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中山三器铭文的文学解读战国中山三器铭文的文学解读孔德琴内容提要:介绍战国时期中山国政权的畀族性质和历史概貌 ,以及平山三器铭文鲜明的文学性和史学价值.关键词:战国中山铭文儒化文学性历史价值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战国时期的中山是仅次于七雄,与东西周,宋,卫诸国并称的千乘之国.关于中山国的历史,战国策,左传,史记,吕氏春秋及水经注等文献都有零星记载.中山国的族属,历来争议纷繁,古书记载它是“白狄别种“,戎和狄是古代西北高原众多部族的统称,他们之中,有的很早就进入了中原,被华夏文化同化,比如姬姓白狄的周人,接受了较多殷民族的先进文化,甚至在中原扎根,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春秋时期,中原动荡,白狄
2、部族趁机进入,在刑,卫故地建立都邑,形成国家,见于左传的狄族小国就有鲜虞,肥,鼓等国,直到春秋后期,这些小国才逐渐灭亡.战国中山应是由居住在这一地区的白狄,趁着春秋晚期晋国的动乱,灭掉被晋国控制的鲜虞,占据鲜虞的大部分土地,建立的又一个白狄政权.作为一个在中原地区建国的边远族群政权,中山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曾经盛极一时,在文化上也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但因历史久远,史料缺疑,中山国的兴起,发展,诸王位次等问题一直记载不明,面目模糊.上世纪 70 年代,河北平山县三汲(灵寿故城)相继发掘出土了战国中山古墓,尤其平山一号墓出土有铭刻的铜器五十余件,其中方壶,大鼎的铭文都在四百字以上,圆壶铭文也有二百
3、余字(方壶 ,圆壶,大鼎,合称平山三器).在历代传世铜器中,这样的长篇铭文极为罕见,洋洋千余字的铭文,为释读战国文字提供了许多关键的佐证,弥补了中山国诸王位次,为重新认识久已湮灭的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至为重要的资料,“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平山三器上的铭文都完全可视为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三篇铭文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在关键问题上如中山历史,燕国内乱,中山老臣的地位等,互相连贯补充,其流畅的语言,完整的叙事,充沛的情感,大量引用的古典文献,骈散相间的文风,与先秦时代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一,儒学文化对中山的深切影响有文献表明,桓公复国前的中山依然保留着较浓厚的狄族文化特色,约公元前 4
4、O6 年始,魏国曾统治中山二十余年,这期间,魏国正是儒学传播的中心,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子夏晚年讲学西河,传授诗和春秋,他的弟子也多在魏国继续他的事业.可见儒家的重要典籍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魏国广为流传,尤其是诗经.魏国的统治无疑加快了中山的华化步伐,对中山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国策日:“中山专行仁义,贵儒学.“ 在三器铭文中 ,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1.反复引用儒家典籍三器铭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反复引用典籍,尤其是诗经语句.中山王鼎:(1)“(与)其 勺 (溺)于人施(也),宁沟(溺)于渊.大戴? 礼记 :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也,犹可
5、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2)克顺克卑, 亡(无)不率仁 .诗经?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3)夙夜不解(懈),以诱道(导 )寡人.诗经?韩奕:夙夜匪懈,虔共尔位.诗经?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4)於摩攸(悠)哉!诗经 ?访落:於乎悠哉,朕未有艾.中山王方壶:(1)穆穆济济, 严敬不敢怠荒.诗经?殷武:不僭不滥,不敢怠遑.中山王圆壶:(1)大启邦宇, 方数百里.诗经? 嗣宫:大启尔宇,为周室辅.(2)于彼新土, 其桧女(如)林 .诗经?大明:殷商之旅,其会如林.(3)驭右和同, 四牡游访.诗经?民:四牡彭彭,八鸾锵锵.(4)霖霖流涕, 不敢宁处.前句见于诗经?大东 : 潸焉出涕.后句见于左传
