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墓主考证考古学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墓主考证田正标黎毓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彭云陈元甫浙江杭州 3100141Z 轰eYinshanmausoleuminShaoxinCity,Zhejiangprovince#yesrisetowidespreadinterestin如刹,Dritsmajesticscope,itsuniqueshapeandstructure,itsspecialburialway.毋 manyI 鹌textualresearch,themausoleumWetscertainly“MuKeMausoleumrecordedcleanlybyYu如%|JfWa
2、SthegraveyardofYunchang,thefirstkingofYueKingdom.|KeywordsYinsh 丑妇 MausoleumOwnerofthemausoleum 曩内容提要浙江绍兴印山大墓以宏伟巨大的规模,独一无二的墓室形制和结构,特殊的埋葬方式等,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经多方考证,确定印山大墓是越绝书上明确记载的“木客大冢 “,是越国第一代国王允常的安葬之地.关键词印山大墓墓主中图分类法 K871.3 文献标识码 A地处绍兴县西南十三公里的印山大墓科学发掘是近十年来浙江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尽管大墓被盗严重,随葬物品所剩无几,墓内更没有留
3、下能确立墓主的直接物证,但经考证,我们确定印山大墓就是越绝书上明确记载的“木客大冢“, 是越国第一代国王允常的安葬之地.首先,印山大墓是一座春秋晚期的越国王陵,和允常的卒年吻合.大墓封土以及墓坑,墓道填土内的包含物,时代最晚的是浙江地区春秋中晚期常见的器表拍印有米筛纹,大方格填线纹,重回字加叉纹的印纹硬陶片,以及内壁有细密轮旋纹的直壁平底原始瓷盅式碗残片,绝对不见战国时期出现并流行的拍印米字纹和麻布纹的印纹硬陶片.墓坑青膏泥填土中出土的一件青铜铎,它的形制与安徽省青阳县龙岗春秋晚期墓所出的一件基本相同【11.而墓室内残留的随葬物品,清楚地表明它们所处的时代为春秋晚期,如龙首形勾状玉部件,与江苏
4、苏州真山春秋晚期吴国大墓出土的玉勾形制一致;长方形玉饰也可在江苏吴县春秋晚期的吴国玉器窖藏中找到相似的实物.玉镇,龙首形勾状玉部件以及青铜铎上的卷云纹,具有春秋晚期的纹饰特征,也与江苏吴县春秋晚期吴国玉器窖藏中的玉器纹饰风格大体一致.墓内出土遗物所反映的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允常卒于公元前 497 年,已到了春秋末年.从印山大墓自身分析,它完全是按王陵的规格和制度来设计,营造并埋葬的.印山大墓巨大的规模,非凡的气势,豪华的墓室,严密的填筑等等,足可表明它是一座越国王陵.王陵凿山为藏,是一座带宽大长墓道的竖穴岩坑木椁(室)墓.大墓营建于印山之颠,地面上堆筑有长径 72 米,短径 36米,中心高 1
5、0 米的巨大封土墩,所用土方近两万方;墓坑口长达 46 米,由于建造过程中南壁发生坍塌,现存坑口最宽处已达 19 米,原先的设计宽度应在 14 米左右,四壁陡直,不设台阶,墓坑深约14 米;从封土顶部到墓底,深达 24 米;墓道设于东壁正中,全长达 54 米,与墓坑连接形成甲字形收稿日期 19990903作者简介田正标(1965 年 11 月生),男,江苏淮安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黎毓馨(1966 年 7 月生), 男,浙江上虞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彭云(1954 年 9 月生), 女,山西文水人,绍兴市博物馆,副研究员.陈元甫(1950 年 11 月生), 男,浙江绍兴人
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东南文化)2D00 年第 3 期总第 131 期 71的平面布局.墓坑和墓道总长超过 100 米,全是在自然的山岩中开凿出来的,所挖石方近一万方.根据当时的生产 212 具等生产力条件,要挖出如此巨大的墓坑,墓道,要把坚硬的山岩开凿得平整如壁,可以想见当年造墓 212 程之巨,用工人数之多,是一项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完 32 的伟大工程.印山大墓是目前所见江南同期墓葬中规模最大的.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也仅次于秦公一号大墓.与墓坑的规模相适应,墓室亦显得非常庞大.断面呈等腰三角形的长条状墓室,内长达 33.4 米,底宽近5 米,室内面积达 160 多平方米.现存室内
