,用兼毫较为合 适。硬毫:性强劲,不能多含墨;选取黄鼠狼尾毫为主制成,故俗称狼毫。 练习小字,为求工整,宜用硬毫。兼毫:

3、属中性,刚柔兼济,是兼用羊毫与其他兽毫配制成的。野兔豪毛 色近于紫,故兔豪又称紫毫。依比例,有七紫三羊、三羊七紫、五羊五紫, 则称紫羊兼。如何选笔? 一是大小软硬要合于实用。一般说,写大字用大笔、软笔;写小字用小笔、硬笔。二是笔尖要圆如锥,捺如凿,具备圆、尖、齐、健四个特点。圆,是笔 头圆聚饱满;尖,是指笔尖锋颖如锥;齐,是将笔尖润开捺平即捏扁,锋如 凿刃一样平齐;健,指笔锋有弹性,劲健有力。可将新笔蘸些唾液润开,在 大 拇 指 甲 上 来 回 绕 圈 儿 。 若 圆 转 自 如 , 绕 罢 提 起 , 笔 尖 自 然 收 束 , 回 复 尖 挺 , 就可以。如何护笔? 新笔启用,笔头上有胶,

4、须先用温水(不能用热水)浸泡,让其发开,名曰发笔。注意不可硬捻,更不能用牙咬开。小楷笔可发开笔头的 2/5,中 楷笔可发开 1/2, 大 楷 笔 可 发 开 2/3。 一 般 说 , 毛 笔 不 宜 全 发 开 , 全 发 开 则 软 弱无力。发开多少合适,终归要看使用起来是否合适。毛笔用过后,大字笔要用清水洗净,不留宿墨,再将笔头理顺,笔头向 下,悬挂起来。小字笔,要用笔套保护起来,以防笔豪胶结。若长期不用,则要放入匣或囊中,放入樟脑,以防虫蛀。墨墨,相传周宣王时“邢夷始制墨”。有学古考证,邢夷当为刑夷,换言 之 , 即 古 代 有 了 刑 罚 之 后 就 有 了 墨 。 古 籍 记 载 ,

5、 舜 时 有 五 刑 , 其 中 之 一 为 墨 , 就是在犯人额上刺绞,用墨涂上,也称黥刑。这样,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已有 墨了, 约有 4000 年历史。 商代甲骨背面也发现多有墨书。 秦汉墨丸也有出土。古代用墨非常考究。汉代隃麋(今陕西千阳)以制墨而闻名,故隃麋成 为古墨的代称。晋代女书法家卫夫人所著笔陈图说:“其墨取庐山之松 烟,代郡之鹿角胶,10 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记载:当时制墨,不仅讲究墨烟,讲究用胶,还要放入珍珠、麝香等药物, 以增强墨的光泽,颜色,除祛异味,令有香气。唐末出现了以制墨而名闻于 世的墨工奚超、奚廷圭父子。奚氏后南迁安徽歙县,奚廷圭被南唐后主李

6、煜任命为皇家的墨务官,赐 姓李,故后世又称李廷圭。李廷圭所制之墨,香味浓郁,光泽如漆,当时就 与 黄 金 等 价 。 宋 时 已 成 为 文 林 珍 宝 , 已 有 “黄 金 易 得 , 李 墨 难 求 ”的 感 叹 了 。 宋人何薳著墨记、晁贯之著墨经,出现了制墨的专著。近世有人统 计 , 历 代 古 人 制 墨 所 用 药 物 , 仅 见 诸 记 载 的 就 有 50 多 种 。 不 难 想 见 , 古 人 是 多么重视墨这一用品了。墨的常见品种,按制作用的主要原料,大致可分为三类: 松烟墨。主要是用松木烧烟,掺入适量的胶、药材和香料制成。而松烟墨又以徽墨为上上之品。 油 烟 墨 。 即

7、用 油 类 烧 烟 制 成 , 通 常 多 用 桐 油 、 麻 油 、 菜 籽 油 , 以 及 石 油 。制墨时亦掺入适量的胶、药材、香料。 油 松 墨 。 以 油 烟 及 松 烟 混 合 制 成 。 由 于 混 合 的 比 例 不 同 , 墨 质 有 所 不 同 。 如何选墨? 墨质优劣,从色泽与声音可以分辨出来。色泽以紫光为上,墨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轻轻击墨,音清者为上,音浊者为下。研于砚,其 声细者为佳,粗者为次。如何磨墨? 磨墨要用清水。清水以含有微量盐灰的水为优,次井水,次自来水,次蒸馏水。注意不要用茶水,也不要用热水。 研磨时,墨要保持平正,要重按轻推,圈大力匀,平稳而缓