6、? 桓公18 年:不敢宁居.这些引用或用以描述场景,或用以称扬武功,或用以抒发对先人的怀念,对哲理的感悟,看似顺手拈来,却无不贴切.此前,两周传统金文的内容大多颂扬先祖或器主的文治武功,表达对周王诏封的感恩戴德,抑或简短叙述史事,行文格式大多雷同,语言的程式化色彩浓厚,三器铭文的内容虽不脱传统的歌功颂德,但大量引用诗经等文献中的语句,摆脱了金文的沉闷迂腐,使铭文具备了鲜活的文学性,读来耳目一新.这一特点不仅在同时代的金文中绝无仅有,与先秦时代的文学作品相比,其对儒家典籍的频繁引用也是很突出的.这说明当时引用诗经抒情或言事已相当流行.148STUDJESOFETHNICLITERATURE2.对
7、儒家思想的推崇:中山虽是少数族群政权,但意识形态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在铭文中则体现为对燕国禅让事件的评论.战国策?燕策记载公元前 316 年燕国国君子哙让位于相子之,从而引起燕国内乱,齐国趁机攻打燕国,占领燕国达二十年之久,当时在齐国的孟子曾经猛烈抨击过子哙的行为,认为不合君臣之义,即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三器铭文都涉及这段史事,批评矛头直指燕国君臣,以壶铭为例:“燕君子哙,不顾大义,不就诸侯,而臣宗易位,以内绝邵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则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也.“ 除了言论上的批评,根据铭文记载 ,中山趁机协助齐国灭燕,并美其名日:“以靖燕邦“, 以维护周王室“齿长于会同“的秩序,接着对燕
8、国灭亡痛陈原委:“燕故君子哙,新君子之,不用礼义,不顾逆顺,故邦亡身死,曾无一夫之救“.我们固然不能否认中山对燕国的指谪是为自己的趁火打劫寻找借口,但他的借口恰是儒家的所谓君臣之义,铭文“义“ 字,都写为 “宜“,意即“ 合宜“, 而孟子对“ 义“的解释是“人之正路“, 铭文就这一事件的看法与孟子的观点甚至语句都如出一辙,从中完全可以窥见儒家对中山的影响之深.此外,铭文一再述及“举贤使能 “的重要性,并强调“古之圣王 ,务在得贤 ,其即得民,义礼敬则贤人至,涉爱深则贤人亲,乍敛中则庶民附.“在壶铭最后告诫子孙:“惟逆生祸,惟顺生福惟德附民,惟义可长“.这些反复出现在铭文中的词句:礼,义,德,贤
9、人,附民,无不让读者恍然间以为读的是孔孟之道.虽然,战国时代群雄争霸的现实,迫使各国统治者竞相网罗人才,任用贤良,“任贤“ 是当时普遍的风尚 ,而在中原立足不久的异族中山,不仅深受时代风尚的影响,而且把儒家的治国说教刻于重器,以戒子孙,足见中山华化甚至儒化的程度.二,文学与历史的互为映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学与史学曾经长期纠缠不清,先秦时期的史学着作,有许多同时战国中山三器铭文的文学馋读也是文学作品,后世研究者称之为历史散文.中山铜器铭文也忠实体现了先秦文学的这一特点.史记?赵世家 和六国年表 记载战国第一代中山君是武公,公元前 414 年初立,前 406年魏国经过三年的征伐,灭中山.世本说
10、:“中山武公居顾( 河北正定),桓公徙灵寿,为赵武灵王所灭“.可见武公亡国后 ,桓公曾经复国并迁都灵寿.之后多年,史书未见对中山的记述,直到公元前 377 年中山与赵战于房子,说明此时中山已经复国.接着,赵世家和六国志记载赵国从赵武灵王二十年(前 306 年)开始断续对中山的征伐,五年后,中山王逃往齐,并死于齐国.赵惠文王三年即公元前 296 年,赵国联合齐,燕灭中山.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史籍对战国中山一百余年的历史记载是断续的,粗略的,尤其从公元前 380 年前后至前 306年,中间几十年的历史记载几乎是缺失的,此间中山国历史文化的详细情况甚至诸王位次更无法详知.“平山三器“ 铭文恰恰弥补了
11、关于这段历史记载的空缺.三器铸造在中山王十四年,器主名“ 厝“,史书无载 ,但铭文提及两件史事 ,可以基本确定铸器的大致时间,“鼎铭载燕君哙亡其邦,可知其上限为公元前 314 年,是年齐破燕.又据鼎铭越人修教备信,五年复吴,克并之至于今,知其下限为前 306 年,是年楚灭越“. 鼎的年代应该不迟于这一年.更为重要的是,方壶铭“惟朕皇祖文武 ,桓祖成考“, 圆壶铭“ 率嗣 “,可以排列出文王,武王,桓王,成王这样几位国君.以后的国君名尚,在位不久便遭灭国.如此,中间缺失的几十年历史正是铭文所记的成王和在位期间,将铭文所载与史书相对照补充,从初立的武王,到复国之君桓王,至励精图治的成王和兴盛的,短
