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过秦论关中漫天的黄沙遮蔽不了你横扫六国的双眸,函谷关的险峻阻挡不了你包举宇内的步伐,渭水的汹涌湮灭不了你囊括四海的雄心。在这偏安一隅的贫瘠土地上,始终有一个声音在空中盘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于是你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油然而生的是天高地阔的境界和对宏图霸业的信心。但河水汤汤,烟尘漫漫,是什么让你亲手营造的帝国从辉煌到灭亡?席 卷 天 下 , 包 举 宇 内 , 囊 括 四 海 。美字体赏美文贾谊:没有席位的发言鲍鹏山很多英雄一生的失败在他出生时即已注定:生不逢时。贾谊如果早生二三十年,能碰上秦皇嬴政,碰上楚霸项羽,碰上高祖刘邦。而如果他晚生五六十年,他又可等到汉武帝刘彻。那些都
2、是需要英雄的时代。是英雄创造历史的时代。偏他生在这两个浪峰之间的低谷中!这是一个蓄势待发的时代。这是一个讲“无为”的时代。这是一个庸人都可以拱手而治的时代!汉文帝曾对他那个时代的一代名将李广感喟:“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其实,他身边还有一个绝对可以成为一代名相,能引导他和汉帝国超越三代、做出前无古人辉煌业绩的人物。那就是与李广一样年轻有为、天才俊发的贾谊。我很替文帝惋惜:他的手下有李广这样的将,有贾谊这样的相,却也只能“无为”而治。这是多么的暴殄天物?他实在是不善于用手中的上上牌,打出最高分。这又怎么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在他的帝国里,李广不能封侯,贾谊不能拜相。最终李广
3、绝望而自刎,贾谊凄伤而早逝。天生我材必有用,文帝逆天之意,杀天之才,文帝之罪亦大矣!相较而言,文帝对贾谊更寡薄:对李广这样的英雄,他至少是给了他用武之地,让他在战场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但对贾谊,文帝就不能为贾谊安排政治席位,使他有折冲樽俎运筹帷幄的机会。这也不能全怪文帝。他自己也是被人从藩国请到权力中心来的。当文帝被陈平周勃等人请入主席时,他发现,帝国的圆桌边已坐满了济济的人头。这一桌丰盛的筵席,不能再给任何别人分一杯羹。哪怕是文帝带来的人。是的,这个帝国在灭掉诸吕之后,只缺少一个刘姓的皇帝,而不缺少大臣。贾谊是一个没有席位的就餐者。更不用说去当主持宴席的“祭酒”了。他给了这个时代最好的忠
4、告。他是那个时代最睿智的发言者,是那个时代庞然而麻痹的躯体上锋锐的虻,可他却没有席位!甚至,最后,连会场也不让他进!他被逐出京师。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的流放贬谪,除了对不同政见者或席位争夺者阴毒的肉体惩罚外,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把他逐出舆论中心地带,让他远离话筒,让他的声音消失。昙花一现的政治辉煌消失了。贾谊一路哭向长沙。【课内挖掘】1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二世灭亡,这又是谁的原因?过秦论中贾谊在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的借鉴。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
5、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任你有坚船利剑、雄兵百万、长江天堑。秦王朝是个例子。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2高举反秦大旗的陈涉,是一个服苦役的人。他出身低微,没有名望,也没有雄厚的财力。他率领的是“疲弊之卒” ,他的武器不过是截断的木棒,但当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时,却“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强秦。强秦败于这些有罪而被征发的“谪戍之众” ,原因令人深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强大统一的强秦帝国对人民施行的暴虐统治使它从强盛的顶峰跌入灭亡的谷底,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强烈的对比,警醒后世。写作运用可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 “仁爱” “以民为本” “民心向背”
6、 “勿以出身论英雄”等话题中。【课外运用】示例一: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灭六国,一天下,震胡人,收南疆,建大秦帝国,欲百世千世而为王。然而,天下已定,百废待兴,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始皇却不知改弦更张。对百姓,只知刮,而不知养,他繁刑严诛,他赋敛无度,他沉徭重役,以致民难堪重命,遂揭竿而起,将其灭亡。夺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仁义。仁义的核心是爱民、保民、富民,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始皇不知变易, “仁义不施” ,于是“攻守之势异也” ,这是始皇的教训,也是为政者的借鉴。仁者无敌,过去如此,今天也这样。示例二:万籁俱寂,剔亮的露
7、珠顺着野草滴落在洛阳干涸的沙石上。寒雾缥缈,一个凛然的身影随风飘摇,那是赴任的贾生。在他身后,一轮血红的旭日挣出水面,傲立于汉朝昏黄的天宇中。月光融融,西风萧萧。长沙王府里你正为战祸初平、百废待兴,诸侯割据、危机四伏的现实而愁眉不展。借着这秦时的遗风残月,你满腔热血如江水滔滔,在心中汇聚成那惊世旷古的过秦论 。秋波浮动莫名湖畔,业绩初显。你却独倚寒窗,将自己三十四岁的生命浸没于怀王之死的深深自责中,无尽的泪水融入滔滔历史长河,洗净千古多少赤胆忠心。示例三:汉文帝十一年(前 169 年),出了一个天大的意外。梁怀王骑马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