8、慢。初研,水宜少,磨浓了,再加水,再磨浓。墨磨得要浓淡适度,太浓易使笔锋胶涩 难用,太淡又易透纸。墨湿而再干,则易碎裂。可在墨外裹上一两层纸。用时不污手指,也可 保护墨不碎裂。平时练字,为了方便,多用墨汁。墨汁过浓。可倒出少许与清水在砚中 调和。注意不要往墨汁瓶中加水,那会使墨汁中的胶质腐坏发臭。纸纸,相传为东汉蔡伦所发明。考古发现,早在蔡伦之前 200 年,西汉初期已有粗糙的麻纸了。但在已发现的多种古纸中。凡比蔡伦时代为早的纸, 如西安灞桥纸、陕西扶风纸,名为麻纸,实为絮团,上面都没有写字;而在 蔡伦之后的纸张,如新疆罗丰泊纸,甘肃武威旱滩坡纸,却都是用之于书写 的,上有墨迹可证。因而可以说

9、、蔡伦是古代造纸术的革新家,古麻纸经蔡 伦革新制作技术,才便于书写了。称其为纸的发明者,也是不过分的。纸的品类多不胜举,但用之于毛笔书法的纸张,历来以宣纸最著名。 据考证,宣纸创始于南朝,当时有凝霸、银光之名。 宣纸的集中产地在安徽泾县。泾县唐时属宣州管辖。后世泾县等地纸张也集中到宣城外销,故有宣纸之名。 宣 纸 质 地 绵 纫 , 纹 理 细 密 , 宜 于 表 达 书 画 艺 术 的 妙 趣 。 同 时 , 抗 拉 力 强 ,不易虫蛀,便于长期保存,故有“千年寿纸”之誉。 宣纸品类名称很多,如单宣、夹宣、罗纹宣以及珊瑚宣、虎皮宣、玉版宣等等。以纸质区别,可概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类。 生

10、宣,易吸水,渗墨,同时要注意墨的浓淡相宜。 熟宣,是生宣经加明矾、骨胶等处理而成,不易吸水,纸质较硬。 半熟宣,也是由生宣加工而成的,介于中性,能吸水,而不易渗化。 宣纸是书画用的较为贵重的纸,初学写字,用纸不必太考究,要选用比较糙而涩的纸为好,通用的有元书纸、毛边纸、白麻纸均可。但不宜用过于 光滑的纸张,如油光纸、拷贝纸等。纸糙涩容易练出笔力,光滑则用于练笔 不利。砚砚,始于何时?古人不知,就将之归功于人文初祖的黄帝。东汉李尤撰墨砚铭就说:“书契既造,砚、墨乃陈。”意思是发明了文字,就有了 砚和墨。其实,在世上还没有文字之前,已有了砚。砚,最初是用于绘画, 用以研磨颜料的。西安半坡发现有先民

11、制陶时用以研磨颜料的石磨盘,且有 研磨痕迹。这是已知的原始石砚,距今约六七千年。比古史传说的黄帝时代 还要早一两千年呢!1.端砚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那里有座斧柯山,山下有水名端溪,山上出端石,制砚最佳,名曰端砚。 端 砚 , 以 紫 色 者 为 佳 , 紫 如 猪 肝 者 最 佳 。 发 墨 快 , 不 损 毫 , 有 墨 不 易 干 ,天寒不易冻。2.歙砚 歙砚,因所用砚材出之于唐代歙州而得名。歙州所辖多县均产歙石,但以龙尾山(在今江西婺源)所产歙石最佳,故又称歙砚为龙尾砚。 歙石一般色泽黝黑,略显青碧,用碧云形容其色泽是很贴切的。歙石中质地优异的多有金星、金晕等。金星、金晕,大的似豆,小的

12、似鱼子。这金 色的星、晕,是硫化铁的点滴物,硬度大,既易挫墨,又易伤笔,但光泽闪 耀,灿若飞星,惹人爱怜。砚工精心布置,妙用瑕瑜,将星晕处雕作砚床, 而将无星晕之中心雕为砚堂。有若俏色玉雕,变瑕为瑜,相得益彰。3.洮砚 产于古代洮州。今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为洮砚的集中产地。洮砚是以洮石制成的。洮石出之于临洮大河中,故以洮名。洮砚石质坚而润,发墨快, 蓄墨久而不下,固之成为名砚之一。洮砚以绿洮、红洮最为著名。绿洮是用绿漪石制成。深绿的称鹦哥绿, 淡绿的称柳叶青,色绿带波,优美自然。红洮古称野鸭血:今称玫瑰红。色 红雅丽,细润纯净。三大名砚的共同特点:砚石质地坚润而细腻,坚而不燥,腻而不滑。 坚润不

13、燥则易于发墨。细腻不滑则出墨块。 初学写字,选购石砚,只要石质不大光滑,而又不过于粗糙,就可以使用。但要选有砚盖的砚。这样的砚,便于蓄墨,可免于风吹墨汁干涸。砚用 后,要洗净。在砚心少贮清水以养砚。尤要防沾油污。第 二 章 如 何 学 习 书 法学习书法从哪种字体入手好呢?对于这个问题,书法家们各自有不同的 看法。有的说从篆书入手好;有的说从隶书入手好;有的说从行书入手好。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从楷书入手较好。我之所以不同意从篆、隶入手学书,是因为学篆书首先遇到一个难以认 识的问题,增加了学习的困难;其次,篆书兴起和通用的时代距离现在比较 遥远。现在的入们,绝大多数不识篆字。当今,

