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区域经济学课件--((四)区域经济增长.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903639 上传时间:2020-01-19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5.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课件--((四)区域经济增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区域经济学课件--((四)区域经济增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区域经济学课件--((四)区域经济增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区域经济学课件--((四)区域经济增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区域经济学课件--((四)区域经济增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资本、技术、制度)及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五、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六、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 工与区域的形成,区域 经济 空间 的 运动 规律,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分工与联系,区域 空间 的 地域 结构,区域产业结构 与产业布局,城市经济,城乡边缘区,区域城市化,乡村经济,区域经济政策,区域分析与规划,区域经济学 主要内容体系,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一国或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年增长率),可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民收

2、入计量。 本期t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必须大于前期t=0的国民生产总值。 GNP与GDP,一、经济增长的含义,GNP:“收入”,指一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 GNP GDP 国外净要素收入 GDP:“生产”,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所有行业和部门,在价值形态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一、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发展不仅是产出增加,还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 规范意义,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社会体制进步、收入分

3、配的合理化、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一、经济发展的含义,托达罗(MPTodaro)列举发展核心指标:1)满足基本需求; 2)人的自我尊重;3)自我决策的自由,不受外来支配。 塞尔斯(DSeers)三要素:温饱、工作和社会公正。 诺伦(DNohlen)等五指标:增长、劳动、平等与公正、参与、不依附与独立。,一、经济发展的含义,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迪亚森(ASen)20世纪80年代提出评价发展的新方法,强调发展应该以人为核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人类发展(Human Development)概念,认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发展,发展应为人们创造一

4、种有益的环境,使他们能独立地和集体地去发挥全部潜力,不断扩大选择范围。,一、经济发展的含义,人类发展指标(HDI )由人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总入学率和人均GDP四项指标合成。按HDI分类,高等在0.800以上,中等为0.5000.779,低等0.500以下。 如按照人均GDP分类,1998年的数字为高等9360美元,中等7619360美元,低等在760美元以下。 中国仍然属于中下等水平,2003:103名, 2004:94名,人均GDP第99位 。,历年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一的国家 以下是报告发布年份,不是数据年份,如2006年的报告中所使用的是2004年的数据。 1980年 - 瑞士 19

5、85年 - 加拿大 1990年 - 加拿大 1991年 - 日本 1992年 - 加拿大 1993年 - 日本 1994年 -1998年加拿大 1999年 - 加拿大 (HDI= 0.932) 2000年 - 加拿大 (HDI= 0.935) 2001年 - 挪威 (HDI= 0.939) 2002年 - 挪威 (HDI= 0.942) 2003年 - 挪威 (HDI= 0.944) 2004年 - 挪威 (HDI= 0.956) 2005年 - 挪威 (HDI= 0.963) 2006年 - 挪威 (HDI= 0.965) 2007年 - 冰岛 (HDI= 0.968) 中国 2006年 -

6、 香港 HDI=0.937 2006年 - 澳门 HDI=0.940 2006年 - 中国内地 HDI=0.777,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劳动力资源 资本 技术 结构变化 制度安排、基础设施等,直接进入生产过程,形成生产环境,资源的诅咒 (the resource curse) ?,发展经济学中一个著名命题,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施加了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地区)经济表现远不如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地区)。 Vincent,1997;Sachs和Warner,2001;Stijns ,2001b,如果没有技术革新和制

7、度创新,自然资源的丰裕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即自然资源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非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陷阱。 自然资源丰富与一些对经济持续增长极为有害的变量相联系,如收入分配极端不平等,腐败和寻租活动盛行,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内乱频频爆发等。 个人突发横财和长期福利的得与失。,资源的诅咒 (the resource curse) ?,国际典型例证 非洲和瑞士、日本(资源缺乏国),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等国和资源贫瘠的东亚新兴经济体(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资源缺乏的经济体为摆脱资源束缚而主动放弃传统的增长模式,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而资源丰裕的经济体