7、高度为4.7 米,复原高度 5 米左右.作为葬具的独木棺长6.04,宽 1.12 米,系用一巨型圆木一剖为二,再经刳制而成,一半作棺,一半作盖,并内外髹漆,这样巨大的独木棺,以前尚没有发现过.墓室均用巨大的枋木构筑而成,呈狭长条两面斜坡式,形制特殊,构筑豪华,现存结构基本完整.其构筑方法是独一无二的.墓室分前,中,后三室.用以构筑墓底的枋木长 6.7 米,截面长 0,60.8 米,0.450.6 米,两边斜撑木长 5.9 米,截面宽 0.60.8 米.据测算,所用木材近 500 立方米.这些巨大的枋木,除外侧面未经加工而保存原木的弧形外,其余三面均加工得极其规整平直,构筑整齐合缝,室内壁面和底
8、面枋木拼接处,几乎看不到缝隙;枋木均三面髹漆,墓室内某些部位至今漆面如镜,令人叹为观止.大墓的防腐保护措施显得十分严密和科学.构筑墓室前,先用木炭铺底,整个墓坑底部铺垫的木炭厚达 1.65 米.墓室建于其上,墓室建成后,在外侧包裹上大约 140 层的树皮,树皮外再填筑 l米厚的木炭.最后,整个墓坑用结构细腻,密封性强,不易渗水的青膏泥填筑起来.墓坑上面的封土墩系分层版筑而成,夯层坚实清晰,夯面板结平整,极易剥剔,圆形夯窝清晰可辨,足见其夯筑的0t:究程度.据测算,用于填筑的木炭达 1400 立方米,而青膏泥的用量更为惊人,达 5700 立方米.墓坑内全用木炭和青膏泥回填,为全国罕见.印山大墓的
9、木结构墓室,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和古代盗墓分子的大面积破坏,至今仍基本完好,除了它选用巨大的优质木材外,严密讲究的防腐填筑措施,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墓内出土的随葬物品,虽是严重被盗后的残留,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越王丧葬时的用玉制度.出土的玉剑,玉镞,玉镇,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埋葬于印山的是一位越王.大量细于芝麻的微型玉管珠,要借助放大镜方可观察到它们都穿有孔,应该是越王身上华丽的服饰品.至今完好保存于印山四周的隍壕,更进一步证明印山大墓是一座王陵.隍壕平面呈四角曲尺形,每面中间均有一段未挖通,象征进出陵园的通道.陵园东西宽 265 米,南北长 320 米,隍壕内陵园面积 65000 平
10、方米,隍壕总长 888 米,宽 l629 米,深 2.12.7 米,四面通道宽度达 4060米.这种隍壕设施在江南地区前所未见,它仅见于关中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先秦王陵中.据陕西雍城考古队对凤翔的两次探掘,“探明 l0 座陵园有规整的隍壕,3 座陵园的隍壕已发现线索,尚未全部搞清,但可以肯定每座陵园均有隍壕作为防御设施“. 它表明王陵四周设置隍壕是秦公陵园的普遍现象 141,是一种世代沿袭的定制.这种制度也为后来的秦始皇陵园所继承,只是始皇陵接受了东方诸国在王陵区内构筑内外两重围墙的做法,将在原先的重隍变为重垣.但这种筑土为垣的做法与掘地为隍的做法,在防御上的作用和意义应该是相同的.我们认为,印
11、山大墓隍壕的布局和设置,应该与雍城秦公陵园有一定的关系,应是受春秋时期秦国王陵制度的影响所致.印山大墓隍壕设施的存在,不但明确了越王陵整体陵园布局和范围,而且充分展示了越国王陵无比威严和不可侵犯的气势.印山越国王陵独一无二的狭长条两面斜坡状的木构墓室,在全国尚属首次发现,它与浙江地区西周春秋时期流行的石室土墩墓墓室形制相似,两者的重要区别在于用材的不同.墓内巨大的独木棺更富有越文化的鲜明特色.有关文献为我们确认印山大墓就是埋葬越王允常的“木客大冢 “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有如下记载:“独山大冢者,句践自治以为冢.徙琅琊.冢不成,去县九里“151;“越王使人如木客山,取元常之丧 ,
12、欲徙葬琅琊.三穿元常之墓,墓中生嫖风,飞沙石以射人,人莫能人.句践日:吾前君其不徙乎? 遂置而去“161.据史籍记载,越王勾践于公之前 473 年灭吴后,为称霸中国而迁都琅琊,不仅放弃了自己“独山大冢“的营造 ,而且还想徙葬其父允常到琅琊 ,勾践于公元前 468 年“徙都琅琊 “I71 后,至四世孙越王翳三十三年(公元前 379 年)才“迁于吴“I81.勾践以后的历代越王所葬之处,越绝书等文献上只字未提,可见允常以后的历代越王并没有埋葬于绍兴,勾践自己营造的“独山大冢“ 也仅存其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墓主考证名而已.越绝书上明确记载埋葬于绍兴的越国先君先王有两位,一位是勾践之祖夫镡,另一位便是“拓土
13、始大,称王 “191 的句践之父允常 .“若耶大冢者,句践所徙先君夫谭冢也.去县二十五里“【lol.可以认为,迁葬夫镡的“若耶大冢 “应该是因葬于若耶溪旁而得名.而古之若耶溪,即今之上灶江.上灶江在绍兴城的东南方,印山在西南方,两者相距甚远.因此,印山越王陵不可能是夫镡之陵.更何况在上灶江附近的下灶村和大二房村圣人山上,确实有越国的特大型土墩石室墓存在.这两处特大型石室土墩墓,分别有学者经调查考证后认为,很可能就是夫镡的“若耶大冢 “11.这样看来,埋葬于印山之巅的越王只有可能是允常了.而印山霸占王陵的地望又恰恰与越绝书,水经注等文献所载的“ 木客大冢“或“允常冢“ 相符 ,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14、.y-g-,有些书中又称元常, 至迟在公元前 510年已即位称王,“越之兴霸, 自允常矣“ 【121.