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课宋明理学,深圳市翠园中学 孙曙光,同学,你去过庐山白鹿洞书院吗?你去过长沙岳麓书院吗?书院,原是中国官方藏书及私人读书治学之所。从唐末至五代,战乱频举,学校废毁。学者多择名山胜水之地建立书院,开创私人研究学术与聚徒讲学的场所。两宋以来书院大盛,名师荟萃,成为半官半民性质的地方教育中心,以后成了准备科举的场所。 古代书院有白鹿洞、岳麓、应天、嵩阳、濉阳、石鼓等,都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宋明的理学大师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都曾在书院讲学,使之名声享誉海内外。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长期混战与分裂,使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与巩固。在他们的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
2、之风大开,一场重忠孝,讲廉耻,扬气节的儒学复兴运动由此产生。这是一场容纳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道德伦理规范与完善个人的自我修养方法。它绵延七百余年,以理学传统传入并影响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它将儒家思想不仅渗入每一个中国人骨髓血液与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影响。什么叫宋明理学?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学习的主题,请饱览书院的风彩神韵,惊叹书院今朝风彩依然,。感慨古韵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宋楚瑜和台湾同胞赞叹书院文化的魅力,宋楚瑜在参观后发表的感言中说:今天楚瑜很荣幸到仰慕已久的岳麓书院来一了心愿,瞻仰前贤,同时不
3、仅能通古今之辩,也希望能够给楚瑜一个读书人的基本鼓励,那就是“读书通万卷”的道理不仅是神交古人,更重要是能够胸怀天下。,一、三教合一,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资料: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江甫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试问:这两段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儒家强调人世,
4、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就是了解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 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修身是用正理来指导修行的。 齐家是治理家族。 治国是治理国家。 平天下是治理天下。 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都想要解脱了,还在乎什么呢?,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人世间的,首先应做好人这个基础,把基础做好了才有条件学习佛道二家的知识,人应该不违世法以证佛法,宗教是人类理想的最高祈祷目标,宗教的道德标准超然地高于人世间的法律和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足以看出,在三教中儒家
5、思想这个基础的重要性了。,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二、程朱理学,vs,程 颢,程 颐,什么是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建立起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 宋明理学由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组成.,宋代
6、儒学的特点是,儒家学者们大都不顾旧有的传注,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提出了儒家自身对宇宙的形成和人的本性的看法, 因涉及天理人性,因此被称为“性理之学”,简称“理学”。,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时,朱熹为集大成者,统称为“程朱理学”。,1)“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2)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3)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4)朱熹参考二程学说,将
7、四书五经编辑成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三从四德”与古代妇女的“贞节牌坊”,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
8、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阅读以下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程朱理学,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代表人物:“二程”、朱熹,主要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观),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方法论),“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观),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地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三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提出“心即理”之说。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
9、,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他还认为,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于是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说法。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陆九渊号召人们“存心”而“去欲”,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与朱熹格物致知有分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大师。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
10、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陆九渊 南宋思想家, 人称象山先生。,王守仁 明思想家, 世称阳明先生。,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
11、难” 。材料三 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阅读以下材料,归纳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发明本心”以求理(方法论),陆王心学,陆九渊心学 (南宋),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宇宙观),“阳明心学”(明朝),“致良知”(方法论),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材料1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4:张载:
1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13、,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从欲求,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格物致知,克服私欲 内心反省,我们今天该如何评价和把握宋明理学的传统文化道德?,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了生活秩序,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这些道
14、德标准固然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封建秩序,不乏旧道德范畴。在五四运动中遭到批判,但也包含了许多传统美德,应继续发扬。但三纲五常在理学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欲求,不利向近代化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自我测试与学习感悟,1、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王阳明的心学对儒学有什么新的发展?,3、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可以各忬己见。,4阅读与思考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朱熹 你认为朱熹这句话有道理吗?为什么?,1、答案