8、陷入资源依赖型的增长陷阱,经济增长步履维艰甚至停滞不前。,资源的诅咒 (the resource curse) ?,中国实证 选1985-2003年间原煤、原油、天然气和铁矿石作为自然资源的代表,资源产品与与GDP基本呈同向趋势。 在1993年前,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此后, GDP上升曲线逐渐远离资源产品的依赖路径,自然资源的影响力渐趋下降。2000年之后,随着重化工业的迅猛发展,带动原煤、生铁等资源投入品需求和产量的骤然上升,同时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又表现出较强的同向相关性。,资源的诅咒 (the resource curse) ?,资源的诅咒 (the re

9、source curse) ?,平均经济增长率ln(GDP2003)ln(GDP1985)100%/18,ln为自然对数符号,这里的GDP按当年价格计算; 原煤、原油和天然气是19852003年间平均产量。铁矿石是2003年底储量,数据源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数据库。 根据中国科学院的折算公式,能源产量原煤产量0.714t/t原油产量1.43t/t天然气产量1.33t/1000m3。其中t为吨,m3为立方米,能源产量的计量单位为亿吨。,地区能源产业与经济增长示意图,讨论: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要素转移效应引发“荷兰病” 。 山西省采掘业的投资额由19

10、94年的44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82亿元,同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却下降2个百分点,制造业比重的降幅更大。科教事业费占当地财政支出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22.6%降至2003年的16.6。按照资源比较优势所实现的部门间要素配置,其结果便是经济增长关键动力缺失,经济发展陷入低效运行陷阱。,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外部环境恶化促使资本外流。 矿产资源开采会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伤亡事故,直接威胁到人的生活与生存。另外,矿源一般位于偏远的农村地区,生活环境远劣于其他发达地区,为寻求舒适的生活空间和消费场所,一些富裕人群便将资金转移至发达地区。每年仅房地产购买一项,山西外流资金10

11、0亿元以上。一方面政府花大力气、高成本地从外面引资,另一方面本地富豪不断对外转移资金,本外流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危害更大。,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产权安排不合理导致制度弱化和资源浪费。 地方政府和各级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事实上所有权,利用资源开采的许可权谋求局部利益或集团利益,导致寻租活动和腐败现象盛行,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遭到践踏和破坏。经营者为弥补寻租过程中损失,形成急功近利的开采行为,导致大量资源被浪费。 山西4100多家煤炭生产矿井的资源几乎全是无偿取得,90的县管煤矿、95乡村集体煤矿以托管或承包的方式交由个人经营。采矿权低价非法转让使自然资源成为个人暴富捷径,却严重伤害地区经济

12、增长。,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资源开采的财富分配方式扩大贫富差距。 由于资源采掘业中的产权安排问题,来自于资源的财富逐渐集中到少数个体矿主和不法官员手中,没有造福于当地群众,贫富差距便由此扩大。 山西高平占人口3%的煤矿老板人均年收入500万元左右,存款额占全市30,而当地低收入人群的人均年收入仅500元。 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限制居民购买力的实现,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渠道失去效力,危害到社会安全和稳定,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健康社会环境。,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资源主导产业结构制约人力资本积累和科技能力提升。 人力资本和科技能力是衡量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准,只有在现代制造

13、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中,前者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后者才能保持较高的水准。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以采掘业及相关的低级制造业为主,在此环境下,科技人才难以实现自身价值,人力资本难以积累,导致技术落伍和生产率低下。 山西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由1999年的15890元/人年上升至2003年的23249元/人年。,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资本,指机器、设备及厂房为主的物质资本。资本的多少特别是资本形成的快慢,是促经或者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 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形成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 刘易斯最早阐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现代经济增

