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评B.doc.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454696 上传时间:2018-09-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评B.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评B.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评B.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评B.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评B.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测评(B)(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第卷 阅读题(共 30分)一、现代文阅读(18 分)(一)(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题。(9 分,每小题 3分)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

2、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

3、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

4、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解析: A项,扩大范围。 “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

5、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B 项,以偏概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仅是就排放的“空间维度”来看的,而不是“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 项,“要为后代设定义务”无中生有,原文是“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答案: D2. 导学号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

6、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解析: C项,“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理解错误,从全文内容看,作者的观点是立足现在的,是我们这代人“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倡导“气候正义” 。答案: 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解析: B项,“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

7、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这种说法过于绝对。答案: 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题。(9 分,每小题 3分)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 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

8、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

9、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 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

10、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 。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4.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

11、思的一项是(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解析: D项,从第一段“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中可以看出,是说中国人不追求不在意于

12、建筑物的长期保存,而非“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答案: D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

13、道。解析: 原文只说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厂遗址是中国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的明证,并非说阿房宫所用石材取于此地。B 项属于主观臆断,于文无据。答案: B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

14、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解析: C项“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与事实不符,在文中无据,是强加因果。答案: 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79题。材料一 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4%,较 2014年上升了 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本,与 2014年相比增加了 0.02本,但对比 2013年的 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 54.76期和 4.91期,与 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移

15、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 2.35本、2.48 本、3.22 本和 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 2014年的 58.1%上升至 64.0%,提升了 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 62.21分钟,比 2014年的 33.82分钟增加了 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

16、过 1小时。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 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 53%;80后以 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 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 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 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材料二 2014 年,我国 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 2007年增加了 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 年 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 2007年上升 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17、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 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 年人均图书阅读量 4.56本,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 、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

18、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摘编自20172022 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材料三 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 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 40本、20 本和 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 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 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

19、到 9.249小时。相较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有限的休闲时间又被国人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 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B.根据材料一,2015 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

20、机阅读时长相比 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 1小时。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解析: A项,“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化阅读”文中没有根据。C 项,“取决于”的说法绝对,原文为“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D 项,“最直接原因”错误,原文是“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

21、。答案: B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5 分)A.材料一显示 2013至 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B.材料一显示,2015 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

22、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解析: A项,“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错误,纸质图书 2015年的阅读量高于2014年,原文第一段为“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本,与 2014年相比增加了 0.02本” 。D 项,“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一句分析不恰当,原文最后一段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 。E 项,“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 。答案: BC9.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

23、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4 分)解析: 题干要求先提出建议,然后结合材料阐述,所以我们的建议必须是建立在对材料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的,要能够解决材料中提到的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日渐下降的问题,与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 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国、美国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

24、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第卷 表达题(共 9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30 分)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我们宣传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意在增强公民的控烟意识,让控烟令落地生根,不走过场,最终达到真正禁烟的目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校方解释此标语改自儒家经典大学,但网友们仍是不赞一词,表示声讨。对一个国家

25、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外交部发言人指出,日方一些人总把地区和平稳定挂在嘴上,而地区和平稳定真正要实现时,他们反而寝食不安了。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倍感头疼。A. B. C. D.解析: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与“声讨”相矛盾。“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能用来形容“素质” 。答案: D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6、( )(3 分)A.“脑活动绘图”计划将历时 10年,耗资约 30亿美元,其目的旨在探索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为脑活动绘制全图。B.个人住房信息查询是否规范,关系着备受关注的全国住房信息联网能否加快适应,社会信任度能否得以提升。C.从未被仰视,却一直在发光;中国成语,凝聚着历代哲人的思考,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家园,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一把钥匙。D.布多昂表示,庞巴迪公司是两国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见证者,自己对中国市场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希望在交通设备的制造、研发和管理等方面深化与中方的合作。解析: A项,句式杂糅,“其目的”与“旨在”杂糅。B 项,搭配不当,“加快适应

27、”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制造、研发和管理”应改为“研发、制造和管理” 。答案: C1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

28、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A. B.C. D.解析: 是这一语段要谈的话题,且后半句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放在最前面,紧承点明“窘困”之处,中“例如”紧承后一句“声音就是这样的”,中“然而”连接了两句,是对的解释说明,用“所以”得出结论。答案: D1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A.举手之劳,家兄不必客气,我是你的愚弟嘛,应当效力!B.刚挂好您的大作,您又亲自惠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啊!C.上周末,我光顾了新华书店,经理惠赠了我这本名著。D.对此剧本,前面李编剧的发言算是抛砖引玉,接下来我讲的算是狗尾续貂吧!解析: A项,“家兄”,对外人称己兄;“愚弟”,兄长对外人谦称自己的

29、弟弟。C 项,“光顾”,商店敬称他人的来访;“惠赠”,多用于书信或交际场合,敬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D 项,“抛砖引玉”,自谦之词,喻指先谈出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见解,试图引出别人的高见宏论;“狗尾续貂”,贬义词,也可用作谦辞。答案: B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字。(6 分)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 :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

30、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 ,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 解析: 本段主要谈“二氧化碳”的利与弊。第处,根据前文“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答案里应该有“灾难” “祸害”等词;第处,根据下文“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答案应该有“好处” “好的方面”等词;第处,根据下文失去“工厂” “净化器”等,答案应该有“生病” “死亡” “绝迹”等词。参考答案: 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 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15. 导学号(2017全国卷)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 分)“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