14、篆书作为一种字体,仍有其 艺术欣赏价值,而其实用价值却已今非昔比。我认为,对于只想通过学习书 法写出工整美观的楷书、行书以适应学习、工作需要的人来说,可以不学篆 书。隶书比篆书易识易写,但与楷书比较起来,点画显得优柔有余,刚劲不 足,并且结构易于分布平正,学好隶书再学楷书难,而学好楷书再学隶书易这是就初学而言的,如果要想窥其堂奥,达到高深的艺术境界,学好任 何字体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楷书如站 立,行书如行走,草书如奔跑。楷在这里是楷模、典范的意思。楷书点画分 明,搭配匀称,形体方正,应规入矩,宜于初学。明朝书法理论家丰坊说: “学书须先楷法

15、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对 于初学者来说,绕过楷书,直接学行书或草书,就会因为忽视了楷书的基本 点画、结构的训练、写出的字容易出现点画不规矩,笔力不刚劲,疏密不匀 称,结构不安稳,比例不适当等弊病。所以唐孙过庭说:“图真不悟,习草 将迷。”明代汪砢玉也说:“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学真而先习草,如人未学 立而欲走,盖可笑也。”对于初学书法从哪种字体入手为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必要也不 可能强求一致,只要得法并下得深功,从任何字体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谓 殊 途 同 归 。 但 其 所 花 费 的 时 间 精 力 , 所 走 路 程 的 远 近 曲 直 恐 怕 就 大 相 径

16、庭 了 。 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宜从楷入。楷书从汉朝就已有其雏形,魏、晋大为盛行,至隋、唐乃集其大成,初 学者学习哪一朝代的为好呢?我认为从唐楷入手学书,有法可依,能把笔画写得方中矩,圆中规,直 中绳,长短合度,轻重合宜,结构稳健,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人认为,唐楷法度森严,学习时容易被那严格的规矩所束缚,而提出 初学应从魏晋入手,说这样可以把字写得天真烂漫,自由放纵。我认为要把 字写得或古拙,或俊俏,或庄重,或飘逸,或丰伟,或潇洒,或肃穆,或飞 动,总之具有一定的风格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初学者却应力求结构的 工 整 规 矩 。 正 如 孙 过 庭 所 说 : “初 学 分 布

17、, 但 求 平 正 ; 既 知 平 正 , 务 追 险 绝 ;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学不学平正,字就会歪斜无仪;但过于平正,又 将呆板而无生气,所以又必须追求险绝;险绝过甚,便会狂怪无态,因此又 要归于平正。这就是学书循环往复,不断升华的过程。以平正论,唐楷当之 无 愧 。 清 代 梁 说 : “学 书 须 临 唐 碑 , 到 极 劲 健 时 然 后 归 到 晋 人 , 则 神 韵 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先学法度森严的还是先学 自由放纵的,唐徐浩论书云:“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 所附。”这话很有见地。我赞成先从点画瘦硬的唐楷起步。初唐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用

18、笔洁净,结构精严,对后世影响很大。欧书皇甫君碑最足以代表欧书险劲的风格,而且是已印行的欧体字中最清 晰、神气最完足的。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朴厚凝重而又挺拔劲健,结体平 稳 中 追 求 险 峻 。 梁 对 欧 字 极 为 推 崇 , 说 : “写 透 欧 书 , 碑 版 皆 可 书 矣 。 ” 清朝杨守敬说:“欧阳信本之醴泉铭,赵子固推为楷法极则,人无异议。” 初学者学此二碑,可避免结构松散的毛病。中唐书家颜真卿 44 岁时书写的 多 宝 塔 碑 多 用 方 笔 , 横 轻 竖 重 对 比 鲜 明,富于立体感,结构方整严谨,宜于初学。颜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笔画丰满 雄强,结体宽舒,往往追求天真烂漫,返朴

19、归真的意趣,初学易失于臃肿丑 怪,不宜作为入门途径。晚唐书家柳公权所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用笔方圆兼备,点画 清劲,有如铮铮铁骨,结体中心紧聚,四外舒展,学之能够得到瘦硬的笔画 与严谨的结构。以 上 所 举 各 碑 , 只 要 教 授 得 法 , 学 者 持 之 以 恒 , 在 半 年 至 一 年 内 “入帖” 是不成问题的。执 笔执笔问题并不怎么玄奥。 人 们 拿 东 西 都 是 用 手 指 指 肚 部 分 , 执 笔 也 是 用 这 个 部 分 。 执 笔 时 用 拇 指 、食指、中指的指肚部分捏着笔管,用无名指指甲和肉相接的部分顶住笔管, 小指自然地附着在无名指下这就是最通用的五指执笔法。