14、长发展过程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而这种转移的实现,需要投资作为支持。,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商投资总额(亿美元),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资本形成形式,外延资本形成: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资本形成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储蓄率、投资转化率及资本形成率的相互作用。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对资本形成规模的最重要因素。 内涵型资本形成:通过资本综合效益的提高,在本质上改进资本。取决于:投资选择;资本的吸收能力。 前者通过提高储蓄率、投资转化率极资本形成率;后者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资本形成途径,家庭储蓄

15、:取决于个人或家庭收入,存款利率高低、观念和习俗年龄。(中美老人购房观念) 企业储蓄:来自利润,利润能够转化成投资。 政府储蓄:来自税收,税收减去政府经常性支出就是政府储蓄,可转化为政府投资,从而使资本形成。政府加强税收监管、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可以扩大政府储蓄、提高政府投资能力,增加区域资本形成。,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资本有效配置,时间的有效配置:指资本形成中储蓄率的高低一般体现资本在用于增加现期消费与用于扩大再生产以增加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配置。 空间的有效配置:指一定资本规模在不同经济部门和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分配。前者主要分析资本的形成率问题,后者主要分析在一定资本形成率下资本形成

16、效率问题。,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影响资本配置的主要因素,经济要素的流动性:流动性越强,供给结构就越有弹性,有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反之亦然; 要素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的差异影响区域劳动力与资本配合比例,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效益提高; 要素禀赋:造成经济增长中资本与自然资源、劳动力之间配合比例,影响资源配置的要素结构,制约资本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技术条件,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技术进步途径,开发 引进 提倡自主创

17、新:天津港,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技术进步途径,提倡自主创新:天津港焦炭码头公司港口焦炭专业化连续输送设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膺2006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取得焦炭专业化设备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权6项,5年创经济效益1.8亿元。,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技术进步途径,天津港焦炭码头公司 推广防尘技术 把水引上门机,在煤炭抓斗作业过程中实施喷淋抑尘 针对局部或小范围区域发生的扬尘点,采用可移动式高压喷枪实施抑尘。,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技术进步途径,天津港焦炭码头公司 皮带机清扫技术 自行设计制做重力补偿式清扫器,清扫皮带机回程皮带上部粉尘。 安装电动强制清

18、扫器,清扫皮带机回程皮带下部粉尘。,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技术进步途径,天津港焦炭码头公司 防破碎技术 卸车坑处采用耐磨橡胶插板 转接塔加装接料板 研制橡胶耐磨板 伸缩式装船机机头实现柔性卸料,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技术选择,节约劳动 节约资本 中性的技术进步 中国的选择?,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构变化,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组织结构,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构变化,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构变化,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制度安排,制度:有关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规则。包括体制,政策,法律,道德,伦理,观念和习惯。 政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各区域经济增长。 通过区域经济政

19、策这种制度安排,改变各区域要素供给特征和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各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从注重效率到公平(西部开发,江苏省内的区域差异政策) 制度创新能力的差异。沿海开放意识和创业精神。温州 台州,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与宏观经济增长同质,包括: 需求拉动:区域内和区域外对本区商品和劳务的需求; 供给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供给,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1 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要素投入到高效率、能够起到带动作用的部门或者地区。如把有效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具有高效率的地区和部门,宏观经济增长会十分明显。 2 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中间产品的投入对

20、某些部门形成了市场需求,对某些部门形成投入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3 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区域经济增长可具体化为各种产业部门的增长。某个或某几个产业部门增长很快,成为带动性产业,区域经济获得整体增长。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4 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某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先行区,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增长。 沿海三大直辖市和新兴工业省份的带动。,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造业区位商,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造业地均增加值 与GDP分布图(单位:万元/km2;亿元),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从理论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模型到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前者:哈罗德

21、-多马经济增长模式、新古典增长模式、新剑桥增长模式和新增长模式 后者: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出口基础模型、以运输成本为空间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背景:发达地区跨过工业化的初期或中期阶段,进入后工业社会,经济增长呈现出很多新特点: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有形投资流向高新技术商品生产和服务,研发投入越来越高,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石。 外部性与经济增长模型 收益递增和经济增长理论 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外部性与经济增长模型 阿罗模型 用技术的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假定技术进步或生产率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副产品,也就是投资产