8、一年后,贾谊死去,时年 33 岁。一颗闪烁政治之光的新星陨落了,一个满腹才华的文学青年逝去了。对于西汉王朝,这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后来的汉武帝意识到了;对于漫长的历史,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失,后来的统治者和文学家们也意识到了。刘长卿叹道:“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大诗人李白叹道:“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王安石也叹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谊的魂灵,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归到了故里,长眠在北邙山畔。头顶是辽阔的碧空和悠悠
9、千载的白云,脚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和逝者如斯的黄河。躺在家乡的怀抱,贾谊那颗年轻而驿动的心,是否不再充满郁闷和惆怅?漫步满目凄凄秋草之中,寻觅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的贾谊,我在问自己,问古人,也在问历史。(吊贾谊)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合从缔交B赢粮而景从C相举为一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解析:A 项, “从”通“纵” ;B 项, “景”通“影” ;C 项, “举”通“与” 。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高举B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控制、统治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解析:D
10、项,爱:吝惜。答案:D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以为桂林、象郡D以致天下之士解析:B 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秦以外的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C 项,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D 项,以致:古义,用来招致;今义,导致。答案:A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惠 文 、武 、昭 襄 蒙 故 业 , 因 遗 策然 后 践 华 为 城 , 因 河 为 池 )B.奋 六 世 之 余 烈以 致 天 下 之 士 )C.不 爱 珍 器 重 宝 肥 饶 之 地 , 以 致 天
11、 下 之 士以 十 倍 之 地 , 百 万 之 师 , 仰 关 而 攻 秦 )D.秦 无 亡 矢 遗 镞 之 费 , 而 天 下 已 困 矣仰 关 而 攻 秦 )解析:A 项,前者是动词,沿袭;后者是介词,凭借。B 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 项,前者是连词,用来;后者是介词,凭借。D 项,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承接。答案:B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形象地写出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B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概括了陈涉起义的结果。C本文全篇分析了秦灭亡的种种原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D文章最后一段得出的结论“仁义
12、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解析:C 项, “分析了秦灭亡的种种原因”不正确,应该是分析了秦国灭亡的主要原因。答案:C二、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 ”是为考查而设) ,完成610 题。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 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恬弟毅,位至上卿。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中车府令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
13、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始皇出游会稽,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赵高雅得幸 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囚于阳周。胡亥又系蒙毅于代。丧至成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胡亥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遣使者 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
14、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乃吞药自杀。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袤:土地南北的长度B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阴谋:确定计谋C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法治:想办法治罪D蒙恬疑而复请之请:请求申诉解析:A 项,袤,土地长度;B 项,阴谋,暗中谋划;C 项,法治,依法惩治。答案:D7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
