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一、 研究背景“十二五 ”开局之年,在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下,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并从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建筑等几个维度展开低碳城市战略的深入实施。低碳城市的建设模式、应用重点、建设效果等是各级政府建设低碳城市所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将结合空间分布对以上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二、 研究目的低碳技术对经济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全球发达城市纷纷把构建低碳城市作为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取得突破的形势下,率先启动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在发展竞争中已占据先机。在谋
2、划布局“十二五” 发展的重要时刻,赛迪投资顾问在总结全球低碳城市建设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低碳城市的分布规律和应用重点,提出了低碳城市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为各级政府了解全国乃至全球低碳城市建设新形势,更快速地定位自身低碳城市的建设方向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三、 主要结论1、我国在建低碳城市已初步形成“一带两区”的格局分布,即以“长江沿线经济带” 与环渤海、珠三角两个经济区为重点聚集分布的总体分布特点。2、低碳城市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建筑等五个方面。3、未来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以点带面呈辐射式发展,由“一带二区”重点发展区域向全国迅速拓展,
3、形成燎原之势。各地低碳城市建设重点愈加突出、特色鲜明。各地加快建设低碳城市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社会公众的感受。第一章 低碳城市发展的区域分布特征一、已形成“一带两区”的总体建设格局截止到 2011 年 11 月,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的低碳城市,已经形成“一带两区”的格局分布,即“ 长江沿线经济带”与环渤海、珠三角两个地区。目前我国在建的低碳城市有近百个,赛迪投资顾问统计,具有一定规模并接近低碳城市标准的城市主要有 19 个,其中,长江沿线经济带 9 个,占总数 47.3%;环渤海地区5 个,占总数 26.3%;珠三角地区 2 个,占总数 10.5%;其他地区 3 个,占总数15.9%。图 1 中国低碳
4、城市区域分布特征资料来源:统计局,发改委,工信部,赛迪投资顾问整理 2011,11二、重点区域低碳城市建设分布状况1、环渤海地区环渤海地区在建的低碳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保定、天津、德州、日照,共5 个。环渤海地区自然资源、工业、科技、人才等要素丰富,海陆空交通网络发达,是中国北方活跃的经济体和工业聚集区。目前环渤海地区不仅拥有能源、化工、冶金、建筑、机械、纺织、汽车等传统工业,还有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并形成了对低碳城市建设构成支撑作用的金融环境。图 2 环渤海经济区低碳城市分布图资料来源:统计局,发改委,工信部,赛迪投资顾问整理 2011,112、
5、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在建的低碳城市主要有上海、无锡、杭州,共 3 个。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之一,区域产业结构基础较好,尤其是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对长三角地区低碳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融合了国际化理念与源远流长的江南文化,通过综合利用当地的产业、人才和观念优势,将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生改善融合于低碳城市的全面建设。图 3 长三角经济区低碳城市分布图资料来源:统计局,发改委,工信部,赛迪投资顾问整理 2011,113、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在建的低碳城市主要包括重庆、成都、贵阳、攀枝花,共 4 个。西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承接了内地的部分重要工业,目前区域已形成了以第
6、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共识,走集约集群、资源循环利用的工业发展道路。西南地区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便于形成以绿色民生为抓手,以绿色生态为核心,整体发展城市空间、交通体系、低碳建筑和绿色消费的发展体系,全方位建设低碳城市。图 4 西南地区低碳城市分布图资料来源:统计局,发改委,工信部,赛迪投资顾问整理 2011,114、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在建的低碳城市主要包括深圳和珠海,共 2 个。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华侨众多,是中国对外经济的重要窗口。建立珠三角优质生活圈,是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转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新发展轨道的强大动力。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达,但近年来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和产业
7、转移等问题,产业必须找到附加值更高、能耗更低的支撑点,并利用本地高度发达的金融环境对电子制造业实施转型升级与技术更新换代。图 5 珠三角经济区低碳城市分布图资料来源:统计局,发改委,工信部,赛迪投资顾问整理 2011,11第二章 重点低碳城市分布状况一、中国低碳城市一般性评价标准及发展现状1、评价标准表 1 中国低碳城市一般性评价标准类别 目标 指标 单位 全国城市 全国 100 强城市人均 GDP 万元 6 12GDP 增速 % 8 10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 % 50 60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 55 65万元 GDP 能耗 tce 0.5 0.45能源消耗弹
8、性系数 0.5 0.3单位 GDP CO2排放量 t 0.75 0.5新能源比例 % 15 20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能源效率热电联产比例 % 100 100经济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 % 3 5住宅用地中保障房的比例 % 20 30人均住房面积 20 30保证低收入居民有能力负担住房支出 土地出让净收入中,用于保障房建设的比例 % 20 30城市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 万元 2.5 4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恩格尔系数 % 30 25到达 BRT 站点的平均步行距离 m 5055 5055社会大力发展 BRT,引导人们利用公共交通出行 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人 数比例 % 20 30森
9、林覆盖率 % 35 40人均绿地面积 15 20提高整体城市的碳汇能力建成区绿地覆盖率 % 40 4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80 100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工业废水达标率 % 100 100低能耗建筑比例 % 50 70环境通过低碳设计,降低对其后的影响低碳技术投资占 GDP 比例 % 10 15资料来源:统计局,发改委,工信部,赛迪投资顾问整理 2011,112、发展现状中国发展低碳城市是科学发展观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具体体现,是建设中国城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居住适宜、运作安全、经济健康的长期发展之路,着力于推进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
