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步阅读法,读通论述类文章 一般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从选文看,高考中的论述类文章内容覆盖了古文化(考古)、文章学、文艺鉴赏、书法、绘画、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语言与写作、音乐、教育等方面,涉及学科门类齐全;从表达方式看,一般以议论为主,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达一定的见解和主张,从考查能力看,考查精读(信息阅读)的能力,以确认、筛选、整合为基本手段,考查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与整合信息的能力。,一、整体阅读基本要求 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
2、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二、“读、找、比”三字速读法 解答这类文本的阅读题目,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口诀: 通读全文定主旨,前后联系找答案。 具体问题依段落,全篇问题依主旨。,对这个口诀,又可概括为“读找比”三步阅读法。具体如图所示:,(一)读泛读全文,圈注重点 1圈注关键句 (1)圈注论点句 论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
3、发表的观点。一般来说,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2)圈注论据句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道理论据。因此,在阅读时,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
4、“如果那么”,表比较、对比、引述等句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这样可迅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起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自然段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2勾画关键词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5、); 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 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分类分层(首先其次);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 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二)找审读题干,锁定区间 先
6、从题干入手,带着题干去阅读文本,找到选项对应的阅读区间,这样,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 (三)比文题比对,筛选判断 “比”就是“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筛选判断。,(2017全国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
7、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解析】,【答案】 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解析】,【答案】 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
8、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解析】,【答案】 B,一、(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
9、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
10、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原卷如此。应为“其目的正是”或“正是为了”编者注)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
11、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 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
12、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解析】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B.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简单地归纳为“限制排放的问题”,表述不当,属于以偏概全。C.“为后代设定义务”表述不当,原文第3段结尾说“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见该项不合事实。 【答案】 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
13、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解析】 C无中生有。“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于文无据。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第3段中的“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但这并不能彰显“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答案】 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
14、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解析】 B表述绝对化。即使“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未来依然会有多种可能,无法确保“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答案】 B,二、(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
15、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
16、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
17、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
18、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二段中的相关表述为“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
19、基本可靠的”,该项表述为“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扩大了范围且不严密。A项,信息在原文第一段。B项,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开头。C项,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因为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故此项正确。 【答案】 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
20、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以偏概全,原文第四段中对古史辨派无情批判的对象的表述为“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该项表述为“旧史学”,扩大了范围。A项,信息在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C项,信息在原文第四段。D项,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最后两句。 【答案】 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
21、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无中生有,“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不正确,由第五段可知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以前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后来的金石学研究成果。A项,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开头两句。B项,结论由第二段甲骨文的发现能证明殷本纪的可信,来推断得出。C项,由第四段最后两句可得出。 【答案】 D,方法一 熟悉
22、六种命题手段 论述类文本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命题人在选项设置上,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对原文进行“删”“添”“调”“改”“漏”“凑”。这种方法“造”出来的选项,有的不改变原文意思,有的改变了原文意思。而改变了原文意思的,无疑就是“不正确的一项”。,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六种命题手段,(2018河北邯郸市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
23、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
24、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
25、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可以说,监察制度是当时司法责任制得以确立的前提。秦朝的司法责任制具有开创性,其法典秦律中规定的“不直”“纵囚”“失刑”等罪名就是例证。,责任司法也是一种“治吏”司法,法家提倡“明主治吏不治民”(实际意思是治吏重于治民),要求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吏”是当时的底层官员,数量庞大,又与民众有着广泛的接触,其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官府在民众中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利益
26、诉求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法家才将治国的重点和政治的起点放在“治吏”上。 (摘编自崔永东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司法智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司法智慧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并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 B儒家思想以“仁道”为核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 C“录囚”“直诉”等法律制度的存在,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 D法家倡导“治吏”的一个原因是底层官员们的行为作风直接关乎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稳定。,【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促进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错误,原文
27、为“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B.“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理念深相契合”错误,原文为“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C.“说明我国封建司法制度是人性化的,充满温情的”错误,原文为“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答案】 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从儒家、法家入手,论述了它们所传达出的司法智慧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B二、三两段,主要围绕儒家思想对传统司法制度的影响和对司法人员的道德要求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C第四段由责任司法理论的源头责任行政理论入手,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D论述中引用
28、了儒、法两家的相关思想和许多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罪名名词,使得论述有理有据。,【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论述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错误,并没有对其“发展过程”进行论述。 【答案】 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仁道”思想对中国传统司法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影响着司法人员对自我的道德要求。 B儒家的“德主司法”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人道主义情怀,司法行为一旦有违仁道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C在秦朝,执法主体必须接受监察主体的监督,监察主体有权对司法人员的徇私枉法等行为进行追究或惩戒。 D法家的“责任司法”将整治官员作风纳入法治化轨道,在
