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师点睛必修一第1章核心考点突破.doc.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492395 上传时间:2018-09-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点睛必修一第1章核心考点突破.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名师点睛必修一第1章核心考点突破.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名师点睛必修一第1章核心考点突破.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名师点睛必修一第1章核心考点突破.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名师点睛必修一第1章核心考点突破.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元知识网络构建核心考点突破核心考点 1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物质性 运动性体现方式 天体 天体系统概念解读 宇宙中充满了物质,这些物质以天体的形式存在。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具体表现 星云、恒星、行星、流星、彗星、发射运行的卫星、星际物质等。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来源:Z。xx。k.Com特别提醒 天体的一部分不能称为天体。没有脱离地球和落在地球上的物体都不能叫做天体。来源:Zxxk.Com天体系统是天体的组合,不是单一的天体。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普通性从物质性来看类地行星(水星、金

2、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质量、体积由小到大排序: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水星最小,木星最大)光环:除了类地行星没有光环,其余两类都有光环规律:a、距太阳越远,则公转周期越长(开普勒第三定律)b、距太阳越远,则表面温度越低(行星的表面热源主要来自太阳)c、质量越大,则卫星数越多,大气层越厚(万有引力定律)从运动性来看共面性、近圆性(公转轨道面近似是同一个圆面) 、同向性(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特殊性存在生命宇宙环境 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 大气层:适宜的体积和质量;温度:适宜的日地距离,适当的公转和自转周期;液态水:原始地球体积收

3、缩和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三、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及成因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如下: 条 件 原 因 影 响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来源:学科网 ZXXK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太阳系八大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受副高控制,少云雨,天气晴朗 ,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因而太阳辐射强。中国总体分布图特征 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能特别丰富。

4、青藏高原因地势高,大气稀薄,成为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而四川盆地,因阴天多而成为我国太阳年辐射低值区。提醒 1.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如青藏高原,虽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而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2.太阳辐射量的大小也与坡向有关。阳坡太阳辐射强于阴坡;背风坡太阳辐射强于迎风坡。对点例题 2 据美国今日宇宙网站报道, 2012 年太阳活动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据此完成问题。(1)太阳活动是A有规律可循,但尚无法预报 B发生在太阳内部C以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 D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不大(2)这次太阳

5、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GPS 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A B C D【解析】 (1)考查太阳活动的标志。有材料知太阳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是可以预报的。它发生在太阳的外部大气层,以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2)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出现时,无线电短波通讯通讯可能受到干扰,GPS 定位需要短波传输,会受影响;地球磁场受到扰动,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极光现象是高能带电粒子与两极稀薄大气碰撞产生,在两极附近出现;我国北方不在极圈内,不会出现极昼现象的。【参考答案】 (1

6、)C (2) B核心考点 3 自转的地理意义1.晨昏线(圈) 的含义晨昏线(圈) 是地球上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是一个大圆,任何时刻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可以分为晨线和昏线。如下图所示:2.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是平分地球的一个大圆;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地球球面上的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相切。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 0;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交点为 6 时,昏线与赤道交点为 18 时;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变化范围为 02326,春分日、秋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夹角为 2326。也可以说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如图所示。()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夹角变

7、化范围为 663490,只有在二至日才与极圈相切;晨昏线自东向西以 15/小时的速度移动,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3.晨昏线的应用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如图中 AB 为昏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若 B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确定地方时:确定日期和季节a.晨昏线经过南、北极点( 与经线重合) 时:可判定这一天为 3 月 21 日或 9 月 23 日前后,节气是春分或秋分。 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 ,日期是 6月 22 日前后,节气是夏至;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 ,日期是12 月 22 日前后,节气是冬至。确定太阳

8、直射点的位置 a.确定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线度数互余;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b.确定经线:与晨线(昏线)和赤道交点相差 90且大部分或全部在昼半球一侧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过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且大部分在昼半球的经线是太阳直射的经线。确定昼夜长短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长等于该纬线昼弧所跨经度除以 15的商,夜长是夜弧所跨经度除以 15的商。确定日出、日落时间: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某地日落、日出时间的计算公式是 12昼长/2。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晨昏线与

9、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4.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自转法:判断时注意分清光照图是侧视图、俯视图还是其他类型,借助地球自转方向按以下步骤进行:a.确定自转方向,在图中适当的位置标出来;b.在所判断的晨昏线上任意选一个普通的点;c.看运动趋势,沿自转方向进入白昼的点所在的线为晨线;沿自转方向进入黑夜的点所在的线为昏线。如图所示:方位法:a.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b.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时间法:赤道上 6时所在的晨昏线为晨线,18 时所在的晨昏线为昏线。二、地方时1.地方时的确定(1)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

10、时相同;(2)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每隔 1,相差 4 分钟;(3)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6 时,如图甲中 A 点、图丙中 a 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18 时,如图乙中 B 点、图丙中 b 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4)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12 时,如图甲中 D 点、图乙中 C 点、图丙中 c 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为 24 时或 0 时,如图甲中 E 点、图乙中 F 点,图丙中 d 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2.地方时的计算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 分钟/1 两地经度差说明:公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

