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 LLM 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1、前言苏怕邀请我写一篇关于 LL.M.在美国求职的文章,我虽然畅快地答应了,却很有些踌躇。踌躇的原因,一是我了解的信息很少,基本限于 Harvard、Columbia 和 NYU 三家。第二,我个人的求职经历较为顺利,大部分求职过程都没有经历过。第三,苏怕 blog 的读者,不论是将要申请 LL.M.者,还是已经在读者,基本都没有工作经验;而我,是工作了很多年才出来读 LL.M.的,因此个人体验,就其一般适用性而言,存在缺陷甚至误导性。如此而言,并非为自己可能的疏漏开脱,而是希望大家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下面的文字,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裁量。当然,这个原则也并非只对于
2、本文适用。找工作如同谈恋爱,是个一对一寻找的过程,个体特质因素永远是占主导地位的。所以,无论在读畅销的求职秘笈,还是进行针对性咨询,在对于求职信息进行内化并作为决定的基础前,都要充分衡量自身的个体因素。囿于信息不足,本文适用范围仅包括中国学生在美国法学院 LL.M.项目毕业后,在外资律所在美国和中国办公室的求职。最后,下文中关于各个具体问题的篇幅长度并不与其重要性必然相关。一些非常重要但大家讨论较多、信息较充分的问题(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 ,我赘言不多。一些重要性一般却容易被忽略或信息较少的问题(如 OCI) ,我着以更浓的笔墨。2、关于近年及今后几年工作形势的总体估计2007 年是中国 L
3、L.M.在美工作形势最好的一年,但总体形势依然不够乐观。各个学校的情况依然差异较大。一些学校,如 Harvard, Columbia 和 Northwestern,中国 LL.M.的就业出现了小幅井喷。以往每年只有一两个的 super offer,今年大面积出现;以往的中上等 offer,今年几乎可以作为保底使用。NYU 中国 LL.M.数量众多,个体差异较大。一些求职结果较为理想的 LL.M.,大致和上文描述的情况一样;但一些工作经验较弱和成绩较一般 LL.M.,求职过程依然较艰难。其他学校的 LL.M.就业情况了解不多,但据说除个别同学顺利找到理想工作外,大部分同学收获很小。3、工作地点和
4、职位概述(一)工作地点在美国 LL.M.毕业后,一般的工作地点包括美国(纽约为主,偶尔包括华盛顿、旧金山或洛杉矶) 、香港和中国大陆(北京和上海为主) (下文中称“中国”或“中国办公室” ,包括香港和中国大陆两个地理区域) 。极个别情况下,可能到欧洲办公室工作。一些同学可能怀有执著的美国梦,希望 LL.M.毕业后在美国安家落户,长期定居。但是,客观而言,美国所招聘中国 LL.M.,看重的是其兼备中美法律专业、语言和文化背景。如果将其长期留在美国,则失去了这种优势,反不如招聘美国本土 J.D.较为合理。所以,LL.M.基本不提供在美长期工作的可能性。美国所招聘中国 LL.M.的工作地点安排一般包
5、括以下形式:(1 )绝大部分美国所希望中国 LL.M.直接或经过一年 OPT 培训后,回到中国办公室工作。(2 )个别美国所则会安排中国 LL.M.在美国工作 3 年左右(3 年是工作签证的一个完整有效期)后,送回中国办公室工作。例如,今年我了解到一些美国所希望在中国开展 private equity, mutual fund, life science 等领域的业务,但中国办公室不能提供相应培训,因此将所招聘的中国 LL.M.留在美国进行培训和工作。(3 )没有中国办公室的美国所一般不会招聘中国 LL.M.。个别所可能会招聘,但均在招聘前便明确说明只提供一年 OPT 工作岗位。(二)工作职位
6、首先,破除两个错误概念。一是中国 LL.M.不能获得 Global Pay,二是工作地点决定工资水平。这两点曾经是基本正确的,但最近几年已被渐渐打破。具体而言,在中国 LL.M 可能获得的工作职位和工资水平有以下几种情况。其次,基于上点,进一步澄清一个概念,即“Permanent Position”。这个词汇,原指在美国长期就业甚至可以定居的工作机会。但是,如上文所言,目前对于 LL.M.而言这种机会几乎不再存在,因此这个词汇现在一般指支付 Global Pay 工资水平、在美国工作 1-3 年或更长时间(其后有可能回到中国办公室)的职位。外所 Associate在外所(即知名美国、英国律所)
7、获得 associate 的职位,根据个人情况、地理位置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待遇。如在美国办公室、如在香港办公室、如在中国大陆办公室。律所类别一(个别著名律所,如 Sullivan & Cromwell、Davis Polk、Skadden 等)Global Pay律所类别二(大部分律所)Global PayGlobal Pay 或根据香港水平做小幅度调整(所谓“Hong Kong Pay”)支付 Local Pay。如个人情况非常特殊及出色,少数律所会考虑支付 Global Pay,但大多数律所只支付 Local Pay。律所类别三(非常个别,如听说 Arnold Porter)支付 Para