29、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司法进程中走在了道德司法的前列”错误,“德主司法”与“责任司法”是司法进程中两个不同的方面,无所谓前后。 【答案】 D,方法二 识破八类常设陷阱 熟悉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常常会设置“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指代错误”“混淆时态”“混淆是非”“混乱因果”“无中生有”八种陷阱。这是我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格外留意的。,八类常设陷阱类型及选项特征,1原文信息: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
30、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为代表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的一致。,选项:(2016浙江卷T8)C.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命题陷阱:(张冠李戴
31、 ) 具体分析:“学衡一派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理解错误,学衡派是复古派,反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2原文信息: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选项:(2017全国卷T1)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命题陷阱:(以偏概全) 具体分析: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综合甄选
32、”,这些句子说明乡村记忆要有选择地保留,并非要求“必须完好保存下来”。,3原文信息: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选项:(2017全国卷T1)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命题陷阱:(偷换概念) 具体分析:根据原文第四段的表述可知,活化乡村记忆指“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
33、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而不是“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4原文信息: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选项:(2
34、015安徽卷T3)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命题陷阱:(指代错误) 具体分析:选项中“这一过程”指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的形成过程,把形成过程等同于其“价值和意义”所在,明显指代错误。,5原文信息: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 选项:(2015湖南卷T14) B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命题陷阱:(混淆时态) 具体分析:把“或然”当成了“必然”:“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
35、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仅是一种想法;“用在家用电器上”更是无中生有。另外,原文中为“微型传感器”,选项中改为了“小型传感器”。,6原文信息: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 选项:(2017浙江卷T8)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声,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命题陷阱:(混淆是非) 具体分析:从原文看,信息是需要加工的,而选项中的“不需要加工讯息”显
36、然与原文不符。 7原文信息: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选项:(2017全国卷T2)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命题陷阱:(无中生有) 具体分析:“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中“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列举了甄选的一些途径,并没有说明甄选标准。,方法三 学会三重比对 通过前面所讲的内容,大家知道了命题人设计选项所采用的转述方式、选项设误的六种手段以及设误的八种陷阱。所有这些设误特征都会通
37、过选项中词语的变化、概念间的关系、判断推理的过程体现出来 ,因此,考生如果能够严格地做好三重比对,就能够准确、迅速地判断选项的正误。,角度一 比对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1原文信息: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他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 选项:(2017浙江卷T7)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
38、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比对结果:偷换概念。“B类传播行为”是指“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而非“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 2原文信息: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选项:(2016全国卷T2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重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比对结果:“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并不是人们更注重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角度二 比对关系 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
39、,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3原文信息: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
40、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选项:(2016山东卷T6)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比对结果:强加因果。“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与“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并无因果关系。 4原文信息: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选项:(2016全国卷T3)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比对结果:前后内容应该
41、是并列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 角度三 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5原文信息: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
42、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选项:(2016全国卷T1)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比对结果:该项误解了王国维的本意,颠倒了“疑古”与“利用史料”的逻辑关系。王国维的本意是,过分地“疑古”,甚至怀疑尧、舜、禹的存在,就无法充分利用古史材料。 6原文信息: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选项:(2016浙江卷T8 )A.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
43、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比对结果:该项关系表述错误,“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与“直接推动”文意不符。“孕育了”和“推动了”颠倒了先后顺序,且二者之间没有递进关系。,方法四 把握论证结构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时,一方面考查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考查分析文本在结构上的特点。这就要求考生熟悉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从篇章结构角度进行分析。,(一)(2018吉林百校联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
44、制性规定,其中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明代后世皇帝不能更改祖制,并未删除该项法规,但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清代沿用明朝的基本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其中,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611776年)间编制的钦定户部则例涉及商事尤多。明清时代,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之类条款,一直存在于法律文本之中。但是,大明律中许多条款在明中期以后就已经不再构成社会行为法则。明中叶迄于清末,商人服饰实际上毫无限制,炫耀奢华反而是常见的现象。有学者对明清商人的法权地位进行总体考察,认为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的地位;清朝对商业于帝制统治关系之重要性的
45、了解超过明朝,商人与权贵的关联也更为深切,商人的法权地位更非低于庶民。,明清两代政府皆曾推行大量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如皆规定牙行评估物价必须公允,如明初规定有“凡买卖诸物,两不和同,而把持行市,专取其利,及贩鬻之徒通同牙行,共为奸计,卖物以贱为贵,买物以贵为贱者,杖八十”。康熙五年(1666年),令各地将应征商税额数刊于直省商贾往来的关口孔道木榜上,“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雍正时期曾对这些政策加以重申。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明清政府承认商人合伙经营的权利及商人经营目的而结为社团的合法性。从明中晚期开始出现商业性会所,到清代大批商业、手工业会所发展起来,
46、其制度环境大致保持一致。,明清政府权力在维系比较平衡的商业运行秩序的同时,也会发生干扰商业的作用。其突出表现,包括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严格控制,政府对矿业很长时期的垄断,政府对外贸过于严格的管控,税收标准公平性的欠缺,以及权力腐败造成的官吏对商人的敲诈与盘剥。所有这些,都没有,使得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窒息,但市场也从来没有能够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没有达到普遍公平的情况。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明清已然存在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并未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1下列对原
47、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的史实,表明清政府曾推行过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 B文章第三段举出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严格控制的事实,证明了明清政府权力有干扰商业的作用。 C文章充分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作用。,D文章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地指出了商业与帝制统治相互推进又相互牵制的重要关系。 【解析】 “层层推进”分析错误,文章第二、三段应该是并列关系,并非层层推进的关系。另外“相互”分析错误,本文主要论证的是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维系和干扰作用。 【答案】 D,(二)(2018山东
48、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
49、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