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9年高考历史二轮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437923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高考历史二轮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09年高考历史二轮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09年高考历史二轮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09年高考历史二轮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09年高考历史二轮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9年高考历史二轮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专题一 列强侵华史(18401953)一、列强侵华不同阶段的阶段特征西方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列强侵华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及矛盾息息相关。1、19 世纪 40年代至 6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打开中国门户和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也有早期的资本输出。侵略过程中列强间关系以相互勾结为主,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封建俄国。(1)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

2、和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是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特征的根本原因。西方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2)主要国家:英、法、美、俄(3)主要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满足国内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个市场) (俄国以满足领土扩张为上的)(4)侵略手段:军事侵略敲开大门,政治侵略攫取特权,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5)侵略范围:限于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6)主要表现:两次鸦片战争(7)影响: 政治上主权不断沦丧,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变化) 经济上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3、(外资经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产生等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上列强取得了很多侵略特权,也客观上使清王朝被迫开放2、19 世纪末 20世纪初帝国主义阶段:瓜分中国狂潮和半殖民地社会的最终形成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制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过渡;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支配,美占优势,后在“一战”期间日本独霸。(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是该时期列强侵华特征变化的根本原因。(2)目的:主要是为了

4、满足国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3)主要方式: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从“中外和好”到瓜分狂潮,再到“以华治华”(4)主要表现: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英俄日对中国边疆的侵略(5)影响: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性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政治: 民族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高潮清王朝为延缓其统治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经济:西方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严重摧残了中国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市场附庸思想: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中,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形成两次思想解放潮流;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5、,是列强在华利益冲突激烈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对华争夺及日本两次独占中国局面的形成与结束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主要方式是从“以华制华”到独占中国。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到日本独霸。(1)背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为日、美侵华创造了条件。(2)侵略政策:“以华治华”从扶植旧军阀到扶植蒋介石新军阀(3)发展:30 年代日本加紧推行“大陆政策” ,并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4)影响:“以华治华”总策略未变,扶植反动势力,干涉破坏中国革命,致使中国长期不统一,处于内战分裂状态;野蛮的经济掠夺使中国蒙受巨大损失,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美、日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4、二战后,美国的“扶蒋反共”和朝鲜战争这一时期美国侵华的阶段特征:帝国主义的侵华方式先是“以华治华” ,即扶蒋反共,经济上凭借雄厚的实力,打着平等的旗号,大肆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军事上以援助为名,加紧控制中国;文化上输出美国价值观,扶持亲美势力。后发展到孤立、封锁、包围、不承认新中国。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美国。(1)背景: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为控制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2)影响:促使中国内战的发生,延缓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步伐,但沉重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同时,给新中国造成了极大困难,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提高了中

7、国的国际威望,给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二、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一)军事侵略发动侵华战争和制造军事侵华事变:1、发动战争鸦片战争(1840.6-1842.8):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19 世纪 70年代侵略中国边疆,制造边疆新危机。中法战争(1883.12-1885.4):中国的西南门户被打开甲午中日战争(1894.7-1895.4):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 世纪 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1937.7-1945.8):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

8、争胜利。美国发动朝鲜战争2、制造事变:1931 年“九一八”事变;1935 年“华北事变” ;1937 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二)政治侵略:1、强签不平等条约:(1)各时期列强强迫中国签定的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 、 五口通商章程 、 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中俄爱珲条约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 、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的五个议定书;)中法战争:中法新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二十一条”华北事变:何梅协定解放战争时期: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2)近

9、代不平等条约的类型:割地赔款开埠传教驻使2、侵犯中国主权:(1)割占领土(2)开辟租界 3)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4)控制关税(5)破坏司法权(6)领海主权;(7)贸易主权;(8) “片面最惠国待遇” 。3、干涉中国内政: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再加上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迫使其对华政策由政治瓜分演变为“以华治华” ,扶植了袁世凯,段祺瑞,蒋介石等。(1)扶植代理人:扶植清政府扶植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政府。扶植各派军阀“分而治之” ;扶植蒋介石及其南京国民政府日本扶植伪满洲国政权和汪伪政权;(2)破坏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从 1861年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绞杀太平天国运动1900 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

10、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1911 年武昌起义后支持袁世凯破坏辛亥革命帮助北洋军阀破坏反袁斗争支持军阀破坏中国工人反帝斗争和北伐战争,制造一系列惨案支持蒋介石背叛革命和打内战对新中国实行干涉和封锁 (3)制造血案:1894 年旅顺大屠杀1900 年八国联军北京大屠杀五卅惨案 南京惨案、一三惨案、万县惨案济南惨案 南京大屠杀等。(三)经济侵略:1、商品输出 2、资本输出 3、掠夺原料和资源:(四)文化侵略:通过设立教堂、传播宗教、学校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方式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三、规律性认识(一)原因: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代中国屡受侵略的根本原因是列强的侵略本性(扩张性、掠夺性

