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演示文稿.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506215 上传时间:2018-09-19 格式:PPT 页数:398 大小:14.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演示文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8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演示文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8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演示文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8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演示文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8页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演示文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从而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理论前提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离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域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事务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的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二)形成机制 经济指标: 1、市

2、场上大的农产品销售价格决定于经营产品的种类和经营方式,以及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 2、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和运输费用之和。,R=PQ-CQ-KtQ=(p-c-Kt)Q,式中: 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农产品的生产费;Q为农产品的生产量(等于销售量);K为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农民选择的经营品种,是同距离密切相关的,但随着距离市场里程增加,可以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小。,区位地租: 在单一自然条件下,他探讨了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即所谓的区位和经济地租。 (1)同一集约程度单一产品的区位地租 R= (p-c-Kt)Q, R代表单位面积上的区位地租,杜能用实例代入上

3、式,说明地租梯度变化,设Q40蒲式耳/公顷,P2美元/蒲式耳, C=1美元/蒲式耳,t=2美分/蒲式耳英里 1当A农场位于市场上,k=0,于是R=40美元/公顷 2B农场距离市场25英里,则R=40*(2-1-0.02*25)=20美元/公顷 所以区位地租达到一定距离之后,则化为乌有:R=0,(二)不同急跃程度,单一产品的区位地租 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 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取决于一定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和资本。即总投入量 I,每追加一个单位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土地上产量会有相应的增加,这部分增加的产量成为编辑产量,到一定程度,虽然土地的总产量仍在增加,但边际产量会处于不断下降,即土地收益

4、递减律。,I/a,边际产量曲线Q = f (I)或边际成本曲线C=f (a),然后,将运输费用计入。由于利润式销售价格减去生产成本和运费的差额,故在土地收益递减的场合,继续增加投入量虽然可以增加产量,但必须使价格减去边际成本的余额尚能低偿边际产量增加的运费,此时必须满足:可见,边际成本和追加运费越低,边际产量本身需偿付的越少,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越大,这些分析从理论上道出城市附近农业较远郊集约的本质,(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提出,距离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布局有重大的影响,据此他计算处各种农作物组合的合理的分界线,并将他设想的孤立国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层。 1、第一圈

5、自由式农业圈 2、第二圈林业圈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6、第六圈畜牧业圈,三圃农作圈,谷草农作圈,轮作农业,林业,自由农作圈,城市,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在农业地理学上意义 (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中的工业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要运输的里程和货物为最低的地方,此外,韦伯还指出应将劳动费用和聚集效应考虑在内,也就是说,影响区位选择的三个因素是:运输费用、劳动费用

6、和集聚力作用。,这些因素对产业布局(或对企业选址)起着制约的作用: (1)运输指向性 (2)资源指向性 (3)劳动指向性,(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区位因子: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到的利益费用的节约;针对工业区位论的角度则指在特定区位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可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 分为特殊因子与一般因子,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三个假定的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时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在上述三种假设条件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建他的工业

7、区位论 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 第二阶段:将劳动力费用作为考察的对象,考察劳动力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用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 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所谓考察对象,考察聚集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性。,(二)运费指向性 1、工业原料 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根据局地原料生产时重量转化状况的不同:分为纯原料和损重原料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原料指数1,2、最小运费原理 (1

8、)仅使用遍地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和区位多边形 范力农构架,如何确定运费最小点的工业区位,他把原料、燃料和消费地的分布,作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基本图形,分以下几种情况: 1、原料一种,同消费地(即市场)一起,区位图形为一点。 2、原料一种,同消费地不在一起,区位图形为一线。(分三种情况) 3、原料两种,同消费地不在一起,区位图形为三角形。 4、原材料多种,同消费地不在一起,区位图形为多边形。,确定工业区位的工作程序: 1、根据运输的指向,确定工厂的运费最小点。 2、根据劳动指向,修改上述结果,形成区位的第

9、一次变形。 3、根据集聚指向,修改第一次变形结果,形成工业区位的第二次变形。 (罗雪尔、龙赫德也都讨论过工业区位的若干因素,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产业布局理论学派的划分: (3)成本学派理论韦伯、胡佛、赖利和艾萨德 美国学者胡佛于1931年与1948年分别写了区位理论与皮鞋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两本书。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占场费用。前者是距离的函数,后者则不一定。,并对韦伯的理论提出了修改: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的运输,则企业的布局在交通线的起迄点最佳,因在中间设厂会增加占场费用这就是胡佛的的终点区位优于中间