22、生的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累积生产经验而提高生产率,其他长生也可通过“学习”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成为内生变量。 罗默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惟一源泉;卢卡斯认为全国经济范围内的外部性是由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造成的。,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收益递增和经济增长理论 克鲁格曼 、卢卡斯 经济增长的快慢,与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创新。 代表人物:熊彼特 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后,创新就成为左右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行动。 人力资本的开发通过创新表现出来,表现在五

23、个方面:使用一种新技术、开发一种新产品、运用一种新工艺、开拓新的市场,尝试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把技术内生化 认为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引起的内生技术进步可以使总的收益递增,使经济增长持续永久的动力和源泉。 突出对外开放在发展中国家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具有丰富的政策内涵,对各国政府制定增长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产出增长率的标准定义,资本增长率定义方程,劳动增长率定义方程,区域i吸引其他区域的资本和劳动力的能力分 别和该区域对资本的回报、对劳动的回报与 其他各区域对这两项回

24、报的差异相关。,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核心思想:某一区域资本的回报率与该区域资本/劳动比率成反相关,劳动的回报率与这个比率成正相关。资本与劳动在区际流动反向,资本与劳动各自回报率在区际趋于收敛。 应让市场发挥作用,采取无作为的区域经济政策。 实际的情形如何?,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实际的情形如何? 忽视区域之间的差异,忽视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果(假设不变的规模回报) 忽视技术和创新在空间的扩散。 假定劳动力的流动仅仅是区际工资率之差的函数,事实迁移还要受到迁移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资本的区际流动仅是回报率的区际差异的函数,过于简单。,三、区域经

25、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对人均收入的空间差距从长期来看会收敛的质疑。,人均收入差距随时间而减小。,贫穷区域比富裕区域增长更快,人均收入增长与 初期人均收入增长呈负相关。,收敛缓慢。 主要经济态势是决定是否收敛的主要因素。,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出口基础模型 核心思想: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前者向后者提出需求,决定了区域和城市经济的规模,决定了后者的经济活动。区域和城市经济的增长取决于两部门的比例。也就是说取决于区域外需求的扩张。,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出口基础模型 代表人物,杜森伯利(JSDuesenberry)诺斯(DCNorth)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作为国民经济子系统的区域

26、输出基础模型。 以19世纪的美国为例,利用两区域模型研究了产品输出对经济增长过程的作用。,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出口基础模型 区域1是新移民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的农产品除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向区域2输出;区域2是老移民区,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 区域1向区域2输出农产品,导致区域1收入提高,也使区域2农场主收入减少,由于区域1收入提高,对工业品的需求随之提高,本区域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不能满足工业品的需求,必须从区域2进口工业品,需求的提高在区域2内引致乘数效应,这又会使该区域收入提高,其幅度超过在农业部门的收入下降。 区际贸易使两个区域的收入提高,由此又对那些供给地

27、方市场的经济部门注入积极的增长刺激。,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出口基础模型 诺斯认为产品和服务的输出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阐释单个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要素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没有人口压力)由输出部门引致经济增长的机制。 通过原料输出的快速扩张,形成了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基础, 来自输出的收入一部分被用于扩建以输出为目标的基础设施,扩大和改善输出基础;为此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有的是从区外市场获取(例如投资品),但有的也从区内市场获取(例如配套企业的产品)在输出部门形成的外部节约和内部节约,加速经济增长过程, 由此引起的收入提高形成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规模会超过输出经济的吸收容量; 其结果是,首