15、提示:(1)二程的思想:1)“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2)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3)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加深“理”的领悟(2)朱熹的思想:1)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2)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答案参考提示,2、答案提示:1)思想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想。 2)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内在的良知,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
16、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3、思想引领:(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意识。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愁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权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4)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去的一面:1)尊卑等级观念;2)重男轻女的观念;3)因循守旧的观念;4)重
17、利轻义的观念;5)重礼轻法的观念。(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4、答案提示: 答案一:有道理。动物只有生存的本能,而人是有思维能力的高级动物,能够通过一定的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建立合理的社会规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证人类社会能够稳定地、有秩序地向前发展。 答案二:没道理。朱熹提出的“五伦”观念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它是旧有的封建的伦理道德,是适应旧有的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是束缚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拓展训练 一、单项选择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
18、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4、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观念的是: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5、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6、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
19、功,二、材料辨析题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回答: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
20、、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一、选择题:1、B 2、B 3、A 4、A 5、C 6、C 二、材料辨析题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3、参考思路:、 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宋明理学
21、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广东地方史知识链接-,客家民系的成长离不开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最大的特点在于,批判地吸收了佛教哲学和道教的宇宙生成论,将儒家的伦理学说概括升华为哲学基本问题。其实质是把佛、道“养性”、“修身”引向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儒家的纲常道德给予哲学论证,使之神圣化、绝对化、普适化,以便深入人心,做到人人遵而行之。理学否定佛教对超自然的神灵崇拜和信仰,也否定
22、儒家传统的“天命论”,但对佛教的“去欲”、“悔过”思想加以继承,对道家的“道统万物”进行发挥,强调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不容置疑的“天理”,必须努力践行,迁善改过,做到“知行合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宋明里学又被哲学史家称作“新儒学”。 明于此,我们说客家民系的成长与成熟,离不开作为时代精神的宋明理学,至少从大的思想文化背景方面来说,是切合实际的。何况,作为宋明理学开山大师的周敦颐,以及作为宋明理学集大成者的王守仁(即王阳明),都曾经先后在客家聚居地的赣南为官,他们或亲自主政,亲传亲教,身体力行,或开办学校,著书立说,训诫阐释,培养传人,使得宋明理学思想的精髓,成为客家人的日用伦常之学。因此,要解
23、说客家民性,包括客家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做人准则等等,离开宋明理学,恐怕很难说清。在哲学人类学意义上讲,宋明理学应当是打开客家人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客家摇篮”在赣南客家文化篇,赣南因其天时地利,成为接受自北南迁中原汉民最早、最多的地区,成为孕育客家民系的温床和摇篮,也成为孕育客家文化的温床和摇篮。,赣南客家方形围屋是公元三世纪东汉中后期中原地区大庄园主的典型住宅形式坞堡,也就是一种小型的城堡。,客家民系的形成与成熟正处于宋明理学的创立与成熟期,客家文化的内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理学文化。回眸这一时期,由于历史的机缘,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奠基者程颢、程颐均肇端于赣南,朱熹、王阳明为
24、弘扬理学都去赣南教书育人。理学一经落入赣南,便枝繁叶茂,长出哲思的参天大树,庇护着客家地域文化和文明的发展。 一年到头,四时节令,客家人都很有讲究,时时都在展现客家风俗风情;从生存个体来看,人生在世,从生到死,成家立业,事事都离不开各种礼仪,三朝、满月、抓周、婚嫁、祝寿,处处都在演绎客家的风采风韵,尽管种种民俗事象看上去似乎很琐碎,很肤浅,但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却很博大,很深刻,很重要。,作为客家大本营的赣南,客家人长期积淀的风情、风俗、风韵、风采,至今仍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长期浸于农业的客家人,虽有躬耕劳作之苦,也不乏渔樵桑麻之乐。,当我们凝眸与客家民系同步共生的客家文
25、化时,我们可以说,赣南在客家文化培育中有着穿越时空的原创意义,其摇篮地位不容置疑。,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2.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这种局面形成于 A.南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3.三教并立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在 儒学受到严重挑战理学形成儒、道、佛互相融合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 A. B. C. D. ,4.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的方法是 A.接受经验 B.学习理论 C.实践感悟 D.内心反省,5.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26、A.程颢 B.朱熹 C.程颐 D.陆九渊,6.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是在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初,7.“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 A.儒学的兴盛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宗教的盛行 D.儒学发展面临的危机,8.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 A.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B.保持思想不变 C.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D.压制其他思想发展,9.下列有关宋代理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B.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C.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唯物主义思想 D.其本质目的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10.下列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完全否定 B.主要区别在于对“理”的认识和求“理”的方法不同 C.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两者注重气节,讲求自我克制的思想值得肯定,请多提宝贵意见:孙曙光,