20、执笔的要领可以用“指实、掌虚、腕平、掌竖、身正、足安”来概括。 指实是执笔要松紧适当,过紧会僵死,又容易疲劳、抖动,过松写出的点画又可能软弱无力。 掌虚是手指与手掌之间、拇指与食指之间要有空隙,不可大把攥。 指 实 掌 虚 的 要 求 , 就 好 比 手 里 攥 着 一 只 小 鸟 , 攥 得 太 紧 , 鸟 就 会 被 攥 死 ;太松了,鸟又会飞掉。也就是说要松紧适度。 腕 平 是 指 腕 上 部 两 个 骨 节 之 间 的 平 面 与 桌 面 大 致 平 行 , 并 且 要 腕 低 于掌,这样掌也就竖起来了。写字是讲究腕力的,坐着写字,以肘着案如果不 做 到 腕 平 掌 竖 , 写 出 的

21、 点 画 就 可 能 软 弱 无 力 。 腕 平 , 指 的 是 执 笔 时 要 接 近 平 , 但 运 笔 时 却 不 需 总 是 这 样 。 执 笔 在 于 手 , 运 笔 在 于 腕 , 执 笔 要 实 , 运 腕 要 活 。 运笔时手腕的左右两个骨节是在不停地上下转换着运动的,否则写字时就变 成了胳膊机械地平行移动了。在执笔问题上,还有一点要说及的,就是我国汉字的构造及写法都是适 合右手执笔的。如果用左手执笔,书写时多有不便,如写横时就必须由左至 右推着笔运行,这样就显得笨拙。汉字下笔顺序有先左后右的原则,所以提 倡初学者用右手执笔。身正就是写字时要坐端正,胸部自然挺起并与桌面保持一拳

22、之隔。右手 书写时左手按在纸面上,以求力的均衡。写字时如果低头曲背,不但字写不 好,日久天长,视力和脊柱都会受影响。清朝末年,江苏武进县有个书法家 叫唐驼。唐驼学书勤奋,每日黎明即起,刻苦习书,寒暑无间,三年后楷书 大进,但因坐姿不正,致成驼背。这个教训值得学书同志记取。足安就是写字时两脚微开,与肩同宽,平放地上,以保持身体安稳。运 腕执笔在指间,指连于腕,腕连于肘,要想运笔灵活,必须指。腕、肘互 相配合,而关键在于腕的运动。赠送给别人的书法作品,上款有时题“某某 正腕”,就包含着请受书者指正腕的运用是否灵活或腕力是否雄强的意思。 运腕就是靠手腕的上下提按和前后左右起伏往返而操纵笔锋,写出合乎

23、要求 的点画。书写时因手腕与桌面的距离不同而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着 腕 : 即 手 腕 贴 在 桌 面 上 写 字 。 着 腕 法 因 腕 与 桌 面 接 触 , 妨 碍 笔 的 运 动 , 写小楷时可用,写稍大的字就不适宜了。枕腕;即用左手垫在右手腕下写字。这种方法与着腕法没有多大区别, 腕的活动仍受很大局限,而且一旦养成习惯,就扔不掉左手这根“拐棍”, 写大字时就感到力不从心。我曾见到一位老先生,写了一辈子字,左手仍垫 在右手腕下,小楷及一寸以内的字写得不错,但写二寸左右的字就缺乏气势 了。提腕:即用肘部支撑在桌面上,而把手腕提起来,这是坐着写中字最多 见的腕法。悬腕:写字时自腕至肘都不放置

24、在桌面上叫悬腕。写大字必须悬腕,只 有悬腕,才能力从肩臂出而达于纸上,而且由于手臂不受桌面的阻障,笔的 纵横牵掣、上下提顿随心所欲,所以是最自由灵活的方法。有的初学者问我:写蝇头小楷为什么不必悬腕?写盈尺大字为什么腕与 肘不依附桌面?我回答说:写小楷实无必要,写大字非悬不可。蝇头小楷笔 画 短 、 字 小 , 只 需 运 指 就 足 以 应 付 , 何 必 要 悬 起 整 个 手 臂 ? 而 且 楷 书 在 点 画 、 结构等方面要求极严,手臂全悬既不稳定,又不会持久,很难写好,为什么 说写大字肘部非离开桌面不可呢?大字笔画长,手臂不离开桌面,笔的挥运 就不自如,以写长横为例,假如以肘着案,如

25、同以肘为圆心,以小臂为半径 循规作圆,这样写出的长横必然不能平直,如此写字,岂能写好?另外从字 体方面看,篆书、隶书、楷书在点画、结构等方面比起行、草书来,要求比 较严格,用笔较为规矩,腕与桌面的距离就要近些。行、草书则比较放纵飞 动,腕与桌面的距离就要远些。所以我认为腕肘离开桌面与否、离开桌面的 远近,要根据字的大小和字体而定,不可一概而论。运 笔学会了执笔,就可以进一步学习运笔。学习写字,首先要学习点画,点 画犹如字的建筑材料。建造搂阁亭台,不准备好材料,或是准备的材料不合 乎质量要求,那搂阁亭台就不会美观坚固。学书亦然,点画写不好,字也肯 定不会美观。学习运笔,就是学习如何通过笔把墨落在