28、先供应区内市场的工业企业得以创建, 区内工业在区外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并使区内工业品的输出成为可能, 区域的输出基础转换为产业竞争力,提高了区域的收入。,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出口基础模型,输出基础模型的收入循环,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出口基础模型主要贡献 为区域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工具,把一个区域形成的收入区分为输出活动(基础活动)的收入和来自服务于本区域市场活动(非基础活动)的收入。在经验研究和规划实践中便用就业数据代替收入数据。 预测区域的经济实力和人口发展, 关于“基础”部门与非基础”部门就业比例以及总就业人数与总人口的比率,可以得到某种规律性, 假定在预测时期内关系保持不变。 追随者认为

29、仅从输出活动的形成中就可以查明总就业人数和总人口的形成。,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出口基础模型质疑1 输出基础模型中一个区域的生产潜力,即供给结构完全被忽视,输出基础理论只是单方面的考虑到需求的作用,且对需求方面的考察也是局部的,输出需求被视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由区域内需求(本地投资、消费需求的变化、政府支出、技术进步导致的本地需求变化等)形成的增长刺激没有考察。 退回到那些生产能力未发挥出来,或生产储备可以快速流动以及很少通过区域内需求刺激增长的区域。,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出口基础模型质疑2 对部门内和区域内的紧密联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说区域经济增长受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的影响

30、,那么就不能从“非基础”部门对“基础”部门的单方面功能性依赖出发,而应从相互依赖关系出发。输出部门发展尤其要依赖有运行能力的本地部门(如供货企业和服务企业)。 输出需求本身没在模型内得到解释,而被视为由外部决定。部分地区的内部增长因素对区域输出基础有决定性的影响。 产品输出的增长效应取决于输出输入品之间的价格比例的形成,在输出基础模型中,假定这一比例不变,与现实不符。 解释力仅限于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的开始,区域经济学研究感兴趣的区域系统的运行问题没有回答。,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出口基础模型质疑3 在区域的经验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实际可应用性受到严格限制。 难以准确划分“基础” 和“非基础”部门的

31、收入,尤其是因为官方经济统计普遍都是按行业分类; 由于缺少收入统计,对较小的地区单位的经验研究中只好以就业数据作为衡量尺度,部门和区域生产率差别则没有考虑进去。 输出基础模型用于预测经济和人口的发展是有限制的, “基础”活动,“非基础”活动和总人口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区域边界的变化也会使“基础”活动变成了 “非基础”活动。,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以运输成本为空间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难题:如何将空间因素或区域因素引入模型? 萨克斯,1998,运输成本通过资本品的进口价格的上升影响经济增长;运输成本相差5%,运输成本低的经济增长率比运输成本高的经济增长率高49%。,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均

32、衡增长理论,基本命题:不发达地区存在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发展,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地区经济同时得到增长。,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打破低水平均衡的理论设计: 纳克斯:恶性循环根源在于资本不足,外来资本的缺乏在于本地缺少有效需求,要在大范围内,各个部门中平衡进行投资,使各部门之间形成需求,才能造成需求,引入资本。 并没有谈及空间,引入区域经济学时,认为均衡就是在所有地区同时增长,是误解。,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打破低水平均衡的理论设计: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在一个足够大的外部资本的推动下,增长在区域各个部门间推进,造成部门之间的相互

33、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提出大推进理论的三个基础: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和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部门间的增长只有相互协调,经济才有可能增长。,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与均衡增长理论的区别,认为由于落后地区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的部门,只能集中投入到有带动性的部门,可以有效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代表人物:赫希曼 观点:区域核心的发展会凭借扩展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边缘区的发展,缩小地区差别。同时,劳动力与资本却会从边缘区流入核心区以提高收益,

34、加强极化效应,进一步促进核心区的发展,扩大地区差别。 要缩小地区差别,加强国家干预。政府投资到公共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好外部环境;私人投资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累积的循环因果关系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体系并没有产生使其自身恢复均衡的力量,而更可能的结果是产生一个累积的循环因果过程,这一过程使它越来越偏离均衡。 既可以解释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同样可以用于解释区域的历史变迁。累积过程是双向的,市场力量的作用可能会加大而不是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间的货物和要素流动 区域间货物交换的加强可以在供给