10、区位的理论 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地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这是转运点区位论,这一理论为人们在港口布局工业提供了理论依据。,赖利对产品交换地不同价格政策对运输地影响惊醒了深入研究。 艾萨德则根据韦伯地理论,对运输指向的工业做了更详尽地分析。他认为,运费不仅取决于货物地重量和运输地距离,而且还与货物本身的体积、易碎性、易燃性等属性有关。,(4)市场学派理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充分考虑了市场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 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罗斯特朗的

11、盈利边界理论和吉的的自由进入理论。,(5)近代区位理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他是区位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区位经济学涉及到了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布局,而且开创了产业布局的新领域区域产业布局,不在拘束于一个产业部门的布局理论的研究。 (6)成本市场学派理论艾萨德的替代原则、俄林建立的一般区位理论和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成本市场学派、行为学派还包括社会学派、历史学派和计量学派被称为现代区位理论。),3、综合等费用线 最小运费指向市韦伯区位论的骨架,可以用综合等费线来形象地加以说明。 综合等费线市运费相等点的连线。,(三)劳动费指向性 在这些综合等费线中,于低廉劳动供

12、给地L的劳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线为临界等费用线。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劳动费指数: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 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距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也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四)集聚指向论 1、集聚分为纯粹集聚和偶然集聚 2、纯粹集聚:是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型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3、偶然集聚:是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构带来的工业集中。,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

13、对运费指向性或劳动指向性区位的影响。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边产生集聚。 (再黑板作图讲解),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二)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按照韦伯的原料指数可将现实中的工业分为如下的三种类型,并分别分析其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品业等。制造1吨水泥需要主要原料石灰石1.33吨、煤炭0.43吨,粘土0.35吨。当所有的原料都为巨地原料的话,那么,原料指数为2.11。,2

14、、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如:生产1吨啤酒一般需要主要原料水10吨,大麦和啤酒花等0.03吨。水可以作为遍地原料,而大麦和啤酒花则属于局地原料。这样啤酒酿造业的原料指数为0.035,是典型的消费指向性工业。现实中,啤酒长厂几乎都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即消费者集中的地区。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精制业、机械器材组装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等。,(二)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发展中国

15、家转移。,(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经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韦伯的区位论具有以下的特色: 1、韦伯首次降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其他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2、他的最大贡献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就是最佳区位点 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的布局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理论与现实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局限: 1、他将运费是距离和重量的函数,并且成比例地增加,而现实找你嘎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运费率往往因原料、产品的不同而不同,

16、而不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统一的运价体系;同时,交通网以及运输线路的地形条件不同也影响运费;运输方式不同,即使是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体系也不同 2、韦伯的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也是不现实的,3、就工厂经营而言,有生计性的经营和企业性的经营 4、工厂区位是由工厂经营者所选定的,而这种决定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5、技术进步,使得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下降,以及替代原材料的使用,都使最适宜区位发生变化,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6、交通发达,使得在产品价格中地运费所占地比重减小,例如,电子产品(集成电路)中地运费所占比重只有千分之一 7、其他诸如地域政策因素,政府在一些地区鼓励工业发展而在令一些

17、地区则限制工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工业区位地选择。,当前世界工业布局正在发生巨大的指向性变化,一些过去是原料指向性的重要传统部门转变成了消费区指向或技术密集型的部门,从而进一步突出了地区的优势,加剧了极化效应的作用。形成的原因是: 1、由于加工工业技术进步,一些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可以降其中的越来越大的一部分转化为成品,这就使得一些原料产地原料逐渐转变为地方纯原料。 2、许多失重原料在采用技术进步来加工后,可以除掉其中所含的大部分无用的成分,使之接近于纯原料,从而大大降低用它来进一步加工的工业原料指数值,削弱原料地对加工工业的引力。,3、消费区可以就地从回收利用废旧物资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原料供应。 4、

18、目前在机电工业中,产品轻型化、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5、随着运输技术的改进,运费率普遍下降,但下降最快的是那些量大、装卸方便、途中不易腐败损坏的原材料的运输率,6、由于现在一些骨干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消耗原料也越来越多,这就是使得一个地点原料往往难以满足需要。 7、企业的盛衰越来越取决于它的产品能否适销对路,这就使得企业家倾向把工厂布局在消费区,以便与消费者建立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到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第三节 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德区位理论 (一)区位与市场地域 (二)运费与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一)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 (二)运达价格与市场地域,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

