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检测8 Word版含答案.doc.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459191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检测8 Word版含答案.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检测8 Word版含答案.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检测8 Word版含答案.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检测8 Word版含答案.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检测8 Word版含答案.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检测(八)古 代 诗 歌 鉴 赏 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B颔联写山间风雨, “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驿楼”照应,长安不远,作者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情愫。E第二句

2、“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与诗句“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传达的感情相仿。(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答:_答案 (1)BD(2)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 ,中条的“疏雨” ,随山远伸的“树色” ,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 。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解析 (1)B 项,残云归岫,意谓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不是凄寒萧瑟;D 项,应与“赴阙”相照应。(2)理解诗

3、歌所写内容后,从远近、动静角度分析诗句即可。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送人之军贺知章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边塞险要。 “绝脉塞”指长城险塞, “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B首联颔联写送别。 “常经”应“昔愁” , “复见”应“今别” ,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C颈联写景物节候。 “晴半雨” “夏先秋” ,写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恶劣,同时“

4、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却有情” ,表达挽留之意。D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 “复见”了“常经” ,使“今别”再添“昔愁” ;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E这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与“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从题材类别上看是一致的。(2)尾联常为人称道,请你赏析尾联的妙处。答:_答案 (1)CE(2)(示例)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 “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 “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

5、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至军戍边之人的期望。解析 (1)C 项, “晴半雨让人联想到道是无情却有情 ,表达挽留之意”错误。“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是描写边塞的自然风貌,只是表示边关晴雨无常,气候寒冷,并没有包含作者挽留之意;E 项,王维的送杨长史赴果州是送别诗,但不是边塞诗,表达的是希望朋友早日归来的感情。(2)赏析诗句就是要抓住诗句在内容情感上、表达技巧上、表达效果上的突出之处加以分析。尾联“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在手法上使用了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戍边之人寄予深切希望的情感。解答此题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再点明手法,然后指出表达效果。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钱塘观

6、潮施闰章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

7、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C “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D “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 “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1)BC

8、(2)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借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解析 (1)B 项“视听结合”不是修辞手法。C 项这里的“愁”字是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潮水的气势。(2)应首先抓住意象概述尾联景物特点,然后从情感抒发角度入手答题。最后一联,借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的强烈,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深切的同情、惋惜与慨叹,深化了诗歌的主题。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 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9、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 学楚囚。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云物:云雾。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凄清”二字,既与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 “残星几点”是目见, “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

10、,而且主观色彩浓厚。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E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1)BC(2)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欲归而不得的无奈。手法: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直抒胸臆, “不归去” “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解析 (1)B 项,当为拂晓时分;C 项,应为拟人手法。(2)考生应该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

11、情感关键词“不归去” “空” ,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鲈鱼”是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咏笼莺纳兰性德何 处 金 衣 客 , 栖 栖 翠 幕 中 。有 心 惊 晓 梦 , 无 计 啭 春 风 。漫 逐 梁 间 燕 , 谁 巢 井 上 桐 。空 将 云 路 翼 , 缄 恨 在 雕 笼 。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1)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_(2)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 (1)第三联运用反衬的手法,或“衬托” “对比” ,用燕子和鸾鸟自

12、由自在生活反衬笼子中的黄莺鸟被束缚的痛苦;第二联、第四联是对黄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黄莺想用叫声将睡梦中的主人叫醒,以此传达被囚禁的痛苦,第四联传达出黄莺无法在春风中自由欢唱的失落和无奈;全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人的心理,使描写生动形象。(2)“空”字意为“白白地” ,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意思对即可)解析 (1)题干要求回答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提示答案必须是先总括来写,后具体分析。诗题为咏笼莺 ,因此整首诗都是歌咏“黄莺”的,全诗显然是以物喻

13、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注意分析过程中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要抓住意象。(2)首先根据诗句解释“空”的含义是“白白地” ;其次说说“空”字的表达效果,黄莺长翅膀却不能展翅高飞;最后说说诗人的情感,结合对作者的了解不难得出“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唐崇徽公主手痕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1)下列对诗歌的理

14、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C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D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

15、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答:_答案 (1)AC(2)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手法答对两种即可)解析 (1)A 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C 项,诗人反用了杜甫

