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活动课五温故而知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436093 上传时间:2018-09-16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9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活动课五温故而知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活动课五温故而知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活动课五温故而知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活动课五温故而知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活动课五温故而知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福建省清流县长校中学主讲:王海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封建国家在分裂中民族融合,继续发展,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江南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文化成就,一三国鼎立的形成: 官渡之战: 经过:200年,河南的曹操(实行屯田, 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在官渡大败骄傲轻敌的河北袁绍(以少胜多)意义: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经过:208年,统一北方的曹操意统一全国,率领万军队南下,南方的刘备与孙权被迫联合(诸葛亮和周瑜)共同抗曹,最终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

2、废汉献帝,建魏,定都洛阳(北方),东汉灭亡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建蜀(西南)222年,孙权称王,建吴,定都建业(今南京)意义:结束长期混战割据,实现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基础三国时段:(年魏灭蜀),266年,魏国司马炎建立西晋。 280年,吴灭亡。 今天的台湾。最早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二.西晋:(266年316年) 短暂的统一 1. 建立: 过程:266年司马炎篡夺魏国帝位建立西晋定都洛阳;统一全国:280年灭吴国结束分裂,统一南北。2. 灭亡: 原因:统治的腐朽(皇帝弱智);八王之乱(争权的内乱)耗尽国力;过程:316年内迁匈奴起义灭亡西晋。,三五胡内迁:

3、名称、时间、意义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迁往黄河流域。 时间:东汉末年以来 意义: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南方的经济开发。,四淝水之战:北景、时间、结果、影响、相关成语 1北景: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2时间:公元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4、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相关成语: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战前 投鞭断流,战中 草木皆兵, 战后 风声鹤唳。,五以少胜多的战例: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

4、项羽对秦军项羽胜原因:项羽破釜沉舟,秦军不得民心 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对袁绍曹操赢原因:曹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经济发展,重用人才;袁绍骄傲轻敌意义: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曹军对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原因:曹轻敌,不习水战,水土不服;联军天时地利人和战术.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对东晋东晋赢原因:前秦政局不稳,军心不齐;东晋保家卫国,士气高昂,指挥得当意义: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六南北朝: 北朝:指的是北方政权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南朝:指的是南方政权包括宋齐梁陈都城

5、都在建康,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表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为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江南。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原因: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2、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迁到江南地区。北方人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

6、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八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 背景:北方的统一(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目的:巩固黄河流域统治 3迁都洛阳:(原因:a.加强对中原的统治;;b.有利于汉化c.平城气候差旧势力大不利改革); 4、内容:(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族贵族联姻、(5)、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6)、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5、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九、文化成就,祖冲之:南朝。圆周率后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多年。 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郦道元:北魏,水经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王羲之:东

7、晋(书圣),集书法大成,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顾恺之:东晋,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为著名的两大石窟。,十、课堂巩固选择题,1、一举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3、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中,把皇族的姓由拓拔改为( )A、王 B、元 C、张 D、李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B、巩固鲜卑族的统治C、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 D、促进北方民族的融合,

8、C,B,B,B,十一、材料分析题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的发展。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措施: 1、迁都洛阳;2、说汉语 3、穿汉服 4、改汉姓 5、与汉族贵族联姻 6、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7、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2)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顺应历史潮流,不言放弃,锐意进取等。,阅读下列材料: 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士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根据材料及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中

9、人物是谁? 诸葛亮 (2)材料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取西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指确定联孙抗曹的策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指赤壁之战,火烧曹操。 (3)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两个成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不忧冻饿,亦无千金之家。汉书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宋书 请回答: (1)材料二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江南经济得到了发展; (2)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淝水之战后,南方取得了暂时的稳定;江南具备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人南迁给

10、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书(1)材料中的“魏王”是何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此段材料反映出的是什么事件? 孝文帝改革 ()根据材料内容,说出“魏主”的姓应改为什么姓? 要求鲜卑族改姓为汉姓,拓跋改姓为元 ()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你对“魏王”的这种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拓跋宏改为元宏;提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他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三国鼎立的形成,政权分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背景:,过程:,民族融合,民族迁徙,外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北民南迁,江南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文化的内容,影响:,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 融合,并为最终的统一奠定基础,魏、蜀、吴的建立,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赤壁之战,谢 谢时间:2015年4月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