19、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德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德工业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学高洪深,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区位选择: 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分析最初起源于对运输成本的最小化的探讨。区位被抽象为生产地点距离原材料、能源、市场的距离远近。 厂商的最优区位理论一直由韦伯模型主宰着这一模型的基本特征是厂商的目标函数对市场和资源禀赋均好的区位时敏感的。这种模型是在假定厂商承担产出和投入的运输成本情况下得到的。由于在韦伯模型中,产出和投入的数量被视作既定的,所以厂商降选择运输总成本最小的区位。,一般的,该模型可以这样描述。厂商利用m种投入,生产单一的产品。其产品销

20、售和原料购进都在一个给定市场和原料的集合 种进行。某一点 可以同时是产品的一个市场和一种或几种投入品的源地。运输到xi的产品数量或从xi运进的投入数量是一定的,且分别由来表示,产出和投入的单位运费是固定的,且而,最后,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用直线距离来表示。 让我们在定义由 运进或运出相应数量产品或投入的理想重量是: 理想重量 是由xi运进或运进的货物数量和运输能力来确定。因此反映了xi对厂商的吸引力,韦伯问题是关于区位 处总运输成本函数T(s)的最小问题,厂商的一个均衡区位或通常所说的的最优区位是在S内使T(s)最小化的点S来定义。 在式 中,每个点Xi可以看做式因邻近优势吸引厂商相Xi移动的力的

21、源泉,而这些厂商向Xi的移动倾向的强烈程度往往与理想重量Wi成正比。这样,一个冲突力系统就会出项,最优区位便是把理想重量移向不同方向的各种力的均衡位置。,假设X中的点式沿一条直线分布,该X中的点可以表示为 ,因为 ,所以总运输成本函数可以写成: 如果下面两个条件成立,我们说 是理想重量向量 的中位数:,这表明当作用在Xj的左边和右边的力之和小于或等于这些力的合力的一半时,Xj是各中位数。 显然,对于任何一向量(W1,W2,W3Wn)在X中存在一个中位数。例如:n=5,X2是(4,3,1,3,1)唯一的中位数,而X2和X3是(4,3,3,3,1)的中位数。 当且仅当Xj是理想重量向量(W1,W2

22、,W3Wn)的一个中位数, Xj是韦伯问题的一个最优解,范力农构架:,A6(X6,X6),A5,A4,A3,A2,A1 W1r1,p(x,y),“范力农构架”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即对于多原料地和市场多边形而言,求解运费最小点即是求解区位多边形(包括区位三角形)地P点地坐标。在图中,A1,A2,A3,A4,A5,A6为区位多边形地各个定点,坐标已知;假设P点为运费最小点,其坐标为(x,y),P与各点间地距离分别为ri,原料和产品地重量为Wi.那么在运费与距离、重量成比例地情况下,总运送费K可以由下面地式子表示:,区位利益对厂商行为的影响: 则厂商的利润为:厂商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首先要受技术

23、可行性的限制,即只有某些投入组合才有可能生产既定的产出产量。在既定技术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生产集是既定的,从而一定的投入可以得到的最大的产出即生产集的边界线是既定的。,产出,投入,区位利益对产出的影响,F0无区位利益时的产出边界,F2区位优势削弱时的产出边界,F1优势区位的产出边界,产出Y,X1,y1,yo,无区位利益,生产函数为 。于是,厂商地均衡产出为yo,利润水平是 ,即所表示地利润水平。 若存在区位利益,生产边界向上移动至 则均衡时厂商的产出为y1,利润为 即达到哦等利润线:,显然,优势区位为厂商带来了额外的利润( - ) 同理,区位优势的削弱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这种生产利益,企业、厂商

24、最佳区位的选择微观的领域 (以上已经讲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宏观的领域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评价 1、已经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的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不能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是否能承担起全国地域分工的重要分工,对全国或上一区域层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作出独特的贡献。,3、区内产业之间关联度如何,即产业之间是否协调,特别是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 4、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如何。 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怎样。,二、区域产业结构的多层次分析,1、区域社会总产值结构分析 社会总产值是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和商业五大物质生产的生产总值,这个层

