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1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第一课时活动一 新课介绍(3 分钟)1、导入“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 2500 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
2、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 。2、孔子和论语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 (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
3、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3、背景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季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4、问题结合上面 2、3 两点,想一想孔子在听了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这个消息之后会有什么反映?活动二 熟读课文(25 分钟
4、)提示: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1、 自由读,注意字音和停顿,有不清楚的地方用红笔标出。颛臾 zhun y 社稷 j 彼相 xing 虎兕 s 椟 d 分崩离析 bng2、 示范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在读完后提出来。3、 齐读,再次注意字音和停顿,力求杜绝不和谐的现象。活动三 文本初探,疏通第一节(10 分钟)1、理解字词(2 分钟)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见于孔子 参见、拜见 有事 使用武力,有军事行动 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同“欤” 以为东蒙主 以之为 是社稷之臣也 这见于孔子 引出对象 有事于颛臾 引出对象2、掌握句式(3 分钟)无乃尔是过与宾
5、语前置 “是”提宾标志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何以为”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3、疏通内容(5 分钟)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无乃尔是过与?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活动四 课堂检测(5 分钟)1、翻译下面的句子无乃尔是过与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是社稷之臣也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何以伐为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2、尝试背诵第二课时活动一 探究文本,疏通第二节1、齐读 注意字音和停顿2、理解字词陈力就列 施展 充任 职位 颠而不扶
6、跌倒 彼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尔言过矣 错 是谁之过与 这 错 危而不持 表转折焉用 为什么 虎兕出于柙 介词 从 龟玉毁于椟中 介词 在3、掌握句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介宾短语后置4、疏通内容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 6- 3 -驳。冉有是怎样辩解的?他的目的是什么?“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推脱责任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
7、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 “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 “不扶”之相,既然“危” “颠”而“不持” “不扶” ,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 “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 “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5、尝试背诵活动二 再探文本,疏通第三节1、齐读 注意字音和停顿丘 也 /闻 /有 国 有 家 者2、理解字词君子
8、疾 痛恨 古今异义 必为之辞 托词,借口 不患寡 担心,忧虑 少均无贫 平均 以来之 目的连词 使动用法 则安之 使动用法相夫子 辅佐 季孙之忧 忧虑 固而近于费 表并列3、提炼成语陈力就列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大动干戈 祸起萧墙4、疏通内容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5、尝试背诵活动三 课堂检测 翻译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9、辞。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第三课时活动一 文本提升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材料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 材料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同上)材料 1: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材料
10、2: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 (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活动二 人物分析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冉有
11、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 ,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现场找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用现代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活动三 比较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12、,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三子者出,曾皙 后。曾皙 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 6- 5 -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
13、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尝试翻译(意译即可)不吾知也没有人了解我呀! 毋吾以也 就不敢讲了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表状态,相当于“然” 吾与点也 赞成 风乎舞雩 名词作动词,吹风 2、内容分析(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
14、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 ,又说“如五六十” ,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
15、非曰能之,愿学焉” ,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 “愿为小相焉” ,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
16、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 “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