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本 4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一代亚圣,跨越千年,用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向人们宣讲着他的“仁政”的思想、 “王道”的理论。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是他为我们描绘的理想蓝图。他反对战争,经常以比喻的方式阐明自己的见解。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去见识孟子主张“ 施仁政、行王道 ”的治国安邦的大智慧。【作者简介】孟子(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 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宁、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孟子却说“
2、唐、虞、舜三代之德” ,被诸侯认为迂腐、远离实际,而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 、 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背景探寻】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 “卑礼厚 币以招贤者”。于是,包括孟子在内的贤者数人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两人在第一次见面时,梁惠王便想从孟子那里 寻得“ 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 义的重要意义。两人第二次会面是在池沼旁边。梁惠王看着 鸿雁麋鹿嬉戏,得意地 问孟子: “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 乐
3、也” 为对,并通 过历史事实 的对比, 证明了贤者“偕乐” 与不贤者“独乐”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 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多次的接触交谈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于是就有了 寡人之于国也这一次深入的交 谈。【文本素材】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提倡“以民为本” 的贵民思想。他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 仁政”统一天下。孟子继承了孔子“节用爱人” 的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 发徭役要不违农
4、时。孟子多次 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说:“ 不 违农时,谷不可 胜食也。 ”他要求 “薄税敛”,反 对杀鸡取卵似的剥削。经济上主张“ 制民之产”,要重新划分田地,使百姓有自己的田地。同时,要保证百姓“不违农时”“无失其时”,做到“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告子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梁惠王上 )。民有“恒产”,就可以 为君王统一天下打下 坚实的经济基础。孟子认为只有不违背自然规律, 维持生态平衡,才能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 获取生存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可持 续发展。更 难能可贵的是,孟子深刻地意识到对百姓教化的重要性,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学校教育 为民而
5、办 。尊敬父母,敬 爱兄长, 这样,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黎民不饥不寒”,百姓在物质上富足,在精神上安乐,民无怨 愤,就能安居乐业。【课外链接】草原英雄牛根生近日,蒙牛乳业创始人牛根生将其名下的境外蒙牛股 权资产 全部捐给了慈善事业,首开民营企业家“裸捐 ”股份的先河,被誉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1958 年,牛根生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生产队的小队长,那时候用现金代替公粮,父亲得带头 交,可是又没 钱。怎么办呢?想来想去,父亲狠狠心,就把出生还不到一个月的牛根生送了人,换来了 50 元钱。牛根生的养父姓牛,职业是饲 养员。 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家庭:养父解放前被抓
6、 过壮丁,当过警察;养母当过国民党的官太太。文化大革命期间,养父养母被拉去批斗,扫马路。养母病重,扫不了马路,就由牛根生替她扫。牛根生那时才八九岁,怕同学看见后笑话他,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起来扫大街。14 岁的 时候,养母去世了。他挨过饿,受过冻,遭 过毒打,也申请过救济,可以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草根出身、诸多的磨难造就了牛根生独特的品格,诸如独立、宽容、不屈不挠、敢于冒险等等。1999 年牛根生卖掉他和妻子的 100 万伊利股票, 创 建了蒙牛乳业。牛根生不仅有胆识和魄力,还有很高的号召力、影响力,当时有 300 多名伊利的生产、销售、技 术骨干自愿追随牛根生创业,很多人借钱都要支持他,这使蒙牛
7、的注册资本几个月后猛增到 1 300 多万元。牛根生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的经营哲学,他 说“ 这个世界不是有权人的世界,也不是有钱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牛根生 领导的蒙牛乳 业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了命运共同体,被人 们称为 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运用角度 民本思想 一切为了人民 创业 心存大爱【美文欣赏】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 生于乱世,勇于 济 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倡 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屡屡碰壁却依
8、然不失以天下 为己任的使命感。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人皆可以为尧舜”, “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 为也 ”,“行仁政而王天下”20 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 分子的良知, 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 动。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 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 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 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 图景, 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听:“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9、,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民之乐者,民亦 乐 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 精髓而深情。锲 而不舍地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地做百姓的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著,他那份大爱, 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 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每当读到孟子的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 腾起大片温暖,大片美好。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 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
10、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养心莫善于寡欲”,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 则兼济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 导着我们做人,影响着我们做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他在文字中说到了,他在生活中也做到了。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 的孟子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 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
11、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 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 为”;这 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 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点评 穿越时间的河流,孟子依然被世人敬仰,两千多