8、legal 水平的工资一般没有中国办公室应该指出,上述工资水平,适用于法学院毕业后直接到该办公室工作的情况(如在美国办公室进行一年的 OPT 培训后回到中国办公室工作,视同直接在中国办公室工作) 。如果在美国办公室工作 3 年或以上,则回到中国办公室后,一般也继续领取 GlobalPay,或就算屈从于律所政治,做向下之调整,也会通过 Expat Bonus 或 Signing Fee 等形式,由美国办公室给予相应补偿。 (2 )外所可转换为 Associate 的职位部分外所的中国办公室不会直接提供 Associate 职位,而是给予 Consultant、China Law Consulta
9、nt、ChineseConsultant、Chinese Associate、InternationalAssociate 等职位,其起始工资也较 Associate 低一些。但是,律所会在招聘时明确说明,经过 2-4 年的工作后,会转为 Associate,并提供与其他 Associate 等同的工资。(3 )外所不可/很难转换为 Associate 的职位部分 LL.M.由于毕业法学院的排名较低、成绩偏低、工作背景较弱等原因,只能获得不能转换或很难转换为 Associate 的职位,如 LegalAssistant、Paralegal。部分律所的LegalAssistant 是可以转换为
10、Associate 的,但绝大多数律所的 Paralegal 不能转换。当然,关于这个问题的做法,各个律所差异很大,而且都在慢慢探索如何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转换制度,最近几年可能会有所改变。(4 )中国律所职位将中国律所排在最后,并非是觉得这是最差的选择(可能就长期而言,恰恰相反) ,而是因为选择这条道路的 LL.M.很少。进入中国律所,LL.M.一般会获得 Associate 职位,但是和外所相比,待遇水平相差较大。4、求职的过程Any One Factor Can Not Make You PrevailAny One Factor Can Make You Fail求职是 LL.M.期间贯
11、穿始终的主旋律。这个过程会贯穿 LL.M.项目的前 7 个月(9 月中至次年 3 月底) ,个别同学甚至在毕业前夕,还在为此努力。求职过程涉及的因素众多,而且非常个性化。所以,我下面将尽量处处点到而不做深入讨论,待诸位结合自身特点,作自我分析。(一)一些基本问题的明确求职路径曲折迂回,且回头路几乎没有。所以,在开始之前,先问清自己这么几个基本问题:基本的工作规划是什么?希望在哪里工作?希望在什么领域工作?个体性格和个人生活的现实与规划中,是否存在与上述目标存在冲突的因素?例如,M&A 和 CorporateFinance 的工作强度几乎相当,但 M&A 工作时间不确定,突击加班较多,但每隔一段
12、时期会有几天的休息时间,而 CorporateFinance 工作时间较稳定;又如,个人家庭计划。为了以上目标,愿意对以上个人情况,在短期/中期/长期做出多大程度的牺牲?在衡量自己实现以上目标的可能性后,在求职过程中愿意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追求实现以上目标?(二)求职过程之一:最初的准备在开始一切求职活动(包括向人咨询)之前,有一些基本的功课要做。最核心的一点,是精心准备一份简历。关于简历的制作,有很多书籍和网站可以提供帮助,我只提出四点建议。第一,美国的简历,特别是美国法学院学生的简历,有其严格的格式要求,你的简历一定要符合之。第二,突出要点和亮点(什么在潘婷公司卖了一个暑假的洗发水就不用写了
13、;当然,这个可能会成为你的亮点,但是写在简历里面是不合适的,而应该在面试中,当面试官问及其周边问题时,主动以自然的方法提及,并加以合理的诠释) 。第三,有主动导向性。简历不可能把你的闪光点全部提及,但是你已经把一些可能被认为是闪光点的问题,以合理的方式在简历中设以“伏笔” , “诱使”阅读简历者注意到,并进行进一步的咨询或在面试中主动提出相关问题。例如,一个朋友在海运行业从业已久,在实务界和政府界拥有广泛的联系。这点如果直接写入简历,显然会不太自然并过于笼统。于是,他可以在简历中提及一句,曾与某人合作研究某项目,并加注该人是现任交通部某部长。虽然该项目的表面价值看起来并不高,但阅读简历者或面试