16、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的诗意。(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就诗而论,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中写崇徽公主远嫁回鹘的哀怨、悲愁之恨,只一尊手痕碑,便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沉思和叹息。然而,作者在诗中并非一味怀古,而是意在借古讽今,隐晦地痛斥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宋家王朝,只不过作者借以崇徽公主和亲之事,抒以内心的愤懑之情,这便是此诗的宗旨所在。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以无可奈何的感叹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也会报以叹息。下句以景结情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岁月变迁,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题目。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

17、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 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1)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

18、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_答案 (1)AD(2)漂泊思归之情。 “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 “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忧国伤时之情。 “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 “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解析 (1)A 项,律诗是近体诗;D 项,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2)“客泪、归心”两

19、词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归之情。从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 “盗贼尚纵横”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所以诗歌中表达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情。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答:_(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这

20、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2)尾联抒发了诗人惋惜、惆怅之情。诗人面对这样的美景,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领略与享受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解析 (1)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要抓住意象的含义和感情色彩,要从意象入手整体把握意境的特点,要从情与景物的关系分析诗人描绘景物所流露的感情和思想。前两句“春鸠鸣” “杏花白”从视听两方面写出了春光明媚的美好景致,后两句写农人忙于春事。答题时注意分析意象特点和归纳意境特点。(2)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先分析诗歌中景物的基本色调:明朗的景色还是灰暗的色调。然后抓住抒发情感的诗句,结合作者的

21、用词和表达,加上前面意象的特点,基本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但要注意,有时作者的情感是较为单一的,但有时会比较复杂,所以,回答这类题时,要答全,要结合每一句诗句具体分析。古 代 诗 歌 鉴 赏 词 曲 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 ,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 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溅溅:流水声。 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

22、走。 尊,通“樽” ,酒杯。(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风老莺雏”三句,写春末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C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D “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E这首词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宦途并不得意的知识分子愁苦寂寞的心情。(2)下片引入“社燕” ,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 答:_答案 (1)AD(2)手法:比喻。妙处:将自己比作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的社燕,传达出长期宦海漂泊、无

23、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感,生动形象,又颇为含蓄。或:借社燕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等特点,寄托了自己对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生涯的感慨,形象切合,又颇为含蓄。解析 (1)A 项, “风老莺雏”三句,写的应该是夏初的风物;D 项, “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于文无据。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的意思是就在歌舞酒宴的地方,先安放好竹席等卧具,酒醉了可以让我随意安眠。这是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写的词。夏天在他眼里,既美丽又沉静。坎坷的心,眼里有夏天美景,心却依然要寻找清悠之处。心灵的疲惫,需要静谧的空间。人生所有的悲苦,一醉方休。(2)此题考查表达技巧。解答时先明确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

24、人把自己比作社燕,春来秋去,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以社燕自比,感叹身世飘零、行踪无定的生活。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吴潜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吴潜,南宋词人,为人正直不阿,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罢免,改任福建安抚使,此词应为吴潜前往福建道经南昌时所作。(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万里西风”三句颇有气势,写出了词人登

25、临滕王高阁时的兴致。B “秋渐紧” , “紧”字呼应上片的“西风” “暮雨” ,突出了凄怆之感。C “何处征帆木末去” ,既写出词人伫立之久,又暗含前途未卜之意。D “愁难着”一句以固态状愁,直接表达了词人的愁之深之广。E “着”的意思是安放、放置的,只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悲慨。(2)请任选一个角度(内容、结构、语言)赏析词尾画线句的妙处。答:_答案 (1)CE(2)内容上:这三句写出了黄昏时分,城头又响起了号角,传入了作者的耳中,引起了作者的羁旅之愁。作者的愁绪像号角声一样,萦绕于天空与心头,以景结情,回味无穷。结构上:“黄昏”二字与上阕的“暮雨”相呼应,点出作词的时间,傍晚时