允常卒于公元之前 497 年.关于他的埋葬之处,越绝书中有如下记载:“木客大冢者,句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琊,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日木客.去县十五里.一日句践伐善材,文刻献于吴,故日木客“;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又说:“越王使人如木客山,取元常之丧,欲徙葬琅琊“ 【41.两书的记载明确表明,埋葬越王允常的“木客大冢“ 就在木客山上.水经注卷四十渐江水又明确记载了越王允常冢在木客村.“浙江又经越王允常冢北,冢在木客村“【151.可见,公元六世纪初,当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木客村已有其
15、名.据印山北侧里木栅村的老人回忆,很早以前木栅村就称为木客村,而印山即称为木客山.按照水经注的记载,允常冢距兰溪和兰亭应该较近.“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日兰亭,亦日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局,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庾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浙江又经越王允常冢北,冢在木客村,耆彦云:句践使工人伐荣檐,欲以献吴,久不得归,工人忧思,作木客吟,后人因此名也161.据赵永福水经注通检今释一书考证,兰溪便是今兰亭江,古兰亭遗址在今绍兴兰亭西郊的宋代天章寺旧址处,与今兰亭相去亦不远.兰亭江和
16、兰亭.距印山越王陵约三公里.明万历十五年刊本绍兴府志?祠祀志记载:“山阴越王允常墓在木客山“, 同书山川 I 志 又云:“木客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七里“. 清嘉庆山阴县志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木客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里“. 以上记载表明,木客山的称谓至少沿袭到了清嘉庆年间,木客山在绍兴城的西南方,距城27 里,正与印山在绍兴城西南方,距城约 l3 公里相合.越绝书所说的“十五里“, 可能是“二十五里“ 之误 .两方志卷首的分境图和山阴县境图上,还明确标出了木客山的具体位置,从两图上可以看出,木客山在绍兴府城(山阴县城)之西南方,在亭山之南,兰渚山之东,陈音山之西,鹅鼻山之北.尽管由于古今地名的变迁,图中
17、所标陈音山和鹅鼻山目前已无法确认,但亭山和兰渚山的称谓一直沿袭至今.其中亭山在县城西南约 2 公里处,而兰渚山就在印山以西约 3 公里的历史名胜兰亭之后.印山正处于亭山之南,兰渚山之东,它与上述图中所标示的木客山的地理位置又是完全吻合的.这样,印山为吴越春秋所载的“木客山“, 印山大墓是越绝书记载的“木客大冢“, 是春秋末年的越王允常陵寝,便毫无疑问了.【11 青阳县文物管理所:安徽青阳县龙岗春秋墓的发掘 ),考古)1998 年第 2 期.【21 苏州博物馆:江苏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的发掘 ),文物)1996 年第 2 期.【3】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春秋吴国玉器窖藏 ),文物)1988
18、年第 11 期.【4】韩伟:凤翔秦公陵园钻探与试掘简报),文物)1983 年第 7 期;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秦公陵园第二次钻探简报),文物)1987 年第 5 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秦东陵第二号陵园调查钻探简报 ),考古与文物)199o 年第 4 期.5】 【101Il3】 越绝书)卷第八越绝外传记地传 ).6】吴越春秋)卷第十勾践伐吴外传).7】今本 竹书纪年)周贞定王之年条,“元年癸酉,于越徙都琅琊“.【81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索隐引古本 竹书纪年).今本 竹书纪年)周安王二十三年条,“二十三年,于越迁于吴“.【9】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正文引舆地志).【11】方杰:越国文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12】吴越春秋)卷第六越王无余外传).【14】吴越春秋)卷第十句践伐吴外传).15】16】水经注) 卷四十渐江水).【171 沈衣食:兰亭故址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特刊,科学出版社 199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