26、纸上,形成合乎要求 的点画。本文所述的运笔方法,主要以丁文隽先生的意见为依据。现将几种主要 的运笔方法介绍如下。笔的运动可分为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纵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垂直方向 的高低运动。横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平行方向的前后左右的运动。纵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落笔:笔最初接触纸面叫落笔,也叫起笔。落笔一般较轻,像鸟儿由空中落在枝头上。落笔是运笔的开始。 顿笔:把笔往下按叫顿笔。顿笔不可过重,过重了点画就会太肥。 提笔:把笔往起提叫提笔,一般在顿笔之后都要提笔。提笔如鸟儿将要离地高飞。横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行笔:笔锋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笔,行笔也叫走笔、过笔。 挫笔:笔顿后微提,使笔锋转动,微

27、离顿处叫挫笔。挫笔大多用在笔画转折处,如写口字的横折时,先提笔,用笔尖写出棱角,然后顿笔,这时把 笔微提,于是出现第二个棱角,再略微转动笔锋,使笔尖朝着笔画的上方这时叫挫笔,最后继续行笔,横折就写成。 折笔:写点画时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断然改变方向,有意显露棱角叫折笔。如写横时先向左上方落笔,然后往右下折,写 出方棱来,即为折笔。转笔:笔锋旋转叫转笔,转笔是为了写出不带棱角的点画,如写“马” 字第二笔或写“元”字第四笔时,为了使转折处不露棱角,就要像用圆规画 圆一样转动笔锋。回 笔 : 笔 停 后 返 回 来 时 的 方 向 叫 回 笔 。 回笔是为了 “护尾以避免 “折木

28、” 。 衄笔:笔下行而逆反叫衄笔,与回锋不同,回笔用转,衄笔用逆。如写 左竖钩,竖写至长短合度时,提笔左行再逆反使笔锋朝即将挑出的钩的相反方向此即为衄笔 最后提笔挑出。纵笔:笔锋边行边提,去而不返叫纵笔。 如写撇时,用笔由重到轻,最后出锋就用纵笔。 除了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之外,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运笔方法,这种笔法既不提也不顿,即不转也不行,而是笔停在纸上,这就叫驻笔。驻笔 是为了取势,即取得点画的某种态势。以 上 讲 的 是 几 种 常 用 的 运 筹 方 法 , 初 学 者 在 写 字 实 践 中 , 只 要 细 心 揣 摩 , 是会逐渐掌握更多的笔法的。中 锋 与 侧 锋历代书法家在讲

29、用笔时都强调中锋行笔,什么叫中锋行笔呢? 毛笔笔头的尖端部分叫笔锋,又叫笔心,四外较短的毛叫副毫。中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经常在点画当中运行。这样顺着使用笔毛,笔毛平铺 在纸上,写出的点画看起来浑厚圆润,有立体感。侧锋即偏锋,侧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不在点画中间运行,而是偏 在点画的一侧,写横画时常偏在上边,写竖画时常偏在左边。侧锋行笔,起 笔处易见棱角,但点画往往缺乏立体感,而且由于没有顺着笔毛的方向用笔 而是横着刷,容易出现笔画一边整齐,另一边不整齐的现象。富 于 变 化 是 我 国 文 字 及 书 法 的 显 著 特 色 之 一 。 从 汉 字 的 构 造 上 看 , 横 竖 、 撇

30、捺、繁简、宽窄、长短、斜正,各具其态;从用笔上看,提顿、行驻、纵 收、藏露、转折、疾徐,无所不用,因而使得点画的方圆、粗细、俯仰、曲 直变化多姿;从结构上看,疏密、开合、聚散、稳险,各尽其美;从用墨上 看,枯润、浓淡、干湿交映生辉;从章法上看,大小、虚实、断连,参差错落。可以说,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正确处理这一对立矛盾的过程。在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中,这些矛盾都达到了对立统一。中锋、侧锋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用笔方法,只用中锋或只用侧锋都 显得单调,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方能燕瘦环肥,各尽 其美。因此笔笔中锋实无必要,况且笔笔中锋也不可能,如果写字时,尤其 在写流速较快的行书

31、、草书时,总是斤斤计较是否中锋行笔,肯定会影响到 行笔的疾徐,章法的错落,气韵的生动诸方面。试看被说成是笔笔中锋的怀 素自叙帖,不也是兼用侧锋的吗!所以明朝丰坊说:“古人作篆、分、 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即中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 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有人说,要保持中锋行笔,就要在写字时保持毛笔笔身的端正和笔头的 圆锥形态。这种说法不够确切。丁文隽先生的书法精论说得更明确:“笔管直竖不欹,亦不能尽掠 磔波撇之势,除作古文籀篆外,不能始终用腕平管直之法”,“包世臣论此 法最精,他说:石工镌字画,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验而类之,纸犹石也, 笔犹钻也,指犹锤也