11、加西减”原则,即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为“” ,西侧为“” 。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原则,以 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 ,异侧两地经度差为“” 。计算地方时的步骤:a.确定两地的东西方向;b.确定两地的经度差;c.确定两地中一地的地方时;d.代入公式计算。三、区时1.时区的划分为避免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 24 个时区。具体划分方法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 7.5W 到 7.5E 共 15,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 1 区至东 12 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 1 区至西 12 区;东 12 区和西 12 区各跨经度 7

12、.5,合为一个时区,称东西12 区。这样全球共划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15。如图所示:若把上面的平面图转化为以极地为中心的俯视图,更有利于理解和应用。2.区时的计算(1)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所在时区的公式:某地经度15 该地所在的时区号数说明:若所得余数小于 7.5,所得整数为所在时区号数;若所得余数大于 7.5,则所在时区号数为所得整数加 1。某地在东经度,为东时区;在西经度,为西时区(东经 7.50西经 7.5为零时区;东经 172.5180西经 172.5为东西十二时区)。(2)已知某地时区号数,推算时区中央经线和范围的公式:某地时区号数15该时区中央经线度数说明:时区号数乘

13、以 15所得的积为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东经 180和西经 180合称为 180经线) 。将某地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 7.5所得的和与差即为该时区的范围界线。(3)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公式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数所求地的区时说明:若所求地区在已知地的东边,则要用“” ;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要用“” 。时区差的计算:“同减异加”原则,以中时区为准,同侧两时区的差为“” ,异侧两时区的差为“” 。若求得的时间是 024 时,为当日时间。24 时也可写作次日 0 时。若求得的时间大于 24时,则是明天。因此,时刻要减去 24 小时,日期则

14、要进一天;求得的时间是负值时,则是昨天,因此,时刻要加上 24 小时,日期要退一天。四、日界线1.自然日期界线和人为日界线与日期的变更自然日期界线即地方时为 0 时或 24 时所在经线,两侧日期不同,但时间上是连续的。该日期界线位置不固定,可以是任何一条地方时为 0 时的经线。自该线向东至 180经线日期早一天(为今天),自该线向西至 180经线日期晚一天(为昨天)。人为日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上是指 18 0经线。人为日界线的西侧是东 12 区,东侧是西 12 区,由于任何时候东 12 区总比西 12 区早一天,所以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比较项目

15、 零时(或 24 时)日界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运动特点 向西移动(15/小时) 固定延伸特点 完全与经线重合两侧经度或时区的差异两侧可能同为东经度(或东时区 ),或者全为西经度(或西时区);或一侧为东经度(或东时区),另一侧为西经度(或西时区)西侧为东经度(或东时区),东侧为西经度(或西时区)两侧日期差异 东侧加一天,西侧减一天 东侧减一天,西侧加一天与地方时的关系只能是日期分界线,既是新一天的0 时,也是旧一天的 24 时既是日期分界线,又是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其地方时是东西十二区的区时成因 自然形成的,地球自转使零时日界线向西移动 人为设定的关系 两者重合时,全球为同一日期;两者相对时(零

16、时日界线在 0经线上) ,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2.不同日期范围的判断技巧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点。五、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1.原因: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2.特点: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3.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4.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 地理环境要素 物体水平运动向右偏 地理意义

17、气旋 逆时针方向流动反气旋 顺时针方向流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影响人类生产生活三圈环流风向由副热带高气压吹向赤道低气压,形成东北信风;由副 热带高气压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形成西南风;由极地高压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形成极地东风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和输送,调节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大气运动季风环流东亚冬季,由蒙古高压吹向西太平洋低压,形成西北季风;南亚冬季,西北季风不断右偏,形成东北季风;东亚夏季,由西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季风;南亚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和输送,调节全球的水

18、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洋流东北信风形成北赤道暖流;中纬西南风形成北太平洋暖流或北大西洋暖流;北印度洋冬季吹东北季风,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吹西南季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环流对全球热量分布、局部地区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海有重要影响水文河流右岸侵蚀现象河道右偏,左岸泥沙堆积。如长江下游南岸冲刷明显,北岸沉积明显,崇明岛逐渐与北岸接近对预测河道弯曲情况、寻找矿产、建设港口、码头、航道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对点例题 3 3 月 31 日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应对气候变化、倡导节约能源的集体行动。下图中是甲乙丙丁四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

19、阳光线。据此回答问题。 (1)活动时间是当地 20:3021:30,下列四城市中最早和最晚熄灯的分别是A乙和甲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丙和丁(2)如果只考虑日照条件,则甲乙丙丁四地楼间距最小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 (1)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在时间计算上,东边的时间比西边早,乙位于 170E 时间最早,甲位于 60W 时间最晚。 (2)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纬度越低楼间距越小,甲地在南回归线以南,乙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丙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丁地位于北回归线上,故只考虑日照条件,四地楼间距最小的为乙地。【参考答案】 (1)A (2) B核心考点 4 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20、、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且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纬度分布规律总结: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 ;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同一纬度,距离夏至日或者冬至日相同天数的昼长和夜长相同。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 )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2.