35、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增长效应。 供给,有利于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的深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投入; 需求,可以扩大输出需求。 结论:区域间生产要素和货物流动的运动方向和程度影响着区域内拥有的增长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间的货物和要素流动,区域间经济交换,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间的货物和要素流动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区域经济间的重要联系,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间的货物和要素流动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 “劳动”和“资本”两部分各自都存在着流入和流出,表示同其它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联系,相互交织在一起;不仅涉及到规模,而且也涉及到结构,取决

36、于区域内的生产条件、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可运输性、运输成本的大小、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规模优势、积极的或消极的局部化效应和聚集效应,其结果是形成了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它提高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 区域内形成的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取决于一系列因素:从消费需求方面看,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还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这种预期产生了储蓄倾向;也取决于道德规范和传统;区域内企业的投资需求则取决于它们的支付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期及相应部门的竞争和创新状况。,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间的货物和要素流动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 区域间资本流动有多种形式,如在其它地区建分厂,生产厂迁移到其它地区,或

37、在其它地区建立新企业;跨区域的参资、收购和合资等形式;跨区域投资一方面把其它区域的经济特性(如经济周期的变化)传导到自己的区域内;另一方面也产生控制问题。区域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有两条途径:跨区打工和人口迁移,既有交织在一起的情况,又可能形成替代关系,特别是对于较小的区域而言,不可能把二者严格区分开来,区域越大,二者的界限越明显,同时人口迁移占的比例越大,跨区打工占的比例则较小。,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间的货物和要素流动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分析框架,四、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代表性的理论: 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的经

38、济成长阶段理论 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四、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1949胡佛(E.M.Hoover)与费希尔(J.Fisher),任何区域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 自给自足阶段: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区域之间缺少经济交流,区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封闭性,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 乡村工业崛起阶段:随着农业和贸易的发展,乡村工业开始兴起并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积极作用。由于乡村工业是以农产品、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主要集中分布在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方。,四、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农业生产结构转

39、换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发生变化,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转化,区域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也不断地扩大。 工业化阶段:以矿业和制造业为先导,区域工业兴起并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纺织等行业最先发展起来,随后以工业原料为主的冶炼、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化学工业。 服务业输出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的输出逐渐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拉动区域经济继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资本、技术以及专业性服务的输出。,四、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传统社会:主导产业是农业;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主导部门体系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和 砖瓦等

40、; 起飞阶段:主导产业体系是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如纺织业; 成熟阶段:重型工业和制造业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和肥料; 大众高额消费阶段:汽车工业体系;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和城市建筑业。,四、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中国处在经济起飞阶段 起飞的条件: 较高的资本积累率重要条件 只有当资本积累率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占到10%以上时,才能促进经济增长。 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实现保证 政府必须保证能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创造起飞所需要的条件。,四、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中国学者陈栋生 1993年出版区域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具代表性。 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分为待开发(不

41、发育)、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五、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工业化的一般模式 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前苏联 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 农业发展模式,五、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工业化的一般模式 代表国:英、美等,18世纪中后期开始 资本积累方式: 扩大工农业产品差价,实现农业剩余向工业剩余转移。 不断扩大海外市场,利用制造业与农产品的剪刀差对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掠夺。 结构演化:由纺织工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渡到以机械、钢铁、化工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到汽车制造、飞机制造、原子能利用、电脑和航天等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五、区域经济增长模式,重工业发展模式 代表国:前苏联、日本、中国、印

42、度、巴西 基本特征: 经济发展目标:高速经济增长,赶超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途径和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 高速增长的源泉:高积累、高投入。 利: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如前苏联经济增长16.9,中国1980年11.1,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弊: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慢,生活水平上升慢。中国的城市,从生产型向生产与消费型与生产并重转化。,五、区域经济增长模式,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代表国:拉美、亚非一些国家 建立和发展本国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其经济增长,实现国家工业化。 基本目标:利用本国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先进