32、。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 者 管 转 向 下 , 画 左 行 者 管 转 向 右 , 是 以 指 得 势 而 锋 得 力 故 管 不 能 终 直 , 腕亦不能终平也。”历代书家都强调运腕要轻灵虚活的作用。 虞世南说: “用笔须手腕轻灵。 ” 康有为说:“左腕挺开贴案,则气势停匀,右腕益虚活,如此则八面完全, 险劲雄深,篆真行草,无不得势矣。”腕要轻灵“虚活”就不可能保持笔身 的 端 正 , 而 要 保 持 笔 身 的 端 正 , 腕 将 会 何 等 僵 死 ? 据 我 临 池 的 体 会 , 笔 身 正 , 写出的点画也可能是偏锋,笔身不正也可以写出中锋,笔在运行过程中

33、,笔 身端正的时刻是短暂的,而上下左右倾倒则是经常的。写字过程保持笔头的圆锥形态也不可能。严格地说,只要笔一着纸,圆 锥形态即遭到破坏。笔越下按,点画就越粗壮,笔毫也越平铺,此时笔头的 前端呈现的形状是齐而不是尖;反之,笔越上提,点画就越细瘦,笔毫也越 收拢,越接近圆锥形,但要保持笔头圆锥形态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即使 真能做到保持笔头的圆锥形状,也如清朝吴育所说:“专用笔尖直下,以墨 裹锋,不假力于副毫,自以为藏锋内转,只形薄怯。”点 画 写 法我国历史上擅长楷书的书家众多,他们的书法作品各具风格,初学楷书 的同志,应该先学习点、横、竖、撇、捺、钩等基本点画的写法,然后再根 据自己的爱好,选

34、择自己喜爱的碑帖临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写出的点 画和结构就能逐渐接近所临的碑帖。现将基本点画的写法列表说明: 撇 的 藏 锋 法 : 落 笔 、 折 笔 与 点 的 写 法 大 致 相 同 , 然 后 向 左 逐 渐 提 笔 撇 出 ,速度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尾部过尖过细,这样会形成病笔“鼠 尾”,并旦笔画的长短也不易控制;太慢了,尾部又会钝而无锋。露锋法是笔锋直落,然后调整笔锋成中锋撇出。 横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右先左,到左端时折笔下顿,再轻提笔用中锋向右行,至长短合度时先轻提笔用侧锋写出右上端的棱角,然后顿笔,至右下端时转笔左收。 露 锋 法 是 笔 往 右 下 方 一 落

35、在 纸 上 , 立 即 用 中 锋 往 右 行 , 其 余 提 笔 、 顿 笔 、收笔都与藏锋法同。用露锋法写横时,特别要注意落笔不可过于往右下方切 锋,否则横的左端会菲薄虚浮。点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下先上,到顶端折笔,不能用转笔法,转 则 顶 端 不 尖 锐 , 然 后 往 右 下 方 行 笔 , 至 底 部 左 下 方 转 笔 , 最 后 往 左 上 方 收 笔 。 点的形状是上尖下圆,腹(左边)平背(右边)圆。露锋法是顺锋直下笔这种用笔法又称切锋,其余行笔、收笔都和藏 锋法相同。捺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有先左,然后向上转笔(如用圆规画圆, 又像用毛笔画半个小圆点),再立即往右下行并逐渐按笔

36、使笔画逐渐加粗, 将出锋时驻笔,最后顺势提笔出锋。书写的全过程可以用“逆入平出”来概 括。平出指的是捺角时不可以有折角。捺中较陡直者称为纵捺,又称金刀,用于木、本、来、史等字;较平缓 者称为横捺,又称游鱼,用于走之等。凡纵捺首端与其他笔画相衔接而不外 露者,起笔可顺而不逆。横捺的露锋法是顺锋直落,然后侧锋上行,其余行笔、驻笔、出锋均与 藏锋法同。竖有悬针、垂露之异,下部收笔呈露水将滴状者称垂露部出锋尖锐如针 状者称悬针。垂露竖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折笔向下,调整笔锋成中锋下行,至长短 合度时稍提笔往左(或右)回锋收笔。露锋法是切锋直落,调整笔锋成中锋行笔,其余笔法均与藏锋法同。 悬针竖的藏锋法、

37、露锋法起笔、行笔均与垂露竖同,至长短合度时缓缓提笔出锋,其速度要求近似撇,但比撇更慢些。因为悬针竖如中流砥柱,中 正不欹,如果出锋过快,可能出现歪斜、虚飘的现象。悬针最难的是写得不 偏不斜,有如铁柱兀立而又不僵直,初学者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得心应手。钩的变化最多,这里先讲最基本的两种左钩和右钩。 左钩和右钩都附属于竖。竖至下部将出钩时先微提笔向左下行(这样就在竖的右方出现了棱角),至钩的底部时衄笔向左挑出即形成左钩。右钩与 左钩笔法同,只是方向相反。另有一种右钩,看上去像是两笔写成的,称之 为搭钩,用于辰、氏等右边有长捺或长戈等字。其写法是,竖至长短合度将 要写钩时,先驻笔,然后提笔左行,折笔下顿

