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总汇第一课 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三.推荐读物万水千山 、 长征 、 百年历史回眸四教学过程: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2、)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 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 (描红:难)2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 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
3、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 受写在旁边。3交流: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2五岭的逶
4、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 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 多层教学楼那么 高。 那你能说乌蒙_。 (危峰兀立、高山峻岭)4这里用 逶迤 磅礴 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 (难) 3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 从哪里可能看出来?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
5、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 、 “走泥 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教师讲故事: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 金沙水拍云崖暖 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 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桥下_桥头_红军_。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
6、心惊。8指导读。9 “暖” ,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 “寒” ,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0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红军的欢快心情),大渡河横铁索寒(低沉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 加重语气)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 ,一“喜”一“悲” ,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 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4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
7、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 “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 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清平乐六盘山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 )3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
8、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自 由背背吧!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6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同学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老师把毛泽东的这句词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不惧挫折、勇往直前!五、作业设计1 完成小练笔。2 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藐视困难 积极乐观5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长征组歌两首教学目标: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
9、用;品味、积累语言。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有关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知识,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长征的路线导入:;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 )二、介绍组歌的创作背景三、正音、正字、释意正音皑 i 黔 qin 毡 zhn 草毯 tn 扎 zh辨形6黔铃 皑铠 锤捶释意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四、释疑:四渡赤水出奇兵 齐读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横
10、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毛泽东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写作画本文的目的是什么?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过雪山草地 齐读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所面临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为下文描写部队战胜困难作铺垫,衬托了战士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以及革命战斗的精神。7“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
11、扎营盘“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拟人、比喻、对偶用语形象、生动歌颂了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又与诗的首句相呼应。“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对偶的手法。句式整齐,充分再现了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的处境和藐视困难的精神。五、延伸结合有关诗句谈谈红军为什么能够“翻越雪山” “走过草地”?(千锤百炼不怕难 最后一句)六、作业背诵两首歌完成课后练习二收集跟长征组歌有关的精彩片断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理解长短句式并学会运用;品味、积累语言。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背诵全诗; 检查课后作业。二、授新课比较一下两首歌词的异同同:两首歌词都歌颂了红军战胜严寒酷暑、克服险恶环
12、境与生活险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态度。异:中心不同。 8第一首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和毛泽东神奇的用兵之道;第二首表现了红军部队上下团结、同甘共苦的追求理想、战天斗地的崇高精神。两首歌词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好处?同:都描绘了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异:第一首:横断山阻挡路途,道路难行,部队条件艰苦,天气炎热无比;敌人围追堵截,重兵把守,意欲消灭红军部队,部队面临生死攸关的生死关头;第二首:雪山挡道,草地茫茫,荒无人烟,高原奇寒,风雨交加;部队断粮断炊,忍饥挨饿,以野菜充饥,共度难关。两首歌词在句式上有什么特色?以七言这主。 结合组歌来分析,总结: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
13、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三言句。 结合课文,这些句子都描绘了红军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酷暑如火、雪域厅寒、道路艰难、敌兵围堵、断粮断炊) ,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庄严残酷的气氛,对塑造红军战士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又有哪些特征?语言精炼形象(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探讨课后练习三三、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四9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老山界教案教学目标1.掌 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2.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学习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无畏、坚定、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14、学会 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中心思想。教学难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课时安排 2 课时课前准备1.字词积累: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2.关于作者:陆定一,长征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后曾任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本文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 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3.课文背景资料: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 年 10 月开始,1936 年 10 月结束。历
15、 时两年,经过 14 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1934 年 10 月,由于王明“左”倾冒 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 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 8.6 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其间经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 导后,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 山,过草地,于 1935 年 10 月 19 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 月初与10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936 年 10 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16、。4.收集、朗诵长征诗词,讲述长征故事,概括长征精神。5.观看影片 长征片段,体会并畅谈对长征的感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 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2006 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 2141.5 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
17、美誉。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知道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 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今天我们来学习陆定一的老山界。二、整体感知(一)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二)理清思路: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是以什么 为顺序的?并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时间:第一天下午、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地点:瑶民家、山脚下、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岩、山顶11三、粗读概括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文是如何描述的?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吃饭难:粮
18、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 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2.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格?请用七律长征中的两句 诗来概括。走路难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小 结。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二课时一、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复述课文内容。二、细读品味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情?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
19、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提示: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 男人“按着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12惊惶哭欢喜。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 意思。2.红军翻越老山界,本来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情,可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却十 分优美,表达的感情也非常细腻,请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1)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段。)景物描写作用: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半夜露宿山上
20、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这一段的?视觉、听觉。全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比喻、排比。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也让读 者感受到了山势的高峻,突出了行军的困难,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黑的山峰像巨 人一样 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 得像一口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有力地突出行军的困难,渲染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精神。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21、像山 泉在呜咽,像波涛 在澎湃。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形象生动地 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到“ 清得透底”。)13归结知识点:环境描写要为表现中心服务;学习本文写 景要注意交代立足点,同时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的写法;虚实结合,以动衬静。3.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意义。(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 吃。“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 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2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鼓着
22、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 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这里是指飞机 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一个坚 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 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
23、了坚强的意志。4.小结:文章写作特点。(1)采取顺叙的 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3)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4)全文饱含真挚而强烈的情感。三、综合实践141.说说心里话:2006 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参观了“长征纪念图片的巡展”后,对那些曾经为了中国革命事业,浴血奋战,不畏艰险却又未曾谋面的革命先辈,你想说些什么?把你的心里话记录下来,送给那些永眠地下的最可爱的人吧!2.在和平年代里,我们的物质已经不再贫乏,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那么,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是否还需要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在新时代是否应该有新的内
