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 现代诗歌二首教学目标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3.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二、诗人简介。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省浠水县 巴 河闻家铺人。现代著名诗人、学
2、者。抗战开始,清华、北大和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1945 年 12 月 1 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1946 年 7 月 15 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他的诗歌感情激烈,
3、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 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是个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 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于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葬歌的语调。三、品读诗歌。1.题目下面的括号里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葬歌,这是
4、闻一多写给女儿的。1926 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 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 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这就是也许的创作背景。2.诗人以“也许”为题而且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也许”,结合具体诗句思考“也许”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1)“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揣摩,不敢相信,内心痛苦的表现。(2)“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更加明确了诗人的不确定性,他的猜测正是内心痛苦的体现,他无法接受女儿逝世的现实,以女儿睡了来安慰自己。(3)“也许你听这
5、蚯 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儿歌式的语言,童话般的世界,诗人宁愿相信女儿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是美好的,能聆听自然的声音,会快乐的生活。(4)“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谁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活着,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哪怕是苟延残喘地活着,只要活着就好,但闻 一多不这样想,现实社会是如此的污浊不堪,就像他在死水里写的:“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污浊的社会不要也罢,离开这样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幸福的,侧面也反映出诗人对这种社会的深恶痛绝。3.除了“也许”之外,诗人还用了“不许”一词,这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语气强烈,不
6、可以,禁止。体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庇护。4.“夜鹰”“蛙”“蝙蝠”这些事物是不美好的,诗人“不要”它们去打扰女儿,但对于“阳光”“清风”这样美好的事物为何也不许出现呢?“阳光”“清风”这些温柔的事物,“拨”和“刷”这样轻柔的动作也有可能打扰到女儿的“睡眠”,作为父亲是绝不允许的,父亲对女儿的爱达到了极点。5.“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从“松荫”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像伞一样地全面保护着女儿。6.女儿其实并不是“睡着了”,而是永远离开了父亲,诗中哪几句诗是写实?“我把黄土轻 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7.你读这几句诗的感受是什么?悲痛到了极点的父亲,轻轻,缓缓,有无限的悲痛,也有深沉的父爱四
7、、小结。让人心碎的字字句句,让人动容的父女深情。我们用朗读去体会这位一团火一样的诗人为人父的柔情一面。五、朗读与背诵。当堂背诵。六、课外扩展死水一句话。七、布 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2.积累扩展诗歌。板书设计:课前教师将诗歌全文默写在黑板上作为板书。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再别康桥,走进他的内心。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附照片和图片幻灯展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 年赴美留学,
8、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三、解题。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再别:指的是又一次,别而又别,体现的自然是无限 眷恋。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四、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教师首先配乐背诵。)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9、1.提示: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还记得哪些比较熟悉的诗词?骆宾王的于易水送 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 ,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
10、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杨柳依依”“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以“柳”作意象,它与“留”谐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诗经中常出现这样的意象,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4.“夕阳中的新娘”,为何不是朝阳中的呢?夕阳照射下的金柳像披着金纱,是羞涩、美丽的,柳枝弯坠,随风摆动,有种独特的美。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 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5.可为什么“我不能放歌”呢?从梦境回归现实,不忍心惊扰康桥的宁静。回忆的感受是幸福温馨的,现实的感受是伤感惆怅的。六、小结。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美自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