26、分,伴着萧瑟的西风和潇潇暮雨,听到远处传来的号角,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气氛,将词人的愁绪融入萧瑟的秋景之中,言有尽而情不可终。解析 (1)C 项,原句中并没有体现“伫立之久” ;E 项,还有壮志难酬的愁绪、痛苦之情。(2)分析本句主要结合上下文,从情和景的角度,分析诗人的情感。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情感上,抒发的是诗人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这样的愁情是由黄昏这样的环境和城头号角的声音触发的。学生也可以从结构或语言上进行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醉翁操 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 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27、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 ,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 外三两弦。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 ,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的“空山” ,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 “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 “山有时而童巅”是

28、说醉翁所见之山虽有时光秃,但“琅琊诸峰,林壑尤美”之状不会改变。D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E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2)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答:_答案 (1)CD(2)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

29、美好意境。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 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解析 (1)C 项, “山川变化,有时光秃”难以保持“琅琊诸峰,林壑尤美” ;D 项,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不是说“醉翁的思念之情” 。(2)注意分析苏词中创设的美好的意境,以及对欧阳修的赞赏, 醉翁亭记则写的是一种怡然自乐之情。4阅读下面

30、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1)下列各项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饮散离亭西去”交代了时间、地点,点明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B “浮生长恨飘蓬”中的“长恨”道出了“离别”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C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 ,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D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句,借景抒情,展现了一幅寥远凄清的暮秋图,抒发了词人

31、深深的孤寂离愁。E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自问自答, “潮平” “月朦胧”一幅清新亮丽之景,表达词人内心的自信。(2)词的下阕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试做简要分析。答:_答案 (1)AE(2)表达内心的“离别之苦” “羁旅之愁” “寂寞之情” ,运用的手法先是直抒胸臆,直接辨明内心的愁苦,后两句,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残灯” “孤枕” “五更风”等意象,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意境,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解析 (1)A 项, “点明时间”错误, “奠定情感基调”也略显牵强;E 项, “自信”错误,“清新亮丽”错误,从诗意看应是“朦胧凄清”之景,表达内心的“孤独寂寞”

32、之情。(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结合词句内容分析, “饮散离亭西去” “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词人聚少离多、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抒情方式注意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进行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高阳台西湖春感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 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 ,一抹荒烟。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 ,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

33、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西泠:西湖桥名。韦曲:在长安城南皇子坡西,唐代的名门望族韦氏居于此地,因名韦曲。(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B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意谓连悠闲的沙鸥,也生了新愁。沙

34、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C “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D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句, “开帘”照应“掩门” , “飞花”照应“卷絮” ,“啼鹃”照应“巢莺” ,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来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答:_答案

35、 (1)AE(2)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解析 (1)A 项, “能几番游”两句抒发的是惜春之愁;E 项, “很有豪放派的词风”错误,这是一首婉约词。(2)解读此题要理解整首词的内容,抓住词中描写的景物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愁思,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上阙起笔写景比较平缓,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一派平和且令人愉悦的深春美景;“能几番游”笔锋一转,写到“东风” “蔷薇”暮春之景,体现惜春之情;下阙“当年燕子知何处”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点明故国之思,在这种情怀下“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36、”就抒发了强烈的国破家亡的哀伤。6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后面问题。驻马听吹白朴裂石穿云,玉管且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1)下面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题目,作者白朴与关汉卿等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B作者描绘了戍边将士吹箫抒怀的情景和自己听闻乐声时产生的丰富想象。C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D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E “一声吹落江楼月” ,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妙笔!(2)为什么说

37、“梅花惊作黄昏雪”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答:_答案 (1)AB(2)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确乎有非同一般的魅力。解析 (1)A 项, “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B 项,说作者听闻“戍边将士吹箫抒怀”,没有根据;“吹箫”亦不妥,作品中写道“玉管宜横清更洁” ,可见描绘的是笛子的吹奏效果。(2)此题考查理解诗句和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先描述出“梅花惊作黄昏雪”的大意,例如,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可见这笛声使梅花有了人一般的情感,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然后再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

38、。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借助想象和比喻,立体地再现了悠扬清雅的笛曲。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张可久风波几场,急疏利锁,顿解名缰。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伴赤松 归欤子房,赋寒梅瘦却何郎 。溪桥上,东风暗香,浮动月昏黄。赤松:指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何郎:何逊,南朝梁诗人,喜爱梅花,日吟咏其下。(1)下面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风波” ,本指江河湖海上的风浪,这里指作者经历过的人世间的是非纠葛。B “急”字和“顿”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想摆脱利锁名缰的急迫心情。C “故园”两句,写作者对故乡日思夜想,连做梦都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D曲子的