14、官会自然问到你如何认识这位高官的,于是他就可以自然地解释自己与政府界的关系,并提及可以带来较多的政府业务。第四,简短。除非你有 4 年以上 3 个重要工作岗位,否则不要超过一页。最后,可以请美国同学或者 OCS(见下文)进行修改和润色。(三)求职过程之二:拿到面试机会拿到面试机会,是求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甚至比面试过程本身更重要。可以拿到面试机会的途径包括:1.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美国法学院一般设有 Occupational CareerServices 之类的机构(当然,各个法学院此类机构的名称各有不同)(苏怕注 :国内大多数法学院没有,于是才有得苏怕在这里絮叨的空间)。他们提供的指导从
15、就业规划到修改简历,不一而足,并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此外,他们有广泛的职业联系,可能基于学生的特殊条件,寻找到通常途径不能获得的面试机会。因此,开学后,尽早和他们进行接触。2 OCIOCI,即 On Campus Interview,是法学院在校内举办的 Job Fair,各个律所到法学院来进行 interview。由于律所的招聘计划和职数设置一般会分别针对 LL.M.和 JD“戴帽”下达,因此 LL.M.只能获得较少的面试机会。针对 LL.M.的 OCI 机会没什么好说的,一定要尽量争取,充分利用。针对 JD 的 OCI 机会,一般做法中,LL.M.是不能投简历并通过
16、正常途径获得面试的,但也并非绝对不能参与。具体做法是,在 OCI 期间带上几份简历,去 OCI 的举办地点(一般是学校会议厅或临近饭店)晃悠,看到面试摊位就上去套磁,请对方给自己一个面试机会。40%左右的机会是,对方会有面试空档期;在此情况下,80% 左右的机会是,对方会给你面试机会;在此情况下,80%左右的机会是,对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 LL.M.,轻松把你锯掉,而在另外的 20%的机会里,他们会给你合理的考虑。综上所述,你能获得有效(即与针对LL.M.的 OCI 具可比性)面试机会的可能性是 5左右。好信息是,这种获得的机会,一般是 Associate 待遇,并会有在美国工作的安排。坏消息是
17、,工作背景较单薄的 LL.M.获得这种机会的可能性很小。在前几年,通过这种做法获得面试和offer 的 LL.M.几乎没有,但是,随着近年市场的改善,我见到越来越多的成功例子。3. New York Job Fair毋庸多言,很多中国 LL.M.的救命稻草。4. 教授这个方法的适用性较窄。教授在推荐学生工作的时候非常审慎,因此需要跟教授互相非常了解且有较稳固的个人关系。5. 原来的工作联系这个方法的效果较好。如果在原来的工作中,认识律所的合伙人且其对你有较高的正面评价,可以尝试直接向其写信要求面试机会。6. 校友及其他私人关系(苏怕注 :华政这几年在国外大学的人数也是相当可观的,不要浪费了这宝
18、贵的财富啊.)(四)求职过程之三:面试的准备拿到面试机会后,要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1充分了解所面试的律所和面试考官的基本情况。2对面试问题的准备。面试的问题花样繁多,却又万变不离其宗。问题可以分为三个种类,一种是普遍性问题(如今后的职业规划) ,一种是个性化问题(如法学院最有趣的课程是什么) ,一种是个体化问题(如关于简历上提及的参与某次重要活动的情况) 。这些问题,是完全可以准备的。那么,如何准备呢?很多人会下载几十个面试问题,一一做出标准答案,在面试的时候背诵出来。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面试的问题内容单调,但形式多样,是无法做到完全充足的准备的。一个稍微改头换面的问题,虽然
19、与原问题相比 90%的内容是一样的,但这10%的差异足以致命。此外,背诵总是容易被辨认出来的。因此,我的建议是准备几个大的群组问题,如简短的个人介绍、职业规划、对亚洲市场的看法、对跨文化沟通的看法、中美法学教育的异同等等,做出有深入分析的事先准备,在面试中,根据问题情况对已有答案进行现场组合,做出最“切题”的回答。通常在面试的最后四分之一时间内,面试官会请你问他问题。这些问题是面试准备最重要的部分,也恰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这些问题,如同足球比赛的任意球,往往是决定比赛结果的关键。它们可以表现你对于这个律所的了解程度,可以引导面试官了解并欣赏你的尚未被发现的闪光点,可以体现你特别的观察能力和
20、独特的思维视角。我建议准备三个问题:(1 )一个针对该所的业务问题,如贵所对于亚洲业务的中期前景;如果我能被录取,基于我的情况,贵所对于我的期望。这个问题要深入、独特,但不要古怪、偏僻。(2 )一个针对该面试官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结合面试官的个人情况,轻轻地拍击其舒适的地方。如,您曾经是 SEC 的 General Counsel,现在在律师界工作;请问您对于律师如何发挥行业力量,影响政府部门决策,有什么看法?(3 )一个较为轻松的非业务问题。在一次很正式的面试中,面试的大 par 和我互为攻守地谈了半个小时,最后很严肃地问我,还有一分钟时间,请问有其他的问题吗?我发现这位大 par 的办公室
