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常见的酸和碱(一)【基础知识】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其溶质质量分数会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下列几种金属投入到稀硫酸中不会冒出气泡的是 ( )A.锌 B.镁 C.铜 D.铝下列有关物质性 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 的是 (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会生成白雾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硝酸具有氧化性A. B. C. D.下列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Zn+2HCl=ZnCl2+H2 B.2Fe+3H 2SO4=Fe2(SO4)3+3H2C.Al+HCl=AlCl3+H2 D.Fe 2O3+H2SO4=FeSO4+H2O根据你的实验
2、经验,下列几种金属投入到稀硫酸中产生氢气速度最快的 是 ( )A.铜 B.锌 C.镁 D.铁下列区别稀硫酸与稀盐酸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别加入碳酸钠 B.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C.分别加入氯化钡溶液 D.用 pH 试纸分别测其溶液的 pH将一根生锈的铁钉 插入足量的稀硫酸中,首先看到_ _,反应方程式为_ _,一段时间后,又看到铁钉表面_出现,反应的方程式为_ _。为了中和某化工厂排放的废液中含有的盐酸,可以分别加入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则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依次为:(1)_(2)_(3)_【思维拓展】酸雨中含有极少量的硫酸和硝酸,它对下列生活设施危害最小的是 ( )A.大理石围栏 B.铝
3、制门窗 C.钢铁大桥 D.柏油路面苯甲酸(C 6H5COOH)可用作食品防腐剂,其酸性比醋酸强。 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不合理是( )A苯甲酸溶液的 pH 小于 7 B苯甲酸溶液的 pH 大于 7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11.如图表示等质量的金属 Mg 和 Al 分别与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 表示反应时间,Y 表 示生成氢气的质量B.X 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Y 表示反应所用时间C.X 表示滴加稀硫酸质量,Y 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D.X 表示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Y 表示生成氢气的质量12.某同学郊游时不慎被蜜蜂
4、蜇伤,蜜蜂的刺液是酸性的,该同学随身携带的下列物品可以用来涂抹在蜇伤处以减轻疼痛的是 ( A.苹果汁(pH 约为 3) B.牛奶 (pH 约为 6.5) C.矿泉水(pH 约为 7) D.肥皂水(pH 约为10) 13.下图是甲、乙、丙、丁四种常见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示意图上述金属可分为两类,则丙应和_分为一类,若乙为金属锌,则丙可能是AlXYMg甲 乙 丙 丁气 泡_。14.小明学习了盐酸、硫酸后,知道它们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由此他想通过实验探究食醋中的主要成分醋酸的化学性质。他的推测可能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1)_。(2)_。15现有失去标签的相同体积的两瓶液体,一瓶是 98%的
5、浓硫酸,另一瓶是 10%的稀硫酸,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例举几种方法来鉴别它们:_16.对于硫酸而言,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常温下,10%的稀硫酸的PH_(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2%的稀硫酸的 PH。如果要 使稀硫酸的 PH 升高 。你采取的方法有:(1)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_ _;(2)有化学反应的方法(要求各种方法中所选的物质类别不同)_;_;_。【创新能力】1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进行下列实验:选择实验用具及药品用具:试管、铁架台(带铁夹) 、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橡皮管、捣碎的鸡蛋壳。药品应选用_实验内容与记录(装置气密性已检查)实
6、验内容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化学方程式结论:结论:化学方程式:18.今有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 50 g,与 7.8 g 锌充分反应后,锌有剩余,然后再加入20 g7.3%的盐酸,恰好与剩余的锌完全反应,求:(1)第一次反应时所用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B C A A C C 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Fe2O33H 2SO4=Fe2(SO4)33H 2O 有气泡冒出 FeH 2SO4=FeSO4H 2 CaO2HCl=CaCl 2H 2O Ca(OH)22HCl=CaCl 22H 2O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D B C D 甲、乙 铁 略 观察呈油状粘稠的为浓硫酸 用玻璃棒蘸取在纸上写字,字迹变黑的为浓硫酸 称其质量,质量大的为浓硫酸 等 、小于、 (1)加入一定量的水;(2)适量的锌、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其它合理答案即可)稀盐酸、石灰水实验内容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化学方程式将鸡蛋壳放入稀盐酸中,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有气泡产生 结论:鸡蛋壳中存在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 结论:产生气体为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 2O14.6%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