12、暂的和亡国之君尚,战国中山王的世系和基本历史概况,终于浮出水面,断续的历史记载逐渐清晰和完整起来.此外,铭文一再提及燕国灭亡之事,齐国破燕,典籍有载,鼎铭记载了中山趁齐攻打燕国的时机,夺得燕国大量土地,城市甚至青铜,这是不见于史书的新材料.铜器铭文补史之缺,并不罕见,但像三器铭文这样,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遍寻史书也无法得见的材料,又恰到好处地填充了那段湮灭的历史,这样的巧合并不多见.三器铭文秉承先秦文学记述历史事件的传统,不仅补史缺疑,而且语言洗练,记事精确,应该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散文的精品.三,抒情与叙事交融,骈体与散文相间1.三器铭文沿循金文的传统套路,对先祖充满了溢美之词,但与众不同的是其
13、中也不乏真挚的情感流露,鼎铭叙述了器主的身世:“昔者,吾先考成王,早弃群臣,寡人幼童,未通智,惟伟母氏是从.“这位幼年丧父的国君在母亲和老臣的教导下,渐知:“社稷之任,臣宗之义“, 如今,“ 今余方壮,知天若否,论其德 ,省其行,无不顺道“, 终于成长为中盛的明君,所以,不忘母亲和老臣的教诲,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寡人惧其忽然不可得,惮惮业业,恐陨社稷之光“.不仅“ 谋虑尽从“, 而且赐以 “死罪可免“的特权;圆壶铭是死后,其子追思先王的悼词,简略叙述先王征伐燕国的功绩,并引用诗经:“霖霖流涕,不敢宁处“表达感念.两周以来 ,多数习见的铭文结语都是“子子孙孙永保用 “之类的陈词滥调,三器铭文
14、的结语却是对后人的殷殷教诲,且别有新意和深情,鼎铭是:“尔毋大而怿,毋富而骄,毋众而嚣,邻邦难亲,仇人在旁,呜呼,念之哉.方壶铭为 :“惟逆生祸,惟顺生福,载之简策,以戒嗣王,惟德服民,惟义可长.“不仅是结语,类似的语句在铭文中反复出现,结合当时中山先祖励精图治开辟盛世的艰难,以及夹处大国之间的危险形势,这样的告诫透露出的是对治国前途的隐忧,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盼望,对子孙成材的期许,读来不仅使人觉得语句新奇,亦令人感佩.2.初读三器铭文,会有琅琅上口,一气呵成的痛快感受,带来这种阅读快乐的主要原因应是铭文具备的韵文特征,金文是铸刻于重器的文字,不仅形体端庄,言辞也典雅庄重,因而很多是押韵的,中山
15、铭文也是如此,以圆壶铭为例,只有两百余字,有 10 处韵脚(含重复用韵),分别是:疆,忘,邦,王,访,往,押的是“阳“ 部韵.长篇的鼎铭和方壶铭用韵稍微复杂,“阳“ 韵贯穿始终,但韵脚一般相离较远,遥相呼应,中间偶有换韵,如换为“宵“ 部的 :骄,嚣,和“侵“部的:亲,深,杂处“阳“ 部之间.这些韵脚随文章内容和抒情脉络自由安置,没有固定格式和固定框架,或紧锣密鼓,把感情推向高潮,或夹杂大段散体,舒缓自在,用韵似断又连,灵活有致,增强了铭文的韵律和乐感,突破了金文呆板的面孑 L,显得生动活泼.总之:河北平山战国中山三器铭文不仅以其独特的字形,浩大的数量,在古文字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同时也不失为优
16、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具备重要的史学价值和鲜活的文学性.注释:孙华:试论中山国的族姓及有关问题,河北学刊 )19s4年第 4 期.刘来成等河北省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 51979 年第 1 期.司马迁:史记第 7 册,第 2203 页,中华书局 1982 年版.李学勤:平山墓葬群与中山国的文化,文物 1979 年 1期,第 37 页.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第 134 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OO3 年版.本文所引三器铭文出自孙稚雏中山王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附录 ,古文字研究 第一辑,中华书局 1979 年版.【责任编辑:刘大先】诗集我的满族族歌出版一部专门书写满族起源,繁衍,生息在祖
17、国东北地区的诗集我的满族族歌,不久前由吉林出版社出版.诗集分为上,下两部,作者是吉林籍的满族诗人,作家杨子忱.诗集中,写到了满族苍凉古迈,岁月冗繁的历史,写到了满族驰骋骑射,骁勇顽强的性格,写到了满族登涛踏浪,攀山越岭的能力,写到了满族日月绵延,子孙百代的存在;书中还为松花江,黑龙江,辽河等满族热土上的江河,为长白山,兴安岭,张广才岭等满族发祥地的山岭,分别立有诗传.值15oSTUDIESOFETHNICLITERATURE得一提的是,这部诗集不仅是杨子忱多年来坚持满族题材作品的又一重要成果,他还将自己家族相传上百年的吉林九台莽卡满族乡满族尼玛察杨氏家藏祖传家祭神本原本全本(满族萨满唱本)整理出来,作为附录部分刊发在本书上.读到这部诗集,会感到满族民族历史文化的浓郁气息和鲜明特色,可为民族文学及民族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一个独特而颇有价值的文本.【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