25、次,主要是分析郁郁产业结构中,农业与非农业的比例关系的协调性。 2、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分析 三次产业包括了区域全部的产业部门,其结构基本上反映了大农业、大工业和服务业三者之间的关系。,3、农轻重产值结构分析 这个层次,主要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中,农业资源和地方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水平,反映出农业对工业的支撑能力以及重工业对农业、轻工业的渗透能力。,4、农业结构分析 大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四种行业,每个行业都仅仅依赖其各自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种植业依赖于耕地、畜牧业依赖于牧草地、林业依赖于林地,渔业依赖于可利用的水面。,5、工业结构分析 工业按所用制划分,可以分为乡镇企业、

26、地方工业、国有工业、私营工业、“三资”工业 工业也可以划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6、生产要素密集度结构分析 这个层次,在理论上主要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资源结构的适应程度,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1、产业的比较优势度衡量一个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可以选用以下两个指标: (1)比较成本研究区域某行业某产品的销售成本/较研究区域层次更高的区域同产品的销售成本 (2)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率研究区域某行业一时间内的劳动率的年增长率/较高层次区域同行业同一时期内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2、工业化结构比重数工业化结构比重数研究区域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劳动者数/研究区域的社会总产值社会

27、劳动者数 3、产业专门化率研究区域某产业净产值/较高层次区域同产业的净产值研究区域全部产业净产值/较高层次区域全部产业净产值 4、区位商,5、产业专业化系数:Qi代表其产业部门I在整个产业中所占有的百分比,下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区域, 代表将计算结构具有相同符号的百分绝对值加在一起。Ci代表区域产业化系数,6、产业结构变化率Qj代表区域某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百分比,下标1、2分别代表不同的年份, 代表将计算结构具有相同符号的百分数绝对值加在一起,C2代表区域产业变化率。,7、相关系数Xik和Xjk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j各自k部门在其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 分别代表区域i 和区域j各

28、部门在其产业结构重的比重的平均值, 代表区域i 和区域j产业结构的相关系数。,8、相似系数Xin和Xjn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j各产业部门n在本区产业结构中所占有的比重,S代表两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S1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一致。,9、产业结构效益ei代表区域第i个工业部门的产值,E代表区域工业总产值。Pi代表区域第i个产业部门的资金利税率,P代表区域各工业部门的平均资金利税率,H代表区域产业结构效益。,10、结构影响指数Pji代表研究区域j的I产业部门的资金利税率,qji代表研究区域j的I产业部门的资金占其全部产业不谋那资金总额的比重,qoi 代表对比区域o的I产业部门的资金占其全部产

29、业部门资金总额的比重,J代表结构影响指数。,11、效益超越系数a代表区域净产值的增长率,A代表区域总产值的增长率,X代表效益超越系数。,12、偏离份额分析,在上述12项产业结构评价赫分析的定量指标中,指标1指标在区域产业结构找你嘎哪些产业部门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指标2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中工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所处的地位,指标3和指标4反映了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指标5、7和8反映研究区域与对比区域产业结构 的异同程度,指标6反映区域产业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的程度,指标9、10、11、12反映区域产业结构的素质和效益的好坏。通过上述的指标的测算,可以加强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和评价的科

30、学性和精确性。,1、李小建主编,李小建,李国平,曾刚,覃成林,林柄耀,张文忠编著,经济地理学,G,高等教育出版社。 2、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出版社 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4、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文献:,第三章 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一、经济增长因素的认识过程、资本(K)古典经济增长理论:1940和1950年代,哈罗德多马理论,资本积累(储蓄、净投资) (资本产出比不变g=S/K,g为增长率,S为储蓄率,K为资本与产出比率即资本系数。,、K 劳动(L)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9

31、50年代,索洛的资本、劳动力和时间模型(资本和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包括索洛斯旺模型Y=f(K,L),克服了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中资本产出不变所产生的问题,但其以技术不变为前提;,3、K L 技术(TEC)1960年代,技术创新,可导致资本-劳动替代和既有资本和劳动带来更多产出。索洛米德模型Q=A(t)f(K,L),这一模型解释了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以及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技术进步,4、K L TEC 人力资本(HC)1960年代,由教育和技能培训获得的人力资本(技能、技术知识和组织知识)。罗默、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他们立足于舒尔茨等人创立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32、将人力资本因素系统地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中。,5、K L TEC HC 自然资源(NR)1970年代,自然资源枯竭导致增长的极限。 6、K L TEC HC NR 结构变迁(STR)1970年代,结构变迁(需要价格高度灵活和要素高度流动)是增长的重要部分。,7、 K L TEC HC NR STR 企业家精神(ES)1970年代,企业家去发现知识、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演化。,8、K L TEC HC NR STR 企业家精神(ES)制度1960年代至今,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菱形理论” 他认为除了影响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外,政府和机遇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政府在经济发展