11、) ,中国的落后也是受到列强侵略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后就要挨打”再次证明是一个历史真理。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帝国主义开拓殖民地、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及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密切联系的。在近代历史上,英国是侵华的急先锋,美国侵华手段最狡诈,俄国主要是割占中国北方领土,日本总是乘欧美列强无暇东顾而加紧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资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加剧了我国的贫困与落后,但却在客观上冲击了我国落后的社会经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二)列强侵华过程中的勾结与争夺1、列强侵华的过程呈现两个勾结:一是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勾

12、结的基础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二是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问题上勾结。2、 列强的争夺(1)争夺原因:列强各自的利益。(2)争夺表现:三国干涉还辽;争做中国债主;抢夺路矿权和争相开设工厂;竞相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日俄战争;分别控制北洋军阀等。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其中,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3、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资本主义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大小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 随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强,列强在华侵略势力也呈此消彼长的趋势。(1)1840 年19 世纪

13、后期,主要侵华势力是英国(2)19 世纪末 20世纪初,列强共同宰割中国(3)一战期间,主要侵华势力是日本和美国,尤其是日本(4)20 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列强再次共同宰割中国(5)20 世纪 30年代中期40 年代中期,日本(6)19451949 年,美国各国在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争夺,争夺中有勾结,勾结中有争夺,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利益为转移。认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主要取决于列强实力对比的变化。(三)列强侵华的影响注意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殖民扩张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

14、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但同时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专题二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一、近代中国各阶级的抗争与探索的阶段特征1、鸦片战争甲午战争(1840-1895 年) 。探索的主体阶级是地方阶级和农民阶级,探索的主流主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一时期还有了早期的维新派。尽管其主张不系统也没付诸实践,但为康、梁的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2、甲午战争辛亥革命(1894-1912 年) 。探索的主体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探索的主流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9 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农民阶级主张以自然经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北方农民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

15、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但斗争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一时期还有清政府为遏制革命而进行的“新政” 、 “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912-1919 年) 。探索的主体阶级为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探索的主流主要是学习和提倡西方的民主、科学,进行思想革命。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也进行了不懈斗争,开展议会斗争、掀起二次革命、倡导护国运动、领导护法运动,但最终都失败了。这一时期还有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救国派,尽管不能振救中国,但为发展资本主义作出了的贡献。4、五四运动新中国建立( 1919-1949 年) 。探索的

16、主体阶级是无产阶级,学习的方向从西方转向俄国, “以俄为师” ,探索的主流是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又经历了从走俄国人之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过程。这一时期,以民主党派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想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中间道路) ,遭国民党迫害而破产,与共产党并肩作战。二、各个阶级阶层抗争具体史实(一)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迟钝的反应1、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洋务运动3、戊戌变法(从光绪帝角度看)4、清末“预备立宪”与“新政”(二)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2、义和团运动(1899-1900):3、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1

17、)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2)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地主阶级和近代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代表者,其行动不可能突破传统的封建藩蓠,提不出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纲领或即使提出也没有实现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救亡图强的历史使命。(3)中国革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同样不能取得胜利,(4)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渐进的觉醒1、戊戌变法(1898 年):2、辛亥革命(1911 年) ,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

18、武装推翻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的革命道路。3、新文化运动(1915 年-1917 年):4、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活动(1)概况 :参加五 .四运动,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参加五卅运动等。 抗战胜利后,同中共一道,在争取和平、民主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解放战争中,民主党派公开与国民党决裂,与中国并肩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恢复发展生产,踊跃参加社会主义的改造。 (2)认识与提示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是民主革命动力之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资产阶级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国家作出 过有益贡献。建国初期,民族工商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过

19、积极作用。 5、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认识(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要求(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3)认识:由于来源、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同,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形成资产阶级 维新派,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形成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出身的部分知识分子形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反帝反封建问题上,它们一个较之一个进步。(四)无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19-1921)2、大革命时期(1924-1927 年)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年)4、抗日战争(1937.7-1945.8)5、人民解放战争(1945-

20、1949)6、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19491956 年)7、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探索(19561976 年):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探索(1978 年至今):三、中国近代各阶级抗争与探索的内在规律1、近代中国各阶级、阶层的抗争与探索是和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紧密相联的,也与当时中国社会的自身变化及各阶级的阶级立场紧密相关,在挽救民族危机的同时也在实现阶级主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不能从根本上救中国,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是近代历史的选择。2、各阶级的探索在指导思想上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到 “以俄为师”的转变,探索的层面也

21、经历了由浅入深,即从“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渐进过程。3、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经济上实现国家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基本任务,其中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从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乃至革命派,其基本指导思想都是先富强后独立,而事实证明,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永无富强的可能。专题三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及归宿()各阶段原因、特点、影响原因或条件 特点 影响产 生(19 世纪60、70 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外国资本主义的作用洋务运动的作用原有的商品经济基础轻工业为主,分布于沿海地区;具有革命性与妥协性新的经济因素、西方思想传