38、,最后提笔挑出。学 会 了 左 钩 、 右 钩 之 后 , 可 进 一 步 学 习 狮 口 、 凤 翅 、 宝 盖 、 龙 尾 、 直 戈 、 横戈等。狮口的写法是:用笔如写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调整笔锋成中锋向 左 下 行 笔 , 至 长 短 合 度 时 衄 笔 向 上 , 顺 势 提 笔 挑 出 。 狮 口 法 用 于 句 、 匀 、 蜀 、 南、马、为等字。凤翅的写法是: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调整笔锋成中锋, 然后中锋行笔如循规作圆,至长短合度时,衄笔顺势挑出。写凤翅时要求转 折处和将出钩处要粗些,中间部分要细些。凤翅法用于风、凤等字。宝盖的写法分为方笔式和圆笔式: 方笔式:

39、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回锋至转折处再铺毫用中锋或侧锋出钩。圆 笔 式 : 用 笔 如 同 横 画 , 至 转 折 处 先 提 后 顿 , 用 中 锋 回 旋 至 转 折 处 出 钩 。 此法多见于柳体。无论方笔式、圆笔式,所出之钩宜平不宜垂,以便与宝盖下的部分相呼 应。宝盖法用于空、宝、予、冠等字。龙尾的写法是:用笔如同竖画,转折时如循规作圆,边行边转动笔锋, 行过弯转处后用笔如同横画,至长短合度时觑笔上挑出钩。龙尾的弯转处除欧体外都应作弧线,而不应作方角,此处运笔应稍快, 以表现铁画银钩的力感。过了弯转处如作横画的部分宜微上翘不可下垂,下 垂则有懈怠之感。龙尾用于也、元、见、笔等字

40、。直戈的写法是:起笔如竖,然后向右下方行笔,至长短合度时衄锋向右 上方挑出钩。写 直 戈 上 段 与 下 段 宜 稍 直 、 稍 粗 , 而 中 段 宜 稍 曲 、 稍 细 。 辟 如 人 的 身 体 , 肩宽臀丰腰细则健美,腰粗肩臀窄则显得笨拙。直戈不宜过直或过曲,过直 显得生硬,过曲显得柔弱,贵在刚柔相济。直戈用于戈、武、成、盛等字。横戈的写法是:顺锋直落笔,以求尖锐,如循规作圆随行随转,行笔至 如新月形时即驻笔,然后衄笔向左上方出钩。横戈宜曲不宜直,宜短不宜长,所出之钩较龙尾之尾略长横戈用于心、 必等字。病 笔字的点画有方有圆,有斜有正,有直有曲,有粗有细,有锐有钝,有短 有长,但都必须

41、符合一定的书写法则,才能各具意态,否则即为病笔。实 际 上 只 要 运 笔 失 度 , 则 百 病 齐 生 , 如 锯 齿 、 钉 头 、 僵 直 、 枯 瘦 、 臃 肿 、 散尾、凹腹、残缺、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折木、柴担等 等。第 三 章 隶 书汉代留存下来的大量汉碑,在书法风格上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面貌。清 代书法家王澍就说过:“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指出 了汉碑在书法风格上的多样性。西 汉 的 碑 刻 不 多 , 隶 书 碑 刻 有 杨 买 山 地 记 、 五 凤 刻 石 、 麃 孝禹刻石、菜子侯刻石、霍去病墓石刻字中的隶字。西汉碑刻隶 书,较多地受了篆

42、书的影响,篆意很浓,笔画少有俯仰之势,是向成熟隶书 过渡的形态,有方劲古拙和质朴浑厚的风格。东汉的碑刻隶书已发展到了成 熟阶段,东汉碑刻隶书之美堪称一绝。汉碑的风格大致可分为:其中属于遒 丽秀美一类的有: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骏发疏展一类的 有: 孔 宙 碑 、 韩 仁 铭 、 朝 侯 小 子 残 石 ; 茂 密 雄 浑 一 类 的 有 : 鲜 于 璜 碑 、 郙 阁 颂 、 张 迁 碑 ; 古 朴 稚 拙 一 类 的 有 : 西 峡 颂 、 讳 三 老 忌 日 记 、 安 阳 残 石 ; 端 庄 典 雅 一 类 的 有 : 华 山 碑 、 尹 宙 碑 、 王 舍 人 碑 ; 丰 腴 厚 重

43、 一 类 的 有 : 衡 方 碑 、 鲁峻碑、 校 官 碑 ; 刚健劲拔一类的有:礼器碑、郑固碑、张景碑;奇肆放纵一类 的有:石门颂、杨淮表纪、冯焕阙;平正规整一类的有:赵 宽碑、熹平石经、尚博残碑;高古超逸一类的有:开通褒斜道 刻石、梁祠画像榜题、刘平国刻石。上述归纳了十种类型,每种 类型举出了有代表性的三件汉碑。其实是很难做到全面和准确的。对于“每 碑各出一奇”的汉碑说来,这样归类也难免有些牵强。对于隶书的爱好者说 来 , 在 结 构 和 运 笔 极 尽 变 化 、 风 格 多 样 的 汉 碑 面 前 , 只 能 自 己 去 心 领 神 会 了 。隶书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隶书是小