10、交通系统、节能减排等城市运营核心领域的实施。2008 年 1 月,住建部与世界自然基金组织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选定了中国 5 个城市作为探索低碳发展的示范城市,包括上海市、广东省广州市、四川省攀枝花市、江西省宜春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其中,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作为两大重点建设项目,在中国率先开启了低碳城市的建设与运营。2011 年 3 月,发改委启动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等“五省八市”全面开展低碳城市的建设工程。二、重点低碳城市发展状况1、保定保定市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两个试点城市之一,拥有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
11、产业化基地、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高科技术产业基地等多个国家级低碳能源研发基地,良好的政策、资源与技术优势为保定市建设低碳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定市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为核心,建立了风电产业园、光伏产业园、储电产业园、节电产业园以及电力自动化产业园等六大产业园区和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等六大产业集群。依托天威、中航惠腾、风帆、英利等低碳高新技术企业,保定市实施了“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大厦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等五大低碳工程,全面保障其低碳城市规划的
12、有效实施。2010 年,保定市万元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与 2005 年相比下降 2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3.5t 以内,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的比重达到 18%。预计到 2020 年,万元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10 年将下降 35%以上,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25%。图 6 保定市低碳城市分布图资料来源:统计局,发改委,工信部,赛迪投资顾问整理 2011,112、上海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另一个试点城市,上海市以工业、交通、建筑、可再生能源、碳汇五个领域为重点发展方向,借助“低碳世博” 的历史发展机遇,发挥其后
13、续效应,注重相关低碳技术、低碳设备、低碳理念的利用、推广和传播,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十二五” 期间,上海市将建成崇明、临港和虹桥商务区 3 个低碳示范区,通过加大对以服务经济为特色的低碳实践区建设的推广和支持力度,强化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各项资源支撑,形成上海低碳城市的发展特色:崇明生态岛进行了低碳社区建设,将低碳技术运用到建筑、交通、能源、资源循环等领域;临港新城以太阳能发电为发展特色,通过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港口服务业等低碳产业,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虹桥商务区作为上海首个低碳商务区,其核心区内全部为国家标准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其中二星级绿色建筑超过 50%以上,
14、三星级绿色建筑达 6 座以上。图 7 上海市低碳城市分布图资料来源:统计局,发改委,工信部,赛迪投资顾问整理 2011,113、天津近年来,天津市着力构筑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三个“高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耗能产业等举措,逐步形成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等优势支柱产业,能耗“ 摊薄效应” 明显;同时,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形成了一批千亿级产业聚集区,完善了循环经济产业链,这些聚集区、示范园区产业关联度高、物流成本低,资源、能源“ 集约效应”、 “节约效应”明显,为天津市构建低碳城市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天津市拥有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
15、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通过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围绕生态环境健康、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和区域协调融合等四个方面,确定了 22 项城市低碳控制性指标和4 项引导性指标。区内推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通过制定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鼓励节能环保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以减少建筑热损失,其绿色建筑比例接近 100%;通过实行分质供水,建立城市直饮水系统,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所占的比例超过 50%。预计 2020 年,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实现百万美元 GDP 碳排放强度低于 150t、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 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接近 100%、绿色出行比例达到 9
16、0等多个低碳城市控制性指标。图 8 天津市低碳城市分布图资料来源:统计局,发改委,工信部,赛迪投资顾问整理 2011,114、北京北京市是中国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与国际交流中心,借助 “绿色奥运”之机选择了绿色发展、低碳城建之路。2008 年以来,北京市陆续实现了首钢压产搬迁,关停了北京焦化厂、北京有机化工厂、北京化二股份公司等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逐步实现低碳产业的结构调整,坚持走高端、高效、节能环保的低碳产业发展之路;2009 年北京市“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石景山五里坨生态社区与 CBD 东扩低碳规划项目先后启动;2010 年北京市政府改革并完善了城市功能评价体系,将环境保护、交通节能等指标
17、纳入节能减排的目标,全面开展建设低碳北京的十大工程。在以碳金融市场建设为核心的低碳金融发展方面,北京已经开始成为全球重要的碳资产聚集中心。北京环境交易所是国内碳交易市场和低碳金融发展领域的主要探索者和领导者,不但完成了全国第一笔企业自愿减排交易,还联合纽交所集团子公司 BLUENEXT 交易所联合开发了中国第一个自愿碳减排标准熊猫标准;2010 年 6 月,北京环境交易所与清洁技术投资基金在北京共同推出了首个中国低碳指数,对完善中国低碳产业定价机制起到了积极作用。图 9 北京市低碳城市分布图资料来源:统计局,发改委,工信部,赛迪投资顾问整理 2011,115、深圳深圳市位于珠三角经济圈腹地,是
18、华南商贸中心、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与信息中心。作为中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深圳市的低碳城市建设状况为中国在世界上传递“低碳中国”的国家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圳市高度重视建设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低碳经济先锋城市,深圳光明生态城是深圳市创新性高新产业基地和低碳生态旅游区,区内规划建立了一套涉及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区域协调发展等五方面的目标指标系统,预计 2020 年将实现公交分担率达 70%,污水回用率 50%,绿色建筑示范区内绿色建筑比例 80%等目标。自 2009 年起,深圳市政府每年集中投入 5 亿元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预计到 2015 年,新能源产业将成为深圳市的新兴支柱产业;到 2020 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预计超过 800 亿元,太阳能产业产值预计超过 400 亿元,储能产业产值预计超过 560 亿元。图 10 深圳市低碳城市分布图资料来源:统计局,发改委,工信部,赛迪投资顾问整理 2011,11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赛迪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