21、家具极其特别,便问他,您办公室的设计师我可以认识吗?他爆发出自我满足的大笑,说是他自己设计的,然后花了 20 分钟向我解释设计理念,然后和我勾肩搭背地走出办公室。这个非业务问题之所以重要,一方面当然是提高面试的愉悦性,另一方面,也是律所在面试的时候,需要的既是合格的律师,也是有趣的同事。你的风趣随和的性格,胜过成绩单上一个 A+。(五)求职过程之四:面试面试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我无法详述其细节。每个细节都如此的关键。但是,还是有这么几个原则要讲一讲的。首先,自始自终的自我控制。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是你难以回答的,一些问题你回答后发现效果不好,但不要让你的情绪表现出来,要自我控制和调整,时刻保持高效
22、和适度兴奋。另外,有些面试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不要急于回答,稍作思考,给予留有一定余地的回答。例如,在一个同学的一次面试比较顺利,在快结束的时候,面试官突然问他,我们打算现在给你一份 offer,年薪为 30 万元,你看怎样?这位同学发现这个年薪远远低于自己的心理预期,立刻说,对不起,这个水平我是无法接受的。面试结果可想而知。事实上,可能这个 offer 只是一个试探或者要约邀请,还有很大的余地。这个同学当时应该对对方当场发出 offer 表示感谢,并表示这个水平偏低,但愿意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第二,因势利导。有些面试的问题可能是无关痛痒的,有些可能是指向你的弱点的。因此,一定不要完全屈从
23、于面试官的问题,而要因势利导,将问题导向最有利于你的方向。要做好这点,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因势” ,不要强行引导;二是“利导” ,要事先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以艺术的方式引导面试向这个方向进行,让一个对你有利的判断自然而然地被面试官接受。如果某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做好坏两面分析的,要主动做出正面分析。第三,明确的目标,适度的灵活性。目标明确是非常重要的。可能你并不清楚自己五年内的职业规划,也并不知道自己最喜欢的业务领域,但一定要准确、明确地表达出来,并表示自己愿意极其执著地追求这些目标。在生活中,比较类似的经历是点菜的时候,当问到别人喜欢什么菜,你最不欣赏的回答肯定是“随便” 、 “都好”
24、或者“我都喜欢” 。当然,在说完这些目标后,一定要加上一句,非常愿意和贵所探讨这些问题,看一看我的目标如何更好地服务贵所的目标,我也很愿意为了所里的目标,做出调整和牺牲。(六)求职过程之五:Call Back Interview应聘律所美国办公室的职位,一般会有 call backinterview,即对第一轮 interview 的面试者进行初步挑选后,以当面或者电话的形式,再次进行 interview。应聘律所中国办公室的职位,特别是 New York Job Fair 的面试机会,部分会以电话形式进行 call back interview,其余则直接发放 offer。(七)求职过程之六
25、:选择并确定 Offer就算一只小狗,也能一眼看出哪只骨头更肥吧?而且,对于绝大多数中国 LL.M.而言,如果继续这个比喻,有好几块骨头可供选择并让人痛苦地踌躇,是一种罕见的奢侈。(苏怕注: 看来 2007LLM 毕业生里有多个奢侈的人)(八)总结:求职成功的决定因素到底是什么?最后总结一下,求职的决定因素。求职中,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但诚如本部分标题所言, Any One Factor Can Not Make YouPrevail, But Any One Factor Can Make You Fail.在这里,我挑几个不连续的点讲一讲。1、法学院排名重要吗?美国法学院的排名非常重要。这
26、是你获得面试机会的垫脚石,或者说,敲门砖。至于中国法学院的排名,重要性稍低一些。2、工作背景重要吗?重要,但并不必要。出色的工作经验会让你脱颖而出,但没有工作经验依然可以获得大量的工作机会。毕竟,每年都有大量几乎没有工作经验的人直接就读LL.M.项目。3、成绩重要吗?很难说。一些著名的律所显然是有 cut-off 的,即大部分课程应是 A-以上。但是,大部分律所是较为灵活地看待这个问题。法学院排名越高,成绩的重要性越低。最知名的少数法学院的 LL.M.,有不少是在第一学期的成绩尚未出来之前,就找到工作的。4、英语水平重要吗?不能再重要了。个别所会要求提供 Writing Sample你可要认真