44、篆的省易写法,正如西 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所说:“隶书者,篆之捷也。”隶书的捷是改篆书 圆转的笔画为方折,变弧线为直线,并截断了篆书的笔画,行笔中有停顿和 换笔。这些原因造成了隶书方正的体势,为方块形的汉字奠定了基础。隶书 还由于点画俯仰呼应的产生和波势挑法的确立,产生出了一波三折、蚕头雁 尾的横和分张外拓的撇捺,成为隶书最有特征的笔画。隶书由篆书的纵势逐 渐转向横势;形成了中宫紧密,重心偏低,字形宽扁的特点。在隶书对篆书 的简化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讹变,造成隶书一个字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写法, 这种现象称为异构。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异构丰富了字形的变化。在汉字形 体的演变过程中,隶书既有篆隶嬗变的痕迹

45、,也受到了汉代草书的影响,还 出现了楷书的萌芽,所以在结体和用笔上篆韵、草情、楷法都可以在汉碑中 见到。汉碑隶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字最初经过书丹时是用笔写出,然 后再由石工镌刻。即使是技艺十分精湛的石工,也不可能将原来的笔意完全 表现出来。所以汉碑隶书的点画都有含蓄凝重之感,不像墨迹上的字笔画那 样纤巧,笔锋的使转那样清晰。汉碑由于年代久远,因剥蚀而产生的特殊效 果,形成了汉碑隶书独有的韵味。可是作为学习汉碑的人,还是应当透过刀 锋见笔锋,探求其内在的运笔技巧和艺术风味。隶 书 的 临 摹 和 创 作初学隶书,首先要在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汉碑中先选择一种来入手临习。选帖的标准是,书法应规

46、入矩,平正端严,存字较多,字口清晰,笔法 完备的汉碑,如史晨、(乙漠、华山、曹全诸碑,当然选帖 也要根据每个人的笔性和喜好来加以取舍。字帖最好用初拓本,因初拓本较 好的保留了原碑书法的丰神。在好拓本不易得的情况下,可用影印本。选 好 帖 后 , 就 可 以 开 始 临 帖 了 。 学 习 书 法 主 要 采 用 钩 、 摹 、 临 三 种 方 法 。 钩是以透明的纸复在字帖上,把映出的字用很细的笔画钩出字形的轮廓,然 后再用墨填。不填墨的称为双钩。摹,也是用透明的纸复在字帖上,按照映 出的字形,摹写其笔画和位置。临,是把字帖放在面前,对照字帖上的字, 细心观察和领会字的点画形态,结体特点和运笔

47、方法,细心仿照写出。用钩 的方法繁琐费事,摹和临也各有利弊,如姜白石续书谱就说:“临书易 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 易进,摹书易忘,盖临书经意而摹书不经意之故也。”所以临写的方法多为 人取。临写之前,还应多读帖,所谓读帖,就是打开字帖,认真观赏,注意字 帖上每个字的笔顺、笔意点画和结构特征,乃至神韵。养成了读帖的习惯, 还可为背临即不对照字帖,用记忆的方法写帖上的字打好基础。选定一种字帖后,要临写一个时期,能做到临写的字与原帖字体形态及 点画气势相象就可以了,并非要一一无差才可。总之,既不要见异思迁,也 不可一成不变。有了一定的根基,多换几种帖来写,对

48、笔法、结构就掌握得 多些,还会避免专临一帖,跳不出去和过于甜熟的弊端。在临写练习过程中还有几点要加以注意:临写时不要贪多,每次临写几 个字就可以。往往一次写几十个字,却一无所得,精意地临写几个字,反而 会 有 收 获 。 临 写 的 字 最 好 比 原 帖 上 的 字 大 , 这 样 会 使 笔 势 展 开 , 也 易 见 骨 力 , 一般汉碑上有些字残损或漫漶,字形不完整,笔意不明显的可以不临,甚至 有些结构不美观的字也可以不临。隶 书 从 发 展 到 嬗 变 、 升 华 , 已 是 有 了 定 型 的 书 体 。 对 其 加 以 变 革 和 创 新 , 都相当困难,这就更需要每一个学习隶书

49、者要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应该尽可能对古今各种优秀的隶书作品反复观赏,提高欣赏能力, 从中不断汲取营养。书法之外的艺术也须学习和借鉴,这有助于丰富我们的 学识和提高创造能力。最后还要指出的是,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书法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越 来 越 受 到 重 视 。 古 今 有 关 隶 书 的 理 论 , 揭 示 出 了 隶 书 艺 术 的 本 质 及 其 规 律 , 会给我们以启迪。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创造出超越前人的隶书作品。隶 书 名 碑 名 家 举 要我 国 古 代 隶 书 碑 刻 流 传 至 今 的 有 很 多 , 现 在 仍 有 新 的 隶 书 碑 刻 不 断 发 现。尤以汉碑的隶书最为多姿多彩,各臻其妙。现选择可资取法借鉴的著名 汉碑,汉以后的隶书名碑和擅长隶书的历代名家及名作,加以介绍,仅供学 习者参考。1.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148 年)隶书,22 行,每行约 30 字。为摩崖刻石。此刻石书法率意天真,妙趣 天成,笔画不像一般汉碑那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琴棋书画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