21、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1)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2)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但其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也可能直射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昼变短夜变长与昼短夜长亦是同样道理。(3)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4)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2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运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5)同一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 日出、日落地方时也相同);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除二至日) ,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 称。3.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 夜)长时数昼(夜) 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 12 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 ( 日落时间12)2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 (24 日落时间)2(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南北半球纬

23、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 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昼长)相等。例如,40N 的昼长等于 40S 的夜长;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除二至日外) ,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

24、午太阳高度相同。(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而有规律的变化。如图所示: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点纬度差。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 ,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如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 B 点(10N)时, A 点(40N) 正午太阳高度是:H90AB 纬度差90(4010)60C 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是:H90BC 纬度差90(10 23.5)56.5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

25、,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 12 时。(2)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3)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向南方;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时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向北方。(4)确定日期、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零;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

26、的方向,如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日影永远朝向北方;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日影永远朝向南方;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日影则有南、北朝向的变化。(5)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持各层楼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见图甲,南楼高度为 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 H,则最小楼间距L 为:LhcotH。(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地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之间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h90(如图乙)。(7)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光热多,背阴坡得到的

27、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三、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的判断方法地球公转轨道图中“二分二至”的位置的确定地球公转轨道图的阅读,关键是确定二至日的位置,区分方法主要有三种: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判定北倾为夏,南倾为冬。北半球倾向太阳时为夏至日,南半球倾向太阳时为冬至日。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判定近日为冬,远日为夏。当地球公转接近近日点附近时为冬至日,地球公转接近远日点附近时为夏至日。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定北夏南冬。在公转轨道左右两端的地球光照图上,首先过地心做地轴的垂线表示赤道;然后画出太阳与地球中心的连线,标出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该

28、点就表示太阳直射点;最后根据该点在南北半球上的位置判定冬至日或夏至日。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确定之后,再根据地球的公转方向、四季的更替规律判定春分日和秋分日的位置。对点例题 4 读我国某地某日日历的截图。据此完成问题。(1)据图中所示信息,该地的经度与当日最接近的日期是A119E 9 月 24 日 B121E 10 月 8 日C121E 3 月 20 日 D119E 4 月 5 日(2)该日成都(30N 附近)市民小王为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效果最好,应调整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为A60 B30 C90 D0【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今日该地的昼长为 11 时 48 分,由此可知当北京时间 12:0

29、4分是为该地地方时 12:00,由此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北京以西 1,即其精度为 121E。该地昼长小于但接近 12 小时且昼长逐渐增加,所以可以判断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靠近赤道处,且向北移动,则该日接近春分日,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 C。(2)结合上题解析可知该日直射点在赤道附近,则该日成都市(30N 附近)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60,要想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效果最好,集热板应和光线垂直,则可以判断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为 30左右。【参考答案】 (1)C (2)B核心考点 5 圈层结构一、地球内部圈层及其特点1.两种地震波的比较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30、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地震波 质点振动方向 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 在莫霍界面下的变化 在古登堡界面下的变化 纵波(P波) 与波传播方向一致 (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快 固、液、气三态波速明显增加 波速突然下降 横波(S波) 与波传播方向垂直(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慢 固态 波速明显增加消失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它们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 33 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 2900 千米处。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

31、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3圈层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 征地壳 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上地幔固态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幔下地幔 可能为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外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地核 内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 17100029005000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4.地壳的结构特征及内部差异(1)地壳在地球表面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两部分,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厚度不均是地壳的结构特征之一。(2)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硅铝层,一般只在大陆地壳部分存在,是一个不连续

32、圈层;下层为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因此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也是地壳的特征之一。(3)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4)岩石圈的范围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软流层是由塑性物质组成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征具体如下: 含 义 分 布 组 成 其 他 特 征大 包围着地球,由气 地球大气上界 气体和悬浮物,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气圈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至地表 主要由氮和氧组成 成部分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地下、大

33、气和生物体中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 2.生物圈的特殊性(1)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而其他的圈层如大气、水、岩石都是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2)从范围上看,生物圈与众不同,它与其他圈层交错分布,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3)生物圈不仅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而且包括了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因此,它的组成与结构与其他圈层相比最为复杂。 对点例题 5 读“某地地震波速

34、度随深度的变化图” ,回答问题。(1)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 A5 千米处 B17 千米处 C33 千米处 D2 900 千米处(2)该地可能位于 A40N,116E B30 N,90W C南极点 D180,0【解析】 (1)A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过程中,穿越的介质不同,其速度也不同。如果穿越某个地区时,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说明其两侧的组成物质有较大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距离地面 5 千米处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答案选A。(2)D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而此处的地壳厚度仅为 5 千米,地壳较薄,说明该地最有可能是在海洋中。只有 D 处是在海洋中,故选 D。【参考答案】 (1)A (2)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