22、播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阶级结构的变化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资本输出、清政府政策调整集中在轻工业,开始向内地扩展政治:推动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发展经济: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一定程度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短暂的发展春天(19121919)(一战期间)社会政治条件、客观条件、直接推动力、思想条件时间短暂、行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平衡为新文化运动提供经济基础、为旧转新及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意识形态变化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日美的经济掠夺、四大家族的垄断濒临破产 参加抗日统一战线;寻求第三条道路;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获得新生(建国后)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

23、主义改造恢复发展、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经济:是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发展趋势:由于“先天不足”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难以独立发展。其发展的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政策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中指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动力。中共 “

24、三大”:提出与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合作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纲领中,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抗日战争时期: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促成统一战线,实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联合资产阶级政党,召开新政协会议。建国后:保护私营工商业,开展“五反”,合理调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规律认识】理清一条线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九个历程:萌芽明朝中后期;产生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显著发展但受摧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破产抗日战争时期;毁灭性打击解放战争时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三大改造”后。分析两组原因()近代史前三个阶段(产生阶段、初步发

25、展阶段、进一步发展阶段)及发展的原因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原因是: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已经萌芽;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外商企业的刺激。甲午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使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原因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有力推动;“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的两大思潮;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可概括为三句话:封建主义不愿走,帝国主义不让走,资产阶

26、级想走没走成。理解两个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民族经济发展的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抑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我国民族独立的经济和人民不受剥削的经济体系。民族经济的发展要以政治独立为前提,只有国家享有独立主权,人民享有基本的生存权,才能行使自己的发展权。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和哲学道理。 现今大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天朝田亩制

27、度 ,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资产阶级革命派 :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 “民生”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张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 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 年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

28、”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3、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第一次: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即一大二公)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29、()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经验教训,作出经济体制改革正确的决策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国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建国后城市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建立国营经济; 工矿企业民主改革;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专题四 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一、理论分析及主要领域和内容(一)近代化的含义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

30、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传统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二)主要领域及内容:1、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

31、文明) ;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2、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 ;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3、思想文化教育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新式学堂的建立。4、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5、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6、近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经济 政 治 人本身传统社会 自然经济 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臣民近代社会 商品经济 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 公民

32、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 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阶段性的成果:(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

33、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阶段性的成果:(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3

34、)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1)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 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

35、派与革命派的斗争;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2)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 “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

36、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3)文化领域现代化: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文学:文学革命等;史学:史学革命。(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概况:(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

37、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2)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4)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2、阶段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

38、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表现(1)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2)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3)经济上: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1)走苏联的路: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毛泽东就探索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没有坚持八大的正确方针,连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摆脱苏联的高度集中

39、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现代化遭遇重重挫折(2)走自己的路: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实践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1978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 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 ;对外开放(1978 年1999 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3)经验教训: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

40、,不能照搬他国的模式。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认识中国的主要矛盾。要勇于创新。3、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三、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

41、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国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但在甲午战争前主要限于经济领域。1894 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转折,标志着现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1、政治民主化的开始维新变法运动2

42、、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辛亥革命3、清末新政(预备立宪)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中间道路5、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 宪法大纲 ,明确了新生红色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性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2)建国以来: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 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3、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使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3)新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粉碎“四人帮”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1978 年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任务。 1997 年中共十五大

44、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政治纲领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五、思想和文化的近代化1、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历史。(1)近代前期文化的两个阶段三个层次两个阶段:第一: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 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第二: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 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三个层次;第一:技术成果(器物层)第二: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第三: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45、、文化气质等(思想层)(2)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林、魏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作用在于;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和面对现实,但重在思想而没有具体实践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实质是立足封建主义,借助于西方物质文明,以谋求涉及王朝的自强;它突破了传统观念,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一定条件,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得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主张反对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传播西方科技文化,其作用在于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展民主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具体现在三民主义,其作

46、用在于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前期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开展深入的反封建的斗争,作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其特点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2、文化思想观念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正统文化的批判这是继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流,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1)基础知识(背景、兴起、内容、影响、局限)(2)前期新文化运动指

47、导思想的特点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态度;主张以文化的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造中国民众的状态;它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3、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及影响(1)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有两个明显的目的;一是培养殖民地人才;二是混淆和动摇民从的爱国和民族精神这其政治侵略服务(2)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也为西学传入中国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使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引起内部的观念对立和斗争(对封建地主阶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都是如此) 。六、几个重要的问题:1

48、、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关系(实现近代化与完成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1)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2)关系:相互交叉、同步进行,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3)认识:近代百年的历史证

49、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2、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1)先天的不利条件: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济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2)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关税协定、海关管理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