27、写,这也是非常重要的。5、表达能力重要吗?非常重要。但是,千万不要“过度表达 ”。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喧宾夺主、谈及不相干的细节、声调过高、过度主导话题,等等。6、面试仪态重要吗?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重要一点。面试态度要做到端庄职业,不卑不亢。在国内法学院毕业直接读 LL.M.的同学,往往比较生涩和稚嫩,面试不够沉稳和职业。具体表现包括过度外露的情绪、过度夸张的神情、对话题的过早反应、回答问题时过于冲动,以及一些小动作(转笔、转眼睛、拉衣角等) 。这些,一定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加以克服。7、性格重要吗?我个人认为,这是和英语水平同等重要的因素。对于一个久经职场的面试官而言,无论你如何用职业的外表掩饰性
28、格,他总是能很快发现你真正的性格特征。从这点上讲,面试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此前已经决定了的。8、运气重要吗?当然,如同你整个的人生经历一样。但是,运气的确更加垂青在运气之外的领域更加努力的人。(九)诚实:你永远的通行证我以往从来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最近发生的几起事件,让我有所感触。有的同学为了使工作经历更惹眼,篡改工作经验,将本来很初级的工作改成高级工作;有的同学篡改成绩单,获得了很好的 offer;有的同学为了多获得几个面试机会,在几个律所间以谎言周旋;有的同学多头求人介绍工作,并向每个介绍人都保证说如果被录取一定会与之签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谎言,是容易被戳穿的,而且一定
29、会在很短的事件内被戳穿。法律圈非常小,比我们每个人想象的都要小很多。为了你事业的长期发展,请保持你的诚实,这是你此生永远的通行证。洋洋洒洒,千言而过。回头一看,却是挂一漏万,似乎一些较重要的技术问题仍然没有涉及(如 Cover Letter 问题) 。不过还好,这些细节问题,可以在求职过程之中,慢慢寻求身边资源的帮助,自己加以改进。身边中国 LL.M.的求职过程各不相同。如果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共同的只有一点,就是坚持。很多人会在长时间的辛苦寻找后,依然四顾茫然,甚至受尽挫折。坚持,一定要坚持。成功,可能就在前面不远处。这条路对很多人都是艰辛的。但是,还好。LL.M.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事
30、业之路的第一步;求职,也只是人生之路的一小步。我们有很多其他的路径,可以达到一样的目标;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要有更多的目标要达到。我身边 LL.M.同学求职中最让我尊敬的一件事情,不是那些开学伊始就手握几份超级 offer的神人,而是一个看似平凡的小姑娘,在历尽艰辛获得一份纽约的工作机会后,为了未来的家庭考虑,毅然决定回到北京。她损失了一些艳羡的目光,损失了几万美元的薪水。但是,她收获了对内心价值的肯定,和对命运的把握。最后,祝愿每个朋友,特别是苏怕的朋友,在求职过程中,体会奋斗的艰辛,收获成功的喜悦,并能加深对自我的了解,为今后的漫漫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在美国读 LLM 的中国学生的背
31、景、期待有多么不同,在美国找工作总是这个群体的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现在这个时候,2007 年毕业的 LLM 中的大部分已经定下了工作的去向,没有确定的,至少也经历过了不短的一段找工作过程。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我觉得自己在找工作时一路摸索得很辛苦,有很多事情在尘埃落定之前也看不清楚。现在,开始有越来越多下一年的 LLM 朋友和考虑申请的朋友向我询问关于LLM 找工作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有些问题很集中,那我就不妨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一写。因为完全是个人的经验,所以肯定有很多不准确、不全面的地方。希望能有更多了解情况的朋友发言,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另外,我的经验和案例主要来自于 YLS、HLS、CLS、NYU 以及少量其他前 14 名法学院,有可能并不代表一般情况,但即使是管中窥豹,也聊胜于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