31、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发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 。 解析: 语言表述要准确,合乎逻辑。从语境来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污染、噪声,却不能绝对避免火灾和环境污染。参考答案: 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16.仔细观察高楼大厦下的古亭这幅漫画,根据漫画的寓意,为其另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 12字,不得以“无题”为

32、题)(6 分)解析: 标题应揭示漫画的意旨。根据画面内容来看,传统的古亭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的层层包围中显得相形见绌。古亭代表的是民族传统文化,高楼大厦代表的是现代化。答案示例: 传统与现代 民族文化,生存艰难 传统文化发展空间狭小四、写作(60 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荷花,那童年的风筝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请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

33、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写作提示: 写作这个题目,重要的是选材,场景、情境不一定要大,但一定是比较典型的,因为它是进入乡情乡思的切入点。依靠它,可以进入到对故乡的叙述中,而且,这个具体的事物或场景最好是与写作者有些关联的,是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记忆的,这样写出来才有感染力,才能引发人情感上的共鸣。我们写这篇作文,应该把所回忆的事情放在故乡这一大背景之下,写关于故乡的一些美好回忆,表达对故乡的特有情感。例文静听回声一个孩子站在一片空寂的旷野中,静听记忆森林中那些记满欢乐和疼痛的回声,直到眼里噙满甜涩的泪水,安静、平淡、超然物外,一切一切的往事幽欢如梦,让我含泪含笑追忆老屋开花的星:

34、一地丁香在我关于童年的记忆中,有一处老屋,周围长满了开得异常灿烂的丁香,温暖而美丽。在这里曾住过一位安详的老先生,沉默,少有言语。他有一双灰色的眼睛,鸽子般的宁静恬淡,与世无争。在那个时候,我常随爷爷拜访老先生,在两个白发老人对花饮酒的时候,我就在花丛中飞跑,像欢乐的小鸟。两位老人都温暖地看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那样宁静美好。我一直沉醉于那段时光。后来,爷爷离开我以后,我常坐在老先生的面前看他的眼睛。老先生的眼中满含着慈爱而怜惜的感情,让我无法读懂。他眼睑上的皮肉松松的,眼睛有些潮润。 “爷爷呢?”我问他。老先生许久不说话。 “爷爷呢?”老先生看着我,用手摸了摸我的头,指着夜空中一颗闪亮的星说:

35、“那里,看到没有上面开满了花。 ”我笑了,依稀看到爷爷慈祥的背影。老先生叹了口气,我看见有泪滑过他的脸颊。多年后的一个夏日午后,太阳苍白。我再次去老屋的时候,老先生已经不在了。我想他大概也去了那颗开花的星上吧。那一年的丁香凋残得特别早,那花散落了满地,有风吹来,微微移动,像一地飘落的往事。我捡起一朵憔悴的丁香,花蕊上沾满露珠,像晶莹的泪。我的泪也无声地飘落。故园墙上的青藤:几个梦故园就是我小学时的校园,我所有的欢乐和梦都根植于那里。那是一处美好的地方:有古意盎然的老屋,屋顶上长满了紫红色的瓦菲,短檐上依稀有一层暗淡了的朱红;园内有一片幽深的法桐,斑驳的墙上爬满了青色的藤蔓,在风中轻曳着枝叶,给

36、了那时年少的我些许奇妙的遐想。我的老师,一位清癯睿智的老人,在故园给我启蒙教育,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子。我喜欢坐在法桐树下,看着墙上的青藤,听老师缓缓讲述一个个让我心动的故事,然后在每个夜晚做了无数关于飞翔的梦。老师声音恬淡而悠远,神色宁静,让我的心中异常的宁静与温和,这让我在以后的每一个空寂的夜晚都能深深地记起,并且眼前再次出现他的清癯与睿智,他的宁静与淡漠。许多年以后,在我再次去故园的时候,我的老师依然坐在法桐树下,用他惯有的语调给一个小男孩讲故事。那小男孩看着墙上的青藤,神色宛似昔时我儿时的模样。鹂鸣阁月夜:走进历史我的鹂鸣阁在一片小树林里,那是一座多年失修的小阁楼,阴暗,寂静

37、,在林中静默着,像一位饱经风雨的老人。我深爱着我的鹂鸣阁。白天我喜欢坐在阁楼上读让我感动地落泪的书,或者闭了眼听时来的风把书页吹得哗哗作响。这个时候,我的心中一片宁静与充实。我喜欢这种感觉。到了夜里,鹂鸣阁在一片温柔宁和的月光下显得异常寂静,偶尔有黄莺啼叫三两声,隐隐可以听到若有若无的笙箫。在这时我就成了一个从历史边缘走来的落魄文人,布衣儒衫,独骑瘦马踏残月;或者是一位古代街肆茶馆中的老迈茶客,把岁月流逝、世事变迁尽收眼底。就这样白天我读书,夜晚在鹂鸣阁的月夜下深思默想,度过了我多年的读书时光。为了记住这段时光,我把小阁楼取名鹂鸣阁,作一次历史的见证。今夜没有月亮,闪耀的星星在夜空中静静地沉默,有风吹打着窗台,很适合怀旧那些记忆中的回声,在心中温馨地响起,沉淀,累积,成为我一生的宝贵财富,在每个有春风拂过的夜晚宁静地记起,倾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