33、中的合理作用表现为: 1、建立一个稳定的、可以预见的宏观与政治环境 2、改善一般投入物、基础设施与制度的可获得性、质量和效率 3、制定一般规则与奖励措施以引导促进生产力增长的竞争 4、促进企业集群的发展与调整 5、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而建立与实施一种积极的长期机制、调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与公民的积极性。,二、什么是制度 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认为设定的一些制约。是由非正式约束、正式规则及其实施机制组成的规范体系。 非正式约束:包括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规范、意识形态,正式规则:包括宪法和各种法律、法规及实施机制指法院、仲裁机构等:分为两个层次其中宪法层次是基础制度,

34、这是制定规则的规则;另一个是集体行动层次的的运动规则,它是在宪法层次框架内创立的各种操作规则。,二、制度的作用,一个(好)的制度的主要作用就应该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制度结构来减少交易中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和稳定行为的预期。 1、降低欲期的不确定性,划定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规则 2、界定并约束政府的权力,防止其对经济的过渡干预 3、界定经济参与人的权利并形成激励,4、综合起来就是降低交易费用 制度,特别是限定政府权力的宪政制度、契约自由和界定公民财产权利的产权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区域经济的研究同样需要树立制度观。,巴泽尔将交易费用分为: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 外生交易费用是指交易过

35、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那些费用,它不是由于决策者的利益冲突导致经济扭曲的结果。(技术克服) 内生交易费用是指市场均衡同帕累托最优之间的差别,是不同的参与者争夺分工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导致。(制度克服),三、区域经济的制度观,今日世界各国竞争最重要的是制度竞争,发展出最有效的制度才是竞争致胜的关键。 实施宪政制度 :有限政府。 契约自由制度 : 保证要素的充分流动。 有效的产权制度 :激励,区域经济政策 一、区域经济政策:是通过各种调空手段使国家之内的个经济区域的经济有效、快速、健康发展,以达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总目标。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2)商品的不完全

36、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二、经济区域政策的目标体系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直接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从而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即: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分工协作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目标 2、我国现阶段的选择: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直接目标 最终目标,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分工协作 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主要的政策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贸

37、易政策等 一、财政政策:它是通过税收、政府支出和公债的运转、以预定的方式影响各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并通过敢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及使用,达到包括区域经济目标在内的宏观经济目标 包括预算政策、公共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二、货币政策:是国家根据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对货币流通进行管理和调控,从而达到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目的。 1、投资 2、贷款 3、担保 (重点)三、区域产业政策:是由国家根据区域分工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采取的调节和控制产业的空间结构 配置的方式和手段,是运用一定的政策手段,引导和影响产业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使资源在空间上合理配置的一套政策体系。,区域产业政策:在掌握

38、各个区域的区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规划每一个区域产业结构逐步演进提高的目标和对策,确定各阶段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的重点的分配和合理配置,从而引导区域经济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它分为: 1、区域产业结构政策2、区域产业组织政策(在新制度经济学中,组织既可以被理解为一类制度安排;又可以是D 诺斯意义上的组织:行动集团。正如诺斯和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所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3 、区域产业布局政策 4 、区域产业技术政策 它们都是区域产业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历史沿革(书23页) (一)改革开放前的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 1

39、、“六五”“七五”我国经济区划的探索(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 1、“八五”期间我国经济区划的进展 2、“九五”“十五”我国经济区划的发展,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回顾与分析 1新中国成立后30年我国区域经济实施的均衡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未能实现均衡发展 2改革开放20多年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但区域差异在扩大 31996年,国民经济赫社会发展“九五”计划赫2010年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一条指导方针,提出“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这标志着国家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解

40、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新战略。,四区域产业的分类 由于研究的目的和角度不同,人们采用不多种多样的产业分类法 1、三次产业分类法 1940年,英国学者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在研究经济发展 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三次产业的分类法: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第二产业(广义的工业)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 西蒙 库兹涅茨在1971年出版的各国的经济增长提出了与三次产业累世的产业分类:农业(A)工业(I)和服务业(S)即:AIS分类法,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与狩猎业 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水、运输和通讯业 服务业包括:商业、银行、保险、房地产、政府与国防、其他服务,国