12、年的时光依然不能暗淡他那思想的光芒。文章从“秉持忧患、心怀天下” “满怀智慧、为民呼号” “气节超然、卓然出众”“才学渊博、文采飞扬” “提倡社会和谐”等方面全面解读了一代儒家宗师孟子非凡的思想、学识、襟怀、文采。告诉我们孟子就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阅读经典就是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第 1 课时 导学与探究1为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注音移其粟于河内(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 )弃甲曳兵(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庠序(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颁白(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直不百步耳:_无失其时: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13、路矣:_涂有饿莩:_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然Error!之Error!何Error!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填然鼓之:_或五十步而后止:_养生丧死无憾:_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谨庠序之教:_然而不王者:_王无罪岁:_一、整体感知1全文共 4 个自然段,概括各段内容。2总览全文,你认为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哪些内容?二、深层探究3孟子与梁惠王谈话的背景是什么?朗读时如何体现梁惠王的困惑?4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之政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请以战喻”?5 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是古代政论精品,但两者的论辩风格却完全不同。请
14、仔细品读两文,分析它们的区别。6.孟子的“请以战喻”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技法迁移巧设譬喻,迂回曲折文本回顾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本意要讲施行“仁政” ,却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的思维牵引。如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好战”为喻,启迪梁惠王思考, “五十步笑百步”之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只是程度上有差别,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文章的第二处比喻是最后一段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孟子把它比喻为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
15、,是刀杀的” 。通过比喻,统治者的这种荒谬观点自然不攻自破。技法点拨 比喻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手法。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比喻是为了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进行解说,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它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晦涩为浅显易懂,化平淡枯燥为生动形象,以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皑皑的白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来说却有异乎寻常的
16、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此诗运用比喻,使画面更形象生动,更易于彰显诗歌的主题。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柳梢青送卢梅坡刘 过泛菊 杯深,吹梅 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 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注】 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答案文本 2 寡人之于国也第 1 课时 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1s shn c w y tn zh x y sh xin sn bn2“直”同“只” ,只是,不过。“无”同“
17、毋” ,不要。“颁”同“斑” , “颁白”指头发花白。“涂”同“途” ,道路。“检”通“敛” ,收敛,积蓄。3代词, “这样” 代词, “这样” 词尾助词, “的样子”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音节助词,无义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的” 代词,代前面所说的事 代词,代前面的“人” 为什么,作谓语 代词, “怎么样” 代词,“什么”4“鼓”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击鼓” 。“五十步” ,数量词用作一般动词, “跑了五十步” 。“生” 、 “死” ,都是动词用作名词, “活着的人” 、 “死去的人” ;“丧” ,名词的为动用法, “为办丧事” 。“树”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8、 “种植” 。“衣”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穿” 。“谨” ,形容词用作动词, “认真从事” 。“王”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称王” 。“罪” ,名词用作动词, “怪罪” 、 “归咎” 。文本互动1第 1 自然段:梁惠王向孟子询问治国大事,并提出疑问:尽心治国,用心为民,却为何民不加多。23 自然段: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设喻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实质上是一样的。第 4 自然段:推出“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结论。孟子详述仁政内容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批评梁惠王归罪于年岁是推卸责任。2孟子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提倡实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说的仁政,是要用仁义之
19、心爱民。在本文所指的具体内容是: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去虐政。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 、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 “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
20、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3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为了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力,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未达到。简而言之, “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既是梁惠王的困惑,也是他们谈话的背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一句中,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 “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用心良苦。 “何也?”读出其困惑、不解。4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是
21、提出“弃甲曳兵”者,五十步与百步的问题。梁惠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从而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有区别。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即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在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之论,使梁惠王自入彀中,难以应对,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对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5孔子对弟子的说理风格是严厉的教诲和透彻的论说相结合,很有层次感和逻辑感。他先驳后立,破中有立,层层推进,强化了论辩力和说服力。当面对的劝说对象是一位居于特殊位置的、一个自我尊严意识很强的君主时,孟子采取了委婉但又不失气势的论辩方式,步步推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6以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比喻的方式打消了他的孤傲情绪,使他在不自觉中入套,从而为下文孟子提出的治国之策能够为梁惠王接受准备了条件。迁移运用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