39、最后三句写作者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描绘出一种清幽沉醉之境。E古代诗歌以“山中”为题的大多写隐居生活或托以归隐之思,本曲亦如此。(2)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结合全曲分析。答:_答案 (1)CD(2)想象。曲中多处借想象描绘隐居情景,如“故园老树应无恙?梦绕沧浪” ,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渴望。用典。曲中多处运用前人事例,如“伴赤松”与“赋寒梅”两句,借张良、何逊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对避世隐居生活的向往。以景结情。末尾三句,描绘了一种清幽之境,收束全曲,意境深远。解析 (1)C 项, “梦到了家乡的沧浪江”不正确,这里的“沧浪”并非实指,而是借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

40、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句,代指自己向往的隐居生活。D 项, “终于回到了自己隐居的故乡”不恰当,这三句是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想象,并非实写。(2)此曲以“山中杂兴”为题,寄托归隐之思。开头三句,作者写自己经过了几场人海风波,下定决心,摆脱名缰利锁。一个“急”字,一个“顿”字,充分表达了作者急欲摆脱利锁名缰、归隐故园的情怀。 “故园老树应无恙”是作者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思物乃在寄情,透露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梦绕沧浪”是对前面表达的归隐之意的补足。随后两句,作者化用典故,以张良、何逊的事例,进一步表明自己归隐和返回故里之心。而“溪桥上”三句,突然转入一种清幽境界。其中“东风”二句化用

41、诗人林逋的咏梅诗句, “东风暗香”可看作“故园”的召唤, “浮动月昏黄”则象征了作者思归而不能的黯淡心理。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迷神引贬玉溪 对江山作晁补之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1)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以景起头,首两句写词人伫立汀畔所见之景,气象凄迷,景物优美。B上片第二句,俯视脚下,但见“浩浩大江东注” ,直接表达了

42、词人对人生如逝水东流的感叹。C “余霞散绮”承首句“红日暮” , “向烟波路”承次句“大江东注” 。D上片末四句既从正面用笔描写景物,又从侧面暗示时间已由黄昏到黑夜。E上片,词人处理情、景、意的关系,理路清晰,词笔极为浑成。(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1)AB(2)下片表达了词人被贬谪的愤懑、悲怆和羁旅的哀愁、寂寞。主要的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暗想” “自悔”两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因政治生涯的不顺而产生的自怨自艾的情绪和悲愤的感慨。用典:用“阮籍途穷”的典故自比,抒发了途穷命蹇的感叹。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

43、素月、 竹枝歌 、猿鸟啼鸣等意象,层层渲染,营造了伤感、凄苦的意境,使景物情思化,抒发了因贬谪而产生的怆然之情。(此点答渲染烘托也可)解析 (1)A 项, “凄迷” “优美”的表述不正确,词的起首两句以景起,气象雄浑,景物壮阔;B 项, “直接表达”不正确,此处是暗含这种感慨。(2)此词写于词人被贬谪的途中。上片以景起,气象雄浑,景物壮阔。首两句写词人伫立江畔所见的景色。 “余霞散绮”两句是对“红日” “大江”的深一层渲染。以下三句,直抒情怀, “长安”代指北宋京城汴梁。晁补之是一个颇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这样一个才气纵横,政绩斐然的人,却半生潦倒,仕途蹭蹬。所以,这“使人愁” ,不只是因为大江东去,而且有着被贬他乡、政治失意的深沉内容。上片末四句既从正面用笔,又从侧面暗示时间已由暮而夜。下片前四句包含了许许多多难言的辛酸与痛楚,读之令人凄伤。 “自悔”句极言心中悲愤感慨,谓富家子弟养尊处优,而一般读书人往往潦倒一生。 “觉阮途穷,归心阻”二句则进一步感慨迷失前途,归心受阻。接下来借素月、 竹枝歌 、猿鸟啼鸣等,对凄苦的情怀,再作更富形象性的渲染。最后两句写“烛暗”夜深仍未成眠,卧听津渡传来的鼓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