41、际标准产业分类 考虑社会产品与劳务的种类、生产工艺与技术的相似性、统计上的去要和方便,将全部的经济活动分为十大项:1、农业、狩猎业林业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业性服务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部门构成分类 其中包括两大部类划分、农轻重分类和霍夫曼分类 马克思的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第I部类)与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第II部类) 霍夫曼指数=消费资料工业产值/资本资料产值,要素密集度分类 根据各类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一般可以将经济活动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

42、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域产业分类 根据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可将各类区域经济活动分为三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服务产业,五区域产业结构政策 一、结构学派的观点和增长模型: (结构的重要性) 结构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竞争非均衡的假设,这是其分析的起点。显然,这一学派是与新古典学派假设完全背离的。非均衡增长属于“次优论”范畴,由于实践中的各种原因,最优(均衡)增长是无法获得的。非均衡增长的主要问题是:人们是否能够认识要素市场或产品市场非均衡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纳入增长和发展的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特点一般和新古典理论所分析的情况正好相反,后者实质是假设,不但商品而且

43、生产要素之间都有很高的替代性,因而通过充分的交换而实现均衡,不存在短缺和过剩。事实上,在一个劳动力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总是产生资本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然而,新古典假设实际上根本不考虑这类因素。,区域产业结构政策 概念:是指政府制定的通过影响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的宗旨是以技术进步来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分类:1 、产业调整政策。目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 、产业援助政策。目标: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又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高级表现形式。,从具体内容看,产业结构政策通常包括:幼小产业保护政策、主导产业选

44、择政策、战略产业扶持政策和衰退产业调整政策。 二、产业结构政策的重要性 1 、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转换始终是不可回避的重要政策课题 2 、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凡是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注意产业结构的转换,不断使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的国家和地区,它们的经济就比较景气,也拥有更强大的承受能力、适应和应变能力。 3 、在整个产业政策体系中,产业结构政策始终占有主导和中心地位。,三、战略产业的扶持政策 四、衰退产业的调整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一般是指政府机构根据产业的经济技术特性、国情国力状况和各类地区的综合条件,对若干重要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引导和合理调整的意图级及其相关措施。 目标:实现产业

45、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但从总体上讲,产业布局的目标为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 分类:1 、从产业布局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地区发展重点的选择和产业集中发展战略的制定。,2 、从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看,产业布局政策往往与特定的国家强调产业布局的非均衡性。 3 、从产业布局政策的实施手段上看,产业布局政策主要是规划性的,同时也包括一定意义上的政府直接干预。,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研究的内容: 1、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涉及到结构的均衡问题 2、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弟与LG

46、 克拉克发现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转移的规律。 库兹涅茨:不仅考查了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还从国民收入在产业之间分布的演变规律,来考查各国和各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钱纳里:工业阶段理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他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阶段: 1 、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 2 、资本品工业发展速度快于消费品工业增长的速度,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 3、 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0.5) 4、资本品工业占主导的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

47、为1以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 (二)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看 1 、以农业为主导2 、纺织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3 、在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化阶段4 、在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为主导的阶段 5 、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6 、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7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25可以概括为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劳动力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二产业: (工业)工业化初期,在国民经济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的就业比重也有上升的趋势,不过

48、初期的上升比较明显,后趋于下降的趋势,应该说工业收入的比重上升的速度要明显快于劳动力就业比重的上升趋势 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的比重则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到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的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开始上升,并不断超过工业收入。(可以用产业所占比重的结构图表示),思考: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劳动力的就业比重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先升高,而后不变到下降。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的速度快于劳动力上升的比重,而第三产业的收入以及就业比重则处于上升的趋势。在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与机制 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结构演变 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

49、演变 区域政策与产业结构演变 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演变 (技术的分类) (不同技术创新对不同产业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标准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标准的优化标准 最根本的标准只有一个,即产业结构必须有利于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优化的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1 、保持或加强区域的增长潜力 2 、保持区域经济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 、保持区域产业结构的重组弹性,区域专业化产业与主导产业的选择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最先对主导产业功能进行明确分析的学者是罗斯托:他重新评价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发现区域经济增长的演进与经济部门重要性的依次变化存在对应关系。主导产业的带动与扩散作用是通过前瞻影响、后顾影响与旁侧影响实现的。 前瞻影响是主导产业当即以其产出为投入的产业影响,后顾影响是主导产业对为其提供投入的产业的影响,旁侧影响是主导产业对区域的间接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经济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