43、的产品,通过扩大出口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减少进口,缓解经济对国外的依赖,实现现代化。 第一阶段: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轻工制成品替代这些产品的进口,如食品、服装等。 第二阶段:以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技术密集型轻、重工业制成品为主,从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转向国内需要的资本品、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机械、机床设备、石油精练等工业。,五、区域经济增长模式,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优 促进发展中国家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促进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主性 劣 造成外汇短缺和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强,忽略电力、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发展 影响经济效益 不能创造很多有利的就业机会,五、

44、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代表国:拉美、亚非一些国家 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就是使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并以制成品的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实际上是对进口替代模式的替代和发展。 主要目标是减少进口,以缓解经济对外国的依赖。 第一阶段发展一般的最终消费品工业。 第二阶段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技术密集型、重工业制成品为主。 利:制造业和经济发展快 弊:产业结构不合理,外汇支出大,五、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农业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代表国:墨西哥、菲律宾、印度等“绿色革命”,六、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

45、用于特定的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区域经济开发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具体化。通过开发,使区域的各种要素加入到生产中来,区域增长得以实现。 区域开发理论是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应用理论。,区域开发具有明确的主体、对象。 对象明确、时效性、综合性 区域开发包括开发模式的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三部分内容。,六、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增长极模式 发展轴模式 网络型模式,六、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区域经济的产业分主导部门和其他部门。 主导部门是一个地区有带动作用的、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部门,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对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会产生乘数效应

46、,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六、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增长极模式,促进区域增长极的最有效手段是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市场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Sr为离增长极r远的扩散强度,S0为增长极的扩散强度,a为距离衰减系数, r为距离。,六、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增长极模式 增长极理论 创始人佩鲁(Perroux),把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发展的地区称为增长极。 增长总是被极化, 增长极作为能动的创新企业聚集的结果能产生前向与后向效应,并通过传播机制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增长极常发生在但并不总是发生在城市。 理论论及的经济空间全球性。,六、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47、,增长极模式 发展轴模式 是增长极模式的扩展。由于增长极数量的增多,增长极之间也出现了相互连接的交通线,两个增长极之间的交通线就具有高于增长极的功能。 发展轴在不断丰富之后,发展成一条发展地带。,六、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生长轴理论 由经济学家威尔纳桑姆巴特提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 主要思想是随着连接各中心城市的铁路、公路、水运重要交通干线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交通干线对产业、人才、资金等具有吸引力,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 对地区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干线被称为“生长”,轴线附近的地带,叫做“轴线”。,六、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网络型模式 若干发展轴联合在一起,互相交错,形成网络。 增长网络

48、的形成,使极化效应产生的聚集规模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表现出来,意味着增长结果的分散化和增长极点的分散化。对于更大的区域来说,将整个网络区域视为一个巨大的增长极。,六、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区域开发中产业部门的更替模式,产业同人一样,有发展、成长、成熟、衰退的过程。 区域经济增长必须要靠将投入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A发展部门,B,C成熟部门,D衰退部门,前 一 时 期 增 长 率 (%),后一时期增长率(%),后一时期平均增长率(%),前一时期平均增长率(%),缺点:缺乏比较,六、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区域开发中产业部门的更替模式,判定产业部门兴旺或衰退的方法:按产业部门的增长率。,六、

49、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模式,产业部门的转移受到资本收益率和工资率的影响,同时还要加上其他各类条件的影响,如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等。 产业部门的梯度转移是产业部门空间转移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形式。梯度转移具有全方位性。,六、区域经济开发模式梯度推移,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则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六、区域经济开发模式梯度推移,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而这种梯度推移过程主要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而扩展开来。 梯度推移主要是由于市场的扩大及由此而引发的生产规模扩大、生产费用节约等,从而使处于下一级梯度的具有某些比较优势的城市或地区成为该产品的最大生产地,取代原来最高梯度的创新发源地,进而实现技术及产品生产的梯度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