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三、四单元检测(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688 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国王詹姆士二世矛盾激化,为此,英国议会发动政变,驱逐了詹姆士二世,迎立信仰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史称“不流血的革命”或“光荣革命”。尤其要注意,议会在迎立
2、威廉的同时,还拥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议会这样做是为这场政变,即“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选 D 项。A、B、C 三项不能体现议会的真实目的。答案: D2.(2016 课标全国)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从材料信息看,英国女王干预议会中两党的权力安排,这说明女王还有一定的权力,而非“统而不治”,因此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故选 B
3、 项。1689 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排除 A 项;英国内阁制度于 1721 年后开始逐渐形成,排除 C 项;权利法案并没有剥夺国王的行政权,因此女王的做法没有违背该法案,排除 D项。答案: B3.1788 年 7 月 10 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解析: 1787 年联邦宪法规定实行联邦政体,即独立时的十三个州组成统一的联邦国家,也就是材料中的“联合船主”“十三包”,“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
4、和的种子等出港”,寓指联邦政体消除了“地方偏见”与各州“不和”,因此,报纸赞美的是联邦政体,选 A 项。分权制衡体制、共和制度、主权在民原则材料信息无法体现,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 A24.“1787 年 9 月,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制定出来,交给公众审查。出身低微者觉得,共和国的总统不过是另一个君主。”针对“出身低微者”的顾虑,假如你是宪法的制定者,你可以做出的合理解释是( )A.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B.美国实行联邦制C.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通过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D.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不对国会负责解析: “出身低微者”顾虑“共和国的总统不过是另一个君主”,对其进行“合理
5、解释”时要体现美国总统与君主的区别,即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权力受到限制,所以绝非“另一个君主”,故选 A 项。答案: A5.(2016 课标全国)1875 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 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法国政体的演变。关键词:“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875 年法国确立共和制之后,政局动荡频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汲取历史教训,赋
6、予了总统更多的权力,从而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故 A 项正确。1875 年宪法就已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故 B 项错误。议会的主要权力是立法权,法国政体的演变并没有剥夺议会的立法权,故 C项错误。法国实行多党制,不是两党制,故 D 项错误。答案: A6.19 世纪晚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被称为“绵羊脑袋”,德意志皇帝发出的第一道法令就是“致我的军队”。这一切表明 ( )A.德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B.德国政治生活中存在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C.德国出现了历史的倒退D.议会民主政治在德国没有发挥出任何有益的作用解析: 题干材
7、料“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军官地位高于政治家”体现了德国政治生活中存在着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故选 B 项。答案: B7.从 1876 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解析: 本题考查重庆通商问题。从材料信息看,英国迫切要求重庆通商,但李鸿章却认为“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
8、栈”,实际上是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选 D 项。A、B、C 三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3答案: D8.(2015 重庆文综)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仍B.社会治安混乱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材料“推寻本原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可知曾国藩认为出现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是地方
9、官吏欺压剥削百姓,而上级官吏又闲谈不问政事,故 D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自然灾害与土地兼并问题,地方官欺压百姓也不属于社会治安问题,所以 A、B、C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 D9.“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解析: 本题考查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相关问题。题干材料反映出列强争相在中国投资铁路、开设银行等,反映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经济侵略的
10、表现,故选 D 项。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均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此时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输出,与题干信息不符,故 A、B、C 三项均可排除。答案: D10.(2016 课标全国)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张之洞建议禁止使用新名词,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这些新名词代表的新思想对清朝的统治产生冲击,也就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
11、态,故 D 项正确。维新思想伴随着 1898 年戊戌变法的失败已不再占据进步思潮的主流,根据题干时间“1903年”可知,此时张之洞借此抵制的应该是革命思想,故 A 项错误。题干中新名词虽为外来词,但不足以冲击民族语言,且民族语言应具有包容性,故 B 项错误。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故 C 项错误。答案: D11.(2015 北京文综)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4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12、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太平天国是一个由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提倡“剪辫蓄发”主要是出于反清的需要,而不是与西方文明相对接,故 A 项错误;太平天国仍然是一个封建性质的政权,故 C 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错误;辛亥革命期间的“剪辫易服”与“宗教信仰”无关,故 D 项错误。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与革命党人的“剪辫易服”均带有反清政治革命色彩,故选 B 项。答案: B12.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
13、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解析: 本题分析比较“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的区别。首先明确,比较的角度(切入点)是两者的规模和影响,求答角度是造成两者差别的“主要原因”。其次结合选项进行分析以选择正确答案。“公车上书”是 1895 年康有为等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可见两者的群众基础差别很大,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程度也有很大不同,依据上述分析选择 A 项。另外,本题也属于程度型选择题,即四个选项中 A 项属于“主要原因”。答案: 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个小题,每小题 2
14、0 分,共 40 分)13.(2016 课标全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0 分)参考答案: 评分说明:论 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一
15、等(1420分)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二等(814分)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三等(08 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514.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
16、: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式微,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材料二 1915 年 6 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他的朋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他设宴洗尘。在筵席上,他对汪孟邹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摘编自陈独秀传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17、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苒三十年请完成:(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面貌。(4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及其理由。(6 分)(3)简析材料三对辛亥革命政治意义的看法。(6 分)(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对辛亥革命形成不同认识的原因。(4 分)参考答案: (1)辛亥革命对农村社会状况尤其是地主的权益产生了一定冲击;农民得到的实际利益有限,封建思想未彻底清除。(2)观点: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理由:民主共和成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袁世凯甚至废共和而复辟帝制;国人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改造。(言之有理即可)(3)这一评价比较客观。该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历史意义不可低估;同时分析了人们忽视这一意义的原因,即往往没有把辛亥革命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进行评价。(4)评论者的个人立场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差异;时代要求的差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