15、一项是( )筑长城, 地形,用制险塞 赵高雅得幸 胡亥 二世又遣使者 阳周A因 于 所 B以 与 之C因 于 之 D以 与 而解析:处填入介词“因” ,表凭借;处填入介词“于” ,表被动;处填入“之” ,动词,到、往。答案:C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 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B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 /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 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C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 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D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
16、兴功/ 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解析:这一句的断句主要在搞清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在此时极力劝谏,拯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于建设百姓的和平生活,却迎合秦始皇的心意大兴功作,这样看来,他们兄弟遭到诛杀,不也是应当的吗!答案:C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实地考察,对历史人物加以客观评价,体现了司马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B蒙恬没能及时规劝秦始皇致力于建设百姓的和平生活,却迎合始皇之心耗费民力修筑长城,死不足惜。C启示后世人臣,要尽自己所能劝谏君王爱惜民力,使国家长治久安,而不应阿谀逢迎。D蒙氏兄弟被杀的根本原因在于没能帮助秦统治者安定民心
17、,而不该归罪于切断地脉。解析:D 项,司马迁并没有谈蒙氏兄弟被杀的根本原因在于没能帮助秦统治者安定民心,只是谈到蒙恬身为名将,该适时劝诫秦始皇而没有劝诫,却迎合始皇之心修筑长城。答案:D10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题目。(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译文:_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译文:_(2)司马迁为什么说蒙恬兄弟“遇诛不亦宜乎”?答:_答案:(1) 蒙恬负责外面的事务而蒙毅常在朝内出谋划策,(他们)号称忠信,所以即使是各位将相也没人敢与他们相争。我怎么得罪了上天,没有罪过却要死呢?(2)在秦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天下人心没有安定,受伤的
18、人没有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此时极力劝谏,拯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于建设百姓的和平生活,却迎合秦始皇的心意大兴功作,贱视百姓的人力物力,所以被杀也是应该的。三、创新语用11请在理解过秦论的“论”的特点的基础上,选取你对“秦”印象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论”文,字数不得少于 150 字。答:_答案:(示例)焚书坑儒事件的真相就“焚书”来说,丞相李斯特别提出“史官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都烧了的观点。因为李斯当时是权倾一时的丞相,又是儒者荀子( 卿) 的学生,所以秦始皇采取他的意见,就下命令写了一个“可”字。你说他是独断独行吗?如果现在依法平反,该判“焚书”之罪的是李斯和楚霸王
19、项羽。而且当时所烧的书,是指私家藏书。但博士官有的藏书,集中在咸阳宫中,后来被项羽放一把火,连同阿房宫也一起烧了。但苏东坡却认为“焚书”的罪过,应该由荀子来负责,因为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至于“坑儒”呢?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称皇帝的时候,不但设有“博士”官职,录用来自诸侯各国的儒生们,其他在咸阳做官或吃闲饭的“宾客”还有不少人。 “坑儒”的事件,发生在他死前两年,那时阿房宫也早修成了,他天天沉湎在酒色之中,自我逃避,自我麻醉,就是朝廷中的大臣们,要找他请示也很困难,不知他在哪里。他既怕死,又想寻找长生不老的药吃。那当然是百病丛生,精神很不正常的人了。照现在来说,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肥大等,甚至还有莫
20、名其妙的多疑和恐惧症。所以他在宫中,看见从外面经过的丞相车队卫兵很威风,心里很不高兴。过几天,丞相的车队卫士减少了。他就怀疑当天跟随身边的人,泄漏他的状况,统统都拿来杀了。“焚书坑儒”这件事,虽然秦始皇没有下令要活埋天下的读书人,但确实使人很震惊,引起知识分子和百姓们的反叛情绪。因此,他的大儿子扶苏也看不下去,便来对他说:“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谁知秦始皇听了,反而更加大怒,立刻下令外放扶苏,派他到上郡蒙恬所管的军区当监军去了。就这样种下祸根,他死后,太监赵高假造他的遗命,要扶苏、蒙恬自杀,提早促成亡秦的后果。这就是秦始皇后期精神变态到了最严重的时候,造成所谓暴君暴行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