24、涵和解释?我们需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地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 学习和生活中来?(学生畅谈)四、布置作业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一定对长征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那么,把课前准备的关于长征的图片、诗歌、 故事加以整理,做一期关于长征的手抄报。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四课 草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15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二、1、作者简介
25、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 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 3000 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 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生有表情地 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16三、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
26、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 中毒的原因 ,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
27、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17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 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 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28、。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第二教时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 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使用,讨论交流: 先是“ 立时惊住” ,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 , “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 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
29、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 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18起”“看了看 ”“放进 ”“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 ”“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 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
30、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2、思考: 课文以“草” 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课文以“草” 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 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 拓展练习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 与同学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
31、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 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 ”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 四、 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 19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 毒草,果断作出
32、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五愿坚的作品。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节选 教学设计教材依据节选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节语文课,八年级上册语文内容分类编排,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关于长征,这一课就选自 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设计思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本册教材,我在设计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
33、一新理念。其次,根据“教育要体现信息化” ,我在教学中用了多媒体课件。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感知 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本班学生已初步形成合作20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气氛较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基本的情节结构。3、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过程与方法基于本文的体裁是剧本,所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运用朗读,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进行有效地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他们对待困难不屈不饶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 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
34、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2、 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教学难点: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2、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长征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壮举,关于长征,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呢?21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 (可以是有关长征的历史知识,也可以是有关长征的文学著作。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它的一个文学剧本长征节选。 (板书课题) 通过问答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二、 探究新知(一) 题解长征是王朝柱写的一个电视文学剧本,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
35、立 80 周年,中央电视台把这个剧要搬上了屏幕,演成了长达 24 集的电视连续剧,本文就 是从中截取的四个场景。(二) 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1、 师引导学生学习第 1 个场景-泥泞的草地。 分角色朗读第 1 个场景。 课件展示图片:泥泞的草地上躺着许多头向着北的红军烈士。 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刺激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悲壮。 请同学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渝,面临困境,彭德怀欲杀死自己的战马以救急。 ) 分析人物形象。师:这个场景中一共有几个人物?分析一下他们的形象。 可以叫多个学生回答(两个;彭德怀:爱兵如子、克己奉公;刘少奇:急人之急、虚怀若谷。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
36、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2、 让学生总结我们是如何学习第一个场景的。生可以同桌交流着总结。 (分角色读看图片-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这里采用的是交路导学法,即教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学习。3、 分小组,让每小组按总结出的学习方法讨论着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22小组在学习的过程中派代表展示老师已准备好的课件。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4、让几个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第二、三、四场景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其他同学补充。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 ) 眼见两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
37、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 死。周团长,舍己为人。第三部分(“泥泞的草地” )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 命。彭德怀,忍痛割爱。 第四部分(“草地之夜” ) 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 ,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危,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红军指战 员,乐观坚强。(三)品味感悟1、思考:课文中多处用了“猝然”这个词,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下列句中的“猝然”所含的情理。 A、彭德怀俯身整理一位烈士的遗容,猝然眼花,栽倒在草地上。 B、警卫员猝然回身抱着战马
38、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C、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D、毛泽东怀着异样的情感猝然站起身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A、彭德怀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吃,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 23B、警卫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这并不出乎意料。 C、此前曾欲杀马,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德怀在凝视“无声战友”良久后拔枪扣动扳机诀别爱马,亦在情理之 中。 D、被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得突然站起身来,这是十
39、分自然的。 2、师提问:本文的哪个场景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学生举手回答3、师提问:本文的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学生举手回答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三、 编演课本剧。1、 让学生自己找伙伴表演自己喜欢的一个场景。 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舞台表演、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 让学生评价一下这些同学的表演。锻炼学生的评价能力。四、 总结: 1 、让学生总结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师补充。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个性化的台词和动作;特写景头的恰当的动用。2、让学生总结本文的中心,师补充。本文充分渲染了红军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
40、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 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24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五、作业:本文只是讲了长征这部电视剧中的四个故事,请你再搜集一些讲给同学们听。将课堂内外沟通,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也是对教材的深层开发和再利用。六、 板书设计:战士断粮晕倒周团长舍己让面 坚定的信念彭德怀割爱杀马 乐观的精神指战员歌舞战饥教学反思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这堂课非常新颖,把原本枯燥死板的文字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易于感知,体验。本堂课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 生的主
41、体作用,让学生全方位看、听、说、读、写、练。使整个教学中知识的内化和外显两种过程动态的和谐的发展25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枣核【教学重点】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 ,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 ,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
42、,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 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板书:课题,作者)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 ,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26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 枣树 由此可见, “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
43、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引导学生体会)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
44、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 乡之情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学生齐读 810 段后讨论)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
45、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27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睡莲池草坪中央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 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 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六总结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
46、生勾画、批注)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第二课时一回忆上节课内容二分析课题: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 (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 件,以小见大)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281他托
47、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 ,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 ,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如“劈头”换成“突然” ,句意有什么变化?)4 “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四总结并释疑: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五布置作业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48、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 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29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课 题 最后一课知识与能力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准备 四世同堂片段教学准备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收集普法战争资料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法、文本细读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学流程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 7月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